购物车
我的足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综述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生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综述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文化系统坚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承担 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首都意识、首善标准,立足首都城 市战略定位,不断守正创新,推动文化实现全面繁荣发展 。 1 公共文化蓬勃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就 给与了极大的关怀和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群众文化工 作的方针、政策,建立和发展了一大批群众文化事业机构 ,为公共文化服务打下了深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 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始终坚持搭平台、建机制、树 品牌,推动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 (一)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以保基本、促公平、提品质、强服务为核心,大力营 造具有首都特色、首善标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5年出台“1+3”公共文化政策,《北京市人民政府关 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首都公共文化 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 准》《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2017年出台 《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及 运行机制和行动计划,构成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 本政策框架。 联合市发改委、市财政等19个部门,建立北京市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协调机制,16个区建立相应的 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市区联动。 (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逐步提升 构建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三大配送体系。 大力推进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和图书馆“一卡通”建设 ,截止目前,一卡通成员馆达到270家。 “周末场演出计划”、“文艺演出星火工程”、“百姓周末 大舞台”三类基层演出覆盖了北京所有城区,遍及了所有农 村,惠及了北京各区基层群众,每年演出万余场。 每年举办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2万场,贯穿全年、覆 盖全市。 采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和“互联网+文化”的推广方式 ,连续组织开展“文化惠民逛庙会 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 ,向首都市民免费发放春节庙会门票,抢票率均达100%。 (三)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图书馆24个,比1978年增加 6个,馆藏数6777万册(万件),是1978年的4.8倍。全市四 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7131个,实现免费开放,形成一刻钟 文化服务圈。 (四) 公共文化示范带动效应明显 朝阳区、东城区、海淀区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 示范区。石景山、大兴、丰台、通州、房山五区获得首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 2 首都文艺舞台持续繁荣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文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 社会主义服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激发文艺院团积极 性,凝聚文艺人才智慧,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 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文艺精品,逐步向艺术高峰迈进。 (一)舞台演出高度活跃 1978年北京市8个市属艺术院团演出总场次1992场,国 内观众294万人次,演出收入只有55万元,到2018年,全市 139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全年演出达到24684场,平均每天上 演近70场,吸引观众1120万人次,演出收入17.76亿元。 (二)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7台剧目获“文华大奖”,15个剧目获 “五个一工程奖”,10个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昆曲《红楼梦》、评剧《母亲》、舞剧《天路》连续问鼎 “文华大奖”。 (三)品牌展演影响力增强 打造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新年音乐会等一批国家级 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以小剧场题材、少儿题材、原创题材 等为主题的精品剧目展演,形成“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 展演、“春苗行动”优秀少儿题材剧目展演、“北京金秋优秀 剧目展演”等品牌。 (四)推动艺术普及惠及百姓 1994年创办“打开艺术之门”活动,已推出近千场高水准 的演出和活动,成为北京最有影响力、最受学生和家长欢 迎的青少年公益性艺术节。创办“首都市民音乐厅”活动,交 响乐走近寻常百姓。2012年推出惠民低价票补贴政策,截 至目前累计补贴92万余张,被列为“北京市创新文化惠民常 态化品牌项目”。 3 文化产业支柱性地位不断巩固 坚持文化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首都文化和科技资 源禀赋优势,以创意为核心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文化产业成为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 (一)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不断壮大 2018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实现10703亿元。 (二)文化市场主体快速增长 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实有企业中文化及相关产业企 业32.79万户,日均新登记119.27户。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市 场主体发展活跃,截止目前,全市共有1968家演出经纪机 构。 (三)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北京是全球最大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是中国 现当代艺术发展的核心,北京八大艺术区共有专业画廊 415家。北京已成为全国动漫游戏产业的研发中心,形成了 包含创作、出版、运营、发行以及产品开发的全产业链。 4 对外文化交流成效显著 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大局,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文化资 源,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和新中国的文化建设成 就,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 (一)服务保障重大外交大局 配合中国与各国建立外交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参与 互办中外文化年、中国文化周等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推动 雅典中国文化中心启动运营。 (二)塑造北京对外交流文化品牌 举办“北京之夜”品牌文化活动,塑造国家形象,展现北 京魅力。“欢乐春节”品牌成为全国亮点,连续12年在芬兰赫 尔辛基,连续9年在爱沙尼亚塔林举办的活动成为一项颇受 当地居民欢迎的保留节日活动,实现了文化“走出去”向“走 进去”的转变。连续4年举办“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创新 举办“百猴闹春”“鸡鸣东方”“北极村里过新年”等生肖快闪活 动,生肖文化不断推广。 (三)对外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北京文化贸易进出口额从2006年的12.65亿美元扩大到 2018年的60.2亿美元。在对外文化贸易结构构成上逐步优化 ,文化产品进出口额从2006年的6.75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 22.4亿美元;文化服务贸易占比增加,2018年北京市核心文 化服务实现进出口37.8亿美元。 5 非遗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市共有12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3个市级非 遗代表性项目;10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1位市 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位 居全国前列。11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非遗保护形成依法逐级多样化保护体系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9年6月1日起正式 实施,非遗保护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自2006年起逐步构 建了由国家级、市级、区级组成的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体系,夯实非遗资源保护基础。 (二)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推进非遗发展融入生产生活。认定15个非遗生产性保 护示范基地,认定3个非遗优秀实践名册项目,认定35所大 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为“北京市非遗培训 基地”。加强非遗传承人群队伍建设,扶持代表性传承人 ,自2015年起每人每年补贴2万元。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 研习培训计划”,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 非遗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 借力首都资源优势,广泛参与国际活动,先后在 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国事活动 中,进行非遗展示,擦亮中华传统文化金名片。2018年6月 ,联合天津、河北等大运河沿线共8省市文化厅(局)举办 “大运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