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云南省教育厅朱华山公开讲话汇编11篇!(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目录 突出重点 推进落实 努力开创省校教育合作新局面 3 开启创新创业新征程 迎接高等教育新时代 14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推动高等教育更好服务云南 发展新定位28 开展教学诊改工作 全面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42 深化改革 扎实工作 推动云南高等教育内涵特色创新发展 47 以新的建设发展思路为引领 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加速提升服务社会 能力58 树立正确舆论导向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群策群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79 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为重点 推动云南高等教育迈入创新发展新 境界92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12 围绕“六个热点” 抓住“六个重点” 努力凝成云南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合力115 为民族地区奔向全面小康而努力 131 突出重点 推进落实 努力开创省校教育合作新局面 ——在2017年省校教育合作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朱华山 (2017年11月4日) 首先,我谨代表省教育厅,感谢在座的省外高校长期以来对我省 教育及扶贫攻坚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今天,我们借论坛举办之 际,召开2017年省校教育合作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省校 教育合作阶段性工作,明确下步省校教育合作工作重点,落实省校战 略合作协议,开创省校教育合作新局面。 刚才,瑞君副秘书长就省校教育合作提出了要求,部分合作高校 受邀作了讲话,交流了合作经验,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听后很受 启发,令人感动,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帮助是真心实意、真金白银、 真抓实干,真帮忙,帮真忙。省内部分高校汇报了学校教育合作工作 情况,效果比较明显,问题分析到位,目标定位明确。下来后,省教 育厅有关部门、省内各高校要认真归纳总结,做好研究分析,抓好各 类合作项目推进落实。 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切实增强推进省校教育合作的责任感 和紧迫感 1998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以来,通过借 助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我省高校在有限的时间内 ,利用有限的投入,换取了较好的发展效益,实现了学科建设质的飞 跃、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大幅增加、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学 术科研能力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提升等良好效果,以合作促发 展、以共建求突破已成为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路径之一 。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合作高校的共同努力下,省 内高校积极与合作高校开展合作共建项目,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效 。 (一)是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在省校战略合作协议大框架下,省 内高校与合作高校签订了近20项校级层面合作协议、意向书、备忘录 ,同时,双方学校院、部、系之间签署了一系列具体项目合作协议。 部分高校还与非战略合作高校签订了一批合作协议,拓展了与珠三角 、成渝地区等地高校的合作交流范围。此外,省校教育合作领域开始 向基础教育拓展,合作主体向高职院校延伸,比如,南开大学拟将附 属中学教育资源引入云南,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与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开 展合作等,省、校、院系三级教育合作体系初步形成。 (二)是合作共建项目差异化发展。云南大学与清华大学共建启 迪K栈众创空间、南京大学支持昆明学院成立“南京大学双创分中心”侧 重于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清华大学与我省成立慕课联盟侧重于教育教 学改革和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合作;昆明理工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医 学院共同培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侧重于人才培养合作;云南 农业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大理研究院共建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侧 重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昆明理工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东 盟联合研究中心”侧重于决策咨询合作;昆明学院与南京大学互派专家 学者和教师交流学习侧重于师资队伍培养等。总体看,合作共建已涉 及高校办学主要领域。 (三)是支持力度持续稳定。省教育厅持续实施省院省校教育合 作项目,三年来,省级财政投入超过1400万元,选派了120名高校中青 年教师攻读省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硕士学位,选派了118名高校中青 年教师赴省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访学,立项资助双方高校联合开展 了60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双方高校联合举办或承办了10场 国际学术会议。 (四)是合作交流渠道不断拓宽。以省校战略合作协议为依托 ,合作高校与云南及省内高校的洽谈交流渠道更加顺畅。今年,北大 金融家协会、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对外 经贸大学、东北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学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相继来 滇洽谈合作。省内高校与合作高校之间、双方院系之间的交流互访、 工作洽谈、培训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频率、规模和层次不断提高。 《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通讯》已连续编印报送6期,全省高校落实省校战 略合作协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从合作主体看,当前积极 开展合作的高校主要集中在部分高校,多数高校尤其是滇西边境片区 高校开展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从合作成效看,教育合作主 动对接区域发展需求的紧密度还有待增强,合作共建项目与我省重大 发展战略衔接还不够紧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高 精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还未充分体现。从协同配合看,部分 高校合作项目个体化、零散化、碎片化现象突出,重点内容和主攻方 向不聚焦,协同合作和整体推进效果还未充分体现。从投入支持看 ,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投入力度还不够大,部分校校合作重点项目 、与区域发展紧密对接的项目缺乏稳定支持,激励机制建设还不到位 。 这些说明,省校教育合作在助推云南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 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研究分析和探索解决 的问题还十分复杂。为此,我们要站在区域发展全局和合作高校内涵 发展的高度,切实增强抓好各类项目落实推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将 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将各类合作项目落 实到双方学校的共同需求和发展规划上来,使省校教育合作成果更好 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 二、坚持目标导向,突出合作重点,不断提高省校教育合作水平 省校教育合作要以省校战略合作协议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坚持教 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以服务发展为目标导向 ,发挥高等教育优势,突出合作重点,推动省校教育合作成果有效服 务我省重大发展战略。 (一)人才培养合作要聚焦“人才强省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我省高层次创 新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重点产业人才需求。1.要注重学生联合培 养交流。要重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 才的需求,协调选送一批重点学科专业领域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到合 作高校学习交流和开展科研攻关。积极创造良好平台条件,接收合作 高校的各类学生到我省开展交流学习、科学研究、志愿服务和社会实 践,不断扩大云南的吸引力。2.要注重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深化教育 教学改革贯穿到人才合作培养过程中去。要充分借助合作高校的优质 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通识和专业课程、学 分互认、教学方法、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开展 教育教学改革,合作推动国际化学生培养,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提升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3.要注重 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联合培养。有目标、有重点、有组织的 选派中青年教学科研人员到合作高校学习培训,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 学科研水平,主动持续地为学校培育一支稳定的中青年后备人才。在 重点领域派遣教学、科研、学术学科带头人赴合作高校开展交流合作 ,邀请合作高校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兼职和交流,指导学校教 学科研活动开展,为学校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引进和集聚一批高层次 创新人才。4.要注重管理干部队伍培训交流。积极与合作高校对接,创 新政策措施,轮换选派干部到合作高校挂职锻炼和学习培训,学习合 作高校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主动邀请合作高校选派 优秀干部到学校挂职指导,进一步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 化水平。 (二)学科建设合作要聚焦“双一流”建设,结合双方发展定位 ,发挥各自优势,紧扣共同需求,共同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1.要注重交叉学科共同培育。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汇聚融合双方优势 学科资源,创新学科合作和管理机制,促进学科团队和平台的深度交 流,共同开展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推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双 方优势学科再次突破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支撑双 方一流大学建设。2.要注重联合打造学科集群。从双方学科发展需求出 发,打破学科建设发展的学校和院系壁垒,创新学校间、院系间学科 组织模式,培育组建跨区域、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发展平台,联合打造富有优势和竞争力的学科集群,共同策划实施一 批重大学科建设项目,提高双方学校的综合竞争力。3.要注重共同催生 新兴学科发展。立足云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知识、人才和技术的需求 ,在学科交叉和集群发展的基础上,共同培育凝练新的学科方向,在 重点发展领域内合作开展重大研究项目和工程,催生出若干新兴学科 ,形成双方高校新的发展优势,共同服务国家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 求。4.要注重引入优质资源补齐学科发展短板。结合学校学科布局和发 展目标,及时引入合作高校优秀的学科平台、研究团队和学科带头人 ,共同做好学校相关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着力巩固基础学科原始创新 能力,提升应用学科研发实力,激发学校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尽快 补齐学科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 (三)科技创新合作要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区域创新 能力为目标,服务我省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支撑引领创新 型云南建设。1.要注重共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 军,合作高校在基础学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平台和研究资源 ,要以项目联合攻关和平台基地共建为牵引,吸引合作高校优秀的科 研平台和创新团队资源入驻学校,在国际科学和技术前沿领域,共同 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联合攻关。联合申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 科研计划,产出一批原创性强、影响力大的创新成果,为学校培养和 引进一批优秀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中青年科研骨干,持续提升学校科技 创新能力。2.要注重共同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省内各高校要面向区域和 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紧扣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八大重点产业和战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机遇,积极发挥双方学校人才密集、学科齐全优 势,不断创新科技研发组织模式,共同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围绕产业 链、技术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合作研发,推动关键、共性、 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云南重点 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3.要注重共同提升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各高校要 抓住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重大战略交汇的优势,依托合作 高校丰富的国际科技合作资源,在国际和区域性联合实验室、技术研 发中心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建,共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联合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共同推动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 推广,提升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影响力和辐射力。 (四)社会服务合作要聚焦云南跨越发展需求,强化知识、人才 、文化、技术、信息等资源的辐射引领功能,助推我省经济社会各项 事业创新发展。1.是着力开展科技成果合作转移转化。各高校要加强产 学研用深度结合,与合作高校、行业企业共同搭建成果转化孵化平台 ,优化成果转化措施和激励机制,积极吸引合作高校优秀的科技人才 、团队、技术、成果入滇落户,共同引入大成果、大项目、大平台落 户云南,就地转化,带动和支撑云南重点产业发展,实现科技创新同 生产力进步对接,科技成果同产业发展对接,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创新经济发展新动能。2.是着力开展高端智库合作共建。发挥高校学 科齐全、智力密集、成果丰富的优势,与合作高校优秀研究力量强强 联合,共同组建研究团队,针对我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实现跨越发展所面临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 战略性、全局性的应用研究,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 的决策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成长为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 和智囊团。3.是着力开展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云南大学、大理大学、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要抓住国内高水平大学对口支援的难得机遇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 作等领域加大优质资源引入力度,推动学校加快发展。滇西边境片区 高校要抓住直属高校定点帮扶机遇,主动与区域帮扶高校联系对接和 交流互访,找准共同发展需求开展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 合作中促进学校转型发展。4.是着力开展脱贫攻坚。希望定点帮扶高校 和战略合作高校发挥各类资源优势,一如既往地支持滇西边境片区扶 贫开发,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干部挂职锻炼、城乡建设规划、教 育信息化、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贡献 智慧和力量,帮助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完善合作机制,加大工作措施,抓好省校教育合作推进落实 (一)要不断健全省校教育合作机制。希望各合作高校在省校战 略合作协议框架下,立足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服务职能,与云南高校 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合作机制,经常性举办培训、论坛、研讨会等 交流活动,使信息畅通,人员互动,为共同谋求高水平务实合作项目 打好交流基础;省教育厅要统筹做好省校教育合作规划,完善与各合 作高校的交流对接和衔接服务工作,积极争取省内相关部门的支持和 配合,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省校教育合作加快发展;省内高校要 认真做好合作工作计划,主动加强与合作高校联系对接,建立定期沟 通协调机制,完善合作工作领导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压实工作责任 。 (二)要持续加大条件保障力度。希望各合作高校将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化、信息化等优质资源投向云南,在教育 、科技、人才、扶贫攻坚等领域加快开展有利于促进省校双方共同发 展的合作项目,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在省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保障省院省校教育合作各类项目深入实施和创新发展,稳定对师资 队伍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等项目的支持,重点扶 持省内高校与合作高校开展的合作共建重点项目,从省级层面引领带 动各高校开展更加深入、更有针对性的合作项目;省内高校要积极整 合资源,鼓励和支持学校各类合作共建项目开展,在人力、财力、物 力、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保障,创造寻求合作、促进发展的良好环 境。 (三)要深入创新合作方式。各高校在与合作高校开展合作项目 时,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还要积极吸纳政府机关、行业企业、 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合作共建项目,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结合,推动 各方资源汇聚交融,发动各方力量推动合作取得实际成效。双方高校 不仅要突出校校合作,还要注重扩展到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地合 作,助推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的省校战略合作格局 ,为合作成果转移转化和应用推广创造良好条件,以务实项目促进省 校战略合作协议真正落实到位。 (四)要共同抓好合作项目建设质量。省内各高校要以目标管理 和考核指标为导向,协调组织有关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强化项目建 设的过程管理,完善项目管理长效机制,抓好具体项目落实,真正做 成一批大项目,产出一批大成果。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引导作用,通 过学校网站、专题报道、成果专报、经验交流、合作洽谈等方式,加 大对合作项目成效、工作措施、成功经验的宣传推介,营造有利于加 快省校教育合作发展的浓厚氛围。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省校教育合作是我省高等教育领 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深化改革的重要实践。加快推进 省校教育合作,符合双方高校的共同需求,有助于实现双方高校的共 同发展利益,更是落实省校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举措,让我们珍惜机 遇、凝心聚力、携手共进、借势而为,在新时代、新时期、新阶段全 面深化各项合作工作,早日实现共赢,为云南跨越发展和双方高校“双 一流”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开启创新创业新征程 迎接高等教育新时代 ——云南省2017年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总结会暨第四届“互联 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会上的讲话 朱华山 (2017年12月28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总结会暨 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会,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 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总结全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分析当前我 省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部署2018年全 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面开启云南省创新创业教育新征程,努力实 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刚才,表彰了在全国大赛上获奖的团队和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示范校;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对2017年云南省“建行 杯”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首次云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活动作了全面的介绍。全国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王蔚理事长作了很 好的指导。给我突出的感受是:全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得到了高 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高校花了心思、下了功夫、推动了工作、取得 了成果,令人振奋和鼓舞。在此,我代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向 全省高校和支持全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亲切的问 候和崇高的敬意!下面,我就进一步推进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把握新形势,增强做好我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崭新时代,建设教育 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强国要在教育强国中 先行实现,才能面向新时代、赢得新时代、领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的战略制高点 ,必须主动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承担高等教育新使命。回顾过去的工作 ,我们取得了突出成绩和有益经验。 (一)落实双创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落实省委、省政 府决策部署,把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发展 动能转换的根本需要,作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作 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出台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统筹推进一 流本科人才培养五项计划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领导 ,提升站位,打造专家智库,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健全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 教育体系。推动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 ,促进了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形成了统 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多方参与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二)推进协同育人,彰显双创发展优势。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 育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 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源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高校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注重以科研协同项目、“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引领推动创 新创业人才培养。省教育厅与中国人民大学搭建战略合作关系,深度 开展双创骨干教师培训、在线课程开发使用、双创项目孵化管理等。 运用区域政府、风投基金、行业协会合作共建等模式,建设了16个省 级双创试点学院,2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8个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 项目,探索开展校企联合培养“3+1”、名师工作室、卓越人才班等多样 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6所高校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示范校,11所高校进入省级示范校行列。2017年首批新立项37个卓越 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 (三)健全课程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支撑。深入挖掘和充实各类 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逐步建立了具有云南特点的创新创业 教育课程体系。以专业与创新融合为突破口,突出“软创意+实技术”专 业教育特色,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 门课程群。打造“双师型”双创师资队伍,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推广 导师制、项目驱动、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推行开展启 发式、研讨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以课程和教学向学生传递“双创智 慧”,助推高校学生抢占“互联网+”时代先机,在建设“创新中国”“创新 云南”中大展身手。省教育厅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了云南省高校慕课平 台。积极开展高端师资培训,有超过千名的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经过 培训,已成为全省双创骨干。在线培训与线下辅导相结合的创新创业 教育实现全覆盖。 (四)构建多元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在加强实验室建设、 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 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成 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实训基 地。莲华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示范区建设和呈贡大学园区众创空间建设 初见成效。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力度,2017年全省本科 高校共立项46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07个省级大 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库,形成资源 整合、价值创造、文化辐射、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项目,目 前已有3000多项目入库。我省90位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 、高校教师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集聚了一批优质 共享的创新创业导师资源。 (五)打造双创品牌,展示创新创业成果。经过共同努力,全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势头良好,改革的动力活力明显增强,营 造了正能量氛围,呈现出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态势,成果丰硕、亮 点频现,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云南青年红色筑梦之 旅活动形成了品牌。 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紧扣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 育改革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 ,充分展示了我省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高校创新创业教 育改革的丰硕成果,培育了创新创业文化,搭建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平台,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报名人数持续增加,参加人数从 2015年不足1000人增长到今年的3万余人,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充分 展现了我省新一代创新创业生力军的昂扬风貌。项目质量不断提高 ,很多项目具备了明显投资价值。在全国总决赛上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罗小馒红糖馒头”勇夺金奖排位赛第5名,在排位上创造了云南省代表 团参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云南省在全国总决赛上共获得1金2银 13铜的好成绩,是13个获得金奖的省份之一。社会参与不断扩大,大 赛集聚社会优质资源,构建了政府、部门、院校、老师、学生、企业 家、投资人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空间和平台,成为了产学研用紧密 结合、相互融合的创新创业盛会。 云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是云南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云南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给参加全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 重要回信号召,深入落实省委书记陈豪给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彩云本草 ”团队全体成员回信要求,以“不忘初心跟党走,激扬青春筑梦想”为主 题,组织高校和创新创业优秀学生团队走进革命老区昭通威信,缅怀 革命先辈,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汇聚优质资源,助力精准 扶贫。活动对促进当代青年学子全面发展,鼓励大学生将青春梦融入 中国梦、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助力全省精准扶贫脱 贫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导青年学子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云南大地了解 国情省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 品质,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二、落实新要求,提升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站位 习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 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 业的有生力量。要求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 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今天的中国,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正在蓬勃涌动。我们要找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定位,切实增强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责任感紧迫感,全 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一)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 神的迫切需要。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七个战略,即科教兴国战略、人才 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建设科技强 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 会等强国目标。每一个战略和目标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如果没有 高等教育的人才、科技和服务的支撑和引领,所有的战略发展目标就 难以实现。当今时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 ,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各国都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教 育的作用。从国内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全面提升 创新水平,以创新激发发展潜力、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由 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实 质上是人才驱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 要结合点,理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 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支撑创新驱 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动云南跨越发展的迫 切需要。习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希望云南“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 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 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 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 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以及最近提出的 “人字形”中缅经济走廊倡议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众多战略机遇、利 好政策在云南交汇叠加。正如陈豪书记指出的,云南迎来了跨越发展 的黄金期和战略转型的窗口期,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支能够支撑和引 领云南跨越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通过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 养带动更多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既要有真才实学,也要积极投身 创新创业实践,在实践中展示才华,在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成为云 南跨越发展的生力军。 (三)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 绩,为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服务云南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 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及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 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仍有 待增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这要求我们必须走好“内 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步伐,抓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这个“牵一发而 动全身”的突破口,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 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各项功能有机融合,补齐补强人才培养短板 ,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集中力量解决好人才培养与经 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突出问题。 (四)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迫切需要。就业是民生之首,高校毕业生就 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 指示,强调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强 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实施好大 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做好高校毕 业生创业就业工作,除了努力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以外,从源头 上看,就是要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切实提高毕业生创新 创业能力,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其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增强高等 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面对新的时代,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我们还要正视困难和问题 ,必须加倍努力。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没完全到位 。有些高校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部分学生、少数教师参与的 小范围改革,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权 宜之计,因而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不足。二是政策措施还不完善。一 些高校没有抓住症结和关键,制定的改革措施不具体,多个部门之间 的配合协调还不通畅,责任分工还不明确,工作缺乏统筹性、针对性 、实效性。三是推动力度不够。一些高校还只是停留在会议、文件和 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观念、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 中,尚未落实到教师学生的教学和实践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 存在“中梗阻”,也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必须着眼长远,聚焦聚力 ,下大气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三、立足新起点,开启我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 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 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和首要工作。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十九 大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 持高度一致,大力弘扬陈豪书记提出的“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 ,奋勇争先”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和发展站位,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 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9月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教育 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 过程,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 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学分制,实施灵活的学习制度,鼓励教师创 新教学方法。明确了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围绕全面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任务,遵循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规律,抓住重 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重点,努力做到“六个紧密 结合”,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辈出、创 新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 (一)把创新创业理念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全省高校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这个核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 才培养全过程,使青年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把创新创 业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树立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 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要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着力增强学生敢于梦想、勇于突 破、脚踏实地、勤勉践行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要 树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理念,培养规模宏大、类型齐全 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贡献力量 。 (二)把创新人才培养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12月5日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进 一步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参与的 工作格局,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 ,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 求间的协同,高校要更加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完 善调整机制,形成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 养结构。要推进高校间的协同,推动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 、学分互认,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要推进高校与政府、社会、行 业企业的协同,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更好地 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推进国内高校与国外大学、科研 机构的协同,开展实质性、高水平交流合作,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投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深入开展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促进高 校智力资源、创新资源与社会金融资源、产业资源的紧密对接,充分 激发社会机构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动力。 (三)把构建双创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促进人才 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 育课程体系。促进各类课程包括通识课、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 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要改革教学内容和 方式方法,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内 容,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发挥个性化学习、网络化沟通的优势 ,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完 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和支持休学创新 创业的制度,使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四)把搭建双创实践平台与优化服务紧密结合。着力打造教育 教学改革创新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深耕区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 示范区,构筑“教育、实践、指导、支持、服务”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工 作平台,构建“知识积累-意识养成-实践锻炼-项目培育-实践孵化”全链 条式创新创业体系。各高校要合理整合,充分利用校内外大学生创业 园、创业孵化园的资源,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指导服 务。所有高校教研资源和实验设备向创业学生开放。按照“互联网+”理 念,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 (五)把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与激励机制建设紧密结合。高校教师 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是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 关键。要坚持全员参与、专兼结合,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职责 ,配齐配强专业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作 用,鼓励和支持入库优秀导师积极参加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到高 校讲授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或开设相关讲座,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赛评委,指导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要开展专门培训,通过建立岗 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相关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 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一系列举措,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 和能力。要改革教师考核与评聘制度,着力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 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参 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 (六)把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引领和整体推进紧密结合。深入推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 重要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高校要立足办学定位,突出办学 特色,把握好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抓典型、立榜样、树品牌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今 天,第四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动。各高校要 把大赛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早 计划、早部署、早宣传、早发动,充分利用赛事举办的机会,推动高 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 践,建立协同推进赛事机制,树立合作共赢理念,推进校企合作、产 教融合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广大师生的创新潜质 和创业热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 力,真正让大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创、以 赛促转的目的效果。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高校要及时成立由校 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学生、教务、团委、科研、就 业、校友会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门组织机构,统筹做好校赛的组织实 施、校级初赛、项目遴选及推荐等赛事活动;要提前谋划,全员参与 。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大赛宣传发动,提前启动大赛宣传动员工作,拓 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及时召开相关工作会和推进会,早 宣传早动员;要协同推进,提高质量。充分挖掘教师、校友的资源 ,汇聚双创导师、科研人员和校友的智慧和力量,动员更多体现学校 的优势专业特色、科研成果转化特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 特色和具备明显投资价值的项目报名参赛。要重点抓好“云南青年红色 筑梦之旅”活动。要组建适合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深入革命老区、 贫困地区开展扶贫扶智,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省情民情 ,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洗礼,把激昂的青春梦、创新创业梦 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成为创新创业、服务人民、建设美丽富强国 家的开拓者、奋进者、奉献者。 同志们,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事关高等教育改革发 展,事关国家全局和民族未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 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 大精神,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创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高度,为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 贡献。 谢谢大家!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推动高等 教育更好服务云南发展新定位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华山 (2016年2月2日) 同志们: 上午我们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下午紧接着召开全省高等教 育工作会议。高峰副省长在上午的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大家要深刻 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邹平副厅长在上午的报告和刚才的讲话中 都作了要求,李松林副书记、陶晴副书记刚才也就有关工作作了安排 ,大家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下面,我就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问 题,讲三点意见。 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一年来云南高等 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要“主动服务和 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 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讲话”给云南明确了新定位、赋予 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劲的 动力。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全省各 高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 精神,认真学习、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 发展新理念,按照李纪恒书记提出的“在崇尚创新上鼓劲,在注重协 调上统筹,在倡导绿色上施策,在厚植开放上迸发,在推进共享上着 力”的要求,凝心聚力,开拓进取,2015年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 效显著。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改革不断深化。按照习总书记 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同 时,为高校创新创业改革建立了良好的政策保障;省教育厅出台《关 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有力的举措,指 导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按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各高校 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推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 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2015年,全省高校新建省级协同 创新中心5个,高校新型智库立项达14个;有8所高校创业园被认定为 云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6所高校众创空间被纳入省级首批众创空间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增长迅速,有国家级项目263个、省级 501个、校级近1000个;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中,云南高校获得34枚金牌中的2枚,并获得银牌1枚、铜牌4枚,所获 奖项比例居全国前列,得到了刘延东副总理的高度赞赏。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结构更趋优化。习总书记指出:云 南“要始终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按照习总书记 的要求,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更加注重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民族团结 进步相协调。通过新增3所省级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遴选建设2所 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等举措,引导支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和 高职教育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社 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增加民办教育专项资金、改革学费 收取模式等方式,支持民办高校做强做大,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更趋合 理。其中,云南大学通过实施“服务云南行动计划”,取得良好社会 服务成效;云南中医学院瞄准国内先进水平,定目标、找差距,努力 培养更多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云南民族大学 加快推进民族团结示范校、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主动参与云南民族 团结示范区建设;临沧师专成功升本,大理学院更名为大理大学,高 等教育层次等结构进一步优化;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筹建 ,总部和3个特色学院建设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探索改革亮点频现。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云南大学的 民族学、生态学、政治学,昆明理工大学的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云 南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西南林业大学的林业工程、林学等,均为全 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前十的优质学科。按照习总书记关于“争当生态 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通过学科专业调整、项目支持等方式,引 导高校为云南实现绿色发展贡献力量,高校优质学科的特色优势得到 进一步彰显。其中,昆明理工大学牵头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 步奖二等奖1项,云南民族大学成为省部委共建高校,云南农业大学的 云南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高等教育对外对内开放进一步拓展。按照习 总书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要求,云南高校努力拓展 高等教育对外对内开放空间。通过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措 施,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同步提升;通过在9所 边境州市高校实施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深入推进国门大学建设,云南 高校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能力得到增强;以云南 省政府奖学金为抓手,南亚东南亚国家来滇留学生规模逐步扩大;依 托在南亚东南亚等地建立的4所孔子学院和6所孔子课堂等平台载体 ,云南教育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省委省政府领 导的亲力支持下,云南先后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 华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高校的合作事项正在加快推进 ,省院省校合作进一步深化。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高等教育惠及更多民众。按照习总书记“要 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的要 求,云南高等教育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尽力扩大教育规模,尽量提升 帮扶力度,为少数民族农村贫困学生、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学生,最 大限度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确保不让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 失学。目前,全省高校达71所,比上年增加1所;高等教育各级各类在 学学生85.74万人,比上年增加3.3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0.2%,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通过成立云南省高等学校预科教育 基地,实施专项招生计划、专项录取、定向培养以及奖助学金等政策 ,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本土化人才严重匮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2015年 我省93个贫困县农村考生一本录取率,从原来的66.74%提高到了 89.28%,农村贫困地区考生获得了更多就读名牌高校的机会。2015年 1月,云南省招生考试院获得省政府授予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 体”荣誉称号。 二、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推动全省高 等教育更好服务云南发展新定位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我省深入贯 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努力 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 射中心的关键阶段。在“十三五”即将开局之际,党中央召开十八届 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省委九届十 二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指导 思想、主要目标和贯彻落实五大理念的总体要求、重大举措。《建议 》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要坚持 协调发展,着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坚持绿色发展,着 力争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要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建设我国面 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要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推进幸福云南建设。 《建议》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描绘出一幅宏伟蓝图,高等教育有责任 和义务,为云南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十三五”期间,云南高等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 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 策部署,学习好、贯彻好中央和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以五大理 念为引领,抓好“五个更好服务”,更好服务云南创新发展以及示范 区、排头兵、辐射中心、幸福云南建设,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要深刻认识抓好“五个更好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履行好地 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基本职能。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来看。云南地处西 南边疆,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长期以来,云南发展不 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立足云 南实际,面对国际国内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我省发展动力转换的形 势,必须把云南跨越式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在创新中激发活力 ,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支持弯道超车。这就要求高校不断深化创 新创业改革,让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充分涌现,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升级和社会进步。从服务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服务幸福云 南来看。习总书记指出:“云南农村贫困人口量大而广,贫困人口数 量居全国第二位,贫困人口分布的县域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边远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人口还有近120万人,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 巨。”“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发展是解决民 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发展要靠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适 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云南特别是边疆民 族贫困地区人民受教育程度,同时支持高校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 贫,是切断贫困代际相传根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幸福云南的 重要举措。从服务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来看。生物多样性是 云南的一个优势,但生态脆弱性也决定了云南无法简单复制东部地区 的规模经济道路。针对产业不强的软肋,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 没水分、可持续”的发展愿景,云南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前提,以高等 教育为支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从服务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 亚辐射中心来看。云南地处中国经济圈与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 的结合部,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拥有面向三亚(东 南亚、南亚、西亚)、肩挑两洋(太平洋、印度洋)、通江达海的沿 边独特区位优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实施不 断深入,云南正从对外开放的边缘、末梢,转变为前沿、中枢,成为 国家战略实施的连接点和交汇点。云南高校必须为此培养好人才,发 挥好“智源”作用,增强自身办学实力和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 。 近一年来,云南高校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 要讲话精神、践行新的发展理念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 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习 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五大发展理念等 的学习研究和学用结合还需加强;高校创新创业的氛围、活力、能力 和条件还亟待改善,相关政策还亟待完善和落实;主动服务云南新定 位的意识还不够强、思路还不够清晰、措施还不够有力,创新创业和 服务云南新定位的成效还不够明显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各高校要认 真分析,加强调研,从学校实际出发,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力求取 得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省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督促 和检查,推动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为高等教育更好服务云南发展提 供有力保障。 三、按照“五个搞清楚”基本要求,精心谋划“十三五”规划和 2016年工作 在今年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总书记就 如何做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给出了具体思路,提出要做 到“五个搞清楚”,即“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深入调查研究”,“搞 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把握好手段,防止就事论事甚至本末倒置 ”,“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确定的任务要具体化、可操作”,“搞 清楚谁来干,做到可督促、可检查、能问责”,“搞清楚怎么办,用 什么政策措施来办”。“五个搞清楚”对各行各业都具有普遍性的指 导意义。下一步,各高校要按照“五个搞清楚”的基本精神,制定完 善“十三五”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切实抓好落实。这里我主要围绕 优化云南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提高供给侧质量,谈四项重点工作。 (一)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坚持和完善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深化管办评分离,对高校的 评估评价要更多引入“第三方”机制;加强依法治教,引导督促公办 高校依照章程办事,指导民办高校制定完善章程;深化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实施好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方案;深化高校科技 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价等改革;开展多元 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扩大对 外开放,主动服务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二)保持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增长 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0%,提前5年完成了国家中 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2015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刚刚超过30%,达到了我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预期目标,但是 与全国相比,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为了进一步缩小与全国的差 距,更好满足云南跨越式发展需求,在今后几年,云南高等教育规模 还要适度增长。我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要达到40%。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我们初步考虑,这个 指标还要适当提高一点。 (三)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尽快出台高校分类管理相关配套文件,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目前,我们正在考虑将全省高校分为 四类,即区域高水平大学、骨干特色高校、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 校;通过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鼓励高校在不同层 次、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 配置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高校退出机制。通过组建云南航空学院、支 持云南中医学院更名为云南中医药大学、指导昆明学院更名等,适度 新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校,合理布局全省各地州本科高校与 高等职业院校。推动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多渠道引入办学经费,探 索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利用非财政性资金 ,依法举办高等院校。协调发展高等院校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努力提高 学位授权点的层次和数量。积极培育与战略性产业相关的新兴学科和 交叉学科,加大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 业建设力度,培育和发展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产业体 系建设相匹配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特 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 (四)促进以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统筹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按照国务院《统 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精神,结合云南实际 ,尽快出台我省《统筹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 见》(这个文件稿已经在征求意见)。以跨越发展为引领,以学科专 业建设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重点建设为突破,以全省博士 学位授予权高校为重点对象,以省级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为 补充,加快建成一批“西部一流、向国家一流迈进、面向南亚东南亚 开放”的区域高水平大学;以全省本科高校为对象,遴选建设一批 “国家一流、部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学科;推动高校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与水平大幅提升,推 进依法治校不断取得新突破。 二是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4年,根据教育部工作 部署,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的实施意见》。近两年来,以部分本科高校整体转型为重点,以转型 发展试点项目为抓手,我省高校转型工作已初见成效。2015年,教育 部等3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的指导意见》,我们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一步,省教育厅要制定 应用技术大学指标体系,加强对转型发展的指导检查,加大对转型发 展的支持力度;转型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加快融 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更多更高质量的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 ,建立完善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创新应用型技术技 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实 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以应用为 驱动的创新能力,促进高等教育直接有效地为区域产业升级、技术进 步和社会管理创新服务。 三是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15年,我省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 工作会议,李纪恒书记、陈豪省长亲自到会并作重要讲话。下一步 ,要根据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 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等文件精神,按照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及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 要求,推动全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通过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有效打通中职学生升专科、本科和专科学生升本科渠道;通过 启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提升高职院校管理水平;通 过推进集团化办学,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等,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推进国门大学建设。在今年即将出台的《云南省国门大学建 设指导意见》(目前文件稿正在征求意见)中,我们考虑,要以沿边 州市高校为对象,加大指导支持力度,力争建成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知 名度、在南亚东南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应用型特色区域国际化大学;通 过引导和促进沿边高校结合自身和区域实际,进一步明确自身办学类 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特点和服务面向;通过改善沿边高校办学条 件,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学科专业品牌,建设一 支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支持沿边高校创出优 质技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多样的社会服务。 五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 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推动有关部门落 实好相关支持政策。高校要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 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 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 合;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 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 、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并依托园区和 基地,加大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力度,促进平台开放共享;建立健 全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 指导、一站式服务;举办好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高校举办 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竞赛;改革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实 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 创新创业。 六是推动高校众创空间等建设。以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为主干,建设莲花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示范区。抓住呈贡信息产业园区 建设机遇,推进呈贡大学园区众创空间建设;通过建立高校创新创业 资源开放服务收费管理机制,形成跨学校、跨领域、多层次的高校众 创空间服务体系;通过建立高等教育大数据库,提升高校信息化水平 ,探索建立高校科技服务“云上云”、“互联网+”、大数据运用和先 进制造业等创新产业的平台载体和机制体制;通过深化高校科研管理 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改革,推动高校众创空间与产业园区无缝对接、创 新创业平台和团队与产业研发项目深度融合,挖掘高校存量资产潜力 ,释放高校科技创新活力,放大高校人力资源红利,形成“实践育人 +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的建设格局。 七是开展新一轮省院省校合作。落实省政府与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高校已经签署和即将签署的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与合作院校深 入开展管理人员交流、教师攻读学位和访学进修及博士生联合培养等 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进一步提升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通 过开展一流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新型智库、创新平台 建设等共建项目,促进我省高校产出一批重大教学科研成果,获得一 批省部级和国家级奖项;通过与合作高校联合开展国际学术会议、国 际科技服务等活动,共建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不断提升我省高校的 国际学术影响力。总之要通过全方位推动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 合作,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使高校成为云南跨越发展的重要 动力源。 同志们,值此“十三五”开局之际,我们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 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立足“示范区、排头兵、辐射中心”的新定位 ,瞄准“两型三化”的新目标,统一思想,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云南 高等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开展教学诊改工作 全面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在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 培训会上的讲话 朱华山 (2016年7月5日)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培训会在昆明理 工大学伍集成会堂顺利开班。在此,受周荣厅长委托,我谨代表省教 育厅对培训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教育部职成司高职发展 处占营处长和各位专家莅临云南,帮助云南高职院校发展、指导云南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一直以来,云南省委、省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在教育 部等国家部委的关心帮助下,云南职业院校紧紧抓住全国职业教育工 作会议召开、系列国家文件政策出台、多项利好举措并进的大好机遇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 扩大办学规模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激发办学活力为重点 ,科学谋划、统筹安排、积极作为,实现了兼顾内涵与外延的快速发 展。截止2015年底,全省有高职院校37所,在校生22.86万人,占全省 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37.2%;有13所本科高校办有本科高职专业,在 学人数达10.2万人;有12所院校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学生达 1.4万人。云南已基本形成了从中职到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教育体系。 众所周知,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近几年来,省教育厅在积 极推进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同时,本着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 原则,持续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顶层设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 型的高校,设计了不同的评估内容和评价标准,采取不同的评估工作 方式,努力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 一、是创新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特色评估 2004年,按照教育部评估工作方案要求,云南启动高职院校评估 工作。截至2011年,云南全面完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合格评估。在 这轮评估过程中,云南始终坚持价值多元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准则,以 优秀的学术成果和专业的工作质量,切实提高了评估工作的社会认可 度。2012年,为了进一步践行分类评估、分类指导、促进院校多样化 发展的现代评估思想,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云南自主研制 评价指标,率先启动新一轮高职院校特色评估。特色评估强调实践性 、示范性和发展性,针对不同院校,采取一校一策、校校不同的分层 分类评估指导方式,促进学校加快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引导学校 形成良性的自我评估机制。其中,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骨干)高 职院校的评估,采用重点考察特色建设的方式;对人才培养工作内涵 建设的评估,采用数据采集平台预审与关键问题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对其他参加过高职评估的院校,采用内涵建设与特色建设评估并重 的方式;对新建且未参加过高职评估的院校,则以内涵建设评估为主 ,重点考察学校的办学定位、特色规划和特色培育措施等。 二、是全面开展民办高校“规范性办学评估” 2011年,以教育部有关新建本科院校评估和独立学院管理制度为 依据,云南自行研制出台了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方案,先后完 成全省7所独立学院的评估工作,并以“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方式,有 效促进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三、是系统开展本科高校审核评估 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 知》等文件精神,制定了《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 估规划与细则》和《云南省本科教学自选特色项目审核评估指标》 ,并根据云南高校接受教育部前几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合格评估的 顺序,结合学校实际,明确了全省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时间表。今 年5月,顺利启动第一所院校—昆明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这轮 本科高校审核评估充分体现了四个特点:一重在审核,不在评价;二 重在特色发展,不设限定性要求;三重在分类指导,弱化行政管理 ;四重在质量保障,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是探索开展专业评估 2012年,云南开发了全省高校专业设置管理平台。2014年,依托 高校专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云南着手启动专业评估工作。近期,《云 南省专业评估指导性意见》将正式下发,首批将开展2个高职专业的评 估工作。通过制定工作方案、立项开展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开发专业建设状态数据平台、委托行指委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制 定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参照标准等方式,云南以推进专业评估为抓 手,探索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目前 ,云南已成为国务院督导办公室开展高职院校专业评估课题研究的4个 试点省份之一。 2015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 断与改进工作制度的通知》,在全国职业院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 进工作。与过去的评估工作相比,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将更加注重发 挥院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让院校在不依靠外部评估的情况下 ,把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将社会赋予院校的质量 保证责任落到实处。其间,教育行政部门将以加强教学质量的事中事 后监管为主旨,更好地履行质量管理职责。因此,根据《高等职业教 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及诊改工作的要求和部署 ,云南成立了省级诊改专委会,推荐了试点院校,并以高职院校人才 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诊断改进机制。今年3月底,云南正 式下发省级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统筹整合高职院校特 色评估和教学诊改工作,着力推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全力支持高职院校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借助教育部诊改专委会和高职院校长培训平台,云南省教育厅组 织了这次全省范围的培训。培训得到了职成司高职发展处的大力支持 ,占营处长不仅帮助协调专家,明天还将就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作 政策解读。另外,今天到会的几位专家大多是参与制定诊改政策的课 题组成员,将分别就高职院校教学诊改政策理念、思路、方法、数据 平台和典型案例等进行详细解读,并对我省高职院校诊改方案进行点 评。对于参加培训的所有院校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将对 学校下一步如何开展诊改工作,如何推进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进而推动全省高职教育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要珍惜 机会、认真学习、积极交流,切实实现以培训促工作、以学习推发展 的预期目的。省教育厅将在培训会后组织省级诊改专委会,进行深入 的学习研讨,进一步完善诊改方案、切实落实诊改任务。 最后,预祝培训圆满成功! 祝各位专家、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深化改革 扎实工作 推动云南高等教育内涵特色创新发展 ——在全省高校教学工作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会上的讲话 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华山 (2016年4月27日) 同志们: 继今年2月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之后 ,今天,我们相聚在云南师范大学,召开全省高校教学工作暨深化创 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会。当前,除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 升人才培养质量外,创新创业教育也是高校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为 此,我们特意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知名专家与大家分享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经验,下午,大家将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展开讨论。现 在我主要就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学工作重点,讲几点意见。 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及云南重大战略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高 等教育与人才,特别是高级专门人才、与知识特别是高级专门知识及 科学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国家和地区 重大战略方面,具有特殊优势,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多年来,云 南高等教育锐意改革、创新引领,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献。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 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要求,云南要利 用自身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 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围 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提出的发展定位,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 及云南重大战略,加快推进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是云南高校 在新时期、新阶段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 下一步,全省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 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经济发展新常 态,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服务国家 及云南发展战略作出应有贡献。要坚持创新发展。以支撑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服务云南跨越发展为导向,遴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 设改革试点高校、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改革试点高校、面向南亚东南 亚辐射中心建设改革试点高校,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坚持 协调发展。根据“高等教育类型、层次、专业等结构更加优化,更加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云南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要求,启动实施云南省8大重点产业引领高校专业建设计划,全面 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要坚持绿色发展。借助国家“双一流”建设 契机,建设一批区域高水平大学、一批骨干特色高校、一批转型示范 本科高校、一批优质高职院校,全面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要坚 持开放发展。利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 辐射中心建设机遇,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强国门大学建设,加大南亚 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力度,全面加快云南教育对外开放;要坚持共享 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高等教育,启动云南省高校慕课平台、云 南省高校大数据库等建设,建立全省高校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发展机 制,全面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 推进教育现代化”为题,要求高校把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4月,云南省党政代表团在李纪恒书记 、陈豪省长的率领下,奔赴华东地区,针对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科技 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等重要问题,先后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 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6所高校签署战略 合作协议,为全面提升云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 下一步,全省高校要瞄准“两型三化”建设目标,以教育教学改 革为重点,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努力打造幸福云南建设动力源。 要抓好新一轮省院省校合作。通过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交流合作,不 断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合作共建,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同时,充分发挥省院省校合作的精准扶贫优势,通过强化定点帮扶 、医疗帮扶、产业培育、环境保护、志愿者服务、高原特色产品电子 商务平台建设等合作,尤其是通过继续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 ,惠及更多云南贫困群众;要创新人才培养观念。通过修订人才培养 方案、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课程体系等,构建贯穿课堂内外全过程 全方位的“立德树人”培养模式,打造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 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要加强高校分类管理。紧盯人才培养 质量标准,通过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出台高校分类管理配套文件,引 导高校调整类型定位,分层次、高水平、多样化地培养各类急需人才 。 三、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 革的实施意见》后,省教育厅于6月召开全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 作会议,并于12月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 意见》。同时,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 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全省高校创新创 业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在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赛中,我省获得了2金1铜4银的好成绩,得到了刘延东副总理的高度 赞赏。 下一步,全省高校更加深入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着力建 设创新型高校。遴选首批创新创业改革试点院系,通过要求试点院系 在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 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等 方面大胆探索,做出实效,引领推动学校整体改革发展;要创新性开 展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建设。在与清华启迪等机构合作的基础上,通过 引进省外高水平团队及其高质量教学资源,联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 导委员会,以资源共建共享方式,组织开发全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 系,开展创新创业教师培训及相关课题研究等工作;要推进创新创业 基地平台建设。通过遴选首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加大“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我省高校实施的力度以及统筹创新创业教育资 源、加大多部门合作等方式,打造共建共享型高校众创空间;要尽快 组建云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联盟。前段时间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牵头筹备成立云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联盟 的通知》,希望联盟秘书处单位加强沟通,加快推进这项工作,也希 望各高校积极申请加入省内联盟,并争取加入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联盟;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办好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 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赛区比赛等各类赛事,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 教育改革。希望大赛的承办与协办单位加强协调合作,不负众望办好 大赛,也希望各高校认真参与这项赛事,力争在全国大赛上取得更好 成绩。 四、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 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 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后,我省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 省教育厅在深入学习调研基础上,从云南实际出发,代拟了《关于统 筹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现已上报省政 府审议。实际上,从2013年开始,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 就启动实施了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各相关高校先后制定了各具 特色的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多渠道筹措资金,多路径推进改革 ,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 下一步,全省高校要立足于优势特色,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 ,建立并完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坚持 以跨越发展为引领、改革创新为动力、重点建设为突破、学科专业建 设为基础的基本原则,采取“整合资源、专项引导、政策倾斜、省院 省校教育合作”等支持方式,以全省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为重点对象 ,以省级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为补充,加快建成一批“西部 一流、向国家一流迈进、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区域高水平大学 ;要以全省本科高校学科为建设对象,遴选建设一批“国家一流、部 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学科。通过实施一系列工程项目等举措 ,力争到2020年,“双一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条件的高校基本 建成中国一流大学。到2030年,一批区域高水平大学基本建成,有条 件的高校基本建成世界知名区域高水平大学,更多学科进入国家一流 行列,若干学科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到本世纪中叶,区域高水平大 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一步提升,有条件的高校建成中国一流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五、积极推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为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4年10月,省教育厅下发《关 于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2015年10月,教育部等 3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 意见》。截至2015年底,我省已遴选9所转型试点高校和一批项目,并 大力支持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筹建工作,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效初显。 下一步,全省高校要坚持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办学根本,进一步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云南经济社 会发展的能力,促使转型工作取得更大实效。要引导更多本科高校转 型发展。通过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检查指导,总结推广好的改革经验和 做法,要求推进不力的高校加强整改(整改不力的将在相关工程项目 申报方面予以限制)。特别要对9所试点高校转型推进情况进行检查 ,启动“试点”转“示范”工作,形成具备条件的高校踊跃转型的良 好态势;要建立转型发展激励机制。通过遴选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系 (试点院系拟在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和转型试点高校之外的本科 高校中遴选),支持试点院系大力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一 支数量大、水平高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以突出的转型成效引 导激励学校整体向应用型转变;要持续支持滇西科技应用技术大学建 设,支持分步组建云南民航学院。目前,组建云南民航学院得到了省 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教育部和中国民用航空局等的大力支持 ,组建的第一步是依托昆明理工大学设立院系一级的民航学院,条件 成熟后再设立独立建制的云南民航学院,进一步再申报更名为云南民 航大学。希望昆明理工大学加快推进步伐,确保学院今年尽快挂牌 ,并实现4个专业招生。 六、引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引领者。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 作会议召开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发后 ,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快发 展现代职业教育。当前,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高等职业 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质量内涵建设得到加强,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拓展深化,财政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部近期出台的 多个文件,以及2015年11月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更是为云 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下一步,全省高校要根据教育部要求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 神,推动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 育。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 2018年)》和我省即将出台的实施方案,设计安排未来3年高等职业教 育改革与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教育部“行动计划”下发后,省教育 厅及各高职院校根据本省和学校实际承接了大量任务,涉及优质学校 建设、实训基地、骨干专业、教师培训、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应 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课程、文化传承示 范专业点等内容。各单位要对所承接的任务进行认真研究、科学分解 ,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任务。省教育厅将根据工作推进情况 ,给予有关单位一定的经费支持;要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管理水平。各 高职院校要通过重点实施6大行动——即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管理 制度标准建设行动、管理队伍能力建设行动、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行 动、学校文化育人创新行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行动,多措并举狠抓 “行动计划”的落实,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 平;要发挥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根据曲靖市职业教育改 革发展的良好局面以及曲靖市政府要求,今年4月,省教育厅批复曲靖 市依托市职教园区和驻曲高校,设立全省首家省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试验区,将在中高职衔接贯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高职院校单招、 公共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经费等方面给予试验区支持。云南开放大学 作为国家级教改试点项目承担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今年1月印 发的《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力求学分银行等建设尽快取得新 突破,积极参与国家“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并抓好试 点经验的总结推广,更好地服务云南学习型社会建设。在此,有项具 体工作我想强调一下。在云南省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 厅局、行业协会以及各相关高校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云南省高等学 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现已基本结束,为配合实施国务院2015年提出的 每年5月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的决定,我省将于5月10日在云南民 族大学举行全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暨高等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 赛闭幕式,5月10日至12日还将在云南民族大学举行职业教育系列成果 展,包括大赛成果展、职业教育成果展、学生技能及文艺展演等。希 望各高校抓住机会、积极参与,并依托这一平台,努力提高社会对职 业教育的关注度与认可度。 七、有力保障高等教育内涵特色创新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和各高校共同努力下,目前全省高校师资 队伍稳定、办学条件良好,拥有了一大批教学名师和学术带头人,产 生了众多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科技成果。随着内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 系的不断健全,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长,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的不断深入,云南高校必将实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特色创新发 展目标。 下一步,全省高校要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加快推进“放、 管、服”改革的进程中,充分调动广大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形 成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内涵特色创新 发展格局。要抓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各高校要把握中央深化人才发 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良好机遇,利用云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 ,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积极 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培”“省培”等培训项目,并鼓励具有教师培 训资质的其他机构参与培训。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部门机构开展教 师与从业人员双向交流,继续实施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千人计划 ”、与法律部门互聘“双千计划”。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积 极参与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建设。遴选第二批高等教育 云岭教学名师共30名,更好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启动云南 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做好第八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 成果奖的培育工作;要发挥教育评估功能。更加注重以评促建、促改 、促管的实效,切实抓好对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 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大学5所高校的审核评估,完成对保山学院 、文山学院合格评估的省内预评估。根据《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 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试行)》,统筹推进全省高 职院校教学诊改和特色评估。《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认证与评估 指导性意见》及《高职院校专业评估通用标准》已下发全省高校征求 意见,计划于5月份正式启动高职会计和护理两个专业的评估,专业评 估与认证工作将在此基础上全面推开;要统筹使用省级高等教育专项 资金。针对省级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存在的使用较为分散、重项目评审 轻项目检查、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今年省教育厅相关部门加强了工 作沟通,从加大高等教育投融资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角度,共 同研究制定了高等教育工程项目设置方案。今年设置了一批资金分配 更趋集中并且更具创新性的项目,力求多个项目形成合力,协同推动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我省战略目标实现。 同志们,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校的重中之 重。我们一定要用更加踏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务实的工作方式,更富 创新的理念举措,为抓好高校教学工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 动全省高等教育内涵特色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以新的建设发展思路为引领 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加速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在2016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华山 (2016年2月2日) 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上午,我们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高 峰副省长充分肯定了“十二五”期间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深刻阐述了教育工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也对 今后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会后,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全面 贯彻落实。今天下午,我们又在此召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专题会议 ,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 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 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深入落实2016年度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二五”时期工作,客 观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全面部署今年和“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与 成人教育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十二五”期间的创新做法及突出成效 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的关心下,在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 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职业院校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 标,以扩大办学规模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激发办学活力为 着力点,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科学谋划、统筹安排、积极作 为,使面上工作有进展、重点工作有亮点、难点工作有突破。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政策,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十二 五”期间,针对全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相继制定出台了《云 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 意见》、《云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 《关于建立完善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 职业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意见》、《 云南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新政策 ,为加强职业教育事业宏观顶层设计,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 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加大投入,全面增强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十二五 ”期间,通过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高职院校质量 工程”、“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近 70亿元,有效地改善了全省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目前,全省中 职学校在校生达59.79万人(含技工学校11.37万人);高职院校在校 生达19.6万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1.89%。中职学校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教学科研设备仪器值等分别比2010年增长10.93%、 22.93%和78.89%,高职学校也分别增长50%、36.51%和91.85%。另外 ,国家和省财政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生活资金达60.34亿元,资 助学生348.53万人次。 (三)整合资源,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自2007年开始启 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以来,规划建设的13个职教园区共完成投资 182.66亿元,征地2.9万亩,竣工建筑面积 641.58万平方米。嵩明、 安宁和曲靖、楚雄、普洱、文山、临沧、德宏等8个职教园区已经投入 使用,入驻中高职学校58所,入驻学生26.19万人。保山、昭通、玉溪 、西双版纳、红河等5个职教园区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园区的规划建设 ,从根本上改变了职业教育学校小、占地少、布局散、条件劣、质量 差的局面。 (四)畅通渠道,努力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不断推进职业 教育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单独招生、多元录取等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实行中职“注册入学”和“考试入学”并举的录取方式,开展五年 一贯制“3+2”、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分段培养。积 极推进高职本科试点和应用本科高校转型工作,目前有13所本科高校 办有本科高职专业,在学人数达10.2万人。专业硕士培养规模不断扩 大,12所院校具有专业硕士学位点,在校生达到1.4万人。通过云南开 放大学和学分银行建设工作,逐步探索实现自学考试、普通高校成人 (继续)教育学院、成人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和转换,拓宽终身教育 通道。 (五)优化结构,建立专业动态管理与评估机制。2010年,省教 育厅启动实施2010—2020年全省高校学科专业发展定位规划工作,利 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专业设置管理平台,成立了27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 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类人才需求调研及相关专业类指导标准制定工 作,开展专业标准认证及专业优选评估,把认证和评估结果作为优化 专业结构布局,调整专业结构的量化指标,指导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办 学定位与人才培养需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 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目标,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有效缓解就 业结构性矛盾。 (六)因地制宜,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五年来,全省中等职 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保持了每年培训教师1500人次以上的规模。大力 实施以聘请社会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为对象的中等职业教育“特聘教 师”制度,由最初2007年的15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3000万元,五年 间累计聘请兼职教师10000人次,有效地缓解了全省“双师型”教师严 重不足的问题。2014年出台了《云岭教学名师培养和认定办法》,开 展了第一批17名中职、10名高职“云岭教学名师”的认定工作,培养 了一批学科专业发展带头人,在师资队伍中发挥了引领、示范和带头 作用。2015年,全省中职、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达26070人和11438人 ,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7.1%和39.22%,生师比分别达到22.93:1和 17.1:1。 (七)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改革边疆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和办学模式”国家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的基础上,各职业院校通过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深度定岗实习 等模式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实践教学不断扎实强化,实现 了全过程、多方位的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和优质就业搭建了有效的 “校企直通车”,使学生培养规格与企业需要实现零距离对接。如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玉溪工业财贸学 校开展了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曲靖麒麟职业技术学校积极 探索“前校后厂”办学模式;腾冲第一职业中学和曲靖应用技术学校 探索开展“校中企”办学模式,砚山县职业高级中学开展“企中校 ”办学模式;云南工商学院实施学生职业化管理体系等都是有效探索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 (八)骨干引领,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是开展中职 示范校建设。2010—2014年,全省共有28所学校被列为国家中等职业 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学校(全国1000所),累计共重点建设了 51个专业、26个特色项目,建设资金达到6.13亿元。在286所中等职业 学校中,达到国家级重点学校建设标准的有56所,占19.58%;达到省 级重点学校建设标准的有61所,占21.33%。二是开展高职院校特色评 估。2012年,在完成全省高职院校合格评估的基础上,率先启动了以 “分层、分类”为评估方式的新一轮高职院校特色评估,先后建设了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 7所,省级特色骨干高职院校7所,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职业 院校梯度。 (九)加强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按照对接全省 主要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建设目标,全省职业 教育集团由2010年初的7个发展到2015年的37个(省级25个、州市12个 ),加入集团的学校由240所增加到429所(有一校加入多个集团 ),企业由300多个增加到1656个。79个行业协会、39个科研机构、 145个其他社会组织、75个政府部门加入职教集团,37个职教集团成员 单位累计超过2423家。2015年,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制定了《云南省职 业教育集团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集团的 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使职业教育发展走上了集约化、规模化发 展的道路。 (十)优化环境,全面激发民办职业教育的活力。2009年,省政 府出台《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定》,2012年,省人大常委会颁 布施行《云南省民办教育条例》。“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安排民办 职业教育专项资3005万元(其中,民办高职院校2678万元,民办中职 学校327万元)。从2010年起,云南民办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以每年 9.5%的速度持续增长。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 44所、在校生12.81万人,分别占同级学校数的15.38%,学生数的 21.42%;民办高职高专11所、在校生6.79万人,分别占同级学校数的 29.73%,学生数的34.64%。 (十一)内引外联,全面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和交流。五年来 ,利用滇沪合作与对口帮扶的有利契机,与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及其合 作伙伴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开展职业教育合作,至今累计举办校 长及管理人员培训班、电子电工教师培训班34期共1634人。2012年 ,东部地区10个职教集团与滇西10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在师资培训、专业建设、合作办学、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 了良好的合作。各高职院校在推进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国际化以及“桥 头堡”战略实施过程中,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积极拓展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交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例如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已招收 五届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毕业生中已有20人赴德国留学。 (十二)扩大范围,全面加快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一是大力 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五年间,省级财政投入2500万元专项资金,以 9000多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载体,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大力开展科技、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和各类工种技 能培训工作,使在乡农民留得住、进城农民能就业。五年间,全省受 培训的农民达到近2300万人次,成为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 型职业农民、新型工人和新型市民。二是积极培养实用技能人才。从 2000年起,在云南农业大学、省民族中专等大中专院校连续举办15届 云南省特有民族大、中专班,对学生给予全免费并适当补助生活费 ,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培养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中高级实用 技能人才1500名。 (十三)突出技能,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技能竞赛。近五年来,全 省职业院校在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 学成果展演活动中,获得奖牌178块(其中,金牌10枚、银牌50枚、铜 牌118枚)。共成功举办全省中等职业学校11大类专业74个赛项技能竞 赛5次,参赛师生达到1.9万人次;高职院校15个大类专业42个赛项技 能竞赛3次,参赛师生达到近5000人次。在2015年出台的《云南省人民 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中 ,将为获得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省级职业院校技能 大赛二等奖及以上的高职应届毕业生,提供注册就读一般本科院校应 用型本科专业的学习机会。这是我省推进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的一大突破,也是我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创新。 (十四)职教帮扶,全面加快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2014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方针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精 神,围绕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要求,省委省政 府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对迪庆州、怒江州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 升学的农村学生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并在国家现行免补政策的 基础上再给予每年2500元生活补助,旨在通过大力培养服务迪庆州和 怒江州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进一步 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和拓宽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渠道,打牢民族 地区发展进步的根基,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省、全国同步建 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2014-2015年,共招收学生近3500人,补助经费 近800余万元。 (十五)强化保障,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十二五”期 间,不断强化职业院校“质量兴校”意识,持续开展特色评估和院校 章程建设。自2012年起,在完成全省高职院校合格评估的基础上,在 全国率先开展以采用数据采集平台预审与关键问题考察、内涵建设与 特色建设评估并重为主要方式的新一轮高职院校特色评估工作,引导 各职业院校积极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建设多元化的教学 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同时,重点建立教学督导制度,规范教学运行 ,完善制度管理,逐步形成 “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以学校为核心,社 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长期以 来奋斗在职业教育一线、为职业教育事业作出不懈努力的各级教育行 政部门、广大教职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正视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省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虽然取得重大进展 ,初步构建了中、高相衔接,普教职教相互渗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但在新形势下,全省职业教育仍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 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供需矛盾突出。职业教育较之普 通教育,其先天的“发育不良”和后天的“营养不良”在一定程度上 加剧了社会认同度的偏移,甚至出现了政府热、社会冷,学校热、学 生冷的不良局面。从数据统计来看,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存 在总量严重不足、结构问题突出,人才断档严重等现象。从市场供需 来看,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一直上升,供需矛盾十 分突出。从体制机制看,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职业院校培 养能力不强。个人发展看,存在就业对口渠道窄、薪酬待遇偏低、社 会地位不高等问题。从社会氛围看,“重学历、轻技能;重理论、轻 操作”的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企业职工培训和学生技能再学习 的有效氛围还没有形成,等等。 (二)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长期以来 ,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全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教育 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测算,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缺1.93万亩、校舍建筑 面积缺1214万平方米、仪器设备值缺8.94亿元、图书资料缺1815万册 、计算机缺少4.28万台,达到以上各项基本建设缺口资金约为270亿元 。从校企合作投入情况来看,2013年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占整个中 等职业教育经费收入的0.01%,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经 费比例为0.21%。经费的严重不足,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多数 职校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不少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和设备不能适应 教学工作需要,有的学校必要的实训环节不能得到保证。 (三)高中阶段普职比逐渐失衡,招生人数连年下滑。2010- 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分别为31.72、22.37、22.26、 21.96、21.59,出现4年连降的局面。2015年招生人数为22.32万人 ,总数略有回升,但中职及五年制大专比2014年减少447人,增量集中 在技工学校。26所中职学校出现了“零”招生现象,超过50%的学校招 生人数不足300人,近80%的学校招生人数在800人以下。从普职比来看 ,全省为1:0.76。在129个县中,职普比高于1的县仅有16个,高于 0.76的仅有18个;低于0.5的高达97个,占总数的75.19%;低于0.2的 高达49个,占总数的37.98%。 (四)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任务任重道远。2010年全省中等职 业教育专任教师23738人,2015年达到26070人,增长了9.8%。从生师 比来看,2015年为22.93:1,离《中央编办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统一城 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规定的12.5:1还有很大的差距;尤 其是普通中专的生师比为40.51:1,问题较为突出。青年教师专业技能 和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比例仅占30%左右,来自企业行业一 线的兼职教师比例仍处于偏低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术技能人 才培养需求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五)职业教育园区和集团功能有待提高。从13个职教园区建设 情况看,目前建设资金投入仅占规划投资的53%,后续建设资金缺口较 大。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前期建设基本依赖银行贷款和资产置换两种 方式,债务负担较重。从园区学校的合作来看,学校与学校之间只是 停留在物理的堆砌,并没有实现教育教学活动、教学基本设施、师资 队伍交流等方面的有效合作,没有发挥教育教学资源效益最大化。从 职教集团运行情况看,规章制度不健全、运行机制不通畅,行业、企 业、职业院校仅仅是为组建集团而有机拼接,基本没有开展对接性教 育教学活动,基本没有发挥出产学研用一体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效应 。 (六)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