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1年关于食品工作的材料汇编(15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1年松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产品加 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市政府各委办局、 各直属机构: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农产品加 工业和食品产业是关键。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为促进 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 长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对全市经济发展的 支撑,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 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延 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为重点 ,以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集群化发展为方向,做大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加快推动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为开启 加快新时代松原全面振兴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新松原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二)主要目标。2021年,启动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 加工重点项目,培育一批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打造 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产业百强企业,加快对省、市级龙头企 业及省、市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培育和认定工作。 到2025年,培育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 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企业,大幅度 提高粮食、畜禽和特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构建现代乡村产 业体系,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村繁荣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利用五至十年时间 ,推动我市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接近千亿级规模。  二、主攻方向 发挥我市粮食、畜禽等资源优势,立足全产业链发展 ,依托骨干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企业,着力打造八大产业集 群,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文章。  (一)玉米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我市玉米精深加工产 业,突出食品化、饲料化方向,提高自主转化能力,优化 产品加工结构,扩大鲜食玉米种植面积,提升鲜食玉米品 牌影响力,拓展玉米食品加工,全链条挖掘增值潜力。到 2025年,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190万亩,产量稳定在550万 吨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深加工占比达60%以上 。重点在扶余东北部、宁江区东部、乾安县、前郭西部和 长岭县东部稳定玉米生产。积极引导玉米精深加工企业向 松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岭工业园区和扶余工业园区等园 区集聚,打造玉米产业集群。  (二)水稻产业集群。依托“查干湖大米”名片,突出绿 色有机、营养安全,培育壮大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龙 头企业,主打中高端消费市场,积极开发富硒米、胚芽米 、米糕点等高附加值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到 2025年,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20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 120万吨,新增以稻米生产加工为主业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1家,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区域影响力的水稻 产业园区2个以上。重点建设以松花江、拉林河沿岸和前郭 灌区、拉林灌区为中心的绿色优质水稻优势产区,培育引 导稻米加工企业向前郭的红光农场、白依拉嘎、平凤乡、 宁江区毛都站镇以及扶余市得胜镇等区域发展,打造水稻 产业集群。  (三)杂粮杂豆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健康食品、保健 食品,突出区域特色,培育打造“杂粮杂豆”公用品牌,充分 挖掘品牌效应,鼓励企业开发杂粮粥饭、杂粮饮品、休闲 食品等加工产品,以扶余市、长岭县、乾安县为核心区打 造国家级杂粮杂豆生产加工基地。到2025年,杂粮杂豆种 植面积发展到310万亩,年产量80万吨以上,年加工能力达 到60万吨,吉林省最大杂粮杂豆集散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重点在扶余市增盛、三井子,前郭县乌兰图嘎,长岭县 太平川、北正、八十八,乾安县所字等乡镇建设杂粮杂豆 绿色有机生产基地。引导杂粮杂豆加工企业向长岭县太平 川工业园区、乾安县大布苏工业园区、扶余市三井子镇等 地集中,打造杂粮杂豆产业集群。  (四)生猪产业集群。立足生猪养殖空间大等资源优 势,以扶余市、前郭县和长岭县3个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为重 点,以中粮、牧原等大项目为依托,加强生猪规模养殖 ,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加快现代生猪产业体 系建设,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屠宰加工项目,强化加工 流通延链、科技支撑补链、要素聚集壮链和业态创新优链 ,推进我市由运活畜向运肉、运产品转变,促进品种养殖 、屠宰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的利益合理分配,不断实 现产业扩能升级。到2025年,全市生猪年饲养量达1000万 头以上,域内屠宰加工率达50%以上,把我市打造成东北地 区集生猪养殖、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生猪产业集群 。     (五)肉牛肉羊产业集群。充分利用秸秆饲草资源禀 赋,加快实施“秸秆变肉”工程,积极推广“西门塔尔牛”“乾 华肉用美利奴羊”等区域优势品种,加大草原禁牧、养殖退 村入区力度,不断提升牛羊养殖规模和舍饲水平。加大招 商引资力度,培育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牛羊屠宰 加工项目,提高产品精细分割和深加工水平,逐步向皮革 制品、生物制药等产业延伸拓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大力 发展高端精品生态畜牧业。到2025年,全市肉牛、肉羊年 饲养量要分别达到65万头、600万只,域内屠宰加工率达 30%以上,把我市打造成全省具有一定优势的牛羊产业集群 。  (六)禽蛋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禽蛋产业,推广无抗 养殖技术,全面提升产业质量水平。加快禽类龙头企业企 业建设,推动禽类屠宰分割和初级加工“原字号”产品向餐桌 食品、休闲食品方向转变。到2025年,全市家禽发展到 4100万只,域内屠宰加工率达35%以上,初步建成养殖加工 一体化的禽蛋产业集群。  (七)生态渔业产业集群。依托“三江一河一湖”、库泡 等资源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通过典型带动、技术集 成、政策扶持广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进而实现“一水 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的目标。立足查干湖有机鱼品 牌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推进产品由冷冻、分 割等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加快旅游休闲、特色风味、 熟食罐头等食品开发进程,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业效益 。到2025年,全市水产品发展到5.6万吨,深加工水平明显 提升,把我市打造成水产品产量、质量、效益均处于全省 领先水平,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生态渔业产业集群。  (八)果蔬产业集群。立足果蔬生产经营专业化、规 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挥我市优质蔬菜产业优势,调 整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发展净菜加工、预制菜肴等 餐桌食品,完善蔬菜现代流通体系,满足城市多样化、便 捷化需求。到2025年,全市温室大棚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 ,年产蔬菜达到50万吨以上。主要集中布局在城区周边及 203国道、503国道、京哈高速等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包括 宁江区善友镇、大洼镇,扶余市蔡家沟镇、三岔河镇,前 郭县八郎镇,长岭县长岭镇,乾安县乾安镇、赞字乡等 10余个乡镇。重点建设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果蔬产 业集群。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围绕八大产业集群建 设,谋划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 、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加强市县联动,各县(市、区 )、各开发区要以国内500强、央企为目标,加大农产品加 工业和食品产业龙头项目引进力度,带动两个产业高质量 发展。深化我市与浙江对口合作,促进松原产品与浙江市 场、松原资源与浙江资本深度对接,实现松原与浙江发展 优势“基因重组”。加强与周边发达地区合作,推进优势资源 、精深加工、物流配送等联动发展。加快推进中粮家佳康 (吉林)有限公司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 [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 技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支持企业通过兼并、 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鼓励跨地区、跨 行业组建产业集团,并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积极 打造立足农业、服务农村、惠及农民的大型现代农业产业 集团。鼓励支持经营业绩好、科技含量高、扩张要求强 ,且符合上市基本条件的成长型企业上市融资。大力推广 “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或农户”模式,培育农业产业 化联合体。力争到“十四五”末,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 企业5家。[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 局、市金融办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各自职责分 工负责]  (三)实施园区创建行动。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 村三产融合示范园、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等产业园区,培 育一批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强镇 。加大对示范区支持力度,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到“十 四五”末,依托八大产业集群,每个县(市、区)力争培育 一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发展一个农业产业强镇。 [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市 场监管局、市科技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各自 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创新转型升级行动。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 入,开展关键技术、前沿技术攻关,强化产业链延链补链 强链,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鼓励科技人员以科 技成果入股加工企业,实行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引导产 学研协同发展。鼓励企业申报国家博士后科研实践基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企嫁接,搭建联合攻关研发 平台。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实施农业企业家培育计划 ,加快培养一批知识型、专业型、创新型的农业企业家队 伍,提升企业宏观决策、驾驭市场、风险控制、经营管理 等方面水平。(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 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原料基地建设行动。引导鼓励企业与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农户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 合同、土地托管等方式,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绿色 化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产业原料生产基地。大力推广一批 农业绿色增效和养殖业绿色循环模式,提高绿色、优质原 料的精准供给水平。引导扶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科 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建设农产 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开展种子(种 畜)育繁推攻关。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增加绿色有机 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 粮储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实施品牌打造行动。鼓励大型企业通过收购、 联营等方式与同类企业合作,促进现有企业品牌、产品品 牌等要素的整合优化。重点推出查干湖大米、乾安黄小米 、扶余四粒红花生等地域特色显著的农产品品牌。持续培 育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文化底蕴 深厚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产业品牌。到“十四五”末 ,全市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总量达到500个,区域 公用品牌达到10个,企业品牌20个,产品品牌30个。[市 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粮储局等部门和各县(市 、区)政府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七)实施流通体系提升行动。加快三井子、太平川 杂粮杂豆等特色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推动特色专业市场联 动发展。积极谋划打造敬亿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 建设成为集产品展示、贸易洽谈、商品交易、商务会展、 冷链物流、仓储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市场。实施“电子 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快递下乡工程”,加快构建完善 的覆盖县、乡、村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在县(市、区 )建成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在具备条件的行 政村全部建成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市商务局、市市 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合作社、市邮政局等按 职责分工负责)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统筹力度。充分利用中央 和省级现有政策和涉农资金,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食品 产业项目建设。利用省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 持八大产业集群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重点用于解 决生产、加工、流通方面的薄弱环节。利用好吉林省产业 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发起设立支持 以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产业为重点的产业融合发展子基金。 指导企业申报省级相关专项资金的项目,用于农产品加工 和食品企业转型升级。(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 信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各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将 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农产品初加工等产业融合项目列为 重点支持对象。在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的情况下,根据市 场化原则,鼓励金融机构对纳入财政政策扶持范围的企业 和项目予以优先扶持。充分利用省里的政策,鼓励金融机 构围绕农业产业研发信贷产品,支持企业发展。(市人民 银行、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 负责)  (三)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农产 品初加工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从事研究开发新 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按税法有关 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实行农产品增值税抵 扣政策,在落实植物油、乳制品、酒及酒精等农产品全国 统一核定扣除标准基础上,严格执行省里相关农产品进项 税核定扣除政策。(市税务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 责)  (四)加强用地计划保障。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 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 用地。各地可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 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村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 、零星分散的乡村文化旅游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用 地可申请使用。各地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安排至 少5%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 。鼓励企业参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盘活存量集体建 设用地,利用增减挂钩政策获得建设用地。对省级以上农 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过程中符合设施农业用地要求的生 产设施及其附属配套设施用地,按有关规定在乡镇政府备 案。鼓励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土地整治、高 标准农田建设、空心村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利用农 村零星存量建设用地,用于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 。[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 )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降低办电用电成本。对县域(镇村)的农产品 加工业(食品加工)、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基地等用电 给予适当补贴。降低设在县域(镇村)的国家农村产业融 合发展示范园、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产品加工 示范园区、省级及以上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符合农村产 业融合发展条件的市级农业产业园和农村小微企业办电成 本。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支持 采取电力市场交易等方式,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加大对扶 余市乡村振兴新动能培育试验区的电网建设改造力度。有 关部门抓好省里相关政策的落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市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开展大招商活动。强化市县联动,完善支持政 策、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凝聚招商引资合力。各地要谋 划储备一批竞争能力强的特色优势项目,引导投资者立足 特色资源上项目,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各 地要遴选一批农产品加工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面向世界、 全国知名企业,开展招商。充分利用“双500”重点项目平台 ,持续推荐我市的重大产业项目。[市商务局、市工信局 、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 负责]  (七)优化发展环境。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企业引进紧 缺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按有关政策规定,在薪酬待遇、 安家补贴、子女教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对于落户我市 的农产品和食品产业重点项目涉及的种类审批手续,除国 家明文规定确需投资方自行办理外,属于市级及以下权限 范围内的相关手续,由项目落户所在地全程代办,并做好 全程跟踪服务。[市人社局、市发改委等部门和各县(市 、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松原市农产品加工和食品 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八大产业集群,按照“一个市直牵 头部门、一位处级负责同志、一套工作专班”工作模式,由 牵头部门处级领导担任产业集群群长,相关部门配合,逐 个制定产业集群具体实施方案,抓好推动实施。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协调、 统筹调度等日常工作。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工作机 制,为推进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市农 业农村局、市工信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 分工负责]  (二)建立考核机制。研究制定考核办法,将农产品 加工和食品产业发展作为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经济社会发 展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发创先争优的工作积极性,推 动全市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家和省 里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农产品加工业表彰评比活动,对成 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 局、市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统计调查监测工作。按照国家统计调查方 法制度和部门职责,各级相关部门要做好统计调查监测工 作,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升规入统。国家统计局松原调查队 、市统计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市工信局要完善统计工作制 度,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监测和统计分析体系,全面准 确反映各产业集群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全产 业链价值。各县(市、区)要认真做好基础数据录入、汇 总等工作,全面客观反映行业发展状况。[国家统计局松 原调查队、市统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等部门和 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宣传引导。发挥相关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 组织在行业自律、服务会员等方面的作用,引导企业切实 履行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吸纳就业等责任。选树先进典 型,大力宣传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各地要培育一批 农产品加工典型企业和园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营 造良好发展环境。[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等部门和各 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松原市人民政府 2021年8月18日 2021年通化市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食 品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为全面落实《吉林省人民政 府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吉政 发〔2021〕6号),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 ,解决产业链堵点断点短板,强化产业链延链补链固链 ,提升水平和竞争力,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极,特制定 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 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延 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为重点 ,以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集群化发展为方向,做大 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 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我市农特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向农特 产业强市跨越。 (二)主要目标。2021年,启动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 加工重点项目,扶持培育一批省级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 业百强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在50户左右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在150户左右,市级以 上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30户以上,全市农产品加 工业和食品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80亿元。到2025年,培育打 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品牌特色突出、处于行 业领先地位的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企业,大幅度提高 粮食、畜禽和特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 系,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 村繁荣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 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二、主攻方向 围绕全省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发挥通化区位优势和资 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依托骨干企业,立足 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打造六大特色产业龙型经济集群。 (一)人参产业龙型经济集群。推进人参种植模式多 元化、标准化、规模化,提高产品质量。在稳定园参规模 化发展的同时,建设40万亩林下参基地和10万亩林下参国 家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推进集安国家 级人参现代产业园建设,加快人参精深加工、仓储等产业 集群项目建设,研发功能食品、保健食品,打造区域人参 品牌,推动人参生产、加工、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全力 把通化人参产业打造成产业体系完备、生产体系现代、经 营体系多元、经济效益显著、文化影响深远的战略性主导 产业。 (二)葡萄产业龙型经济集群。推进酿造葡萄标准化 种植,扩大“双红”“双优”等传统品种和“北冰红”“威代尔”等 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建设葡萄酒庄文化聚集区,开发葡萄 酒文化精品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打造集旅游、观光 、度假、娱乐休闲及葡萄酒生产、文化体验和传播等多功 能相融合的产业体系。 (三)绿优稻米产业龙型经济集群。推动辉南县水稻 、柳河县火山岩稻米、通化县贡米水稻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 建设,扩大绿优水稻生产规模。加大通系水稻品种推广力 度,加强原产地、有机、绿色等产品的认证和品牌整合 ,提升“通”字号产区品牌影响力,打造绿色有机稻米产业基 地。 (四)中小药材产业龙型经济集群。推动国药集团落 户通化,构建精深加工、商贸物流、种源保护、研发科普 “四位一体”的道地药材发展新模式,辐射带动长白山道地中 小药材种植标准化、产业加工精深化、仓储功能设施化。 (五)林特山珍产业龙型经济集群。重点发展林蛙、 蓝莓、红松果林、山野菜、山核桃、大榛子、黑果腺肋花 楸等林特山珍产业,抓好百万亩红松果林、光华万亩蓝莓 种植基地、中国林蛙生态综合繁育基地等农业产业化项目 建设,提升林特山珍产业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 ,培育特色产业新支点。 (六)畜牧业龙型经济集群。突出发展生猪家禽,稳 步发展肉牛肉羊,积极发展鹿蜂,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 展。巩固发展屠宰加工,提升精细分割和精深加工水平。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围绕六大特色产业龙 型经济集群建设,谋划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 、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积极推动国药集 团落户通化;深化“通化—台州”“通化—深交所”对口合作 ,促进通化产品与江浙市场、通化资源与深交所资本深度 对接;强化“通化—长春”两市对口合作机制,坚持项目主导 、平台依托,以项目为载体,深化产业和经贸合作。重点 实施人参化妆品精深加工、野山参精深加工、市场加工仓 储、光华万亩蓝莓种植基地及收储、平欧大榛子绿色智能 标准化加工车间及保鲜存储等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大力推 进集安市青石葡萄酒和葡萄酒庄文化聚集区建设,继续推 动通化县西江稻米小镇和柳河县乐享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 设。(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金融办、市工业和信 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 〕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 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坚持工业化思维,围 绕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动态培育机制,壮大各级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规划引领、要素保障、政 策倾斜等手段,一手抓成熟型企业稳健运行,一手抓成长 型企业扶持壮大,全力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 稳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连锁店、直销店等产品展示 和直销窗口,与大型超市、卖场和贸易公司合作,参加各 类展会及商务考察活动,促进产销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参 加吉林省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百强企业评选活动。支持符合 上市基本条件的成长型企业上市融资,对新上市的企业按 相关政策给予奖励。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农户)”模式,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十四五”末 ,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其中 超10亿元企业5家。(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商务局、市金融办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通化 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会按职 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园区平台创建行动。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园区建设,培 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和特 色产业小镇。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争取力度,发挥项 目奖补资金杠杆作用,聚集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聚 集资源要素,补齐发展短板,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到 “十四五”末,力争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10个以上。(市 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 、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 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科技创新升级行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龙头 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 ,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形成“研发一批、储备一批、转化 一批”的产学研协同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攻关,打造技术优势 。鼓励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加工企业,实行股权分红 等激励措施,引导产学研协同发展。依托我市科技大市场 建设,筛选一批成熟实用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技术、工艺 及关键装备,搭建科企技术对接平台,进一步完善运营平 台和交易新系统,提升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市科技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各县〔市、 区〕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 务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原料基地建设行动。全面落实农业生产“三 品一标”提升行动,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 标准化生产,引领农业绿色发展。依托集安人参中国特色 农产品优势区,有序推进人参种植模式标准化。立足黄金 水稻产业带,围绕辉南县、柳河县、通化县3个绿色优质稻 米产区,打造优势稻米产业基地。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推进“五优联动”,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供给。推动与中国 农科院特产研究所葡萄品种培育项目合作,突出产区优势 特色,推进葡萄种植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加快发展 林蛙、蓝莓、红松果林、山野菜、山核桃、大榛子、黑果 腺肋花楸等林特山珍产业,调优区域种养殖结构,不断扩 大产业发展规模。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加快发展特色黑 猪等产业,开发鹿、林蛙、蜂、柞蚕等地方特色品种,推 进标准化人工养殖基地建设。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计 划。强化非洲猪瘟、禽流感、口蹄疫、布病等动物疫病防 控,加大“无抗养殖”试点示范,强化免疫无口蹄疫区运行管 理。(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粮食和储备局等部门 和各县〔市、区〕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通 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实施品牌打造行动。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服务和 支持力度,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融合发展 ,加大对人参、葡萄酒、绿优稻米等品牌的融合力度,提 高农产品附加值。建立通化农业品牌名录,完善品牌产品 标准,加强品牌监管保护,全面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开展“通化人参”“通化林下参”区域公共品牌认定,“通化 西洋参”“通化人参”“通化林下参”地理标志产品、生态原产 地产品认证,推进“通化林下参”小产区试验示范基地和“通 化林下参”小产区产品申报认证,提升品牌集群优势,扩大 通化人参品牌影响力。在用好“吉林大米”公共品牌的基础上 ,加强原产地、有机、绿色等产品的认证和品牌整合,突 出“通”字号产区品牌影响力。(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 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林业局、市粮食和储备局等部 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 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实施林区示范基地创建行动。围绕建设东北东 部林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深化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设五大示范基地,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通 过实施公路生态廊道、水源涵养、生态修复、河流护岸、 低质林改造等工程,建设东北国家储备林示范基地。加快 发展蓝莓、大榛子、野生山核桃等经济林,建设长白山特 色果品经济林示范基地。在稳步发展林下参的基础上,积 极推进林下天麻、细辛、灵芝等发展,建设长白山林下中 药材示范基地。以长白山林蛙和梅花鹿养殖为主攻方向 ,建设长白山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市林业局、市农业农 村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办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 、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 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实施农产品流通降本增效行动。积极与国家级 交易所合作,建设国家级人参现货交易市场和大宗农林商 品交易市场,推动人参、林蛙、林特山珍等传统交易市场 优化升级,变产地为销地。依托吉林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 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建设,构建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 冷链物流网络,打造多层次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网红经济、园区经济等 特色平台,支持网红带货直播、青年农村电商人才训练营 等农村电商带头人培训项目,打造农村电商典型村镇。推 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实现县、乡、村三 级全覆盖。(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市供销社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 管委会、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 (九)实施农村改革深化行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 度,衔接落实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深化承包 地“三权分置”改革,建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中与 村或村小组协调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农村土地征收、集体 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加快推进资 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确保农村 土地、水面、林地等资源要素得到盘活。深入推进农村金 融综合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完善农村 新型普惠融资服务。推进农业保险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增强农户抵御风险能力。(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 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等部 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 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完善政策支持体 系,健全指导服务机制,优化登记注册服务,创建示范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促进各类新型经营主 体健康发展。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组 织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家庭经营、合作经营、 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提升现代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 化、社会化程度。推广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种等 模式,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到 “十四五”末期,累计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7500个、市级以 上示范性合作社5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200家,土地适度规 范经营比重达到45%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人民银行通化市中心支行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 、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 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统筹力度。统筹中央、省 级现有政策和涉农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食品企业 项目建设。鼓励综合运用贴息、奖补等政策,按规定统筹 相关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和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及农产 品和食品精深加工设备研发。(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 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 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 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农产品生产、收 购、加工、流通和仓储等环节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在不 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的情况下,根据市场化原则,鼓励金融 机构对纳入财政政策扶持范围的企业和项目予以优先扶持 。综合运用再贷款、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为符合条 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来源。(人民银行通化市中 心支行、市财政局、市金融办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 府、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 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农产 品初加工项目的所得,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从事研究 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费用,可按税法有 关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认定为高新技术企 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实行农产品增值税 进项税额核定扣除政策,在落实植物油、乳制品、酒及酒 精等农产品全国统一核定扣除标准基础上,落实我省13个 行业实行农产品进项税核定扣除政策。(市税务局、市财 政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 会、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落实用地用电政策。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用地范围,有效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要。拓 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途径,大力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鼓励企业参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利用增减挂钩政策获 得建设用地。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 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农产品初加 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对县域以下(含城中 村)的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返乡农民创业基地等用 电给予适当补贴。(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 政局、囯网通化供电公司、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各县〔 市、区〕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通化国际内 陆港务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 企业引进紧缺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按有关政策规定,在 薪酬待遇、安家补贴、子女教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帮 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拓市场,充分利用省内外产销对接平 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专业展会,提升企业知名度。 发挥我市本地产品互采互用工作机制作用,加强农产品产 需信息对接,推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产业链上 下游企业合作,引导企业同省内上下游企业开展对接,提 高企业间协作水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各县〔市、 区〕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 务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通化市农产品加工业和食 品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全省十大产业集群,立足我市 六大特色产业龙型经济集群,按照“一个牵头部门、一位负 责同志、一套工作专班”模式,推动任务落实。各地区要建 立相应工作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 动工作方案落实。(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 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 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立考核调度机制。研究制定考核办法,将农 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情况作为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 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市政府有关部门、各 地区要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举措,落实责任人,制定 时间表、路线图,形成工作台账,建立责任清单,确保工 作逐项推动落实。每月20日前,围绕责任分工报送工作进 展情况,由市农业农村局负责调度汇总各产业集群工作进 展情况,并适时反映通报重点工作动态。(市农业农村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和各 县〔市、区〕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通化国 际内陆港务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统计调查监测工作。按照国家统计调查方 法制度和部门职责,各级相关部门要做好统计调查监测工 作,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企业升规入统。国家统 计局通化调查队、市统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 息化局要完善工作制度,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监测和统 计分析体系,全面准确反映各产业集群生产、加工、物流 、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价值。各地区要认真做好基础数 据录入、汇总等工作,全面客观反映行业发展状况。(国 家统计局通化调查队、市统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 和信息化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通化医药高新 区管委会、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 责) (四)加强宣传引导。依托电视、广播、报刊等传播 媒体,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加强产业政策宣传和先进典 型树立,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典型企业和产业示范园区 ,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多角度全方面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和 食品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良好舆论氛围。(市农业农村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通化 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会按职 责分工负责) 辽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 食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0809) 各县、区人民政府,辽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 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驻市中省直单位: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农产品加 工业和食品产业是关键。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 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吉政发〔2021〕 6号),为促进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加快发展,培 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对全 市经济发展的支撑,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 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委农村工 作会议精神,落实市委七届十次全会和市委农村工作暨全 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主线,以“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共享 利益链”为重点,以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集群化发展 为方向,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引领农 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和食 品产业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质量提升、 效益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0亿斤以上。产业布 局不断优化,梅花鹿、禽蛋、柞蚕、东辽黑猪、食用菌、 林果、肉牛产业规模分别达到50万只、2000万只、3000把 、20万头、1.5亿袋、100万亩、50万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不断深入,加工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蛋品+农产品 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培育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 、加工水平高、位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 企业,大幅度提高粮食、畜禽和特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构 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使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在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二、主攻方向 发挥资源优势,立足全产业链发展,依托骨干企业 ,推进建群强链,重点打造两大产业集群、培育六大产业 链。 (一)打造禽蛋产业集群。 抓住禽蛋产业列入省重点打造十大产业集群、已并进 入第一方阵的有利契机,依托厚德食品等龙头企业带动 ,创建东辽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统筹发展种雏繁育、 规模饲养、深度加工、冷链物流,推动屠宰分割和初级加 工向餐桌食品、休闲食品方向发展,实现种养加、产供销 、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着力打造以蛋为元素、三次产 业融合为重点、高新科技为标志的“中国蛋谷”。 (二)打造梅花鹿产业集群。 依托东丰国际梅花鹿创投园,开发梅花鹿休闲食品、 保健品、中成药、生物制药、鹿文化产品等,打通堵点、 连接断点、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园区企业深度融合,进一 步提高园区承载功能,推动梅花鹿产业向全产业链拓展 ,加快推进梅花鹿种源保护中心、养鹿官山园二期、马记 鹿茸加工仓储物流等项目建设,打造梅花鹿产业集群。 (三)培育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 依托巨峰生化、华粮生化等企业,建设东北燃料乙醇 生产基地,打造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推进企业向“全 链条+多元化+精细化”集群方向发展。突出抓好粮食发酵燃 料乙醇、食用酒精及其副产品饲料扩能升级,做大以龙泉 春、梅香曲为代表的白酒酿造业,加快生物液体燃料技术 、酒精生物化工产业延链强链和新技术开发攻关,拓展玉 米等作物的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燃料乙醇、山 梨酸等产品。 (四)培育东辽黑猪产业链。 推进吉林双天年产5万头东辽黑猪原种场达产,加快东 辽县凌云乡20万头东辽黑猪养殖项目建设。随着养殖规模 壮大,适时启动生猪屠宰及食品加工厂、饲料加工中心项 目建设。做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全国东辽黑猪 品牌。推进天圣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循环农业区,打造 种养结合样板;建设创意农业区,打造农业新业态样板 ;建设农事体验区,打造农耕体验样板。以东辽黑猪特色 产业优势,带动文旅产业发展,以文旅产业放大特色产业 优势,实现“农业+文旅”深度融合。 (五)培育柞蚕产业链。 以晨丰园艺特产、育财蚕业合作社为载体,在安恕镇 、凌云乡和渭津镇建设蚕种繁育区;以中德现代农业公司 为载体,在辽河源镇建设人工柞林放蚕示范区;以吉林省 隆嘉蚕业公司和辽源市金蚕实业公司为载体,大力发展柞 蚕深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生产蛹油、蛹蛋白、蚕 丝织品等高档产品,提高柞蚕附加值。借助省蚕业研究院 的科研优势,着力打造蚕种繁育、柞蚕人工放养、柞蚕产 品深加工全产业链,培育“东辽柞蚕”区域公共品牌,提高 “东辽柞蚕”的知名度。 (六)培育食用菌产业链。 依托佰晟园、东峻科技、正旭、东阳恒达、禹嘉生态 农业等企业,发展富硒木耳、羊肚菌、大球盖菇、灵芝、 桑黄等市场稀缺品种,将东丰县打造成北方羊肚菌之乡、 食用菌产品区域集散地,逐步形成菌棒生产、种植栽培、 产品加工、菌料利用、市场销售等完整产业链。 (七)培育林果产业链。 在现有20万亩红松果林基础上,依托生态造林工程 ,未来发展到40万亩。推进东丰松籽产业园项目建设,依 托唐豆豆食品、兴荣食品、福源果仁、祥达土特产等加工 企业,将三合乡打造成果仁加工集中区,形成果仁产地市 场,构建坚果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浆果、 木本油料和水果产业,促进林果产业全面发展。 (八)培育肉牛产业链。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肉牛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专项债支 持,打造肉牛规模养殖基地、肉牛交易基地、屠宰深加工 基地、冷链物流基地、饲料加工基地、粪污转化利用基地 、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引进域外投资或开展合作经营,盘 活金昌集团肉牛屠宰深加工生产线。开发特色的酱卤、熏 烤、生物制药、医疗保健等系列加工产品,鼓励肉牛高端 产品开发,提高肉牛产品品质,培育绿色、有机肉牛产品 品牌。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 围绕两大产业集群、六大产业链,加快东丰县梅花鹿 产业创投园、松籽产业园,东辽县“中国蛋谷”、天圣田园综 合体,龙山区巨峰生化20万吨山梨酸等重点项目建设。谋 划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 强的重点项目。深化吉浙对口合作,促进辽源产品与绍兴 市场、辽源资源与绍兴资本深度对接。积极引进一批国内 外500强企业、央企等大型企业投资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和食 品产业。加强与周边和发达地区的合作,推进双边优质资 源、精深加工、物流配送等联动发展。(市发展改革委、 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各县区政府等按各自职责负责) (二)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 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整合资 源要素,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重点培育和扶持成 长性好、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龙 头企业,促进金翼蛋品、双天集团、巨峰生化等龙头企业 快速发展,全力支持厚德集团上市工作。大力推广“龙头企 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或农户”模式,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到2025年,培育产值超20亿元企业2户、超5亿元企业6户 、超1亿元企业22户、上市企业1户。(市农业农村局、市 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辽源银保监 分局、各县区政府等按各自职责负责) (三)实施园区创建行动。 依托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三产融合示范 园等园区,培育禽蛋、玉米、梅花鹿、东辽黑猪等省级农 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加大对示范 园区支持力度,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到“十四五”末,力 争培育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2个以上。(市农业农村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 各县区政府等按各自职责负责) (四)实施创新转型升级行动。 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展关键技术、前沿技术攻 关,强化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升级。鼓励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加工企业,实行股权 分红等激励措施,引导产学研协同发展。鼓励金翼等企业 申报国家博士后科研实践基地。加强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 、吉林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校合作,推进科企嫁接,搭建 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到“十四五”末,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领域被认定为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家以上。(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 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等 按各自职责负责) (五)实施加工原料基地建设行动。 引导鼓励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通过直接投 资、参股经营、土地托管等方式,建设优质原料生产基地 。重点建设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玉米、 东辽黑猪、梅花鹿等种质资源库建设。按照“一村一品、一 乡一业、数乡一业、一县一特”发展思路,打破县域、乡域 界限,培育打造禽蛋产业基地、梅花鹿产业基地、东辽黑 猪产业基地、柞蚕产业基地、食用菌产业基地、林果产业 基地、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牛羊等养殖基地、“菜篮子”生产 基地等“6+3”产业基地,为二三产业发展打牢基础。(市农 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 林业局等按各自职责负责) (六)实施品牌打造行动。 鼓励大型企业通过收购、联营等方式与同类企业合作 ,发挥生态资源和农产品品质优势,聚焦“安全、营养、健 康”的理念,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培育区域公用 品牌,提升东辽黑猪、东丰羊肚菌、东丰蓝莓、龙山食用 菌4个市级特优区建设水平,积极申报省级特优区项目认定 ,重点申报东丰梅花鹿、东辽柞蚕“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 区”项目;培育企业品牌,打造金翼蛋品、吉米飘香、睿康 生物、鑫源米业等知名企业品牌;培育产品品牌,鼓励支 持花市咸菜、周家酸菜、金满乌、够够购鸡蛋等特色产品 品牌。“十四五”期间,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6个,企业 品牌20个,产品品牌30个。(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 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等按各自职责负责) (七)实施农产品流通降本增效行动。 加快推进中农大市场投入运营,重点实施建设中农冷 链物流仓储设施、农合世家惠民服务综合体、福邦蔬菜配 送等物流项目,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配送能力,实现产销 配送无缝对接。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商和网络直播,推动企 业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依托村级信息服务站和行政 村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实现“农货上网、 网货进村”,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卖难、买难”的问题。 (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 市邮政管理局、各县区政府等按各自职责负责)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统筹力度。 用好中央和省级现有政策和涉农资金,支持农产品加 工业和食品产业项目建设。申请乡村振兴产业基金,支持 九大生产基地、两大集群、六大产业链项目建设,重点用 于解决生产、加工、流通方面的薄弱环节。积极推进《吉 林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政策措施》等政策落实,做大 做强肉牛养殖产业。(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 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按各自职责负责) (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依托各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将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 的农产品初加工等产业融合项目列为重点支持对象。在不 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的情况下,根据市场化原则,鼓励金融 机构对纳入财政政策扶持范围的企业和项目,予以优先扶 持。综合运用再贷款、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为符合 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来源。探索农产品价格指 数保险、产量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利用好省级财政在农 业保险保费补贴中的特色农业保险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县 区开展特色农业保险。(人民银行辽源市中心支行、市财 政局、辽源银保监分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各自职责负责 ) (三)落实减税降费政策。 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项目的所得,按规 定免征企业所得税;从事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 艺所发生的费用,可按税法有关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 加计扣除;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 业所得税。实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政策,在 落实植物油、乳制品、酒及酒精等农产品全国统一核定扣 除标准基础上,对13个行业实行农产品进项税核定扣除政 策。积极争取省将6个乡村振兴新动能培育试验区农产品加 工企业缴纳增值税省级分享增量部分奖补政策扩大至前 10名产粮大县。(国家税务总局辽源市税务局、市财政局 等按各自职责负责) (四)加强用地计划保障。 对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 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可在乡镇国土空间 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村 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及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用地可申请使用。鼓励企业参与农村 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增减挂 钩政策获得建设用地。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生产过程中符 合设施农业用地要求的生产设施及其附属配套设施用地 ,按有关规定在乡镇政府备案。鼓励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参 与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空心村治理和美丽乡村建 设,整合利用农村零星存量建设用地,发展农村一二三产 业融合项目。(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 府等按各自职责负责) (五)降低办电用电成本。 落实县域(镇村)的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农 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基地等用电给予适当补贴政策。降低 设在各县区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及以上 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省级及以上农民 工返乡创业基地、符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条件的市级农业 产业园和农村小微企业办电成本。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 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支持采取电力市场交易等方式 ,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国网 辽源供电公司等按各自职责负责) (六)开展大招商活动。 强化省市县联动,凝聚招商引资合力。依托省级平台 ,加大对外宣传推荐力度。借助各类经贸对接交流活动平 台,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项目引进力度。积极组 织我市相关产业化企业参与浙江农博会、绍兴农博会等各 种推介活动。(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 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等按各自职责负责) (七)优化发展环境。 通过开展的“创业有你 就在吉林活动”,积极引进农产 品加工业和食品企业紧缺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按有关政 策规定,在薪酬待遇、安家补贴、子女教育等方面加大扶 持力度。积极争取创新创业人才在本市创办的农产品加工 业和食品企业、科研成果在本市转化落地的项目,通过争 取省级创新创业基金,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每个项目按规 定的100万元—1000万元的定向股权投资政策。对于落户我 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重点项目涉及的审批手续 ,除国家明文规定确需投资方自行办理外,属于市级及以 下权限范围内的相关手续,由项目所在县区代办。(市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等按各自 职责负责)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辽源市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工作领导小组 ,围绕两大集群、六大产业链,按照“一个牵头部门、一位 负责同志、一套工作专班”模式,由牵头部门领导担任群长 、链长,相关部门配合,逐个制定实施方案,推动任务落 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负 责组织协调、统筹调度等日常工作。各县区要建立相应工 作机制,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 技局、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等按各自职责负责) (二)建立考核机制。 坚持“五化”抓落实,对照清单跟踪调度,挂图作战一抓 到底,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按照国家和省里有关规定 ,组织开展农产品加工业评比活动,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 个人给予表彰。积极鼓励企业申报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 业百强企业,形成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市农业农村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按各自职 责负责) (三)强化统计调查监测工作。 按照统计调查方法制度和相关部门分工要求,各级相 关部门要做好统计调查监测工作,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升规 入统。国家统计局辽源调查队和市统计局要进一步完善工 作制度机制,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 科技局等部门,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监测和统计分析体系 ,全面准确反映各产业集群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服 务等全产业链价值,为指导行业发展提供统计数据服务。 (国家统计局辽源调查队、市统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 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 等按各自职责负责) (四)加强宣传引导。 发挥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业自律、服务会员 等方面的作用,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生产安全、产品质量、 吸纳就业等责任。选树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工作中的好经 验、好做法。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典型企业和园区,发挥 示范引领作用,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市农业农村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等按各自职 责负责)  辽源市人民政府 2021年8月9日 2021年中卫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 施方案 为加快推动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根据《自治区绿 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市实际 ,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充分利用自治区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政策 机遇,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 ,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加快构建、同步 提升,形成以绿色食品加工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格 局。力争用5年时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加工能力取得突破 性进展,绿色食品质量和品牌公信力、认知度明显提升 ,把我市打造成全区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市。全市新 培育和引进从事绿色食品加工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业2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全市营业收入 超1亿元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8家以上,支持做优知名 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品牌5个,培育绿色食品名特优新产品品 牌43个,累计认证各类绿色食品204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达到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75%以上,努力实现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200亿元的目标。 二、重点任务 (一)突出产业优势,明确发展方向。以特色优势产 业为重点,明确发展方向、技术和路径,打造粮油类、畜 禽肉类、乳品类、葡萄酒类、枸杞类、果蔬类绿色食品 ,推进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 奶产业扩大高端液态奶产能,持续优化加工工艺和产品结 构,开发乳蛋白质、益生元、功能性脂肪等乳品基料。葡 萄酒产业强化酿造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干红、干白等品质 ,推动“原酒提供”向“产品提供”转变。枸杞产业支持精深加 工技术研发,实现枸杞原料中活性多糖、糖肽、核苷等功 能组分高值化和全利用,开发健康食品、保健食品、生物 药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肉牛和滩羊产业重点发展冷鲜肉和 分割肉,提高分级加工、分割包装比重,开展骨、血、内 脏等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优质粮 食产业鼓励发展专用粉、营养强化粉、营养方便米制品 ,开发胡麻高端保健油脂,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发展。果 蔬产业重点发展冷冻干燥、生物保鲜、即食健康系列产品 及功能性饮品。 (责任单位: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人民政府 ;配合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 局、科技局、生态环境局等) (二)狠抓基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坚持“科学布局 、适度规模、对接加工、增强效益”的原则,以特色农产品 优势区为重点,创建一批标准化绿色生产基地,推动原料 基地与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相互促进、有效衔接。建设标准 化种植基地。以优质高效为重点,新建5000亩以上的优质 粮食原料基地15个;建设千亩以上露地蔬菜和200亩以上设 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6个。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以循环 发展为重点,规划新建奶源基地2个;培育国家级和自治区 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12个;建设滩羊标准化示范场21个。 建设特色种养基地。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加快枸杞标准化 生产基地和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创建100亩以上的自治区级 苹果标准化种植基地8个;发挥各地区域比较优势,支持建 设黄花菜、小杂粮、油料、中蜂等小板块产业生产基地。 支持在有条件的县(区)发展富硒产业。支持创建绿色食品标 准化生产基地。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 地,提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自治区 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 基地,培育自治区级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自 治区级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责任单位: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人民政府 ;配合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自然 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等) (三)加快龙头培育,壮大发展主体。以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培育为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培育壮大 绿色食品加工主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利益 链。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 企业集中、功能集合,改造提升现有农业产业园区2个,提 高产业集中度和辐射带动能力,吸引食品加工企业向园区 集聚,实现集群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支持产业关联 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 组、参股控股等形式强强联合,打造大型农业企业集团。 开展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评星定级活动,培育绿色食品“专精 特新”中小企业,支持技术改造升级。发展产业化联合体。 发展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 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 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建立紧密 利益联结机制。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契约型 、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探索“订单收购+分红”“农民 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构建企农利益联结机制 ,让农民更多分享绿色食品产业链增值收益。 (责任单位: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人民政府 ;配合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 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中卫税务局等) (四)强化科技支撑,健全标准体系。聚焦关键环节 ,加大技术研发,强化质量管理,完善物流设施,为绿色 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建设科技支撑体系。深化农科教 、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 体的研发机制。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 联合创建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建设生产标准体系。对标国际标准,构建绿色食品的全 过程标准体系,实现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产品质量、 包装标识、储运保鲜等标准基本配套,提升绿色食品产业 标准化生产水平。建设质量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 全检验检测和监管体系,推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产地准出 和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建立HACCP、ISO22000等先进管理 体系,切实提高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建设市场流通体 系。支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完善仓储保鲜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适应绿色食品销售流通的全产业供应链体系、运营 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 (责任单位: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人民政府 ;配合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 局、商务局、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等) (五)全力招商引资,汇集发展动能。积极引进一批 技术理念先进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推动产业发展。创新 招商引资模式。创新委托招商和以商招商新模式,重点瞄 准绿色食品产业发达地区,依托当地商会、协会资源,引 进农业龙头企业,补齐我市产业链发展薄弱环节。打造招 商引资平台。精选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和产品参加大型展 会,开展贸易洽谈、展销展评活动,吸引知名企业和战略 投资者参与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开发。支持国内外各类产品 推介中心,宣传推介中卫绿色食品。完善招商引资载体。 依托我市奶产业、葡萄酒、枸杞、肉牛和滩羊、瓜菜五大 产业集聚区,整体包装、宣传、推介,打造五大招商载体 。完善产业园区功能,强化服务,优化环境,提升效率 ,使之成为吸引客商的投资洼地。 (责任单位: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人民政府 ;配合部门:市商务局、农业农村局、金融工作局、中卫 税务局、中卫海关等) (六)加强品牌创建,提升发展质量。以产业化构建 品牌,以质量铸就品牌,以创新培育品牌,以诚信维护品 牌,以宣传唱响品牌,提升“宁”字号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 挥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和区域优势,做强农业区域公用品 牌3个。对围绕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给予检测、认证费用补贴,促进产 业与品牌协同发展。培育知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支持 优秀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参加全国性及区域性展会,多渠 道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支持做优 知名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品牌5个,培育绿色食品名特优新产 品品牌43个,推进产品变名品,最大化实现商品价值。加 大线上销售和品牌保护。继续打造“中卫优品”市级电商平台 建设,充分发挥“微农邦”“天天网”“江南好枸杞”等10家线上 电商扶贫超市网络平台作用,推进“美团优选”社区智能果蔬 柜追溯体系建设,促进绿色食品产销衔接。加大对绿色食 品加工企业的培训力度,引导企业强化品牌保护,维护品 牌质量、信誉和形象。 (责任单位: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人民政府 ;配合部门:市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自然 资源局、卫生健康委等)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发展绿 色食品产业作为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举措。成立以市 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各县 (区)政府和市发展改革委、教育局、科技局、工业和信 息化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 、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金融工作 局、银保监分局、农业发展银行中卫支行、农业银行中卫 支行、黄河农村商业银行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市绿色 食品产业包抓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 农村局,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 体负责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引导、管理指导、标准制定等 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协同配合,明确职能分工,推动 财政、土地、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各县(区)要发 挥好主体作用,把绿色食品产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 划,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配套扶持政策,在工 作推进上相互衔接、上下联动,形成发展合力。 (二)建设人才队伍。加强绿色食品高层次人才引进 和培养,通过挂职兼职、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引 进一批学术水平高、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加大绿色食品 专业技术实用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和专业知 识培训,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人才队伍。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引导各类人才积极参与绿色食品产业 发展,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三)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清理规 范不合理的政策限制,发挥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优化服 务环境,提高工作效能,提供“一站式”的高效便捷服务。支 持各类服务机构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融资 信息、人才培养、经营管理等公共服务。对绿色食品加工 企业在立项审批、土地审批、环评等方面依法依规开辟“绿 色”通道,保障新上项目顺利实施。 (四)强化金融服务。加强政银企对接,健全担保体 系,创新金融服务,撬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绿色食 品产业发展。通过实施担保费用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 ,支持乡村产业贷款融资。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新建标 准化原料基地、精深加工设施设备购置等方面发生的贷款 ,按一定比例给予贴息。支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通过挂牌 上市、发行债券等形式到资本市场融资。创新保险产品 ,为绿色食品企业生产、储存、加工、物流、品牌及产品 质量安全提供保险服务。 2021年固原市食品安全抽检实施方案 为全面掌握我市食品安全总体状况,及时发现和防控 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切实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根据全 域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区”工作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结合我市实际,制定2021年全市食品安全抽检实施方案 。 一、总体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我市源头严防、过程严管、 风险严控的目标任务,为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提供 技术支撑。抽检监测紧盯高风险食品、高风险指标、高风 险区域等安全问题开展,排查隐患,增强食品抽检的针对 性、有效性、系统性,有效防控风险。按照全域创建“食品 药品安全区”工作要求,2021年全市食品安全抽检量达到5批 次/千人的目标要求。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食 品安全突出问题入手,围绕涉及人民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 性指标,聚焦高风险食品品种、项目、区域和上年度抽检 不合格品种开展抽检,对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依法及时核 查处置。对不合格企业产品实施跟踪抽检。 (二)坚持检管结合。针对监管和执法工作中发现的 问题,开展常规抽检和专项抽检,提升食品安全抽检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加强抽检与日常监管信息的融合,解 决不合格食品的安全隐患和风险;通过监督抽检结果公开 ,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三)坚持广泛覆盖。对市场销售的大类食品品种 ,对城市、农村、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对食品生产、 经营、餐饮、网络销售等不同业态开展抽检。重点抽检人 民群众日常消费量大、关注度高、风险程度高的食用农产 品等重点品种,校园幼儿园周边、大型批发市场等重点区 域,以及网络和进口食品。 三、抽检任务 (一)市级监督抽检任务(省抽任务Ⅱ)。由各县(区 )市场监管局(分局)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招标部署、组 织抽样、信息填报、信息发布、核查处置等相关工作。 2021年共完成1000批次。其中,原州区、西吉县完成不少 于150批次,隆德县完成不少于140批次、泾源县完成不少 于120批次、彭阳县完成不少于150批次、开发区分局不少 于140批次,市食品安全监督所完成不少于150批次。以上 任务由各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分局)、市食品安全 监督所参照“国抽”监督抽检品种和项目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 。 (二)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任务。全市计划安排 1600批次。其中,原州区、西吉县完成不少于350批次,隆 德县、彭阳县完成不少于275批次,泾源县完成不少于 250批次,开发区完成不少于100批次,其所辖区抽检任务 由各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分局)负责统筹分配、严 格依据机构遴选程序和要求自行确定抽检机构,并及时将 抽检相关信息填报到“国家食品安全抽检检验信息”系统。 (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任务。全市共计划安排快速 抽检4000批次,其中,市食品安全监督所安完成不少于 1000批次,原州区、西吉县完成不少于600批次,隆德县、 泾源县、彭阳县完成不少于500批次,经济开发区分局完成 不少于300批次。各单位要做好不合格样品的核查处置工作 ,每月及时报送快速检测情况。 (四)市卫生健康委和农业农村局抽检任务。市卫生 健康委组织风险监测抽检200批次,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产 品抽检1400批次。农产品抽检、风险监测抽检品种、检验 项目自行确定,抽检经费及时向政府财政部门申请。 (五)自治区下达的抽检任务。自治区市场监管厅下 达的国抽任务、省抽任务、风险性抽检任务、评价性抽检 任务,由自治区市场监管厅委托有关检验检测机构承担抽 样工作和检验工作,各县(区)市场监管部门配合完成样 品的抽取、现场监督检查和信息核实等相关工作,并做好 不合格样品的核查处置工作。 四、注意事项 (一)市级监督抽检(省级任务II) 1、抽检品种及项目。主要抽检粮食加工品、食用油、 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等 29个食品大类、118个食品品种,抽检品种及检验项目参照 2021年宁夏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国抽”任务计划表(见附件 2)。 2、抽检对象及区域。抽样工作应覆盖全市所有县(区 )和乡镇,抽样以我市企业生产的在本地区域内销售的食 品为主,未抽到的样品可在流通环节取样,可适当抽取外 省(区、市)企业生产的食品。加大对本地区大宗食品、 特色食品和风险程度较高的食品品种及问题多发区域、中 小学及幼儿园食堂、旅游景区及周边、大型集体聚餐场所 等的抽检力度。 3、抽样时间和频次。原则上应全年均衡开展,避免集 中采样。季节性生产销售的食品或存在季节性质量安全风 险的食品,应在相应季节增加抽样量。节令性食品应在节 前1个月开展抽样。加大对高风险食品的抽检频次,增加对 以往检出不合格产品企业的抽检频次。 (二)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 1、抽检品种及项目。各县(区)主要对当地市场销售 的畜禽肉及副产品、蔬菜、水果、水产品、鲜蛋等食用农 产品进行抽检。各县(区)组织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应完 成指定的必检品种和必检项目(见附件3),同时结合监管 实际检验不少于两个自选项目。各县(区)市场监管局 (分局)于3月底前上报具体实施方案。 2、抽检场所。各县(区)应在当地食用农产品批发市 场、销售食用农产品的超市、幼儿园学校食堂、校园周边 、餐饮单位等,以及当地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城乡 接合部、农村地区的农贸市场、商场、超市、便利店、小 食杂店进行食品抽样。 (三)快速检测。食品销售环节重点对蔬菜、水果、 鲜冻畜禽肉、水产品等四大类食用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 ;餐饮环节重点对餐饮具、煎炸过程用油、火锅底料、肉 丸、豆制品等开展快速检测。保健食品重点对减肥、增强 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改善睡眠、辅助降血糖、辅助降 血脂等6类产品开展快检筛查,完成检测后告知被采样单位 快速检测结果,并及时做好不合格样品核查处置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县(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 公室及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要及时 向地方政府汇报本年度抽检计划情况,积极争取当地财政 支持,确保监督抽检任务顺利完成,按照全域创建“食品药 品安全区”要求,达到本地区5批次/千人的目标要求。要积 极配合食品抽样机构开展现场抽样工作,在样品采集、运 输等方面提供必要帮助。要根据日常监管情况、突发性食 品安全问题等适时组织开展本地区专项抽检工作。 (二)规范抽检工作。各单位要对抽样检测任务进行 合理安排和科学设计,细化工作计划,采取必要的保障措 施,避免集中抽检、突击抽检。加强对样品采集、样品检 验、数据报送等关键环节的培训指导和质量控制。抽样检 验机构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和《国 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2021年版)》执行,严格 遵循抽样流程和工作纪律。各抽检任务的抽样检验数据均 要按规定要求录入“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系统”的相应 模块。加强对承检机构的管理,明确工作责任,发现违法 违规抽检行为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责任。 (三)及时公布信息。各县(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 公室要组织相关部门及时公布市级监督抽检(省抽任务 II)、食用农产品抽检信息以及自行组织的抽检信息。各县 (区)市场监管局(分局)应在送达不合格样品检验报告 后7个工作日内向自治区市场监管厅食品安全协调与抽检监 测处反馈信息核实情况,填报《2021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 不合格产品信息核实确认表》(见附件4),便于公示。超 过异议期的不合格产品将及时公示,如因超过期限未核实 上报而导致公示数据有误的由负责异议处理的市场监管部 门承担责任。 (四)依法核查处置。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相关部门 )收到不合格食品检验报告后应及时送达食品生产经营者 ,按规定要求督促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依法开展核查 处置工作。不合格检验结论表明可能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 全造成严重危害的,应在24小时内启动核查处置工作。各 地按照《宁夏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不合格(问题)食品核查 处置工作规范》按要求做好异议处理、复检、核查处置工 作。核查处置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或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 ,应当及时移送移交。 (五)严肃工作纪律。参与抽样检验的各单位及其工 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食品安全抽 样检验管理办法》组织实施抽样检验工作。各抽检单位及 相关人员不得随意更改抽检信息,不得瞒报、谎报、漏报 数据,不得要求被抽样单位自行提供样品或自行将样品送 至检测机构,不得擅自发布有关监督抽检的信息,不得在 开展抽样前事先通知被抽检单位和接受被抽检单位的馈赠 ,不得利用监督抽检结果开展有偿活动、牟取不正当利益 。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一律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及人 员责任。 (六)按时报送数据 1、系统数据填报要求。各县(区)市场监管部门应及 时将本年度抽检实施方案及计划维护到“国家食品安全抽样 检验信息系统”相应模块,并严格按照统一格式上传正确无 误。样品信息中的“五个字段”(样品名称、营业执照号、生 产许可证号、生产日期、抽样时间)要准确填报,不得修 改。 2、工作总结上报。各县(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市场监管局(分局)、相关部门于6月20日、12月10日前 分别上报上半年、全年度食品抽检工作总结(含省抽任务 Ⅱ和食用农产品任务完成情况、核查处置任务进展情况)。 附件:1.2021年全市食品安全抽检任务分配表 2.2021年宁夏食品安全监督(国抽)抽样品种及 检验项目表 3.2021年市、县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重点品种必 检和自选项目表 4.2021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信息核实 确认表 固原市2021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上半年工 作总结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食品安全总体情况,及时发现和 防控食品安全问题和风险隐患,切实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职 责,及时发现和处置食品安全问题,根据自治区市场监督 管理厅《2021年全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方案》(宁市 监发〔2021〕30号)要求,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制定了 2021年全市食品安全抽检实施方案,现将我市上半年食品 抽检工作情况上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市级监督抽检(省抽任务П)情况 2021年全市市级监督抽检(省抽任务П)计划完成任务 1000批次,其中,原州区分局150批次、开发区分局140批 次、食品安全监督所150批次、西吉县150批次、隆德县 140批次、泾源县120批次、彭阳县150批次。截至目前,据 “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系统”显示,全市共完成107批 次,完成率10.7%。 (二)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情况 2021年全市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计划完成1600批次 ,其中,原州区350批次、开发区100批次、西吉县350批次 、隆德县275批次、泾源县250批次、彭阳县275批次。截至 目前,据“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系统”显示,全市共完 成176批次,完成率11%。 二、组织实施情况 (一)积极统筹协调明确相关职责。2021年,固原市 市场监管局统筹协调省抽任务П及食用农产品抽检工作和数 据统计分析上报工作,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抽检工作顺 利有序开展。 (二)分解任务确保全面完成。为确保省抽任务П、食 用农产品监督抽检工作有序开展完成,印发了《固原市 2021年食品安全抽检实施方案》的通知。确定了抽检任务 、抽检品种及检验项目、时间安排、抽检区域和场所、统 计汇总、不合格样品核查处置等作了详细、明确要求,确 保抽检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对不合格样品进行核查处置。按照属地管理原 则和市市场监管局事权划分权限,各抽检单位收到不合格 样品检验报告并及时启动了核查处置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2021年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市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开展较晚,致使全市抽检进度缓慢 ,与每月均衡完成计划进度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为进一步加快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进度,将督促各 单位加快抽检进度与检验进度,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抽 检任务。 二是督促各承检单位及时将抽检信息录入“国家食品安 全抽样检测信息系统”,确保全市抽检工作如期完成。 三是进一步加强对不合格样品核查处置工作,要按规 定时限和要求及时启动异议处理和核查处置工作,及时向 被抽检单位食品销售者通报检验结果,监督食品生产经营 者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问题食品,积极采取封存库存不 合格食品、召回不合格食品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并 及时将核查处置情况上传“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系统 ”。 2021年固原市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域 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区”的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 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全域创建“食 品药品安全区”,全面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能力 ,解决食品安全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现就 202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如下: 一、强化食品安全责任落实 (一)推动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地方党政 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 明确党委和政府主要负 责人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县(区)党委、政府自觉履 行党政同责、属地管理责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确 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把党政领导干部落实食品安 全责任情况纳入督查督办重要内容,跟踪督办。完善食安 委会议机制、议事规则及其办公室工作机制,根据需要适 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影响本地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 。完善食安办日常工作机制,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凝聚监 管合力(责任单位:市食安办、市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各县 区政府、各县区食安办)。 (二)持续加大工作保障。将食品安全纳入财政保障 ,严格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专 项经费要求,不断提升监管执法条件和保障能力。加强基 层综合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加大监管执法和应急处置装 备配备力度,确保监管力量和执法装备能够满足基层食品 安全监管执法需要(责任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委编 办、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二、深入推进食品安全全过程综合治理 (三)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坚持“源头严防”“过程 严管”“风险严控”原则,从农业生产源头上加强农业投入品 使用监管,加强农用地土壤保护工作,夯实产地环境,净 化产地源头,持续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及重点行业企业 用地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动态更新污染源排查整治清单 ,扎实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耕地土壤环境类别 划分和重金属污染区耕地风险管控与安全利用,推行种植 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实施特色农产品增品种、提品 质、创品牌行动,重点打造冷凉蔬菜、优质黄牛肉、枸杞 、胡麻油等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 +追溯”“合格证+检测”制度(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 生态环境局)。 (四)严把粮食收储质量安全关,督促政策性粮食收 储企业严格落实出入库检验制度。加强对地方储备粮食库 存数量和质量安全的监管,保障储粮安全。开展粮食节约 行动,加强“爱粮节粮”宣传引导,营造“爱粮节粮”良好氛围 (责任单位: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五)抓细抓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医 疗机构发热门诊、药店、诊所的哨点监测作用,对有发热 等可疑症状人员或购买退热药的人员,按规定登记相关信 息。持续强化重点领域防控,严格落实农贸市场、超市、 冷库等重点场所管控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对高风险 国家和地区进口商品进行全链条检疫查验(责任单位:市 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 (六)促进餐饮业提档升级。全面提升餐饮从业人员 素质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能力,解决从业人员“不懂法 、难整改”等突出问题。支持餐饮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中央 厨房,提升餐饮行业标准化水平,规范快餐、团餐等大众 餐饮服务。严格管控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加强以学生 为主要供餐对象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监管。严格 落实网络餐饮服务平台及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责 任,实施外卖餐食封签制,鼓励推行无接触配送,保障网 络订餐食品安全。全面实施餐饮服务风险分级管理,实施 分类监管,开展餐饮服务量化分级改革。加强和规范重大 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加大餐厨垃圾投放、收集、运输 和处置监管力度,严厉查处餐厨垃圾私拉偷运违法行为 ,防止“地沟油”进入食品领域(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体育 局、市商务促进局、市卫健委)。 (七)实施农贸市场和“小微”经营者规范达标活动。对 农贸市场有序改造,促进农贸市场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提 档升级。持续开展“五小”食品综合治理,规范小作坊、小食 品店、小餐饮、小摊点、小农贸市场的经营行为。加快推 进食品加工小作坊园区和餐饮夜市建设步伐,促进“五小”食 品提档升级(责任单位:市商务投资促进局、市市场监管局 、财政局、住建局、城管局,各县区)。 三、持续强化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监管 (八)全面应用宁夏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系统,督 促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及时准确上报追 溯信息,实现冷链食品“来源可溯,流转可查,去向可追 ”,保障全市冷链食品安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九)切实做好进口冷链食品检疫工作,按照交通运 输部《公路、水路进口冷链食品物流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 技术指南》和《宁夏进口冷链食品全流程疫情防控工作方 案》要求,推进落实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防护、运输工 具消毒、信息登记等措施,严格落实冷链运输服务标准规 范引导企业发展多式联远共同配送的运榆组织方式。督促 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落实进口冷链食品“三专、三证、 四不”(专用通道进货、专区销售、专区存放,检验检疫合格 证明、预防性消毒证明、核酸检测报告,无检验检疫合格 证明、核酸检测报告、预防性消毒证明、追溯信息的进口 冷链食品不得生产加工和上市销售)要求,落实疫情防控和 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确保 冷链食品安全。对企业自建冷库、第三方冷库开展全覆盖 备案和排查。动态评估研判进口冷链食品传播病毒的风险 ,对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从业人员、冷链食品和环境 定期开展核酸检测(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 局、市商务促进局、市卫健委)。 (十)严厉打击来源不明冷链食品走私入境。研究制 定冷链食品监管长效机制,加大对食品走私行为打击力度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 (十一)开展“昆仑2021”行动。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地 域,突击打击食用农产品、食品、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和滥 用添加剂、农药、兽药犯罪,严厉打击直播售假等利用互 联网制售伪劣食品犯罪,加大跨区域大案要案侦办力度 ,始终保持对食品安全犯罪高压态势。组织查处食品安全 大案要案,形成广泛震慑。落实处罚到人要求,对主观故 意、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食品安全违法主体的法人、主 要负责人及直接负责人从严从重处罚。打击野生动物违法 违规交易、持续推进“长江禁捕打非断链”专项行动。加强农 产品、食品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责任单位 :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 (十二)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严格落实学校 食品安全校(园)长负责制,压紧压实校(园)长第一责 任人责任,落实学校相关人员陪餐制度,建立健全食材追 溯体系,加强供应链跟踪监管。全市中小学校(托幼机构 )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实现100%,提升校园食品安 全监管现代化水平。开展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及供餐单 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监测评估,对大宗食品原料、餐饮用 具清洗消毒进行常态化检验检测。严格儿童食品安全监管 执法。严格落实学校(托幼机构)、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 机构、校外托管机构(小饭桌)、食品摊贩食品安全属地 管理责任,组织开展联合整治,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经营 等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城管局、市市 场监管局)。 (十三)开展特殊食品专项整治行动。以婴幼儿配方 乳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为重点产品;以商超、药店 、母婴店、月子中心、医院周边及校园周边等食品经营单 位为重点场所;围绕食品标签、说明书虚假宣传疾病预防 、治疗功能、非法添加和假冒伪劣等食品领域突出问题开 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无证经营,经营假冒伪劣食品及来 源合法性存在问题的特殊食品;严厉打击食品标签、说明 书标示的内容与批准的内容不一致,夸大特殊食品功能、 宣称对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特殊食品,对怀疑存在 非法添加的特殊食品加大抽验力度(责任单位:市市场监 管局)。 (十四)开展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开展 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体系检查和保健食品许可换证工作,严 厉打击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违法生产经营、违法宣传营销 、欺诈误导消费、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与注册备案内容 不一致等行为。督促第三方平台和入网经营者在网站显著 位置标注“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警示语(责任单 位:市市场监管局)。 (十五)开展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假冒伪劣食品整 治行动。严厉打击农村制售“三无食品”“劣质食品”“过期食 品”“商标侵权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规范食品生产 经营(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公安局 )。 五、严格食品安全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 (十六)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科学制订食品安全风险 监测计划,加强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害物质、环境污染 物、食品相关产品等风险监测。对食用农产品例行监测和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开展风险评估 ,系统开展主要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组织开展收获粮食 和库存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增加监测样品数量和代表 性(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加强对蔬菜、食用菌、 生猪、禽产品等食用农产品的风险评估,摸清风险隐患 ,提出防控措施意见(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 局)。 (十七)科学制订食品安全抽检监测计划。2021年计 划完成市场监管环节食品安全抽检量达到4批次/千人;食用 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质量安全定量检测量达到1.5批次/千人 ,食用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完善抽检信息公布 机制,适时发布食品安全预警或消费提示;对抽检不合格 食品核查处置率达到100%,按时完成率达到85%。对一年 内三次以上监督抽检不合格企业实施飞行检查,加大处罚 力度。强化食品快检运用,收集快检数据信息,提升快检 问题发现率,有效提升食品快检工作规范化水平(责任单 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 (十八)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健全食品安全事故 应急处置方案,加强应急工作演练,县区落实每2年至少开 展1次食品安全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 急处置体系,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突发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 能力(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食安委各成员单位 ,市应急管理局)。 六、推进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和法规制度标准实施 (十九)实现食用农产品追溯系统互联互通。将规模 化生产的食品和畜禽肉、水产品、蔬菜等主要食用农产品 统一纳入“一品一码”信息化管理系统,年底完成与自治区食 品药品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接工作。建立输入型食品进销货 电子台账,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于购进的外省(区、市)生 产的食品原料、包装材料、食品、食用农产品,将索证索 票、检验检测等相关信息录入宁夏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平 台,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建立进货和销货电子台账,实现 外省(区、市)食品流通全过程源头可追、过程可控、去 向可查。推动“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实现餐饮食品安全 智慧管理和网上监管,对现有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进行升级 改造,对接全区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年底实现所有 大中专院校、中学、小学(含幼儿园)食堂“互联网十明厨亮 灶”全部上线。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大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探 索建立食品安全职业化检查员队伍,有效提升监管工作实 效(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教育体育局、财政局、发展 改革委、商务投资促进局,各县区政府)。 (二十)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管理。贯彻落实国家《食 品安全标准管理办法》,做好食品安全标准宣贯、培训及 跟踪评价等工作,开展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大力推进 标准化生产,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绿色食品和有 机食品认证,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 度(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 村局)。 七、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二十一)开展示范创建发挥典型辐射带动作用。继 续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活动,创建食品安全示范乡镇5个 、示范街道5个,食品安全示范店70个。采取有力措施争取 申报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继续推动开展放心食品 超市自我承诺活动(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 管局、市农业农村局)。 (二十二)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强化食品安 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宣传力度,全力营造全域创建食品药 品安全区宣传氛围。组织开展“世界食品安全日”“食品安全 宣传周”、食品安全“五进”科普宣传等系列活动。广泛利用 户外设施、公共交通、建筑围挡、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 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引导,提倡“减盐、减油、减糖”,倡 导使用公筷、公匙等良好习惯(责任单位:市食安办、各 县区政府、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文旅 广电局、市卫健委,)。 (二十三)强化食品安全舆情引导。加大食品安全网 上舆情监测研判力度,及时发布食品安全抽检信息、风险 警示和消费提示,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加强部门工作联动 ,妥善处置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和舆情事件,综合治理食品 安全谣言,正确引导舆论,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责任单位 :各县区政府,市食安委各成员单位)。 (二十四)全面做好12315、12345等食品安全消费投 诉举报转办件办理,探索组建专业化调处队伍,切实缩短 消费纠纷调处时限、提升调处成功率、提高诉转案件率。 全方位宣传12315线上投诉举报渠道,特别是手机微信小程 序投诉举报方式,提高知晓率和应用率,扩大消费者维权 渠道和维权便利度(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二十五)加强协同共治。主动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 委员的监督,组建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积极发挥新闻媒 体、社会监督员和志愿者的社会监督作用。发挥街道(乡 镇)网格员、协管员、信息员等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 ,加强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和宣传教育。支持行业协会、高 校、科研院所等第三方合作参与食品安全工作。鼓励食品 生产经营者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发挥保险机构风险管理 作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 委、市教育体育局,各县区政府)。 八、全力推进全域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区”工作 (二十六)严格按照《固原市全域创建“食品药品安全 区”工作方案》和自治区全域创建评价细则要求,坚持问题 导向,进一步梳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足,明确任务书、排出 时间表、挂出作战图,建立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对标对 表、查漏补缺,逐条逐项对帐销号,确保群众对创建工作 知晓率达到80%以上、支持率达到90%以上,确保顺利通过 自治区中期评估(责任单位:市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各县 区政府)。 九、加强组织实施 (二十七)严格督查评估。将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任务 落实情况作为对各县区、各有关部门食品安全工作督查、 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层层落实目标 责任制,建立完善重点工作进度评估和监督执行机制,定 期对实施情况、主要任务以及重点工程推进情况进行动态 跟踪、实施绩效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责任单位 :市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 (二十八)市食安委成员单位和各县区于11月20日前 向市委、政府报告本部门、本地区对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 排的贯彻落实情况。各相关部门要建立食品安全重点工作 安排落实台账并按季度进行梳理统计(责任单位:市食安 委各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 2021年滨州市加快推进食品产业发展工作 方案 为加快全市食品产业发展,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 ,推动我市由农业大市向食品大市、强市转变,打造国家级食 品产业基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发展思路 树牢“大食品”“大健康”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 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 终端食品为导向,以示范园区建设为统领,不断研发新产品、 开辟新路径、增加新效益,开拓思路、招大引强、精准发力 ,推动产业发展向前一步,做大增量、做优存量,全面促进产业 增效、农民增收、政府增税、就业增加、社会增富。 二、发展目标 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大力推动“粮食加工”向“食品生产 ”转变、“消费引领”向“引领消费”转变、“满足需求”向“满足 时尚”转变、“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转变的“四个转变”,实 现高值化、健康化、园区化、集群化、科创化、品牌化“六 化”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力实现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 地的目标,重点指标达到全省、全国前列,主要概括为“三个一 ”:一是五年内食品产业新增销售收入1000亿元;二是食品产 业对GDP贡献率列入全省第一方阵;三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增 值率实现4:1,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力争2021年,全市食品 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720亿元,比上年增长7.3%。 三、工作重点 (一)着力在产业链延伸上实现新突破。出台支持食品产 业高质量发展优惠政策,以加快“粮食加工”向“食品生产”转 型,增加有效产品供给,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做优增量,进 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精深加工和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 功能性食品、营养保健食品、休闲方便食品等终端产品生 产。1.延伸小麦产业链。推进小麦精深加工,生产膳食纤维 、赤藓糖醇、特级酒精等高附加值产品。“十四五”期间,重 点推进中裕食品优质小麦精深加工示范项目等省重点项目 建设。以“大健康”理念为引领,开发全麦(全谷物)食品,以及 面包、蛋糕、水饺、馅饼、包子等主食产品。通过招商引 资,加大对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节日食品的研 发生产,延长产业链条。积极推广中裕食品“生产基地+中央 厨房+餐饮终端”的食品生产供给模式,稳步拓展团餐业务,激 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保障食品安全。2021年中裕食品团餐服 务单位力争达到300家、销售额2亿元。 2.延伸玉米产业链。推进玉米精深加工,生产葡萄糖、 果糖、赤藓糖醇、D-乳酸、麦芽糖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展玉 米油生产提档升级,开发生产小包装玉米油、功能性高端玉 米油,提高产品附加值。利用国家级玉米加工产业技术创新 中心平台,开展玉米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促进玉米加工副产 物转化增值。重点推进西王食品扩建年产60万吨玉米胚芽 油、山东三元生物生物法生产功能糖等市重点项目建设。 3.延伸大豆产业链。利用香驰控股等企业大豆蛋白资源 ,开发、制造各种仿牛肉、鸡肉、鱼肉的素食高蛋白产品、 休闲食品、大豆蛋白饮品;开展技术攻关,开发低豆腥味大豆 油、浓香大豆油、特种用途油脂、功能性油脂;利用国家级 大豆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大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研发生产大豆多糖、透明磷脂、大豆低聚糖、大豆异黄酮 产品等副产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产品。重点推进渤海油脂 120万吨饲料蛋白及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发酵活性饲料和反 刍动物过瘤胃降解蛋白饲料研究发明与应用等重点项目。 4.延伸芝麻、花生加工产业链。发挥芝麻药食同源特性 ,提取芝麻酚、黑芝麻色素、植物蛋白等营养物质,开发芝麻 营养粉、芝麻素、芝麻酱、芝麻蛋白等功能营养产品;提高 花生加工综合利用率,开发花生深加工产品。 5.延伸畜禽、林果产业链。发挥我市畜牧业养殖优势 ,开展肉食品精深加工,生产肉食品终端产品,培养畜产品养殖 、屠宰、肉食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支持林果等产品深 加工,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率,实现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 依托阳信肉牛产业优势,重点打造阳信国家现代农业(肉牛)产 业园、国际(阳信)进境肉类智慧产业园、牛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