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市级申论试题(网友回忆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市级申论试题 (网友回忆版) 材料一 Y县的风林村有13个村民小组,曾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 。全村总体地貌为高山峡谷,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 丰富。 过去,靠山吃山、砍树卖钱,是当地人视为天经地义 的生活逻辑。由于地处山区,这里旱地多、坡地多,气候 寒凉,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种类较少,农民收入较低。“以 前大家没钱了就上山去砍树卖,钱用完了又去砍,你砍、 我砍、大家砍,对森林的破坏很大。”风林村村民赵春桥说 。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让风林村的生态环境遭遇了前所 未有的挑战。“小时候河水大到能推动水磨,后来山泉水少 了,村里吃水都困难!”风林村党支部书记周云光说,山上 的树越砍越少,河里的鱼渐渐消失,不仅当地的生物多样 性遭到破坏,村民的生存发展也渐成问题。“可是,吃饭需 要钱,盖房子需要钱,娃娃读书需要钱,不砍树,大家的 生计怎么办呢?”赵春桥说。 怎么把村民力量发动起来,既让大家吃饱穿暖,又能 保护好生态?为了解决生态保护和村民生存的矛盾 ,2016年,当地党委和政府在风林村引入“村寨银行”项目作 为新的探索:村民以小组为单位,每家自愿拿出1000元入 股,和其他社会扶持资金合起来,每年发放给小组内1/3的 村民用于生产生活,借贷的村民1年后连本带息还款,下一 批村民继续借贷,以此方式滚动实施。村民可以自由支配 这笔钱,发展种养殖业、供孩子上学、盖房、看病等,但 要签订环保协议,承诺不再砍树,不再从事破坏生态环境 的生产活动,违背协议者将罚没入股资金。 一开始,村民并不认可和接受。当村民听说要建“村寨 银行”,以为又是扶贫项目来了,都反响热烈,但后来听说 项目还需要自己出资,便开始犹豫起来。“以前我们都是各 过各的,谁也不管谁,现在要集资建银行,我们哪里懂哦 !”“大家的钱怎么管?往哪个方向奔?要争取哪些利益?这 些事情我们可几十年都没想过。靠我们自己,能行吗?”在 一个个夜晚,村民围着火塘挤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 村民不断提出疑问、发表意见,并最终讨论出一个人 人都能接受的管理制度,比如:谁砍树了,除入股本金被 扣除外,全村人都不参加他家的红白喜事;谁家不还贷款 ,他家的林权证、政府发放的农资补贴等,就要被扣留 …… 村民自己立规矩,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村里因地制宜 制定村规民约,村民之间也更和睦。大家一起商量垃圾怎 么回收、怎么处理,“一事一议”落到了实处。几年下来,风 林村环境好了,村民的心也拢在了一起,周云光干了近 20年村干部,他说现在风林村“制度最管用、自治最省心”。 全村13个村民小组,都划定了自然保护地,并在村民 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管理条例,明确了自然保护地的范 围、保护措施、奖惩措施,全体村民都有权利监督落实条 例的执行情况。 借贷来的资金,村民们有的用于养猪、养羊等养殖业 ,有的用于中药材种植,也有的用于看病就医、子女就学 等方面,“村寨银行”既满足了村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资金 需求,又激发了村民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让保护自然环 境成为了一种自觉。 新房组李国坤家,家门口已搭起了五六个蜂箱,地里 种上了野生菌。“全组都参加了这个项目,10户获得了首批 贷款,有的种上了药材,有的买了猪羊。”李国坤介绍,全 村已经没人上山砍树了。“现在,护林员不用满山跑,轻轻 松松坐在家里或者干干农活儿,就能把山看管得好好的。 因为,全村人的眼睛都在盯着呢!”李国坤笑着说。 不能砍树,那就种树。几年下来,风林村转变了发展 方式,种植了核桃、梅子等果树,开辟了中药材生产基地 ,共达3400多亩。村民在山上养蜂,田里种豆,通过专业 合作社把农产品销往全国,大家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随着生态越来越好,山上的金丝猴、小熊猫等珍稀动 物又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风林村,村民们 建客栈、开餐馆、跑运输、做向导,过好日子的劲头越来 越足。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风林村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 律,从坐吃山空到山绿人富,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有环境治理专家评论道,“‘村寨银行’与生态环保联动,通 过对人们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自然的改变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发展。” 材料二 “曹团长今天下午又要来教戏了。”消息一大早就在新民 县刘村传开了,刘桂英放下碗筷,稍作收拾,来到村头大 舞台,争分夺秒练习,等待老师前来指点。 40多岁的刘桂英,从小跟着家人听戏,一不留神,从 “粉丝”变成了“戏痴”。在过去,刘桂英跑遍十里八村去看戏 。如今,不出村就能在家门口欣赏名家唱段了。最让她开 心的是,这些名角不仅到村里唱戏,还教村民唱戏。 “过去演几场就走了,群众‘不解渴’。如今剧团开展‘结 对子、育骨干’,在乡村打造一批不走的农民剧团。”新民县 花鼓戏团团长曹文君说。 刘桂英不出村就能得到名师指点,得益于新民县实施 的文化惠民工程。虽然仅新民县花鼓戏团每年就到乡下演 出100多场,但要让戏曲在乡村扎下根,最好的办法是让群 众“自娱自乐”。因此,除了政府出钱,群众看戏之外,新民 县还鼓励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与乡村戏曲团队开展“结对子、 育骨干”活动,通过“搭台子、指路子、给梯子”等方式,鼓 励民间文艺团体发展,对乡村文艺人才进行传帮带,帮助 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 农民演、农民看。人称“戏窝”的刘村已经这么唱了4年 ,现在唱上了瘾。刘村农民花鼓戏团的演员也逐年增加 ,从3人到5人,最后发展到30人。 “戏曲是在民间产生的,又在民俗活动的氛围中逐步发 展起来。要在乡村推广普及戏曲艺术,就要借助民间的生 活礼仪,培育戏曲在乡村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曹文君说 ,新民县花鼓戏团充分把握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 节、重阳节等重要民俗节庆,结合民间风俗和节庆文化开 展戏曲演出,老百姓非常喜欢。 怎样确保唱的戏是乡村群众欢迎的?一份《乡村演出 节目单》,一份《乡村演出调查问卷》,是新民县探索让 “戏”对味和受欢迎的举措。“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会和院团 沟通,制定《乡村演出节目单》下发到村里,村民从中选 出最喜欢的5个,我们汇总需求后反馈给院团,他们以此安 排接下来的演出。”新民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学敏拿着 一份调查“菜单”说,“去年县里做了3次调查,下发3000多份 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是乡村的青年观众更喜欢现代戏,而 中老年观众更喜欢传统戏曲,尤其是贴近乡村生活的戏。” “目前乡村的戏曲观众仍以老年人为主,要吸引年轻人 的关注,有必要对戏曲剧目进行现代化创新。”于是,针对 不同年龄段观众的不同需求,新民县花鼓戏团在乡村演出 的不仅有经典的花鼓戏,还有现代戏。“我们以现代戏吸引 年轻观众来现场,再演几出有趣的花鼓小戏,很快,一些 人就被花鼓戏‘圈粉’了。”曹文君说,“戏曲院团也应根据乡 村演出市场的规律安排自己的演出计划。既然观众需求不 一样,我们就不能一成不变,所以大家花心思加入了许多 现代元素。我们以进乡村为契机,采集了许多贴近乡村生 活的民间故事,创排了《五朵村花》《鹅匠》等现代戏曲 作品,不仅老年人喜欢,年轻人也看得津津有味。只有把 戏唱在群众心坎上,才能吸引乡村观众,让戏曲在乡村真 正留得下。” 每次演出前,花鼓戏团的演员都会给观众介绍一下剧 目的内容、作者、创作背景等,一点一滴地为他们普及戏 曲知识。对此,曹文君解释道:“除了要为乡村观众唱好戏 ,我们还要培养乡村观众,让他们了解戏曲、认识戏曲、 喜欢戏曲。” 盛夏的一天,花鼓戏排练厅的温度接近40摄氏度 ,15岁的婷婷和20多个同龄的孩子,还在这里集中训练。 他们是花鼓戏团与新民县职业高级中学联合创办的戏曲表 演班的第一期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婷婷的一招一式 已经颇有味道。听说要经常下农村演出,很辛苦,她不假 思索地说:“我们本来都是农村里的孩子,所以去农村演出 就是回家,并不会觉得辛苦。”“从乡村挖掘有潜力的孩子加 以培养,以后再反哺乡村,乡村的戏曲才能得以持续。”曹 文君说道。 “我们不仅仅是为乡村群众唱几场戏,更重要的是要‘种 戏’。”张学敏说,“戏曲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 民间。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回归民间 ,回归群众,才能在乡村留得住、传得开、唱得响。” 材料三 冬日,石板街道清河社区,66岁的姚叔在亲水平台上 的茶座里招待客人。 清河社区就在清河岸边,是H市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姚 叔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和小伙伴一块在清河岸边玩耍。 那时候的清河,河水清澈,两三米深的地方依旧清可见底 。后来随着沿岸工厂和小作坊越来越多,清河也慢慢地变 成了黑臭河。 转变发生在2014年。那一年,姚叔刚好退休,也听到 了许多新名词:“五水共治”“截污纳管”“污水零直排2.0模式 ”……与此同时,姚叔发现,身边的清河水一天天变清了。 他不知道的是,这几年来,清河社区已陆续关停50余家清 河沿岸的“散乱污”小作坊。 清河水变清了,社区里清河直街的改造也在居民的关 注下完成。去年夏天,姚叔想在家门口的亲水平台上开个 茶座。“这个平台曾是我家老码头,后来变成堆杂物的地方 ,改造一下也是改善环境。”本来,由于平台性质的问题 ,他以为营业执照的审批特别麻烦,没想到社区认为是好 事就帮他沟通,执照很快就顺利办了下来。 清河直街的长征桥头,有一家开了20年的无名面馆 ,如今有了“老桥头面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