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湖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湖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进一步推动我 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 策部署,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取得了积极成效。 产业规模稳步壮大。2020年全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加值4190.73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为9.9%,高 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10.0%。 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凸显 。岳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各具特色。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 产业园、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战略 平台先后获批建设,多点支撑格局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企 业达到8621家,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22个 ,一批千亿企业、世界级装备制造企业、行业骨干企业迅 速成长。 产业体系日益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核心产业优势显著,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新兴动能加快 培育。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其中工程机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1/4以上,电力机车市 场份额世界第一。新材料总量规模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 ,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市场占有率、硬质合金产量位居全国 第一。具备全国唯一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信创 产业构建“两芯一生态”的发展格局,移动互联网连续多年保 持高速发展态势。特色中成药、中药饮片、生物农业等实 现特色生物资源深度开发带动产业快速增长,“湘药”初具特 色优势。跨领域、跨行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节能环保 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数字创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备良 好发展基础,潜力巨大。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战略引 领下,各级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陆续 出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奖励、科研人员股 权和分红激励等文件,产业支持政策体系逐步健全。一批 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五个100”工程累计实施 237个重大产业建设项目,176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01个 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在湘世界“500强”增至179家;实施战略 性新兴产业技术攻关项目340个;岳麓山实验室、生物种业 创新中心、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项 目稳步推进。2020年末,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 实验室)分别达到16个和286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分别达到19个和338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 达到14个和453个,全省国家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分别达到 7家和107家。通过大力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引进各类 人才60余万人,“十三五”期间,引育高水平创新团队70余个 、高层次专家1100多名,目前在湘两院院士83名、湘籍院 士121名。 集聚发展态势明显。一批优势集群逐步占领全国高地 ,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等三大世界级 产业集群基本成形,长沙智能制造装备、湘潭智能制造装 备、岳阳新型功能材料和娄底先进结构材料等4个产业集群 列入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长沙工程 机械、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入围第一批国家先进制 造业集群名单。郴州金属新材料、益阳电子信息等集群发 展各具特色。 (二)发展形势。 从国际看,全球发展形势错综复杂,新兴产业发展机 遇与挑战并存。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前沿技术呈现集中 突破态势,全面涌现的链式发展局面正在形成。与此同时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刻变化,国际分工体系全面调 整将导致关键环节的国际竞争壁垒进一步加剧,新冠肺炎 疫情的持续紧张将加速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重组。我省 在迎来新一轮产业布局“窗口期”的同时,将直面日趋激烈的 国际竞争。 从国内看,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催生新兴 增长动能,提升自主创新能级刻不容缓。我国已开启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 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 充分激发新动力。我国明确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为推动先进环保、先进储能等绿色低碳新技术的不断成 熟,打造我省绿色低碳领域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空间。我 国新兴产业与国际产业间技术代差的不断缩小、关键核心 技术的受制于人,对我省探索形成新兴产业领域特色自主 创新模式、担当科技自立自强重任提出了新要求。 从省内看,“三高四新”战略定位赋予了新时期我省新兴 产业发展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三高四新”战 略定位,为湖南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是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的重要抓手。通过 提升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制造业发展质量,打造一批具有 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品牌和产业集群,为打造国家重要先 进制造业高地奠定基础;通过完善创新体系,突破新兴产 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 新高地夯实支撑;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积极释放新业态新 模式活力,推进全方位多元化的创新合作,为打造内陆地 区改革开放高地提供湖南范式。 同时,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突出问 题。原创性技术成果较为欠缺,部分关键技术、核心零部 件受制于人,优势领域产业链配套水平有待增强,新兴产 业人才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综合判断,“十四五”期间,我 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要 辩证认识和把握发展大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进 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稳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 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 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 实施“三高四新” 战略,立足湖南、放眼全球,找准切入点 、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发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部 分领域先发优势,以产业发展规律为遵循,以重大发展需 求为牵引,着力加强产业链协同、推进集聚发展,着力培 优育强创新主体、增强产业综合实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 障碍、营造良好生态,着力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现代 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发展的示范区,为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出更大贡 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端引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技术和未 来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引入高端创新要素,努力在涉及基 础性、战略性、关键性技术的领域实现新突破。提高战略 性新兴产业创新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厚植产业发展潜力 ,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迈 进。 坚持数字赋能。把握数字化革命潮流,推动数字技术 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各环节广泛渗透,实现产业基 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催生大量新模式、新业态。高 效释放数据资源的价值作用,以数据驱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效集聚。统筹考虑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 赋条件,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差异化的产业体系。促 进优势资源要素高效集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以“五好”园区建设为引领,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 、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坚持绿色低碳。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绿色 低碳理念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过程,加快构建科技 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金融、 人才深度融合,畅通要素供给渠道,激发产业发展潜力、 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之间、战略性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 体系。 (三)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力争到202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 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总额突破万亿元 ,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高端装备、新材料 、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 及智能网联汽车、新兴服务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形成一批 新增长点。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2%以上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数字经济核心产 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1%,国家级高新技术企 业达到13000家,国家级创新载体数量超过150个,创新科 研能力进入创新型省份前列,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 所高效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在高端零部件、新一代信息 技术、生物、绿色低碳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科 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高。 集群发展成效明显。核心区域发展功能不断拓展,形 成一批产业链条完备、产业特色鲜明、领先优势突出的优 势产业集群,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打造一批具备国 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引导和储备一批各具特 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 质龙头企业、创新创业企业以及未来产业企业。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节的改革取得显著突破,在科技创新、市场准入、场景搭 建、标准建设、人才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展更深 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创新主体活力。 三、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立足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发展高端装 备、新材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 保、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兴服务业和未来产业等九 大产业。 (一)高端装备产业。 以市场应用为牵引、自主可控为导向、技术引领为支 撑、转型升级为主线、两化融合为手段,加大重要产品和 重大技术攻关力度,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 化水平,促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向高端攀升,不断突破 一批“大国重器”,大力推进关键生产设备、零部件和材料国 产化替代,着力培育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 天为代表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壮大形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 汽车、新型能源与电力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装 备、智慧智能农业机械、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优势特色集 群,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高端工程机械领域。坚持“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转 型升级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突破 一批共性技术和通用零部件短板,提升大型、超大型工程 机械产品竞争力。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技术、 产品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特种工程机械。全面提升产业链 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推动主导优势产品引领世界一流水 平,打造成为全球工程机械科技创新发源地、高端制造集 聚地。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加快新一代轨道交通整车制 造、核心部件以及关键系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新型 动车组、电力机车、新一代磁悬浮列车等规模化发展。建 设国家级轨道交通装备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标准化和知识 产权服务平台,构建全球领先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研发、 制造和服务中心。 新能源电力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智慧农业机械以及 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重点产品推广 应用,推动形成产业链条完备、集聚程度高、规模效应突 出的优势产业集群。 (二)新材料产业。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提高新 材料应用水平,强化基础材料对重大装备、重点产品的保 障能力,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加快新材料配 套攻关,积极构建材料、核心工艺、专用装备和核心软件 等协调创新体系,实施装备材料一体化推进首批次应用计 划,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重点发展先进复合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 料、金属新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等 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领域,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 产业化应用,增加高性能、功能化、差别化产品供给,从 需求侧引导企业加快向中高端产品制造转型,向价值链中 高端转移。 超前布局和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等具有战略意义、高成 长性的前沿新材料领域。开展新材料前沿与交叉技术研究 ,抢占新材料未来发展先机。建设国内一流的新材料研发 、生产及应用集聚地。 (三)航空航天产业。 以深化推进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为契机,集中 优势资源加快中小航空发动机和通航整机研发制造,着力 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通航整机研发制造+中小航空发动机 研发制造+关键零部件制造+通航运营”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 模式,树立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标杆,打造世界 一流的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 大力培育以航空设计、航空旅游、航空运动、航空科 普文旅研学等为主导的航空文化产业,探索“航空+”的文化 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应急抢险、医疗救治、城 市安防、交通指挥救援等社会公共航空服务。率先发展“城 市通航”,先行先试无人驾驶航空器在城市物流快递、公共 交通、社会公共管理、城市消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加快突破“北斗+第五代移动通信”“北斗+物联网”等基础 芯片模组国产自主、精密授时定位和终端低成本小型化技 术,大力开展北斗导航系统规模应用,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提升应用整体水平。 提升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支撑 能力。围绕卫星互联网网络通信核心功能,针对卫星互联 网(5G+)模拟集成电路、高性能高可靠存储控制芯片突破 一系列关键技术。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面向“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加快关键核 心技术突破,强化重点领域创新,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和 实体经济加速深度融合,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加快完善基 础稳固、创新融合、开放协同、安全低碳的产业发展生态 。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扩大5G建站规模,加快独立 组网和商用,积极推进千兆固网改造和接入网络建设,建 设覆盖全省的物联网。统筹规划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加 强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完善“城市超级大脑 ”,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 提升信息制造产业支撑水平。迭代升级高端通用芯片 ,积极推动功率半导体产业发展,提升集成电路与功率半 导体成套装备本地化供应能力。发展特种玻璃、大尺寸显 示面板、柔性屏、智能显示终端产业,推进量子点、 Mini/Micro-LED、激光等新型显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培育 打造新型显示器件全产业链条。积极创建全国特色半导体 (含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重点发展集聚区。 提升国产软件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提升工业软件发展水平 ,完善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加快信息安全技术产品 化、服务化、产业化进程,不断提升应用深度和广度。 强化创新融合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 等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创新应用,推广面向多场景的“5G+”新 业态新模式,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潜力。加快区块链关键技 术研究,发展典型应用场景。 (五)生物产业。 立足产业发展基础,面向农业及人民健康生活等经济 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生物产业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 发展生物种业、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等优 势特色领域,实现生物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双提升。 加快突破育种关键技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 质资源库建设,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打造国内 种业创新高地。完善生物育种安全监控和产品追溯体系 ,建设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机构和现代种业企业 。 加快培育农产品全产业链和提质集群建设,提升产品 加工智能化、绿色化、标准化水平,树立绿色安全优质的 “湘食”品牌形象。提高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肥料、生 物饲料发展水平,实现规模生产与应用。 加快中药大品种质量升级,构建覆盖中药全过程质量 可追溯体系,提升以“湘九味”为代表的道地药材与特色中药 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水平。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新兴技术提高药物创新研发能力,推动原创、首仿、改良 新药、高端原料药和关键医药中间体的创制,进一步巩固 药用辅料全国优势领先地位。发挥在基因技术、干细胞技 术等领域科研领先优势,深入推进加快生物技术药物创新 和产业化。 围绕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医疗和保健市场需求 ,推动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和跨领域融合发展,大力研 发新型医疗器械,提升生物医学工程整体竞争力。突破智 能诊疗关键技术,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健康管理服 务及医养结合等新模式,拓展生物医药服务新业态。前瞻 部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移转化,重点支 持生物防护物资及原材料生产能力建设,提升生物安全保 障水平。 (六)节能环保产业。 紧扣“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以培育壮大高效节能、先进 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及应用产业链,打造节能环保产 业集群为主攻方向,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为 重点,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创新,加快节能 环保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更加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 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不断提升技术能力,积极推进环境治理技术装备数字 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加强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助力推进“一江一湖四水 ”的治理与生态修复,提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土壤环 境安全保障,拓展环保产业市场空间。深化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和利用,推动工业固废 资源综合利用,彻底实现垃圾分类的减量化、资源化。打 造高效节能管理体系,加快高效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 ,强化节能综合服务能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 绿色建造行动,开展绿色建造项目策划统筹,突破先进绿 色建筑技术,实现碳汇精准计算及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 (七)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把握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变革机遇 ,加强车规级芯片、车用传感器、车载操作系统、智能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