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深入学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4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深入学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4篇) 深入学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新华社2月13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 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当天就文件 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当 前,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并着眼长远,提出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安排。 “我们要深刻领悟农业强国的历史方位、战略定位、统 领地位,明确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不断强化政策和要素 供给,着力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铆足干劲推动农业强国 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唐仁健说。 他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 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 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纵观世 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有强大农业作 支撑,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 供应链等方面不受制于人。建设农业强国既是现代化强国 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如何理解中央一号 文件中的相关部署? 唐仁健说,世界上公认的农业强国有其共同特征。我 们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 、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 农业强国,更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 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依靠自 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 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出一条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唐仁健说,当前 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集中人力投入、物力 配置、财力保障,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 、组织“五个振兴”。要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 ,细化提出未来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明 确路线图、施工图。 抓好稳产保供头等大事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 国的头等大事。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特别是去 年克服疫情灾情、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和农资价格高企等多 重不利因素,实现丰收增产,为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 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产保供形势复杂严峻,压力 也越来越大。 唐仁健表示,中央一号文件对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 稳产保供作出全面部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紧紧围绕确保全国粮食产量 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千方百计稳住面积、主攻单 产、力争多增产。开展吨粮田创建,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 升工程,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扎实推 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 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推行稻油轮作。 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稳定生猪等“菜篮子”产品 供应。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 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 阶。树立大食物观,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加快构建粮经 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 物供给体系。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 于技的物质基础,以耕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 案,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重 点领域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 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 障。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 ,稳定稻谷补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完善农资保 供稳价应对机制,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 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 收入保险试点。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 奖励资金规模,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 责任制考核。 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中央一号文件将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 兴的底线任务进行具体部署。 唐仁健表示,必须持续压紧压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果责任,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加快脱贫地区 和脱贫群众发展步伐,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让 脱贫群众生活越过越红火。重点从守底线、促发展两个方 面加强部署和落实: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防止返贫 动态监测,发挥好预警响应作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 预、早帮扶。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 式帮扶措施。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兜底保 障。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 ,继续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 安置点,集中力量给予倾斜支持。统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 实绩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 核评估。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因地制 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 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补上技术 、设施、营销等短板,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就业帮扶 ,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 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 扶,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帮扶。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寄托着亿万农民对美好家园 、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 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 “必须紧紧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 目标,扎实推进乡村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推动乡村由表 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能够过上现代文 明生活。”唐仁健表示。 他介绍说,要稳扎稳打推进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 建设,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防止大拆 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农村道路、 供水、能源、住房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 务能力,重点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 服务设施建设。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土特产”三个字要求 ,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 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着力强龙头、 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讲求惠风和畅、人心和 善、和衷共济。与美丽乡村相比,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 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强调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物 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以和的理念贯穿始终,滋润人心 、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 ”唐仁健说。 下一步,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用好传 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创新农 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平台和载体,大力弘扬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塑造乡村文 明新风尚。 深入学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2月13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就是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 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再次表明党中央加强三 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下面,我 向大家简要介绍文件有关情况。 一、文件起草背景 过去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 导下,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发展,有效应对多重 挑战,稳住了农业基本盘,夯实了三农压舱石,为稳定经 济社会大局提供了基础支撑。一是粮食生产再夺丰收。全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大豆和油料扩种超出预期。生猪生产保持稳定,全年肉 蛋奶、果菜鱼供应量足价稳。二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不断优化完善,产业就业帮扶措 施强化落实,返贫致贫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守住了不发生 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三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农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迈上2万元大台阶,达到20133元、实际增长 4.2%,增速分别比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增速高1.2和2.3个百分点。四是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扎实推 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建设行动启动实施,乡村治 理效能持续改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稳定 安宁。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 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着眼强国复兴 战略大局全局,系统阐释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农业 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 问题,为起草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好新时代新征程 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不懈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 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 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二、文件主要内容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 国务院部署要求,文件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加 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乡村振兴主题,注重长短结合 ,突出“短实新”特点,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守牢 的底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 。文件包括9个部分33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守底线、促 振兴、强保障。 守底线就是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 模性返贫底线。一是强调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 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二是强调增强 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稳定完善帮扶政策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促振兴就是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发展 、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一是强调推动乡村产 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二是强调促进农 民就业增收、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 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三是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 生活条件”的目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四是 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 强保障就是加强组织领导。强调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 机制创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总的看,今年的文件聚焦狠抓落实,突出工作部署指 导性、政策举措针对性,既是明确全年工作重点的“任务清 单”,也是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 答记者问实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 略部署。请问如何理解和认识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和基本 要求? 唐仁健 这个问题很重大,也抓住了文件的关键。加快建设农 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 ”,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新时代新征程三 农工作作出的战略部署,指明了强国复兴全局大局中三农 的历史坐标和奋进方向。 农业强国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生产力发展,也包括 生产关系变革;既包括农业全面升级,也包括农村全面进 步、农民全面发展。一方面,要具备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 。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虽资源禀赋和制度环境各不相同 ,农业强的表现也不尽一样,但有着一些普遍的共同特征 。要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找差距、补短板、 扬优势,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 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另一方面,要基于国 情体现中国特色。搞种养要服水土,农业最讲水土,建设 农业强国也要合国情农情,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关键。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 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这三大方面决定了 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 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 富裕。刚才这几句话就体现了我们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国 情和农情,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要注重方 式方法,把握好时度效。一是准确理解三农工作布局。建 设农业强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脉相承,目标一致、 过程统一。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做好 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衔接,重心不变、主题不换、频道不 调,保持工作连续性。二是加强统筹规划。抓紧研究制定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做好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同现 有规划相衔接,也不能完全另搞一套,明确路线图施工图 ,扎实有力推进,既衔接又创新,搞好这么一个规划。三 是突出实绩实效。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解决当地农业农村发 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上,落到一件件具 体民生实事,甚至包括一些关键小事上,久久为功,让农 民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 感、安全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请问当前 全国粮食安全形势怎么样?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下一 步具体从哪些方面发力? 唐仁健 农业强国这个落下来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 全。刚才你问到形势,去年面对疫情灾情交织叠加,这一 点大家都很清楚,国际粮价剧烈波动,还有农资价格高企 多重冲击的严峻形势,我国粮食生产再夺丰收,连续8年稳 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可以讲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我们端得 更稳、更好、也更牢,这为稳预期、稳物价、稳信心提供 了重要支撑。但是也要看到,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叠加 ,消费还在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全球农产 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所以端牢饭碗的压力 也可以说是越来越大。下一步必须多措并举、综合发力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在目标上重点是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 一是面积要稳住,这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推动南方省份发 展多熟制粮食生产,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因为大 豆玉米单产现在比较低,开展吨粮田创建,确保粮食产量 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扎实推进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 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现在一些地方试点 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开辟了一块新的资源,多油并举来 扩面增产。二是产能要提升。党中央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 件都已经明确,要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 升行动,集中必要资源力量和手段,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 日迈上新台阶。通常我们是一千亿斤一个台阶,就意味着 到1.4万亿斤以上。另外还要树立大食物观,分领域制定方 案,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丰富食物品种来源。 在措施上重点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坚决守住 18亿亩耕地红线,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的年度 任务,抓紧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的实施方案,这是一项重大动作,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 要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用现代化农业设施来更好保障粮 食安全。二是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 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聚焦提高单产,逐个品种拿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 、良制集成组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向科技要产量、要产 能。 在政策上重点是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 责尽义的机制保障。上面讲了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 物质基础,这一条强调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 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这样就是“地、技、利、义”四个字。 一是抓政策引导。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继续提高 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 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提高大豆补贴力度,推动 扩大大豆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逐步扩大稻谷、小麦 、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完善农资 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同时还要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增加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规模。二是抓责任落实。今年 继续把经国务院同意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下达各省(区、 市),分品种压实种植面积。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 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以责任落实推动政策落实和工 作落实。 环球时报记者: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 ,请问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展如何?下一步将如 何帮助脱贫群众生活再上一层楼? 刘焕鑫 感谢这位记者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心关注。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深化之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 巩固拓展,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主要表现 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防止返贫监 测帮扶机制有效发挥作用,识别认定时间缩短到15天以内 ,实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保障”、饮水安全和 兜底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二是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 持稳定。2022年,务工就业规模达到3277.9万人,比2021年 底增加132.9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58.7万人。三是脱贫 地区和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2022年,脱贫地区农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11元,增长7.5%,比全国农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增速高1.2个百分点。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 14342元,同比增长14.3%,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 速高8个百分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巩固拓展脱 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今 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 任务之一进行强调部署。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 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抓紧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 工作,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一是抓监测帮扶落实。开展监测对象常态化监测和集 中排查,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准性、帮扶针对性,及时化解 因疫因病因灾等返贫致贫风险隐患。实行分类帮扶,对有 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对没 有劳动能力的,做好兜底保障。 二是抓发展动力培育。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 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产业就 业,着力用发展的办法,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用好中央财政 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帮助脱贫地区补上技术、设 施、营销等产业发展短板。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 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 3000万人以上。 三是抓帮扶政策完善。全面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持续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 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区域政策倾斜 力度。深化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 ”等帮扶机制,促进形成防止返贫工作合力。发挥好巩固拓 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指挥棒”作用 ,压紧压实各级责任。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 ’良性循环”。农业农村发展离不开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请问 今年农业农村领域在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 哪些政策亮点? 唐仁健 这个问题是问到了农业强国建设的动力,就是动力来 自哪里。谢谢这位记者的问题,提得挺深。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真刀真 枪地干,需要真金白银地投,要形成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从投入、人才、体制机制保障等 方面进行强调部署。 第一,健全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机制。主要包括三块 。第一块是政府投入。强调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 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稳步提高土 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 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第二块是金融投入。主 要是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差异化金融 监管和考核评估等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相关 领域的贷款投放,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还有 一块就是社会资本投入。这方面要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 社会投入联动机制。我们经常讲撬动,鼓励将符合条件的 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来实施。这个打捆打包 ,农业农村投资领域经常讲,项目是散在千家万户、广大 粮田上的,单个项目很少,但是集中起来一个市、一个省 、全国量就不小了,为了存贷方便、实施方便,所以要打 捆打包。 第二,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 合。一方面着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养 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发展面向乡村振兴 的职业教育等。另一方面引导城市人才下乡。实施乡村振 兴人才支持计划,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 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这“四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 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的,要引导他们到 基层一线服务。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的激 励机制,对长期服务乡村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 予以适当倾斜。 第三,健全乡村振兴推进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 机制。一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省市县乡村五 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时候我们就是五级书记抓 ,乡村振兴也是这样,要切实形成乡村振兴的政策合力、 工作合力。二是完善乡村振兴督查考核机制。统筹开展乡 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情况作为市县乡 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建立 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制度。加强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建立客 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对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情况进行适时的、科学的评估。 中国三农发布记者: 这些年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 步缩小。请问现在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都有哪些?有哪些政 策利好助力农民增收? 唐仁健 增收致富这个词是多年在用的,党的二十大和今年中 央一号文件用这个词,我觉得在新的阶段有新的含义,这 会儿的“富”显然是共同致富,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这个要求 ,词是一个老词,但是有新的内涵和要求。具体我想请吴 宏耀同志回答一下。 吴宏耀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三农工作有两个永恒的主题,一 个是保供,一个是增收,所以增加农民收入确实是三农工 作的一个中心任务。下面,我接着唐仁健主任的介绍回答 这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村收入作为 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9年提前 一年实现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22年农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台阶,达到了20133元,城乡居 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城乡收入差 距在逐步缩小。但也要看到,当前农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缓 ,增收动能有所减弱,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拿出长短结 合、务实管用的硬措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对此 ,今年一号文件作出了部署安排,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稳定就业增加一块。2022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 收入的41.96%,这是农民增收贡献的大头。我们将强化各 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提高就业技能,增加就业岗位,创 造就业机会,稳定农民工就业。目前,我们调查超过四分 之三的农民工在省域内就业,超过一半在县域内就业,要 顺应这种趋势,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 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 二是经营增效提升一块。家庭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收入 的34.63%,其中六成多来自农业经营收入。我们将深入开 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 同增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通过提供代耕代 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实现 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 三是财产收入挖潜一块。财产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 2.53%,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可以挖掘。我们将深化农村土 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 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 产性收入,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 四是转移收入拓展一块。转移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 20.88%,是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的 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增加对农民的补助补 贴,筑牢社会安全底网,让农民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 越过越红火。 唐仁健 刚才讲到农民增收是中心任务,大家要注意,还有粮 食安全,那是首要任务。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都很重要 ,在实践上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统筹兼顾好。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法宝。请问今年 中央一号文件在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 内在活力方面提出了哪些新任务新要求? 吴宏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讲到两个驱动,一个是科技创新 驱动,一个是制度创新驱动,也就是改革。下面我回答这 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迫切需要改 革来增动力、添活力。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农村改革总的思 路是,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 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 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 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今年中央一 号文件主要从三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安排。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统筹推进农村承 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的改革。承包 地方面,重点是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年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确保 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顺利延包,有条件的地 方可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结合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探索解 决细碎化的问题。宅基地方面,重点是稳慎推进农村宅基 地制度改革试点,聚焦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 ,在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加强规范管理,探索完善集体所 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内容及其配置的 实现形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方面,重点是深化农村集 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要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 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 二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点是做好农村集体产 权制度改革的下半篇文章,巩固拓展改革成果。既要抓好 运行机制的完善,推动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 、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也要探索多 样化发展途径,推行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 产参股等多种模式,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和服务带动能力。 同时,要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充分保障集体成员 的知情权、参与权、经营权。 三是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是城和乡的结合点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在扩大国内需求、构建新 发展格局中,有着巨大的潜力空间。这些年我们也可以看 到,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域内就近就业创业,选 择到县城落户。我国现有9.1亿城镇常住人口中,有近1/3在 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居住。要适应这个发展趋势,以县域为 重要切入点,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梯度配置 县乡村公共资源,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逐步在县 域打破城乡界限,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 要纽带。 唐仁健 有一点我强调一下,刚才宏耀的回答和今年中央一号 文件实际上都讲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说了很多年,到底什么样、怎么发展,以前没有明确规定 ,这次实际上是讲了发展一个什么样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就是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 益分配合理,这四句话。怎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呢 ?也是四条途径: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 参股。所以这一点我提醒一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 规律性和发展路径,这次实际上是回答了。 中国日报记者: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请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了哪些具体的部署? 刘焕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 国的应有之义。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 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突出强调乡村建 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 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 提升。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 了具体部署,重点是硬件、软件两手抓。 一手抓硬件建设,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作为到 2035年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去年中办、国办已经印 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我们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为 重点,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着力构建三个机制。一是 规划引领机制。适应城乡格局、乡村形态变化,统筹推进 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先抓好 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 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二是风貌引导机制。把原生态乡 土特点彰显出来,把现代化生活元素融入进去,确保乡村 既有空间完整性和设施现代性,又有历史纵深感和时代痕 迹的“年轮”,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三是农民参与机制。尊重 农民意愿,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管,多听群众意见,引 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 一手抓软件建设,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 村精神风貌。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农业生产讲求 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农村生活讲求人心和善、以和为贵 ,村落民居讲求顺应山水、和于四时。要把“和”的理念贯穿 乡村建设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 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一是整合载体加强和改进乡村治 理。完善网格化整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 理平台,把积分制、清单制等行之有效的抓手整合起来 ,把各部门的力量统筹起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二是创 新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农民需要出发,从农民 喜好着手,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 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通过 制定规范、强化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方式,狠 刹不良风气,努力成风化俗。 唐仁健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确是极丰极 深。 香港中评社记者: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未来在落实好产业 帮扶政策,让“土特产”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考虑? 刚才,有一个题讲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际上背后 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产业振兴。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 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且是放到五大振 兴之首,并且在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重 点要做好“土特产”三个字文章。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据此对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重点从四个方面来 下功夫。 一是在彰显特色上下功夫。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 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这就是土。形形色色的农副 产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都是 乡村很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土壤。要 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紧紧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 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也就是“两个多”,因地 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 、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重点是发挥三次产业融合 的乘数效应,接二连三,大家对这个都很熟悉了,着力强 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在纵向上,贯通产加销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提 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农产 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 变。在横向上,融合农文旅,加快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 需求的现代乡村服务业,刚才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居间 服务,实际上很大程度就是这个,鼓励发展乡村餐饮购物 、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 务,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向同时卖服务转变。刚才讲一个原 字号向制成品,这里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 三是在优化布局上下功夫。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 ,立足整个县域统筹规划发展,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 售、消费等环节。着力提升县域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 ,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 ,向园区集中,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 四是在联农带农上下功夫。前面讲三条,如果归结到 最后不联农、不带农,意义就不那么大。一方面,要引导 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带动农户、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自 己,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企业和农户在 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这么一个格局,把产业增值 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另一方面,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 村的指引,既充分鼓励引导他们下乡,但另一方面也对下 乡的资本在引入、使用、退出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监管,目 的就是最后要让农民最大限度受益,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十大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 的根本性问题”,以重大发展战略牵引带动高质量发展具有 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表明了当前中 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 这一重大战略。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