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1040600《学习时报》2021年1至3月国内大局汇编97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学习时报》2021年1至3月国内大局汇编97篇 第01辑:谱写人类减贫史上的雄篇伟业 字数:7058 贫困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 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 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 有,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谱写了 人类减贫史上伟大篇章。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 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回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减贫历 程和成就,总结宝贵经验与启示,对于我们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减贫历程 新中国的减贫史,既是不懈探索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奋斗史,也是持 续积累中国减贫经验和取得巨大减贫成就的辉煌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致力于消除贫困,科学制定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减贫政 策和减贫方案,形成了系统完备的逻辑体系,持续推进中国特色减贫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大地百废待兴,贫困与落后是当时的基本国情。中 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推进土地改革,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兴建农田水利设施,稳步推广现代化农业科学生 产技术,初步建立了农村供销合作及信用合作系统,形成了以“五保”制度和特 困群体救济为主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提供了 最基本的制度保证和物质保障。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着手科学制定减贫战略,逐步建立起常态化减贫工 作机制,实现了从救济式到开发式、再到参与式的重大转变。1978—1985年 ,实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减贫的战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 融组织发展制度、劳务输出制度等,促进了农村经济超常规增长,实现了绝对 贫困人口的急剧减少。1986—1993年,实施区域开发式扶贫战略,将“老、少、 边、穷”地区脱贫列入国民经济“七五”发展计划,扶贫战略政策重点突出“区域 发展带动”和“开发式扶贫”。1994—2000年,实施综合性扶贫攻坚战略,颁布了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制定了一系列确保扶贫开发到村到户措施,建立了“四 个到省”的扶贫工作责任制、东部沿海地区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协作机制 等,基本解决了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1—2012年,通过实施整 村推进与 “两轮驱动 ”扶贫战略,制定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一系列重 要减贫政策,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作为扶贫主 战场,大力实施“一体两翼”减贫战略,在解决了大多数贫困群体的温饱问题的 同时,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减贫事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 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 局出发,将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了 减贫事业新征程,开创了减贫史上的新奇迹。8年精准扶贫、5年攻坚战,习近 平总书记50多次国内考察,走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每年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 分阶段分专题部署推进工作,每年主持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情况汇报 ,在重大场合、重要会议、关键时点反复强调脱贫攻坚。从2012年10月到 2017年10月,党中央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 战。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大问题,提出了贯彻落实“六个 精准”“五个一批”的具体要求及实践路径,明确了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解决绝对贫 困问题的目标任务。从2017年10月到2019年10月,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基础上,党中央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稳步攻坚克难。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 作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深度展现了中国 共产党决战决胜贫困的信心决心。2019年10月至今,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时 期,党中央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基础上,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重要部署 并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 机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面脱贫带来的新挑战,党中央召开专题会议,全 面总结脱贫攻坚成就,分析问题和困难,明确要求克服疫情不利影响,统筹推 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时代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脱贫攻 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2020年,中国将历史性地 解决绝对贫困问题,14亿多人共同迈向全面小康,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 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 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减贫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作 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以极富中国智慧的精准扶 贫减贫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减贫事业的发展,并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进一 步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减贫理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要通过“内源性 扶贫”策略,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实现“志”“智”双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 国特色的扶贫脱贫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指导脱贫 攻坚取得最终胜利,还将为中国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治理相对贫困 、促进共享发展提供行动指南,为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贡献智慧。 实践创新:书写和绘就人类反贫困的中国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明确了脱贫攻坚的具体目标,确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构建了 脱贫攻坚的体制机制,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 少,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国832个国家贫困县已经 全部脱贫摘帽,到2020年底,所有贫困人口也全部退出。多年来困扰贫困群众 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贫困群众充分享有了生存权和发展权,共享了发展成果。贫困地区通过特色 优势产业和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发展,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 展动力。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生态扶贫等,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生态 环境。依靠从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选派的300多万名干部驻村帮 扶,有效打通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培养锤炼干部和 人才的重要平台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途径。 制度创新: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减贫制度体系。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我们 党构建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将其作为管长远、管全局 、管根本的重大问题来抓,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脱贫攻坚 制度体系。一是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包括“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 实”的扶贫管理体制、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领导责任体制、全党全社会广泛参 与的帮扶责任体制等。二是建立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中央连续制定出台14个配 套文件,各部门出台200多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出台和完善“1+N”的脱 贫攻坚系列配套措施。三是建立扶贫资金投入体系。坚持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 ,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完善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四是 建立脱贫攻坚动员体系。中央出台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央单位 定点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定点扶贫工作重心下沉。五是建立脱贫攻坚监 督体系。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和各环节,建立多渠道全 方位的督查巡查制度。六是建立脱贫攻坚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包括减贫成效、 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内容的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 。 世界贡献:创造和提供世界减贫中国方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国家,用短短7年多的时间实现9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 “中国奇迹”,为其他国家减贫事业注入强大信心,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新 贡献、提供新示范。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事业树立了“样板”。2013年实施精 准扶贫方略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300多万人,整体上提前完成千 年发展目标的巨大成就,有力地加速了全球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乃至人 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南非人类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员亚兹妮·艾 波尔指出:“中国精通减贫的艺术。在减贫实践和经验方面,中国是全球无可争 议的冠军。中国在减贫与改善民生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源于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这对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脱贫攻坚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 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 们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责任明晰、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减贫治理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 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 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等,为国际贫困治理理论 创新提供了借鉴,对于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摆脱贫困进程,提供了切实可 行的治理贫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在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的同时,也 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宝贵启示。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脱贫攻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坚强的领导力 量持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定盘星”作用 进一步彰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利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效,充分展现了我们 党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治理能力,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优势。正是因为坚持党的 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形成各级党委统一决策、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强大合力 ,才能具备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才能具备敢打敢拼的恒心和毅力,才能确 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组织保证。做好扶贫 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基层党组织能否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直接关系脱贫攻 坚的成效。我们党始终强调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打赢脱 贫攻坚战提供了作风保证。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重在队 伍作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以优良作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把监督执纪挺在前面,大力治理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各级干部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 作。 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发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好扶贫这件大事。坚持发挥我们党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 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 关国家长治久安。面对事关党的事业全局的大事,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举全国之力强化扶贫资金整合,强化扶贫政策协 同,强化扶贫力量聚合,强化脱贫成效考核,高质量完成了扶贫资源跨区域、 跨部门的有序调配,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得以深化,脱贫攻坚取得了决 定性胜利。坚持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扶贫开发是全党全 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 脱贫攻坚过程中,强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政府最大限度整合社 会资源,市场机制在资金保障、产业发展、项目推动等方面为脱贫攻坚打下“强 力针”,社会力量在生产发展、教育提质、社会保障等方面形成有力补充,实现 了政府、市场、社会互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联动,调动了各方 面积极性,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使脱贫攻坚取得了事半功倍 的成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我将无我,不负 人民”的决心和勇气带领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 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我们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始 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 群众的血肉联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贫困群众,不断筑牢党的 执政根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主人,要激发贫困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让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当主角。通过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让 贫困群众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规划者、参与者、受益者,脱贫攻坚主体地位不 断凸显。以贫困户过上幸福生活为脱贫标准。人民群众能否过上幸福生活始终 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把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 ”问题作为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硬性指标,通过结对 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 ”,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得到充分保障,贫困 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得到普遍满足,各项民生工程不断推进,贫困户生活 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坚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共产党始终强 调,脱贫攻坚战中,必须在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的同时,激发贫困群众脱贫 致富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着力调动贫困群众的积 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引导和支持有劳 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从“要我富”到“我要富”,把贫困群众 主动脱贫的志气鼓起来。贫困群众有了信心与干劲,有了积极性,才能真正实 现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脱贫的成果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着力提高贫困 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党始终把脱贫攻坚的重点放在改善生产 生活条件上,强调着力补齐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 疗等公共服务短板,提高贫困地区发展后劲。通过先进典型宣传、榜样示范引 导和完善正向激励等机制,激发贫困人口参与意识和创造性,逐渐推动贫困人 口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转变。通过精准开展面对用工岗位的系列就业技 术训练,使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人口走上稳定脱贫之路。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 举在于精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实事求是思 想路线、全面深化扶贫领域改革、构建扶贫治理体系的高度提出的对扶贫工作 新论断,对扶贫理论新发展,其核心是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及解 决“四个问题”。做到“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主要内容 和核心要求,要通过强化“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 施到户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实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 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实施“五个一批”,是分类施策的工作思路和实 现途径。要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 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破 题良方,旨在将“大水漫灌”式扶贫转变为“精准滴灌”式扶贫。解决“四个问题 ”,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本质要求,通过贫困识别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 问题;通过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解决“谁来扶”的问题;通过 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通过明确贫困退出标准程序和检 查办法,严格规范贫困退出,解决“如何退”的问题。“四个问题”的破解,让减 贫决策更合理、扶贫施策更精准、脱贫成效更巩固。 坚持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会碰到一些困难和阻碍,需 要适时调整和完善,并妥善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妥善处理顶层设计与基层落 实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依托深 化改革,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不断创新脱贫攻坚的方式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 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基层 300多万名扶贫干部推进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做出了踏石留 印、抓铁有痕的工作实绩。妥善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发挥政府主导 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 ”的精准发力,建立健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了全方 位、立体式的社会参与贫困治理机制。妥善处理国内和国际的关系。中国减贫 是全球减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扶贫特别是脱贫攻坚立足国内取得的举 世瞩目成就,充分发挥了重要软实力作用,同时面向国际,把中国减贫放在全 球减贫发展中谋划和推动,总结了经验,讲好了中国脱贫故事,为全球贡献了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妥善处理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系。《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 ”。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一致性、内容具有交织性、旨 在实现共同富裕,做好二者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 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 第02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张红宇字数:378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 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 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后的第一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一关键 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传递出的新指示、新 要求、新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新型工 农城乡关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乡村振兴道路。 (一)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农村工作稳中 有进,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此予以了高度评价。 从农业来看,重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 65000万吨以上,2019年为66384万吨,人均占有474公斤,超过世界人均水平。 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6949万吨,比上年增加565万吨,增长0.9%,粮食生 产再获丰收,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与此同时,2019年我国 肉类总量和水产品总量分别为7759万吨和6480万吨,也分别远超世界人均水平 。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用世界10%的耕地、6%的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提供了25%以上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顺利 。2020年,我国在粮食丰收的同时,畜禽、水产、果蔬产业的总量一直呈线性 增长之势。产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多元化农产品供给充足,农业产业类型 和产品品种丰富程度处于全球前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发展质量不断 提升,体现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五要素,一是产品好,二是结构优,三是成本低 ,四是竞争力强,五是效益好。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观光休闲农业、互 联网+、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乡村产业发展,在实现农民就业 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22万亿元,农产品 加工业与农业增加值达到2.2∶1;观光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 2020年前三季度销售额已接近2019年全年水平。观光休闲、农产品加工作为新 产业,线上交易作为新业态发展势头迅猛,乡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绿色发展 理念深入人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现投入品减量增效,抓好农业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积极开展土壤修复,退耕还草还湿地,节水节肥节药成为了自觉行动,如 2019年,化肥使用量由2015年的6023万吨减少到5404万吨,减少10%;2018年 ,农药使用量由2015年的150万吨减少到122万吨,减少18%。2020年,秸秆综 合利用率、畜禽粪污利用率、农膜残留回收率分别达到86%、75%和80%,资源 化利用取得明显效果。这一切都显现出坚守绿色发展理念的强大生命力。 从农民来看,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 帽,近1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农民收入持续增 长,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提前一年实现了收入翻番的目标 。2020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6%,全年农村居民收 入水平再创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了基础。 土地制度的不断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最大限度实现了小农户 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从农村来看,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机制得以建立健 全,农村厕所、垃圾、污水治理成为工作重心,农村村容村貌不断得到改善。 据统计,2018年以来累计新改造农村户厕3000多万户。2016—2019年累计新改 建农村公路超过120万公里。“十三五”期间完成约45.8万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 防护工程和1.5万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支持改造农村危房830余万户,全面完 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受益人 口2.27亿人,解决了615万人口氟超标饮水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我们在看到“三农”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理应注意到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比如,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农业产业安全需 要高度重视。还比如,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近年来,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虽然不断缩小,但缩小势头明显减弱,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农 民收入的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 (二) 当前,面向“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我们要按照中央农村 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确保农 业产业安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美好 方面再创佳绩。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高质高效。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水平,坚持“藏粮于地、藏粮 于技”。保障粮食与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质量安全,提高畜禽产业发展的集约 化水平。坚持市场和消费导向,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 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延伸拓展产业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 绿色优质产品供给。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实现现代农业竞 争力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宜居宜业。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 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饮水、物流、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强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基建规划,加快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 传统基础设施的提挡升级,推进乡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全面落实城乡统一 、重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机制。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 产条件,保护农田环境,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强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 工作力度,扎实做好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提 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农业农村发展的 “硬环境”与“软环境”。 实现农民增收,实现富裕富足。继续深入推进分工分业,落实更加积极的 就业政策,继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多渠道促进农民持 续增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通过将城市 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地区产业园转移、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等方式,拓展 就近就地就业空间。研究制定农民收入增长的中长期目标,长期目标应具有约 束性,短期目标应具有指导性,制定具有一定弹性的短期目标,既能适应短期 形势变化,又能完成农民增收的长期任务。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平稳过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脱贫攻 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 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 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 兴平稳过渡。基于此,未来对于欠发达地区、新培育的产业业态、已脱贫人口 和边缘易致贫户等,必须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 求,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倾斜。与此同时,大力 发展乡村产业,壮大人才队伍,防止致贫返贫,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重强调了乡村振兴在实现民族复兴、应对世界百年未 有之大变局、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在新发展阶段,要全面推进乡村 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 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目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 作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 为安全的发展。统筹推进制度建设、政策举措、保障措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 落地生根、取得实效,真正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转化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自觉 行动。 坚持以我为主的产业安全观。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 负责制,确保农业产业总量安全、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紧紧扭住种子和耕 地两个关键问题,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产销平衡。以中国供给解决中国需求 ,以中国资源解决中国问题,牢牢把握住农业产业安全的主动权。 优先保障“三农”投入。一方面,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三农”投入力度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金融、保险、期货、再保险 等政策工具在服务主体、发展产业、防范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巩固“三农”发 展的资金保障体系。 抓好农村重点改革任务。其一,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 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盘活用好农村宅基地。其二 ,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 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其三,全面深入推进农村集 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深入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于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推动农 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把握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展现新作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 道路。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第03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 毛胜字数:1206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5年持续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 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跃上新的大台阶,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 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 大步。 这一大步来之不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正处在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5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 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严重冲击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沉着、保持定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稳经济、促发展、战疫情、斗灾情、化危机、应变局,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 各项事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了深层次 、根本性历史变革,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事非经 过不知难,这一大步来之不易,历经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倍感自豪,也要倍加 珍惜。 这一大步彪炳史册。“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小康 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 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而今,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特别 是成功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14亿多中国人 民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过上更加殷实宽裕的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 里程碑。这也是一份足以载入世界发展史册的辉煌答卷,在社会主义发展史、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这一大步启迪深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5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在严峻挑战 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之概括为 “五个根本”: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 ,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 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 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这“五个根本”是规律,也是经验,充分展现了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的高超智慧和娴熟能力,为我们统筹经济社会 发展、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一大步催人奋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 己的长征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 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5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既 要坚定必胜的信心,又要激励攻坚克难的斗志,在这历史性一大步的基础上 ,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稳扎稳打向前走,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前进。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 够达到。 第04辑:谈谈我国新发展阶段 何毅亭字数:6535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2021年起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在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发展阶段。 从更大的时空范围看,这个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历史 进程中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 状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初级阶段,开始于1956年我国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大体需要100年左右时间。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 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文明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 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要求,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比如按照我们党的重要文件 的表述,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 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等。由此可见,准确把握经济 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作出体现阶段性发展 要求的战略部署,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职责,也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 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那么,这个新发展阶段究竟“新”在哪里呢? “新”的发展基础。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 起点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累积起来的雄厚综合国力,党 的十八大以来又得到新的大幅度提升。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00万 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现在,我国 已经形成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 ,已经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任务、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 题,劳动年龄人口保持在9亿人左右,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产业基础、产业链现 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如此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强大的科技实力、完善的产业体系 ,这在以往是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 “新”的发展任务。新发展阶段的任务已经由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这表明在新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高、现代化程度更高 、现代化标准更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发 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 升的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全面实现的现代化,是包含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在内的全方位现代化,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的高标准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接续推进,把 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从九个方面确定了到2035年基本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且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六个 新”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所有这些发展目标、发展任务,都体现了新的发展 要求。 “新”的发展主题。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将逐步从重视经 济规模的“高增速”转到提高效率和质量上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发展 主题。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创新 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 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要求 实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 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要求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 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 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要求 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 按市场评价的贡献。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生产、分配、流 通、消费循环畅通,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 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 “新”的发展环境。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环境 日趋错综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 变革正在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深刻调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 心。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 流行的影响和后果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 ,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国际经济、科 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制度优 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 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 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多重影响。 可以说,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 “新”的发展难度。新的发展任务、发展主题和发展环境,也意味新发展阶 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难度。比如,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部署,2035年要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约2万美元。这意味着按现有不 变价格计算,到203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在现有100万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翻 一番,达到200万亿元人民币。实现第一个100万亿,如果从1949年算起我们用 了71年,即便从1978年改革开放算起也用了42年,这还是在大多数时期没有考 虑环境承载力、资源匮乏、气候变化、国际竞争加剧等约束情况下实现的,加 之我国计划到2030年碳排放要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所以我们要用 1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发展任务,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总起来看,这个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向世界上 最大的中等发达国家转变的发展阶段;是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朝着工业化向 纵深发展、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全面实现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的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是由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城乡二元结构,向以人为核 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发展 阶段;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比例比较少、 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转变为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大多数、区域发展差距明 显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发展阶段;是由科技创新水平与世界先 进水平有较大差距,转变为在诸多科技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水平、我国建成世界 科技强国的发展阶段;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世界领先 的发展阶段;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在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基础上 ,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发展阶段;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 极参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拥有与大国强国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为人 类作出新的重大贡献的发展阶段。归根到底一句话:这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升级转段”的发展阶段。 显而易见,进入这样的新发展阶段,实现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对于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 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鸦片战争之后遭受前所未有的苦 难和危机,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从那时以来,实现民族复兴 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不懈追求。这个复兴,是经济、政治、 文化、科技、军事和国际地位等全面的复兴,其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中华民族以强健的身姿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了这个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矢志不渝。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带来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成为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标志性事件。中国共产 党的诞生,使民族复兴事业顿时焕然一新。新中国的成立,开始了人民当家作 主和社会主义基础上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40多年的改革开放,赋予这个 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和蓬勃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 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 出新的一大步,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回顾历史,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 这样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 。这是经历了多少奋斗和牺牲、艰辛和苦难才赢得的伟大成就,必须倍加珍惜 、再接再厉,坚韧不拔、排除万难向着民族复兴既定目标持续不断地迈进。进 入新发展阶段,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性大跨越;建成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根本 标志和核心内容。到那个时候,我们这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由56个民族组成 的中华民族,我们这个拥有14亿多人口、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东方大国,用 百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完的现代化历程,有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 量1.5倍的中国人民迈入现代化社会。这样的发展成就,这样的历史性巨变,真 正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不可复制的奇迹! 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成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对于展现科学社会主义的 历史必然性、对于振兴世界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世界社会主义500年 ,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从遭受严重 挫折到逐渐走出低谷的发展变化历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巨大成 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标志,世界上两种社会制度、两 种意识形态的对比态势正在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深刻变化。“中国之治”与“西 方之乱”的鲜明对比,进一步显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进一 步表明社会主义始终具有蓬勃的生机活力。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便 指出:“我们中国要用本世纪末期的二十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前五十年,共七 十年的时间,努力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我们要用发展生产力和 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 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 义好。”他还满怀信心地预言:“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 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战略预见和战略谋划,在当代中国共 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接续奋斗中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在新发展阶段的苦干实干,一定会完 全实现。放眼过去、现在和未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深刻改变了人类社 会的发展进程和整个世界的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谱写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 来最华彩的篇章。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以全面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定性成就,来雄辩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 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成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对于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发 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当今中国是一个全方位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 ,是一个同国际社会互联互动变得空前紧密的中国,是一个对内决策的国际意 义和对外决策的国内影响显著提升的中国,我们在谋划和实现自身发展进步的 同时,必然也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环顾五洲四海,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 有之大变局,“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困扰全球,贫富分化 、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疫情流行等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 遍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和巨大成就,破除了近现代以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统天下,成为开辟人类 社会发展新道路的伟大创举。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面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用自身的成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 制度、文化的巨大优势,大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给世界上 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 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无疑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 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业! 综合分析新发展阶段的国内外形势,我国既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 条件,也面临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环境最为严峻复杂、安全风险最多最大的困难 和挑战。尽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 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 、逆全球化动向的顽固性、国际矛盾斗争的尖锐性、国际秩序重塑的长期性 ,都变得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加强 运筹和谋划,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既增强机遇意识又增强风 险意识,更加重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加重视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 ,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 展利益中努力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营造对我国发展有利的国 际国内环境。这里的关键还在于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把促进国内发展放在 首要位置,统筹各方力量和行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深层次改革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创 造力量充分涌流,尽快提升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这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 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最可靠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新发展阶段的开局起步期,是我国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 键时期,实施好“十四五”规划事关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意义重大而深远。“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矛盾叠 加、风险增多局面,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坚 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 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在新发展阶段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本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 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必须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集中统一 领导,切实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党深入学 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 署有效落实,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新发展阶段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展望新发展阶段这30年上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 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 变化的世界。这30年,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攻坚冲刺期”,也是中国 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又一个“创业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 本色。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引领,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起来的磅礴伟力,我们完全有 信心有底气实现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为人类进步事业创造中国经验、提供 中国方案。这是充分展示人类雄心和智慧的伟大创举,是何等崇高而豪迈的千 秋伟业,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都应该为之满腔热情地不懈奋斗! 第05辑: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的根本遵循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字数:393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立足“两个大局”、推进“两个伟大革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权威、最系统、最鲜活的原著 原典。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坚定文化自 信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源泉,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文化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 行动指南。 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 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专题,收入党 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方面论述的六篇重要文章,以许多具有原创 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一系列 重大问题,彰显了文化建设、文艺工作在治国理政方略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从 历史维度上看,这些重要论述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艺理论和中华美学精神 ,源于对我们党百年来领导文化文艺工作的经验总结,充分展现了广阔的思想 视野、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博古通今的历史底蕴。从理论维度上看,这些重要论 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学 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相结合,彰显了习 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属性与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思想创新,实现 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飞跃。从实践维度上看,这些重要论述深刻 总结当前我国文艺面临的新实践、新挑战、新要求,深刻回答了事关社会主义 文艺事业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理 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释放出强大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 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论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和时代要求 ,围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主题,深刻阐明了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文艺的立场价值、使命任务、地位作用、方针原则等重大 问题,涵盖了文艺创作生产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既破解了一段时间以来困扰文 艺理论和实践的普遍问题,也鲜明回答了当代中国文艺遇到的特殊问题,构建 起一个立场鲜明、观点系统、判断科学、逻辑严密、学理深厚的科学理论体系 。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 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 化。这些重要论述,赋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更加清晰的历史方位和 更加突出的战略定位,旗帜鲜明地提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取向和文化 立场。 二是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 想文化战线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 务,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 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强调文化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十分重要的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指 出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 代的使命。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文艺在时代发展进步中的独特价值和功能作 用,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使命任务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 ,文艺要热爱人民。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 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强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 ,要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 人民。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特征,充分体现了 马克思主义文艺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 四是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牢牢把握繁荣创作这一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 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 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 ,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推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的文艺作品。强调要推动文艺创新创造,提升文艺原创力,在观念和手段结合 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 价值。强调要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彰显 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强调要运用历史的、人 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文艺作品要经得起人民评价、专 家评价和市场检验。强调要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 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这些重要论述,提出了繁荣文艺创作这一文艺工作的核 心命题,明确了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心。 五是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重要职责”,为宣传思想工作“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方向。 强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启迪思想、 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 命。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品位、讲格调、讲责 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 ,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启 迪心智、引领风尚。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走什么 样的人生之路、艺术之路这一重大命题,对加强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和文 艺界行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六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社 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强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 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充分发 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保护好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要适应形 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 善的网络文化。强调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 、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文艺界人民团体的 重要作用。哪里有文艺工作者,文联、作协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强调文联、 作协要深化改革,突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工作向基层倾斜,服务向最 广大文艺工作者拓展,加强对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的团结引导,强化行业 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在行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些重要论述,从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 文艺工作领导的方针原则和工作重点,确保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领导权和 正确方向。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原创性开创性观点和 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 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蕴含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认识论方法论层面实现重要突破。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始终 贯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工作导向,把“人民中心论”作为理论基点 、价值支点、实践原点,自觉把握文艺创作中主客体互动规律,充分体现人民 立场,充分彰显人民情怀。二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艺观 ,贯穿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物质生产是社会 生活的基础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把文艺与时代趋势、历史任务相联系,是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在文化文艺领域的生动体现和创造性运用。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 本体观,贯穿对文艺的创作方法、形象、典型、鉴赏、评价等问题的本质性把 握和原理性揭示,系统总结其审美规律、美学规律,充分体现对马克思主义文 艺本体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四是坚持与时俱进的文艺观,突出体现在对马克思 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有益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上,注重对传统文 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在扬弃结合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强调善 于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推进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等等。这些重要论 述,为我们建构当代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评 价体系,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南和广阔研究空间。我们要系统把握和自觉运用其 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为我们做好文化文艺工作提供强大理论 武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基本 途径、重要原则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展文化事业、衡量文化产业发展 质量和水平等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为“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 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学、及时跟 进学,全面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引向深入,推动新时代文化文艺工 作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第06辑:学好用好光辉著作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陶明伦字数:3295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 件大事,更是宣传思想战线的一件喜事。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 重要论述的集大成者,这部光辉著作生动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宣传思想工作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伟大实践,系统梳理 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 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认识重大意义,摆上首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 国家事业的战略全局、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把宣传思想工 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推 动宣传思想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 工作》深入阐明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地位作用、方向目标、使命任务、工作重点 、基本要求,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既讲是什 么为什么、又讲怎么办怎么干,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和船”的 问题,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 法论的光辉典范,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原著原典,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 文化自觉的权威教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宣传思想战线要把学好用好这部光辉著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 政治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用力,以系统思维、整体视角、贯通观 点加深认识和理解,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将规律性认识 转化为创造性实践,推动工作理念、格局、内容、方法全面重塑,汇聚起践行 新思想、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学懂原文原理,把握精髓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 述涉及意识形态、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宣教、外宣、网络和精神文明建 设等各项工作,要从10个方面深刻把握:一是深刻把握总书记关于巩固马克思 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论述,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深入人心;二是深刻把握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的重要论述,为服 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三是深刻把握总书记关于牢牢掌握意识形 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论述,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四是深刻把握总书记关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五是深刻把握总书记关于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 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六是深 刻把握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着力培养担当 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七是深刻把握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 重要论述,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八是深刻把握总书记关于加强 互联网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论述,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九是深刻把握总书 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论述,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十 是深刻把握总书记关于加强宣传思想战线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推 动宣传思想工作实起来强起来。这10个方面既分类指导、各有侧重,又紧密联 系、相互贯通,形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我们党对宣传 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抓好宣传普及,推动入脑入心。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出版发行 后,安徽省围绕“四个第一、四个带头”,认真做好学习宣传工作:第一时间下 发学习贯彻通知,第一时间在全省书店上架展销,第一时间开展学习研讨,第 一时间组织学习贯彻情况督查;省委常委会会议带头学习、作出部署,省委负 责同志带头到基层学习宣讲,各级党委(党组)带头学习贯彻,省委宣传部机 关全体干部带头撰写体会文章。加大发行力度,目前发行量居全国前列。全省 宣传思想战线人手一册,作为“案头卷”“枕边书”深学细研。举办学习习近平《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研讨会,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研讨交流,推出了一 批高质量的研讨成果。开展“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基层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把透彻的 理论讲透彻,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制作推出系列融媒产品,学习强国安徽学 习平台录制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音频,在音频安徽栏目和乡村大喇 叭持续推出,不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走深走实走心。 注重融会贯通,强化知行合一。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好用好习近平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下更大功夫,既 悟之于心,更践之于行。一是坚持对标对表。持续深化增强“四力”教育实践 ,深入开展“补短板、锻长板”活动,自觉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 作摆进去,用总书记提出的方针原则、实践要求、科学方法检视校正,符合的 继续坚持、不足的抓紧改进、落后的创新提升,持续不断从新思想中寻方问策 ,确保贯彻落实不延误、不遗漏、不打折、不走偏。二是坚持人民至上。牢固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论是理论武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还是 文明创建、文艺创作、文化服务,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 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 起来,切实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积极适应实践新发展、人民新期待、科技新趋势,既继 承发扬长期以来在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的优良传统,又注意克服观念 束缚、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路子,在准 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更生动更扎实更自如地进行宣传引导,确保 宣传思想工作始终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四是坚持抓好结合。把学习使用习近平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与学习使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结合起来,与深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全面学习贯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 、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 。 持续深化转化,做到落地见效。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 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谋划“十四五”的思路、破解难题 的举措、推动发展的成果,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紧跟一步 干,让宣传思想工作始终跟上时代发展和实践步伐,使党的创新理论成为认识 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突出思想引领,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 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抓好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 、干部教育培训,用好“两中心一平台”,探索理论通俗化大众化新路径,推动 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凝聚奋进力量,紧抓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 一中心环节,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有力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坚 持理论舆论同向发力、网上网下一体推进,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 不懈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精心组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等活动,广泛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发扬“为民服务 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激荡起团结奋斗、开创新局 的强大力量。弘扬时代新风,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润心田,在人民群 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四史”教育,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 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提高社会文 明程度,构筑精神文明江淮高地。推动文化繁荣,围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体建设、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发展,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 、文化消费模式,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 造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文化强省 。提升传播能力,主动融入国家外宣工作大局,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 、重构外宣格局,增强斗争本领,“东南西北、线上线下”同发声、齐发力,讲 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把中 国的“朋友圈”越做越大,把中国的“好声音”越传越远。 (作者系安徽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第07辑:促进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本报评论员蒲实字数:136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 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 能。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 析、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基础上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和战略选 择,为新发展阶段改善优化供需结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治本之策。 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之作为经济工作的 主线,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从传统产业去产能,到金融去杠杆,再到基础设施 领域补短板……一整套组合拳下来,市场优势充分发挥,有效需求得以创造 ,发展难题得到有效化解。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内供给体 系质量、效率与需求结构不匹配,低端供给过剩和中高端产能不足并存,难以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必须注重需求侧管理 ,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切实打通各环节堵点,形成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要充分发挥需求对供给的牵引和导向作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 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一轮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要基于消费升 级等需求侧的变化,挖掘供给侧的积极因素,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国内产业链供 应链安全,维护国家经济长效稳定发展。发挥需求对供给的牵引和导向作用 ,要改变依靠基建、房地产投资等传统投资的内需扩大模式,转向更具潜力的 消费驱动模式,推动国内需求结构均衡优化;要着力促进消费升级,推动以消 费升级为导向的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链投资,形成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的发展 格局,实现有效需求对有效供给潜力的充分挖掘。 要充分发挥高水平供给对需求的创造效应。需求是供给的根本动力,供给 也可以创造、引领、培育需求。从经济史和市场史看,每一次科技革命与产业 革命都能催生一系列新消费需求。可以说,过去5年我国消费对于国民经济 60%左右的贡献率,与新技术不断创新并拉动消费创新紧密相关。发挥高质量 供给对需求的创造效应,要积极支持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驱动新消费模式竞相崛起;要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取各类产业的信号变化,以 定向、定点的新供给精准匹配市场,提升对新需求的适配性。 要充分发挥流通促进供需动态平衡的关键作用。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 新格局,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搞活市场流通是关键环节。流通作为社会化大 生产过程的重要一环,能够从时间、空间和结构上促进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实 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接续循环。发挥流通促进供求动态平衡的关键作 用,要强化现代流通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 化物流体系;要精准对接互联网、5G等技术,推进“上网、进云”进程,创新实 体零售业新业态,打通流通终端的堵点和盲点;要大力补齐农村电商短板,重 构和优化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加速推进供需两端相互配合、协同发力。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历史的脚步已经来到新起点,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 段。站在这样的历史交汇点,主动谋划中国经济发展大计,就必须在牢牢把握 经济工作主动权,主动部署经济发展大棋局上下功夫,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 、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开局“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定向领航。 第08辑: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 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字数:3634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发展蓝 图、规划实践路径、作出战略部署,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历史性、全局 性、战略性意义。湖南省委把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 ,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采取系列措施 ,全方位抓好贯彻落实。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 精神,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 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勉励湖南“着力打 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 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 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明确提出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 要求,并要求我们抓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项重点任务。在学习贯彻十九 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规划 建议稿征求意见中,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反映,“三高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 略和全局高度对湖南作出的科学指引,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 神的引领性、标志性概念,已成为全省上下展望“十四五”、迈向新征程的共识 。湖南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将其写入省 委《建议》指导思想,纳入“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贯穿省 委《建议》始终。 我们体会,“三高四新”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系列 重要指示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考察时提出的五项重点任务也蕴涵其中 ,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与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上一前一后、精神上 有机贯通,“三个高地”是湖南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定位,与 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制造强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 深层次对外开放等精神高度契合,“四新”使命本身就体现了新发展阶段、新发 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要求,“三高四新”是五中全会精神在湖南的细化具 体化。 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从发展 基础看,湖南全省经济总量将突破4万亿元,形成了装备制造等3个万亿产业和 14个千亿产业,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90%,高新技术产业连续多年实 现14%以上增长,高新技术企业增至8000多家,开放崛起势头良好,打造“三个 高地”具备坚实基础。从发展机遇看,国家战略和政策叠加实施拓展区域发展新 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产业升级新动力,“一带一路”引领内陆地区开放新 格局,7300万人的强大内需市场成为高质量发展新支撑,这都是湖南未来发展 的重大利好。从发展动力看,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将进一步集聚和放大湖南在 先进制造业、科教资源、开放平台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催 生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新动能。从发展前景看,湖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 省,总体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人均财力、创新投入、总部经济等方面与先进 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有利于系统解决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问题,是湖南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希望所在、潜力所在。 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精准发力,把握实施“三高四新”战 略的重要着力点 聚力打造“三个高地”。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重点实施先进 装备制造业倍增、产业链供应链提升等“八大工程”,不断增强工程机械、先进 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竞争力。围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 创新高地,重点实施推进基础研究发展、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芙蓉人才行动等 “七大计划”,聚焦突破关键产品、产业关键环节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实施一 批重大科技专项,为国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围绕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 放高地,部署推进深化投融资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改革,持续实施“对 接新丝路推动走出去”“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等开放崛起专项行动,建好自贸 试验区,办好中非经贸博览会,抓好RCEP框架下与东亚、东盟的深度合作。 牢牢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有机结合起来,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切实解决需求外溢问题。加 快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着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规划 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工程。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重要 战略任务,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推进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培育 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物流企业。 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自觉担当维护粮食安全重大责任,抓好耕地保 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稳面积、稳产量、提品质。大力发展精细农业,促 进种业创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培育 壮大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进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培养和留住有现代素质的农民。 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岳阳、衡 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沿京广、沪昆、渝长厦通道的三大经济发展带 ,推动长株潭、洞庭湖、湘南、湘西四大区域板块协调联动发展。围绕推动长 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和融入西部陆海大通道等 方面,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和中西部省份的协调联动、共建共治。 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不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长江“十年禁 渔”,深化“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全面推行重点行业领域清洁生产、绿色化 改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健全生态环保督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态环境 损害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方面制度机制,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织牢生态 环境“防护网”。 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积极适应群众需求变化,继续谋划实施一批重点 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老百姓钱袋子更鼓一些、上 学就医更方便一些、文化生活更丰富一些、生活环境更好一些、吃得更放心一 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三湘 人民。 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 ,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安全 生产责任制,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巩固扩大扫黑 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湖南、法治湖南。 树牢大抓落实的工作导向,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落实。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和担 当,坚决克服重显绩轻潜绩、重当前轻长远等惯性思维,坚决跳出靠山吃山靠 水吃水、不举债搞建设就无能为力等路径依赖,坚决抵制等靠要、任由矛盾风 险击鼓传花等行为惰性,多做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增后劲的工作。 以系统观念谋划落实。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 性推进,统筹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战略与战术、供给与需求、质量与规模、政 府与市场、发展与安全、抓项目与抓环境、重点与全面、全局与一域、抓大与 保小等各类关系,推动湖南各项事业爬坡过坎、稳中有进。 以奋斗精神推动落实。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把抓落实的重心 放在基层一线,自觉到基础差、困难大的地方挑重担,主动到矛盾多、压力大 的地方啃硬骨头,敢于向改革发展的痛点堵点亮剑攻坚,不断提升抓落实的效 果。 以科学机制保障落实。制定打造“三个高地”规划的实施方案,完善规划实 施中的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责任分解、跟踪督办、 情况通报、考核奖惩等制度机制,发挥好政治督查、巡视巡察等利剑作用,切 实提高规划执行力和落实力。 把党的领导贯穿“十四五”发展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不懈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推动政治建 设考察全覆盖、常态化,深入挖掘和利用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 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实绩实效论英雄。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从严 从实抓班子带队伍,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实效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尺 ,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切实让吃苦者吃香、优秀者优先、 有为者有位。 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抓好省委全面加强基层建设“1+5”文件落细落实,不断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以换届选举为契机,选优配强村(社区)“两 委”班子,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抓紧补齐基层治理短板,加大对基层干部 的关心关爱力度,始终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像 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精诚团结的政治局面。扛牢抓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聚焦腐 败和不正之风新情况新特点精准发力,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着力破除各类 形形色色的潜规则,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全 省党风政风和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第09辑:深化认识金融本质和规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陈颖字数:33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 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为牢牢守住 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夯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 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定为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任务。3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各地方各机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 ,系统处置金融领域突出风险点,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影 子银行无序发展得到有效治理,各类金融市场乱象得到有力整治,重点领域风 险隐患得到精准拆除,重点高风险机构得到稳妥处置,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金融风险总体趋于收敛,金融体系韧性明显增强。 这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科学指挥。习近平总书 记高瞻远瞩、冷静分析、精准研判、领航掌舵,从维护国家安全战略全局和经 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对金融工作尤其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出一系列 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科学明确“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 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提供了强大思 想武器和根本实践遵循。 这得益于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推动。在国际经济 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叠加情况下,中央 金融管理部门深刻把握经济金融运行规律,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科 学把握风险处置的时度效,强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和 预调微调,稳妥、果断、细致、专业地处理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 效确保了金融风险处置始终走在市场曲线前面。 这得益于地方党委政府的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各 级党委政府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主动将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 风险融入打好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大棋局,深入调研摸清风险底数,对潜在 风险坚决果断出手,充分汇集各方智慧科学决策风险处置方案,全力整合各方 资源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管好金融风险化解的属地“责任田”。 这得益于金融机构压实主体责任与狠抓工作落实。在“精准拆弹”过程中 ,各机构坚持自救与他救相结合,以加强党的领导为统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全面清理规范股东股权、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等方 面乱象问题,在及时处置各类案件和经营风险交织局面中稳定发展大局,在改 革发展中逐步实现风险的稳妥出清,有效防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是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金融是实 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 风险的根本举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 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当前,银行业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 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实现了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大幅提升,适应性、竞争 力和普惠性显著增强,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但金融体系面临的 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准确判断风险隐患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对存在的 金融风险点,我们一定要胸中有数,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未雨绸缪,密切监测 ,准确预判,有效防范,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我们必须牢记习 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透过现象看本质,更早发 现苗头,由表及里更全面评估预判风险,综合分析更清晰把握风险走向,下好 先手棋更充分准备预案,打好主动仗更有效掌控局面。切实做到“不畏浮云遮望 眼”“乱云飞渡仍从容”,要纵深把好三层风险关口。 把好宏观风险关口。国内要关注杠杆率风险。受疫情因素和宽信用政策影 响,2020年我国宏观杠杆率显著上升。从杠杆的结构上看,企业债务存量高 ,地方政府和居民债务增长快。大量债务累积导致信贷资源错配、企业偿债压 力沉重、居民正常消费需求受到抑制等一系列问题。从金融功能视角看,畅通 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是稳定宏观杠杆率的 关键。为此,要着力加强信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精准结构性去杠杆,保 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实现金融与实体 经济良性循环。外部要关注流动性风险。史无前例的全球宽松货币政策推升全 球流动性无限量宽松,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增强,国际资本流入中国金融市 场的动力显著增强,可能给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带来影响。尤其是当前稳步扩大 金融双向开放的背景下,金融部门正面临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的 考验。为此,要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维护好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扩大金融业 对外开放。 把好中观风险关口。高度关注影子银行风险。影子银行在2008年后每年以 20%以上的速度增长,是构成系统性风险的重大隐患。经过3年专项治理,金融 资产盲目扩张态势得到根本扭转。但也应看到,影子银行“燃点低”“烈度大”“顽 性强”,容易从“火星”变成“火焰”再形成“火场”。需要做好金融体系风险隔离 ,持之以恒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对交叉金融业务设立禁区,在不同市场 、不同机构、不同产品之间建立相应防火墙,严防风险相互传染、相互交织、 相互掩饰。统一同类机构和产品的监管标准,严防通过假创新和伪创新行为开 展监管套利,实现对影子银行风险的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严防影子 银行风险反弹回潮。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也是潜在的金融风险触发点。为了应对 疫情的冲击,地方政府通过加快新增债务驱动经济增长,其偿债压力进一步加 大。未来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要以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和化解隐性 债务存量为重点,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健全市 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坚决防止风险累积形成系统性风险。值得 关注的还有体制外非传统金融风险。随着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一些 大型科技公司涉足各类金融和科技领域,跨界混业经营,其风险具有较强复杂 性、外溢性和传染性,容易积累形成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面对这些新型金融 风险,重点是要坚持所有金融活动必须依法依规纳入监管,坚持金融业务必须 持牌经营,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维护公平竞争和金融市场 秩序。 把好微观风险关口。首先,防范公司治理风险。近年来出现的问题银行最 突出的风险特征是大股东操纵、内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风险。部分问题银行因 大量资金被股东违法违规占用,长期难以归还,出现信用危机;部分问题银行 因股权高度分散,内部人控制严重,且资产规模大、同业关联度高,发生同业 挤兑。这些问题银行几乎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引爆点。为此,要健全公司治 理长效机制,强化“三会一层”建设,有效发挥股东大会的权力机构作用,加强 董事会建设,做实监事会功能,提升高管层履职能力,从源头治理大股东操纵 、内部人控制等风险。其次,需要防范化解好最基础的信用风险。疫情冲击导 致的各类企业信用风险不容忽视,尤其是企业面临大规模债务到期,偿债压力 较大。为此,要在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基础上,调节好金融资源的“流量”“流向 ”“流速”,加强对优质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信贷资源更多地流向盈利能力强、 运行效率高的企业,特别是具有良好成长前景的民营企业。还应大力发展直接 融资工具,与银行信贷形成有效互补,共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房地 产风险仍旧是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2020年,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资产 负债率、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的“三道红线”,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房地产企 业举债融资进行扩张,一些杠杆率高、资金周转能力弱、销售回款能力不强的 企业较易出现现金流断裂风险。防范房地产风险的关键,在于坚决落实“房住不 炒”要求,严格执行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等监管制度,严控房 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压缩对杠杆率过高、财务负担过 重房企的过度授信,严防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持续遏制房地产泡沫 化。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保障性民生工程和居民合理自住购房需求,推动房地产 进一步回归民生属性,实现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 第10辑: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 易一平字数:148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强调,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 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 治执行力。领导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强政治意识 ,把握政治方向,锻造坚强政治能力,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 执行力上下功夫。 在提高政治判断力上下功夫。面对各种风险挑战,领导干部如果缺乏政治 敏锐性和政治判断力,就会嗅不出敌情、分不清是非、辨不明方向。提高政治 判断力,首先应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 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的能力,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大势进 行政治观察、政治判断、政治鉴别,从现象看本质、从苗头倾向看发展走向 ,特别是及早识别、防范、化解“蝴蝶效应”、“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的 冲击,避免各领域风险产生交叉感染,防止非公共性风险扩大为公共性风险、 非政治性风险蔓延为政治风险。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面对西方敌 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分化、西化图谋和策划“颜色革命”的政治风险挑战,迎头而 上,勇往直前,坚决斗争,寸步不让,旗帜鲜明地传播好党的声音、党的主张 、党的政策,决不能无动于衷、患得患失、举棋不定,真正在大风大浪中提高 斗争本领、积累政治经验。 在提高政治领悟力上下功夫。政治领悟力既决定领导干部看问题、察形势 、想事情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又影响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视野胸襟和前途 命运。提高政治领悟力,首先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走在前头、当好表率,不断增强政治 素养、理论素养。要提高政治站位,善于从政治上领会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本地区本领域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意义,完整准确领会 其政治内涵、政治要求,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做到 领会不偏差、落实不走样;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善于坚定站稳以人 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时常问一问自己“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问一问自 己有没有脱离群众、远离百姓的倾向,问一问自己说的话、立的言、献的策是 不是代表了群众利益。要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对党中央关心的、强调的具 有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大事要事,人民得实惠、人民生活得改 善、人民权益得保障的大事要事,必须时刻在脑子里装着、心里面想着、手里 头抓着。 在提高政治执行力上下功夫。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从政治上领悟、 从政治上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而不是学究式地理解、事务性地执行。 提高政治执行力,要对标对表抓执行,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想问题、 作决策、办事情,经常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方略对标对表,同党 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标对表,及 时校准偏差,坚持局部服从整体、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要有定盘星和政治定力 ,对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事,要坚定不移地做;对全局 和长远有利的,即使吃亏甚至付出牺牲的事,也要坚决去做。要保持凌云志气 、非凡勇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把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次大考,打好攻坚 战、啃下硬骨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立足本职岗位撸起袖子干、甩开膀子 干、脚踏实地干、齐心协力干,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要主动担当作为 ,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 本事,做好事不厌其烦、办实事不惮其微、解难事不畏其艰。坚持对上负责与 对下负责结合起来,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群众,坚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 众失望的蠢事。 第11辑:为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祝灵君字数:3940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 战决胜之年;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三五”期间,党领导人民取得了 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新冠肺炎疫 情还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底召开 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开好局、起好步来展开 ,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确保所有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必须坚持党 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 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本领和治理能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各方面力量,以良好开局确保最佳结局,以坚实起步确保行稳致远。 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建议》指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 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 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领导干部要带头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 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 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着力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 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一切工作都从 党的领导抓起,最终落脚在加强党的建设上,以党的领导把方向、党的建设给 力量,以党的领导谋全局、党的建设保定局,确保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 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 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洪涝灾害多地发生,经济发展备受冲击,外部环 境风高浪急,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国际、自然等领域的挑战 纷至沓来。在泰山压顶的危难时刻,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带领全党全 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这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 辉煌。实践再次证明,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的领导力是最关键的 条件,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我国国家制度和 治理体系中,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根本和关键,是大脑和芯片。 要确保2021年所有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全党同志首先要坚决维护习近平 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这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全党同志都 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向党中央看齐、向党 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 、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筑牢党群关系“同心圆”,才能全方位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2021年的工作要开好局、起好步,全党同志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发展,还是为少数人谋发展,这是 两种不同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者把实现人的主体性和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贯 穿于社会革命的全过程,主张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互相促进,确保人 成为真实的人、具体的人。 持续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级党组织要坚定不移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 、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要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不断加快重要领 域、关键环节的改革,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 么。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 中全会精神,对照党中央提出的“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 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 发展格局,加强科学谋划,深化改革创新,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 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工作中去。 持续深入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 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 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 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 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等方面。加快建设现代化 经济体系,才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更为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 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 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包括方方面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也是应有之义。在我 国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是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领导 力量不强,经济社会发展就强不起来;领导力量质量不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就高不起来。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力以高质 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围绕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质量。加 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 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质量,必须坚决 做到“五个必须”、防止“七个有之”,防止党内出现利益集团,防止山头主义、 宗派主义,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党的政治建设是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展开的 ,因此,高质量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党建和业务工作“两张皮 ”的老大难问题。要善于培养一大批既懂党务也懂业务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科 学配置党务、业务人才;要建立并完善科学的考评机制,提高党建和业务考评 的交叉指标权重;要层层压实党建工作责任,统筹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工 作、基层党建工作等方面考核,确保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落实到位。 围绕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党的思想建设 质量。思想定魂,理论定神,组织塑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创造性的鲜明品格,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 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 。全党要坚持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开创事业 发展新局面。 围绕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和提高干部人才工作水平提高党的组织建设质量。 要健全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 ,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能 力。要落实好干部工作“五大体系”,着力聚焦选好配强各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 ,着力聚焦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真正把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以高质 量的干部人才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 围绕探索正风肃纪的治本之策提高党的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质量。在作风建设方面,要不断巩固和拓展整治“四风”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成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 义;在纪律建设方面,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和中纪委部署,依规 依纪依法,精准科学监督执纪问责;在反腐败工作方面,要着力完善党和国家 监督体系,以政治监督为重点,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整合各类监督合力,构建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 始终重视提高党员干部本领和能力 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20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跨入世界上 为数不多的百年大党行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 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成为百年大党强党,源于党始终如一地肩负着初心使命。党的初心使命必然 通过党员干部的执政本领和治理能力来实现,一旦蓝图绘就而本领不够,必然 会成为党治国理政的最大短板。 领导14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切实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 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发扬 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等,克服在高质量发展目标和要求下本领恐慌的最大 短板。 2021年,省市县乡领导班子将陆续开始集中换届,一大批领导干部即将走 上重要领导岗位,迫切需要提高政治能力,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 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迫切需要提升调查 研究能力,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强化决策执行、 评估、监督;迫切需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做到决策时深入研究、综合分析 ,全面权衡、科学决断;迫切需要提高改革攻坚能力,把干事热情和科学精神 结合起来,运用正确方法,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注重增强改革举措的系统性、 整体性、协同性;迫切需要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增强风险意识,随时应对各种 风险挑战,及时查找工作和体制机制上的漏洞,不断提高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 识,努力成为所在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迫切需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在民生 建设、帮助群众办实事上多下功夫,注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自觉运用法治 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 要增强抓落实能力,坚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以抓铁有痕的精神和踏石留印 的力度,稳扎稳打向前进。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 第12辑:加强系统思维谋划和做好经济工作 马援刘伟字数:3425 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奋勇拼搏,防控疫情、稳定经济、发展民生 ,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总揽全局、系统谋 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密不可分。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系统工作非 常重要。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系统观念,确保“十四五 ”开好局。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前瞻意识,加强战略性谋划;要增强全局意 识,加强整体性把握;要提高风险意识,解决关键性问题。 增强前瞻意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性谋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加强对经济工作的前瞻性、战略性谋划,是提升 经济工作系统性的前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局势、科技 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挑战,做好我国经济工作,更 要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做好前瞻和谋划。 第一,要从应对和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长期战略角度来认识做 好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 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 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 、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做好经济工作的重 要任务和目标,就是要应对和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要在坚决贯彻新发展理 念中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靠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依靠 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依靠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依 靠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依靠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推 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持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终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要从培育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角度来看待做好经济工作的关键和要 点。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才红利初步显现。 为此,必须重点培育科技和人才,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当前,国际 局势错综复杂,未来我国面临西方科技制裁的风险较高,必须强化我国芯片、 人工智能、5G、大数据、量子技术、航空航天等应用型战略科技力量,充实数 学、物理、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基础科学研究力量,推动政府、军队、企业 、高校、科研机构五路大军协同共进,发挥政府和军队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下 的科技引领作用,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 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孵化器作用,通过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 长期增长。 第三,要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认识做好经济工作 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对全面深化改革,构建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要更加完善,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 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 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上述规划和安排,将为未 来一段时期做好我国经济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增强全局意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整体性把握 全局思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方式,是提高经济工作系统性的思 想前提。党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 局下想问题、做工作。经济系统涉及我国各个方面,要有全局意识,做到整体 性把握,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五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国内大循环是国内国 际双循环的基础,没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就没有参与国际竞争、赢得国际市场的 条件。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出路,广阔的全球市场是中国制造施展 拳脚的舞台。中国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要充分参与全球市场,加 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与全球共享发展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结成广泛的利益共 同体,使中国经济实现高层次发展。 第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 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政府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 学管理水平,把握好边界。通过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 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让市场在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充分发挥作 用。市场发展要遵守政策、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 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第三,处理好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资本和劳动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 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中高速时期,尤其要 注意资本收益和劳动收益的平衡。在以金融、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部分行业,已 经出现明显的资本与劳动收入差异,甚至部分资本已经通过诱导负债的方式提 前透支了劳动者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收入。为此,要通过妥善的方式重新建 立资本和劳动平衡,适当提高劳动收入占比,保护劳动者权益,划定资本的投 资红线,重点防范通过金融手段透支劳动者未来收益的行为。 第四,处理好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硬币的两面,双 方统一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 之路。坚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破除阻碍生产率提高的制 度因素,才能满足高水平需求。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和服务的 质量,才能让消费者享受更高水平的商品和服务。需求侧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的动力和支撑。唯有强大的国内需求,才能激励企业主动提高商品和服务 质量,通过“货币投票”的方式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五,处理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我们要实 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收入水平有较大差距,要 继续坚持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通过经济支持、人员交流、产业 链内移等多种方式,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先富带后富”不是 劫富济贫,更不是阻碍发达地区发展,而是利用发达地区积累的资本、人才和 制度优势反哺欠发达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提高风险意识,解决经济工作中的关键性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更要 注意经济的稳定性。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工作,保证中国经济长 期持续稳定发展,要特别注意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消 除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障碍和问题。 一是控疫情、保安全。尽管我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 从全球来看疫情远未结束。为此,应继续保持高强度疫情防控状态,防范人员 大范围密集流动,做好疫情期间的春运各项准备,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 健康放在第一位。只有疫情防控工作有效,才能为经济工作消除最大的风险障 碍。 二是促就业、保民生。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20年以 来,受到疫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国内外有效需求不足 ,中小微企业困难较多。在疫情防控形势仍很严峻的形势下,必须统筹推进疫 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就业、保民生,尤其是优先保障低收入群体就业。 要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政策等多方面援助。落 实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促进就业,开放公益性就业岗位,保障农民工就业渠 道通畅,为下岗再就业提供培训和服务保障。 三是防风险、保金融。由于全球疫情肆虐导致各国经济出现巨幅下滑,国 家财政面临严重缩水,由此引发的财政危机甚至经济危机有可能席卷全球。为 此,要防范输入性经济危机风险,练好内功,增强我国经济对危机的抵御能力 。管好货币总闸门,持续推进结构性去杠杆。要重视宏观杠杆率,尤其是私人 部门杠杆率,确保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妥善处置银行等金融机构违约风险 ,全面治理互联网金融和非法集资等,保证中国金融系统稳定。 四是稳地方、保基层。受疫情影响,地方发展遇到一定挑战。疫情期间为 稳定经济,地方政府增加了公共财政支出,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难。为此,要 积极采取措施,开源节流,通过提高地方财政留用比例、增加向地方转移支付 、中央担保发行疫情专用地方债等方式稳定地方财政,确保基层政府保基本民 生、保工资、保运转。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第13辑:把严肃换届纪律摆在突出位置 陈秋贵字数:1359 换届选举是党的组织工作的一件大事。从今年开始,省市县乡领导班子将 陆续开始集中换届。换届选举的风气如何,直接关系到换届成败,关系到能否 选出一个合格的领导班子,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发展稳定。前不久,中央政治局 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 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要谋划好、组织好换届,层层压 实责任,确保风清气正。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换届 纪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 党,广大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明显增强,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做到讲政 治、顾大局、懂规矩、守纪律,换届风气明显改善。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 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我们党成立100周 年。在这个特殊年份,更要抓好集中换届工作。 我们一定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 高度,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统领和指导换届选举工作,使换届的 过程成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团结凝聚广大 群众的过程。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周密谋划安排、精心组织 实施、严明纪律规矩,确保选出好干部、配出好班子、树出好导向、形成好气 象。总的来讲,把严肃换届纪律摆在突出位置,要做到严教育、严监督、严惩 处,始终以最坚决的态度和最有力的措施确保换届工作顺利进行。 严教育就是要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让党的政治纪律、组 织纪律和换届纪律深入人心。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换届选举的纪律要求 ,明确违反换届纪律的具体情形,让党员群众知晓哪些行为合法、哪些行为违 法。提醒督促领导干部带头严守换届纪律,加强对参与换届选举工作人员、参 与选举人员的纪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教育。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 ,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严守换届纪律,采取合法正当方式有序参与选举。增强换 届选举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把相关工作做在会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 前做好预案。及时了解掌握本地换届选举工作情况,加强与上级党委组织部门 的联系,重要情况要及时报告。 严监督就是要加大督查力度,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组织监督、巡视监 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把换届选举工作置于有效监督之下。建立健全事前、事 中、事后的全流程防控体系,针对候选人提名、投票选举等敏感环节,分析设 置违纪违法风险防范点,进行全方位监督。畅通电话、信访、网络、短信等监 督渠道,及时受理违反换届纪律的举报,实时监测和了解换届风气情况。 严惩处就是要强化执纪问责,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违反换届纪律问题。 要认真落实换届风气问责制度,对换届风气不正、换届纪律松弛,换届选举出 现非组织活动、造成恶劣影响的,严肃追究党委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责任,始 终保持整治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对说情打招呼、拉票贿选、跑官要官、破坏 选举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露头就打,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同时,对 查处的违反换届纪律案例,及时进行通报曝光。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换届期间,往往是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易发多发期 ,各级党组织要绷紧纪律这根弦,将严肃换届纪律的要求贯穿始终,树立正确 用人导向,真正把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干部选拔出来,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 政治生态,不负中央重托、不负人民期盼。 第14辑:深刻把握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大逻辑 辛鸣字数:4427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 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 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我国 “十四五”发展时期正好与迈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和世界百年未 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相交织,这种新的“三期叠加”既赋予了“十四五”不 平凡的发展使命与发展任务,也对“十四五”的发展形态、发展方式、发展格局 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学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大逻辑,对于我们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 利意义极为重大。 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社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 。当时的社会主义由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邓小平曾明确讲这一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 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而是一 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 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中国社会经过近70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跨上了一个又一个大台阶。 2000年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大关,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2010年突破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亿元、80万亿元和90万亿元大关,2020年稳稳突破 100万亿元,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在新冠肺炎疫情尚在肆虐背景下实现经 济正增长的国家。除此之外,中国已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 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使用外资第二大国、对外投资第二大国等。中国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 跃上新的大台阶。在脱贫攻坚方面,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国 社会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在民生福祉方面,人民生活水平 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所有这一切标 志着中国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实现,标志着中国社 会拥有了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标志着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中国社会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 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 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发展历史方位的 科学判断,这既是我国长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果在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客观体 现,也是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客观要求。毛泽东当 年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前夕讲过一句话:“我们熟习 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今天从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跨越,面临的境遇何其相似。全 面小康建成了,不再需要啃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了,但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我们的硬任务。完成不了这个 硬任务,基本实现现代化就不能算做到。 怎么办?要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这新特征新 要求体现在发展阶段上,就是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 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更是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本身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在新发展阶段不能忽视量的增长,但更要重视 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我们要下大力气推动经 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 高,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 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轻言跨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 们就不思跨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全面建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更高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一定会到来。我们 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我们也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新发展理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新发展理念来自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总结,又引领着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 深化。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 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 、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不仅推动了当代中国发展 的深刻变革,更重构了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逻辑。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但是发展本身不是也不能成为目的,发展必 有其价值指向。价值指向不同,发展结果迥异。对中国社会来说,发展是硬道 理,为人民发展更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中国社会的发展既不能是“为发展而发 展”,更不能是“为少数人发展”,发展过程一定要人人能参与、人人都尽力,发 展成果一定要人人皆有份、人人可享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 理念的‘根’和‘魂’。”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进一步明确 和重申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指向与价值诉求。 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把人 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作为发展的重心所在,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 为我们奋斗的最高目标,让中国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转化成为人民群众的获得 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社会所有的发展都是围绕人 民群众展开,所有的发展都是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创新发展是为了给人民群众创造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生活,协调发展是为 了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都能与整个国家的发展保持大体同步,绿 色发展是通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放发 展让人民群众在更大范围内、在更高水平上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红利 ,共享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在发展领域的展开,让中国社会的发展 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真正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要求。 我们要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不仅着眼于解决为什么发 展的问题,更致力于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发展不能想当然,必须遵循经济规 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发展规律。新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从 “发展起来前”到“发展起来后”,从大国迈向强国的新发展阶段对发展规律的科 学遵循,体现了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发展自觉。通过创新激发动力、协调实 现平衡、绿色修复生态、开放推动合作、共享凝聚人心,当代中国的发展就会 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健康、越走越高质量。 我们要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 量对比深刻调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会迎面而来 ,我们必须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不论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问题 ,解决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问题,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等等,都可 看作是坚持忧患意识在新发展阶段对新发展理念的创造性坚持和创新性运用。 我们要辩证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全国一盘棋,坚 持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为在新阶段实现新发展确立基础 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 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 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加快 形成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客观上成为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 择。这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是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先 手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 “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这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 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 化趋势加剧,一些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把产业链、供应链政治化 ,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加之像重大 疫情、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危机更是加剧了国际间的信任赤字和 发展赤字。在这种情况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 济发展,就成为大国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对于大国的发展来讲,国内大循环 解决的是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其中还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居民 消费正处在优化升级期,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 间。把国内市场充分发掘出来,把内需真正释放出来,就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强 劲动力。同时,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有实践基础的。事实上自2008年国际金 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比如,我国经常项 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已经由2007年时大约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外贸依 存度已经由过去的60%以上下降到30%上下,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 持在90%以上,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资格与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 强”。这一点在高科技领域尤为明显。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 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关键核心 技术自主可控,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根本 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并不是放弃开放合作,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水平自 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的。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在世界 经济中的地位也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 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会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国际 循环也会相应扩大起来;有了“杀手锏”,不怕“卡脖子”,增强我们的生存力、 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才能真正赢得国际社会持续可靠平等的合作。这是 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坚持自力更生与开放合作的实践辩证法。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第15辑:要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问题 李炎溪字数:2117 党的历史反复证明,推动中国这艘巨轮走好走顺,需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目标确定符合国情、干部积极性充分调动。从目前 情况看,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潜力还很大、空间还不小,问题还不少。全党都 应高度重视,真正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 着力点”的要求落到实处。 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是实现梦想、目标的迫切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从来没有像现在离得这么近,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再鼓足一把劲。站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开启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 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领导下,在全体干部带领下不断奋进 ,凝聚起磅礴力量。 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是完成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迫切要求。伟大梦想不是 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 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 、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 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每推进一步,都要付出极 大的艰辛。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社会 发展带来很大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将继续加大,发展减速可能衍生出新的问题 ,需要认真应对的问题和必须做好的工作很多。要解决好,必须充分调动干部 的积极性。如果各级领导干部面对任务和困难不积极不主动、不动脑不用心、 不担当不作为,方案再对、政策再好、条件再具备,也难以带领全国人民完成 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广大干部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切实担负起这副重担 。 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是干部队伍自身状况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 建设,党内状况发生深刻变化。广大干部尤其是过去长期受冷落的一大批优秀 干部得到重用,积极性充分调动,在各自领导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近些 年党和国家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和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作出了 重大贡献。但由于众多复杂原因,也确实有一部分干部思想顾虑太多,工作放 不开手脚,积极性不高。与目前大好形势、党的要求、群众期盼和繁重任务不 够协调。如果不有效解决,时间久了,不仅党的事业受到影响,目标难以顺利 实现,近些年各方面巨大变化的效能也难以充分释放而可能影响工作大局。 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从严 治党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是管党治党的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 不能放松。什么时候坚持从严治党,党的建设面貌就焕然一新,干部就会在风 清气正的环境下大胆工作,什么时候忽视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就受 到严重影响,有时甚至危及党的生命。这是党的建设长期实践的鲜明结论。现 在担当重任的各级领导干部,坚持正派做人、扎实做事、严以律己,表现出了 很高境界,得到了组织重用和群众高度认可。这是干部队伍的主体、党的事业 的中坚,值得充分肯定。 对干部要有基本信任。好干部是选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在某些时候更 是信任出来的。有了组织的信任,他们才会真正放下包袱、大胆工作。对干部 要有基本待遇。确保干部尤其是广大基层干部能体面生活,无后顾之忧。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对干部最大的激励是正确用人导向。”什么样的干部受重视、 用得多,就会更多出现什么样的干部。应坚持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视事业为 生命,积极进取、勇于担当,静下心来想问题、扑下身子干实事的干部。以他 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的精神,带动整个干部队伍干事创业。 要严厉惩处无中生有的诬告者。诬告问题对干部伤害很大,已成为严重影 响干部积极性的一块毒瘤。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一大批事业心责任感强、积极 进取、大刀阔斧干事、想有作为能有作为的干部,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即 使原本富有工作激情,也会被诬告行为所浇灭。有力传递为好干部壮胆、向诬 告者“亮剑”的强烈信号,树立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鲜明导向。对诬告行为要 “零容忍”,进行严肃认真查处,让诬告者付出沉重代价。只有这样,才能对品 质不纯、灵魂恶浊,践踏做人底线的诬告者形成震慑,使其不敢轻举妄动。要 从制度层面对预防和查处诬告行为进行规范探索,严肃整治诬告陷害行为,保 护干部积极性。 要正确对待犯错误干部,把一部分受到轻处分、认识深刻、表现好的干部 解脱出来,让他们轻装上阵,积极工作。要认真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 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正确对待犯错误干部。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教 育引导和有效管理,在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加以防范,使干部尽可能少犯错误 。另一方面,要更加注意分析研判干部犯错误的动因与性质,对于干部在大胆 改革、探索创新中出现的问题要区别对待,鼓励他们大胆前行。对于所犯错误 确属自己负责的,在教育引导的基础上作出实事求是处理。经过一段时间,认 识了、改正了、表现好了,适当作出安排。还应充分认识到,处理好这一问题 有利于干部担当作为良好氛围的营造。对干部在大胆探索中出现的问题,要拿 出实实在在的措施关心关爱这部分干部,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中央巡视组副部级巡视专员) 第16辑:从百年党史看顶天立地 徐文秀字数:1358 “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 ,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 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 使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深刻揭示的 历史大逻辑。 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再到“翻天覆地”,直至取得历史性成就、 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的面貌有了天壤之别。在这些历史性跨越中,最深刻的 启示是什么?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顶天立地”,无论惊涛骇浪还是风高浪急 ,都立于时代潮头,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从历史的时间线来看,上海石库门、 嘉兴南湖红船上诞生的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为苦难民族而披荆斩棘,党的成立 成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 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28年的 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换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中国大地从此换了人间 ;40多年的改革开放,神州大地春潮涌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华儿女 走向新的天地。 看共产党“顶天立地”,要懂得什么是共产党的“天”和“地”,怎么个“顶天立 地”。共产党“顶”的是马克思主义这片“天”,“立”的是中国国情这块“地”。十月 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这 是她的鲜明属性。如果这片“天”塌了,共产党就没了理想和信仰,就失去了理 论基础,就“变了天”。无论世界风云怎样变幻,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不能变,捍卫她的纯洁性和真理性是不变的追求。同时,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 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得扎根中国大地,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这是共产党不变的探索。没有这片“天”不行,脱离这块“地”行不 通、更不行。 “顶”的是人民幸福这片“天”,“立”的是党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这块“地”。老 百姓是共产党的“天”,老百姓的事是天大的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共产 党执政理念的核心。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是共产党最美的样子 ;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共产党的全部价值所在。 纵观党的发展历程,革命战争年代,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斗争、敢于 牺牲;和平建设年代和改革发展时期,为人民吃大苦、耐大劳,把“为人民服务 ”镌刻在灵魂里。群众利益无小事。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党和政府不惜一切 代价的全部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理念,赢得 了全体人民的衷心拥戴。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同安泰和他的大地母亲 一样,缺不了、少不得和分不开。 “顶”的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这片“天”,“立”的是解决现实中的矛盾和问 题这块“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过去、现在和将来,共产 党始终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顶梁柱。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在 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时发愤图强;在风高浪急、波谲云诡时迎难而上。共产党 都是向着风险和挑战而去的,都是奔着矛盾和问题而去的,他们钻“矛盾窝”、 解“死疙瘩”,总是逆行而上、向死而生。 中国共产党是顶天立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是中 国人民的主心骨。正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顶天立地,才有了中国面貌的改天换地 和翻天覆地,才有了今天中国人民欢天喜地的美好生活。 第17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 型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字数:4404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生 动的地方实践,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20年3月 30日,时隔15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时强调,实践证明 ,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 产力。1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多次强 调和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 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在日益深入的实践中彰显出真理的伟大力量。 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时代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观点和代表 性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应有之义。 2017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 党章程》,为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提供了思想指引。2020年,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 挑战的特殊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多次强调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 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 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成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第一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并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协调推进新的“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赋能。必须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 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 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根本路径。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人不负青山,青山 定不负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 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认 识的升华。一方面,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生态环境问题是 在发展中产生,也必然在发展中解决,通过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 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良好生态环 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构建 生态文明体系,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等 领域短板,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在发展中 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现代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科学 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成为这一主 要矛盾的重要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注重需求侧管理,持续改善生态环 境质量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进入“十四五”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理念阐明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中国共产 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提供 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习近平总 书记多次在国际场合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加快形成绿色发 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等重要倡议。2020年,习近平主 席先后出席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和气候雄心峰会,作出关于碳达 峰和碳中和愿景的重大宣示,进一步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最新举措,为全球 气候治理提振雄心并提供新思路,展现了中国重信守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凝结着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深刻 思考,在全球大国治国理政实践中独树一帜,彰显了中国特色、战略眼光和世 界价值,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 念,坚决维护多边主义,建设性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不断提升作为全球生态文 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 ”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及集群。能源结构 持续优化,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23.4%,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7.7%。 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京津冀地区煤炭运输集疏港实现“公转铁 ”,截至2020年11月,京津冀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26.2%。全国累计淘汰黄标车 、老旧车2400多万辆。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累计约9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 的87%;全国共229家企业6.2亿吨左右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 造。能源、水、矿产资源等利用效率全面提升。 二是持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 计划,污染防治工作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20年1—11月,全国337个地级及 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7.9%(“十三五”目标为84.5%);PM2.5未达标 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累计下降32.0%(“十三五 ”目标是累计下降18%);全国地表水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2.0%(“十三五 ”目标为大于70%),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比例为0.7%(“十三五 ”目标为低于5%),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十三五”生态环境目标任务圆满完 成。 三是扎实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推动评估和勘界定 标。推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 地强化监督。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稳步推进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 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建设,扎实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先后组织命名四 批26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 地,有效带动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履行国际生态环境领域相关公约,推进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功举办2019年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率先发布《 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积极筹备《生物多样性公约》第 15次缔约方大会,推动各缔约国共同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联 合国环境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 ,首次以联合国政府间组织视角向世界介绍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在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生态环境部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 会发展,建立实施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积极支持做好“六稳 ”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 出应有的贡献。 准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要求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 一年,对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至关重要。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 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把“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以高水平保护倒逼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坚定不移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抓紧制定2030年 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加快建设碳排放 权交易市场。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引导、优化和促进作 用,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大 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形成绿色生 产生活方式。 二是强化系统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科学运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 是生命共同体,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推进生态环 境系统治理、协同治理、源头治理。统筹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加 强核安全监管,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 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臭氧和细颗粒物协同控制,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推进区域协同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展。整合优化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生态平 衡和生态服务功能。 三是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模式。深化“两山”实践创 新基地评选,总结提炼典型做法,注重推广以实现保护者受益为根本的“生态补 偿”型、以夯实绿水青山根基为重点的“绿色银行”型、以探索靠山吃山、靠水吃 水新路径为主导的“山歌水经”型、以“生态+”多业态融合为主体的“复合业态”型 、以打造生态品牌提质增效为主导的“品牌引领”型和以推动生态产品交易为牵 引的“市场驱动”型等六种转化路径模式,为全国“两山”实践提供经验借鉴和参 考样本。 四是建立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为导向的政策机制。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机制试点,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 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培育新型生态产业化经营主体,建立区域之间、 企业之间的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市场交易体系,推进“绿水青 山”从生态资源到生态资产的转化。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持续深入推 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 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 五是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保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依法治污,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积极 推进长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制度修订,开展生态环境 领域法典化研究,加强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衔接协调。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制 度,深入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认真贯彻《关于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 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 ,不断提高行政决策法治化水平。 第18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申长雨字数:431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2020年11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 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为新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 供了根本遵循。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产权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 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目标任 务、思路举措和工作重点。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 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维护内外资企业合法权 益的需要,更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愿同 世界各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创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同各国在市场 化法治化原则基础上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具体要求,是知识产权发展一般规律 与我国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科学总结,不仅为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也向国际社会清晰传递了我国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立场和鲜明态度 ,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是习近 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重要指示论述的一次“集大成”。重要讲话贯通 知识产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论、实践和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深刻阐明了知识产权领域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 书记对我国知识产权事业改革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对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竞争 形势的深刻洞察,是新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纲领性文献,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时代意义、理论意义、战略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将深刻影响我国知识产权事 业未来改革和发展,需要我们持续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深刻认识新时代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 安全。这“五大关系”深刻阐释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时代内涵和战略意义,将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我们做好新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工 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从这“五大关系”出发,进一步提高对知识产 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新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 感、紧迫感,树立系统观念,强化全局思维,自觉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融入国 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跟上国家发展节拍,实现同频共振,提供有力支撑。 特别是要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好知识产权对内激励创新、对外 扩大开放的重要作用,支撑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从科技创新来 讲,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特别是 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 题,掌握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提升安全性稳定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 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激 励创新的基本保障,本身蕴含着三个重要机制。首先,它是一种新型的产权安 排机制,它通过赋予创新成果财产权,明确了创新主体对创新成果拥有合法的 支配权和使用权,以及通过成果转移转化获得收益的权利。其次,它是一种创 新激励机制,它通过依法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来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再 次,它还是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是人们针对知识产权无形性特点制定的许可 转让规则,使知识产权在市场环境下,可以顺利转移转化,产生效益,推动发 展,实现创新投入与创新回报的良性循环,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从对外开放来讲,新发展格局本身就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 环,需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和营商环境 ,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 ,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产权保护特 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是塑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 就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 支撑。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多边主义,秉持开放包容、平衡普 惠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推动同各国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基础 上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一方 面,我们始终坚持对国内外企业的知识产权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依法严格保 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坚决依法惩处侵犯外商合法权益特别是侵犯知识产权行 为,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开展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另一方 面,我们不断提升国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能力,主动做好知识产权海外布 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准确把握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 更加突出的位置,部署推动了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最高人民法院知 识产权法庭和知识产权法院等一系列改革,出台了《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 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行动、规划;推动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民法典颁布实施,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新一轮修订均聚焦加大知识产 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了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这些年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 断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 史性成就,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 度由2012年的63分提升至2020年的80分以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 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14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 ,十八大以来累计提升了21位,是世界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专利、商标、 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等指标位列全球第一。世界领先的5000个品牌中,中国 占到了408个,总价值达到1.6万亿美元,其中9个品牌排名世界前25位。国家统 计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发布的《2019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数据公 告》显示,2019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14631亿元,比上年增长 7.0%,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6%。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 务。国内正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 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并把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国际上,新 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是其中一 个关键变量。我们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也必须向科技创 新要答案。所有这些,都需要知识产权提供有力支撑。从知识产权本身来看 ,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 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同样面临着一些亟待破解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认清形势和任务,总结成绩,查找不足,主动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推动 实现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水平治理,更大力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 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就加 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强化知识 产权全链条保护、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 域国际合作和竞争、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等六个方面作出重要指示,为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定向把舵、擘画蓝图、明确重点,具有极强的针对 性和指导性。这六个方面相互关联、有机统一,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关键领 域和核心环节。其中,加强顶层设计是重要前提,提高法治化水平是重要保障 ,强化全链条保护是有力抓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强大动力,统筹推进国际 合作和竞争是现实需要,维护国家安全是原则底线,需要有关各方协同推进、 共同抓好落实。从国家知识产权局来讲,将结合自身职能,着力抓好以下重点 工作。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按照中央部署,研究制定好“十四五 ”时期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以及面向2035年的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 ,推动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 二是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在严格执行民法典相关规定的同 时,做好专利法实施细则的修订,开展商标法进一步修改调研论证,加快《地 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修订,加强地理标志立法调研。推动知识产权审查授 权标准、侵权判断标准、行政执法标准和司法裁判标准的有机统一,加强专利 、商标行政执法指导,更好发挥行政执法保护作用。 三是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综合运用法律、 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 、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 ,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抓好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 知识产权改革部署的落实,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研究实行差别化的产业 和区域知识产权政策,完善知识产权审查制度,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 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 系,让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 五是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竞争。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及相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 国际规则和标准。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合作,倡导 知识共享。加大对外宣传,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故事,展示文明大国、负责任大 国形象。 六是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加强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的自 主研发和保护,依法管理涉及国家安全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行为。配合国家市 场监管总局,统筹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公平竞争审查等工作,促进创 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形成高效的国际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应急机 制,建设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防控体系,有力应对知识产权国际斗争,坚决维护 我国发展利益。 (作者系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 第19辑:牢牢把握“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本报评论员何忠国字数:155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 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一重要论断 科学回答了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为“十四五”时期做好“三 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坚持以大历史观看待“三农”工作的历史性转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开启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 、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一场脱贫攻坚战。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 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 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 历史性成就。但摆脱绝对贫困只是减贫事业的一个阶段性成就,脱贫摘帽不是 终点,而是新的奋斗起点。脱贫摘帽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新的历史起点上 的一道重要考题。历史地看,“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 繁重的任务,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三农”工作依然是全党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方面,要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另 一方面,要把脱贫攻坚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完成脱贫攻坚“续篇 ”。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 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 要求。按照这一要求,必须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真正实现无缝 对接。一方面,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的稳定。树立“扶上马送一程”意识,对退 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好现有帮扶政策的连续性。按照党中央 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 期。在过渡期内,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 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另一方面,要研究谋划衔接的工作机制。精准分析研判下一阶段减贫工作主要 矛盾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路径,建立减贫工作与推动乡村振兴 协同发展、一体推进的有效机制,在推动乡村振兴中不断将减贫治理引向深入 。按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工作,因地制宜研究 制定支持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村庄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的政 策,扎实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增强脱贫地区、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能力。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以更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 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办好农村的事 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 “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 关键作用,提高党全面领导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基层党组织是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把夯实农村基 层党组织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农村党建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抓好“三农”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三农”工作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 ,全面提升“三农”工作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上下用心,惟农是务。”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我们 要牢牢把握“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 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 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 章。 第20辑: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字数:373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 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谋划未来我国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全会审议 通过的规划《建议》,顺应时代和实践要求,反映人民意愿和期待,对于动员 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确保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统计部门将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精神,加快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积极构建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为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进统计现代化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历程 统计是党和国家重要的综合性基础性工作,统计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有 机组成部分,也是几代统计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迅速恢 复国民经济并推进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国家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统计体系,为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对统计工作现代化提出新要求。数十年来,广大统 计工作者以实现统计现代化为目标,以更好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出发点 ,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着力改革统计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统计制度方法,加 强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提升统计服务水平,推进统计公开透明,加大现代信息 技术应用,初步建立起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社会公众需要的统计体系,统 计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统计 机构和广大统计人员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奋发有为推进统计改革发展,做成 了一些固牢根本、着眼长远的大事,解决了不少长期存在、制约发展的难题 ,统计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持续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统计数据质量明显提 高;扎实开展统计督察和执法监督,统计工作环境显著改善;坚定实施国民经 济核算改革,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如期实现;加快推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 ,统计调查短板弱项得到加强;精心组织重大普查调查,国情国力家底进一步 摸清;大力加强统计调查监测分析,统计服务成果丰硕;主动扩大对外开放 ,统计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为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乘势而上开 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党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出发,明确提出推进统计现代化 改革,为“十四五”时期统计事业接续发展擘画了新蓝图、标定了新坐标。伟大 事业薪火相传,美好前景催人奋进。统计部门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谱 写统计现代化改革的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大有可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 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一科学判断,为我们正确认识和 把握发展大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 复杂变化,统计事业面临的环境、条件和任务也在发生深刻改变,既孕育着新 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统计工作作出一系列 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中央出台一系列事关统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文件,对完 善统计体制、加强统计调查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党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的重要部署,进一步明确了统计事 业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准确把 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更好发挥统 计在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落实创新驱动 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等重大 部署,为充分发挥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能作用拓展了广阔空间 ;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 用,为变革统计生产方式、提高统计生产力、重塑统计生产关系提供了更多动 力。 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统计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统计数据 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晴雨表、指示器和风向标作用发挥还不够 充分,统计制度方法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的反映还不够全面及时,现代信息 技术统计应用仍相对滞后,统一领导、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统计管理体制仍 有待健全,依法统计的生态尚未真正形成,政府统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仍有待 加强。这就需要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正确认识统计发展的“时”和“势”,科学 应对统计工作面临的“危”与“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作为 、善于作为、顺势而为,加快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统计现代化改革 “十四五”时期,统计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 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植根国情、面向国际,遵 循规律、守正创新,尊崇法治、求真务实,完善统计体制,改革统计制度方法 ,变革统计生产方式,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增强统计保障能力,加快建设与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 推进统计工作理念现代化。牢固树立真实统计理念,将统计数据质量作为 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坚持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牢固树立科学统计 理念,遵循统计科学规律,用科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指导统计工作实践。牢固 树立依法统计理念,坚定法治信仰,树牢法治意识,更好发挥法治对统计工作 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 推进统计标准指标现代化。健全反映高质量发展统计分类标准,制定国有 经济、民营经济、数字经济和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及绿色低碳发展 等统计分类标准。建立健全反映各类经济主体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的统计指标,健全“三新”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优化反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 情况的指标,丰富需求侧管理和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指标体系。完善反映文化繁 荣、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绿色发展、高水平开放等方面的统计指标。 推进统计调查制度现代化。健全“三新”统计监测,完善互联网经济统计制 度,改进研究与试验发展统计调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产业统 计,加强以粮食产量调查为核心的农业统计,完善工业统计,加强服务业全行 业统计。完善需求侧管理有关统计,综合测算社会消费商品和服务零售总额 ,着手开展知识产权产品投资统计监测。加强能源资源环境统计,建立生态保 护补偿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社会民生统计,加强就业失业统计,完善住 户调查,改进劳动工资统计,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统计。 推进统计方法手段现代化。强化经常性抽样调查主体地位,考虑整体设计 并分别推进“四下”企业抽样调查、住户类调查、价格类调查、劳动力调查。坚 持普查与常规统计调查一体化设计,充分发挥普查为常规统计调查提供抽样框 作用,研究整合经济普查和投入产出调查。积极推进部门行政记录和统计信息 共享。加快推进大数据在各类统计调查中的应用。巩固拓展联网直报平台,探 索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建设国家统 计云平台。 推进国民经济核算现代化。进一步加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巩固地区生产 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成果,研究健全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制度。完善投入产出表和供给使用表编制,改进资金流量表编制。稳步推进全 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开展全国和省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编。完善“三 新”经济和文化、旅游、体育、专利密集型等相关产业核算方法,扎实推进农业 及相关产业、数字经济等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 推进统计分析服务现代化。围绕服务宏观经济治理,加强经济监测分析研 判,强化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分析,为强化预期管理、提高调控科学 性提供更具前瞻性的依据。坚持“能发布尽发布”原则,不断丰富统计数据发布 内容,更好满足公众多样化统计信息需求;深入开发微观统计数据,为科学研 究提供便利;加强统计数据解读,帮助社会公众正确理解使用统计数据。做强 “中国统计开放日”品牌。 推进统计管理体制现代化。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压实地方和部门防范和惩 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指导地方和部门加强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推动充 实地方和部门统计工作力量,规范面向基层的统计调查项目。加强国家统计机 构对地方统计机构业务领导机制,落实相关干部协管制度。深化国家调查队管 理体制改革,弘扬新时代国家调查队精神,强化快速调查职能。深化统计对外 开放,加强双边多边统计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统计标准和规范制定,助力 发展中国家统计能力建设。 推进统计法治监督现代化。认真组织实施常规统计督察、专项统计督察和 统计督察“回头看”。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依纪依法查处重大统计违纪违法 行为,组织实施统计执法“双随机”抽查制度,强化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追 究,加大案件通报曝光力度。加强统计领域信用建设。积极推进统计法修改 ,继续推动将统计法律法规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领导干部教 育培训必修课,积极构建统计普法宣传教育平台和长效机制。 第21辑:深刻感悟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 本报评论员许宝健字数:1901 过去的一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极不平凡”,短短四个字 ,浓缩了全国人民所度过的360多个日夜的经历,表达了全国人民经风历雨所迸 发出的共同感受。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世界经济碰上二战以来最 大的衰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遭遇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力遏制,这世纪罕 见的三重严重冲击,犹如“三座大山”压来。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大战大考,迎难而 上,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人民满意、世 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重大成果,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 入史册的答卷。可以说,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是对“极不平凡 ”的最好注解,更是共同走过的全国人民的深刻认识。 人民满意具有更深厚的现实基础。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时,我们党依然 把人民满意摆在了第一位,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再一次证明 我们党是以人民为重、以人民为先的执政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摆在最高位 置。抗疫初期,习近平总书记就鲜明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下至出生不久 的婴儿,上至百岁老人,不惜一切代价,一个都不放弃,举全国之力维护人民 生命健康安全。而在国外疫情持续扩大的时候,某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医疗资源 紧张的现实,竟然提出“如果患者没有治愈希望的话,就不要往医院送了”这样 的主张,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又是多么有力的证明!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 ,党中央果断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目的就是要完成到2020年现行标 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的任务,一个不落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在疫 情防控形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依然惦记着贫困人口的脱贫,充 分展现了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环顾全球,还有哪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够做到 ?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时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保就业 、保民生,在全力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尽量不让人民生活受 到太大的影响,等等。所有这些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福祉,都是 为了人民。 人民满意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大战大考中做出 来的,在迎难而上中干出来的。人民满意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和 表白。人民满意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 任担当、卓越的领导能力的满意,是对中国共产党行大道、迎大考、谋大事、 过大关的满意。 世界瞩目越来越形成共识。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一个重 要的处世原则。环球同此凉热。一年过去了,无论是抗疫还是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越来越显示出“风景这边独好”,世界看中国的目光越来越不一样了,中 国人也不约而同地看出了这种目光含义的变化。仅就经济而言。疫情袭来,同 样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但是全年下来 ,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了正增长的国家。短短几个月,这种变 化是怎么来的?这种奇迹是怎么创造的?无论是西方的学者还是外国的政要 ,看中国恐怕不仅要用眼睛多看,还要用脑子多想,这样才能看得清楚,想得 明白。中国一年来的成绩,即使再有偏见的人,心里不服气也不行。何况,中 国一边抗疫,一边统筹发展,一边依然坚持为世界抗疫和经济发展多作贡献 ,依然拿出实实在在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举措。这种大道之行的义利观 ,已然站到了历史正确的一边,这种天下为公的全球观,已然站到了人类道义 的制高点,岂能是“以我为先”的小家子气所能比肩的。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 书记在日理万机处理国事的同时,出席数十场国际会议,通过视频,中国声音 、中国主张迅速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世界投来的目光,自然含有多种成分,但是无疑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公正 。世界瞩目,首先瞩目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党,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 ,中国是什么样的国,中国之治是什么样的治。在瞩目中,国际社会越来越形 成正确的“中共观”“中国观”。 载入史册,必须大书特书。过去的一年,360多个日夜,中国经历了什么 ?中国人经历了什么?几十年、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代如何看待2020年,如何 评价我们的作为?我们必须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倾尽笔力,浓墨重彩,给历 史留下熠熠生辉的一页。载入史册必须首先写好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 人民的领袖的故事,写好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开创一个又一个 奇迹的故事,写好中国人民创造辉煌、创造历史的故事。 载入史册可不仅仅是文学家、史学家写的,实际上更是共同走过的每一个 中国人书写的。2020年的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每个人都了不起。 只有中国,只有中国人民,才能把一个大疫之年、抗疫之年,生生地铸就成了 一部史诗! 第22辑: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曾万明字数:3059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人干事,重在导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用人导向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深刻指出“用人导向最重 要、最根本、也最管用”,“对干部最大的激励是正确用人导向”,“端正用人导 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治本之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强 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让那些 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更好用武之地。这一新的重要要求,突出 了新时代选人用人的标杆,抓住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这个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 的关键,彰显了正确用人导向对干事创业的重要引领作用,为我们更好发挥干 部这个“决定的因素”的重要作用、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指 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选人用人是党赋予组织部门的重要职责。组织部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 中全会精神,必须把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作为新课题,从理论和 实践的紧密结合上进行深入研究、交出合格答卷。 我们要深刻认识党中央提出这一新要求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落实这一新 要求的发力点。今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 期有不同的使命和任务,但无论在革命年代、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都 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牢牢抓 在手上,始终把正确用人导向作为指引干部成长进步的风向标、引领干部干事 创业的指挥棒。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 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一个 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 和战略部署,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开启新征程,夺取新胜 利,干部队伍至关重要,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和作风至关重要,干部队伍干 事创业的精气神至关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考量,党中央总结组织路线服 务政治路线的宝贵经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吏、治国理政的成功实践 ,着眼于推动事业发展与干部队伍建设深度融合,鲜明提出以正确用人导向引 领干事创业导向,这是我们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谋复兴的重要保证,是 建设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现实需要,对于构建形成事业在优秀干部 推动下兴旺发达、干部在推动事业发展中健康成长的生动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和深远影响。 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关键在于定准向,紧紧围绕事业发展 需要配班子用干部。配班子用干部不能为配而配、为选而选,必须向服务党和 人民事业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聚神聚力,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 岗相适,做到事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最合适就 选什么样的人。有才无德会坏事,有德无才会误事,有德有才方能干成事,所 以选人用人必须重德才,品德和才干不能偏废。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 、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所以选人用人要讲担当、重担当 。对广西来说,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最突出的矛盾,后发展欠发达仍是 最大的区情,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 用好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尤其需要大力 选拔使用在关键时刻豁得出、重大任务面前冲得上的“猛将”,在攻坚克难中闯 关夺隘、攻城拔寨的“闯将”,在推进改革发展中敢于担当、狠抓落实的“干将 ”,示范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用干部是为了干好事 业,干得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工作是不是求真务实、真抓实 干,业绩是不是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所以选人用人还要重实干、重 实绩,鲜明树立“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干部干得怎么样,群 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最有发言权,所以选人用人还要重公认,在政绩考核 中充分反映群众感受、体现群众评价,让群众的“好差评”成为选人用人的“一把 尺”。选人用人真正做到了重德才、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相统一 ,做到了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正确用人导向才能转化为干事创 业的鲜明导向。 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关键在于明标尺,把“敢不敢扛事、愿 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用人 标准与用人导向紧密相连,是干部工作的首要问题。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标准 ,概括地说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具体地说就是党章所规定的领导干部六 个方面基本条件,就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等重要要求。坚持好、落实 好这些标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聚焦“干事”二字,把标准落细落小,落到 操作层面,落到具体人具体事上。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敢不敢扛 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 。“敢不敢扛事”检验担当,“愿不愿做事”检验态度,“能不能干事”检验才干。 这三点,是知人识人的重要观测点,也是选人用人的重要考察点。把这几个点 考准考实了,才能避免用人失察、用人失误,才能做到用当其时、用其所长。 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关键在于察实情,把干部“干了什么事 、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人事人事,人 与事密不可分,用人为了干事,知事方能识人。要弄清楚、搞准确干部干了什 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群众认不认可,就要把研究人和研究事结合起来 ,既要近距离接触干部,又要多角度考察干部;既要带上“望远镜”,又要用好 “显微镜”;既要在小事上察德辨才,更要在大事上看德识才。要借助具体的事 了解干部,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透过事情的大小 、繁简、难易,承担的任务多少、轻重、缓急,以及推进的速度快慢、完成的 质量高低、群众的认可程度等,看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对群众的感情、对 待名利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方式、处理复杂问题能力,把知事识人的工作做扎 实、做到位,为选人用人提供准确、客观、详实的依据。 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关键在于立公道,把公道正派作为干 部工作核心理念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做好干部工作,选好人用准人,固然在 宏观环境和微观操作上需要许多条件,但最核心的是公道正派。用人真正做到 了公道正派,其他的都变得简单了;如果公道正派上出了问题,再好的制度也 难以落实,再好的干部也可能选不出来。在选人用人上做到公道正派,就要坚 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不凭领导者个人亲 疏、个人好恶来取舍,也不简单地搞平衡照顾、论资排辈,更不能把职务作为 私相授受的个人资源,始终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公道对待干部、公 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就要坚持严格按制度按规矩行事,自觉做到坚持 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自觉维护 政策制度的严肃性;就要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切实为勇 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为勇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抓敢管的干部撑腰。特别是 对那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个性鲜明、不怕得罪人的干部,那些心系群众、 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门子的干部,那些因风气不正长期受冷落却始终坚 守正道、正派做人、扎实工作的干部,在其招致非议、受到委屈时,要敢于为 他们说公道话;在重要时刻、使用关头,要敢于大胆推荐使用。只有这样,才 能让好干部有全身谋事之心而无侧身谋人之虞,才能有力有效激励广大干部撸 起袖子加油干。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第23辑: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努力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马兴瑞字数:362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 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十四五”时期和到2035年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 和战略部署。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要求我们深刻领会党中 央战略意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主战场中选准自己的定位。广东省认真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扛起广东担当、 展现广东作为、再创广东优势,着力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既是广东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进入新 发展阶段作出的主动选择 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是广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重大 战略部署的政治自觉。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 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 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 造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为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 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深刻认识到,构 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战略之举而不是权宜之计 ,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而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是服务全国一盘棋的大 循环而不是一省一市一县的自我小循环,必须以更大的自觉和担当服务构建新 发展格局。 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是广东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的 关键路径。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亲自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 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寄望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明确了广东在全国大局中的总定位、 改革发展的总目标,赋予广东新使命、新任务、新担当、新期待。广东必须紧 紧围绕总定位总目标,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 点,注重需求侧管理,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以更大力度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提升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努 力全方位、全过程、高水平、高站位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是广东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内在要求。当前,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 整,广东经济面临着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 、外部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碰头等多重影响,体制性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 ,深层次困难挑战不容忽视。我们深切体会到,广东经济发展面临的所有“危 ”都源自发展质量不高,所有“机”都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把握,构建新发展格 局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作用使然。我们必须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突出 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强化创新核心地位,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 个环节,主动引领内外循环深度互动和联动发展,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打通内外循环。 广东有基础有条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挑起大梁 广东地处内外循环交汇位置,具有链接世界、辐射内陆的独特优势。经过 40多年的发展,广东积累了较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完全有条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担当更重要角色。 一是具有较强的支撑功能。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超过5万家,先进制造业、高 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5.9%、31.8%,金融业增加值近1万 亿元,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产业支撑能力较强。全省常住人口达1.15亿、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万亿元,服务消费、农村消费、新兴消费等快速发展,消费 市场广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4.2万亿元,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等 领域还有巨大的投资增长空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1万亿元、占全国1/5强 ,一般贸易、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外贸总额比重均超过50%,服务贸易、外贸新 业态蓬勃发展,同时积累了一大批专业化的外贸服务企业和国际化人才,具有 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广东处在“两个前沿”,广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经历了多重 考验,积累了应对困难挑战的丰富经验,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二是具有较强的联通功能。广东拥有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机场旅客吞 吐量达1.5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6700万标箱,均居全国第一,全省高铁 运营里程超过2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万公里。经过多年发展,广东 构建了通达全球的贸易、投资、生产、服务网络,与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 贸关系,全省累计引进外资项目近20万个、实际利用外资约5000亿美元,在境 外投资设立企业超过1万家、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200亿美元。培育了一大批带动 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14家,进入全国服务业500强企业达 91家,形成了广东制造、广东服务、广东标准、广东品牌。同时,广东东接海 峡西岸城市群,西联海南自贸港,南邻港澳,北靠赣湘桂等省区,与国家重大 区域发展战略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具备广阔的经济纵深。 三是具有较强的撬动功能。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地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形成规 则衔接示范地、高端要素集聚地、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内外循环链接地、安 全发展支撑地。深圳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实施综合改革 试点,在科技创新、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方面先行先试 ,力争为全国全省制度建设提供示范。同时,广东聚焦产权保护和要素市场化 配置等重点领域,实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以“数字政府”先导性改革推 动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不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这些牵一发而 动全身的重大改革,有利于破除制约畅通双循环的体制机制障碍,具备较好的 传导放大效应。 率先探索有利于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努力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 支点 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 推进,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带动全省在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一是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这是畅通 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我们将把实施扩大内需 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推动供需 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国际大循环新优势的关键。我们将把科技自立 自强作为广东发展的战略支撑,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强化战略 科技力量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抓好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和重大科技设 施建设,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集中力量打造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 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 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我们将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在放管服、 “数字政府”建设、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领域实施新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推动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广东自贸区、经济特区等示范带动作 用,加快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中欧投资协定等重大机制,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务实合作,率先建设更 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四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提高城乡区域经济循环水 平。城乡区域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我们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以实 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改善农村面貌,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个难题。优化重 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做大做强沿海绿色石化、清洁能 源、海工装备等产业集群,健全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保障机制,持续提 升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五是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 快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这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 结点。我们将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持续提高就业质量,深入实 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 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教育强省、健康广东、 美丽广东、幸福广东,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六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 立足广东处在“两个前沿”、各种领域风险隐患交织叠加的实际,将安全发展贯 穿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全力抓好经济领域风险防控,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持续 深化平安广东、法治广东建设,努力把广东打造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 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第24辑:新发展阶段的意识形态建设 颜晓峰字数:4271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书,包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意识 形态建设面临形势、重大意义、特点规律、重点内容、方针原则等的深刻认识 ,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性、战略性、创造性的思想观点和实践要求,为新发展 阶段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导。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规律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 年。新发展阶段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 全局开创新局的形势下展开的,两个大局与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交汇,构成新发 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大局势。早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 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 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今天,掌握新 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规律,同样要放在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前瞻性、统筹性要求更高。我国正处在大发展 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空前复 杂的情况。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是我们必须解决好 的重大课题。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相交汇,这是新的大局势,要有新的战略 视野。意识形态建设的前瞻性,就是着眼“十四五”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第一个阶段的2035年,乃至到本世纪中叶的意识形态建设战略筹划。 意识形态建设的统筹性,就是统筹国内意识形态斗争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统 筹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安全,统筹意识形态建设的当下任务和长远发展 ,统筹意识形态建设和全面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实践,意识形态建设的 创造性、规律性要求更强。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人口规模巨 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 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既是 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对象和内容。新发展阶 段是历史的延续,又包含着新的内涵,思想文化领域会有新的课题、新的要求 ,也有新的特点规律。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 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要研究新问题、 作出新探索、开拓新思路。 两个大局交汇的内核是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意识形态 建设的主动性、拓展性更为明显。当今世界格局,“西强东弱”的总体态势正在 加速演变,世界格局演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向上 向好向强的大势不可阻挡,国际格局发展战略态势对我国有利。2020年以来的 全球疫情防控是一个重大转折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 时度势,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这极不寻常的年 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辉煌,“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进一步形成鲜明对比。因 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四个自信”的底气更足,中国故 事的信服力更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打好意识形态 斗争主动仗,改变和扭转国际舆论西强我弱格局,意识形态工作大有可为、大 有作为。 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包含着两大制度体系、价值体系的冲突加剧,意识形 态建设的斗争性、博弈性更为突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更加振兴,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的影响 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增强。要清醒地看到,两个大局的交汇,既包含着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加深,也意味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长期存在。 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意识形态建设的引领性、实 践性更需提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分析我国发展环境变化,指出我国发 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际环境日趋 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 会要求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 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同样会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中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就必须把握好这种变化,从新机遇新挑战中找准意识形态建设的机遇挑战,从 “两个深刻认识”中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思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 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 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 候都不能旁落”。进入新发展阶段,更要从时代和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意识 形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与统筹两个大局和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任务相适应。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时代要求,是 要促进二者的相互作用,向着有利于实现民族复兴、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方向发展。新发展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完成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也要随之进入新 发展阶段,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在统筹两个大局的全局中定 位,在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跨越中前进,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 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 独特的实践创新。意识形态建设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的 思想理论指导、先进的价值观念支撑、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凝魂聚气,引领 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的目标相统一。建成文化强国,是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到2035年基本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的核心内容和战略任务。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 、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 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把坚定“四个 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传播手段和 话语方式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与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发展形势、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就经验相一致。党的十 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 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为本、立 破并举,打好意识形态领域防范化解风险主动战,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 ,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有效维护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成 就坚定信心,经验十分宝贵,必须在新发展阶段更加自觉遵循,并结合意识形 态建设新的实践充实完善、丰富发展。 与中国共产党作为科学社会主义21世纪举旗人、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承者的 历史地位和时代使命相匹配。当今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 动的高地,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起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政党、 国家的思想标志和思想导向,它表明了政党、国家的性质,引导着政党、国家 的走向。信奉什么主义、坚持什么思想,决不是小事情,而是关系到当代中国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向何处去,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 根本性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使命和神圣职责。 增强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性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要求。主动 权内含主导性,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增强主导性,体现主动性、引导 性、长久性的性质和特征。 主体主导。这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领导意识形态建设 ,制定意识形态战略,作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重大决策。我们要善于从一般事 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 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这样就能够实现意识形态建设领导的主导性 。 目的主导。这就是意识形态建设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要服务 服从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特别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精神生活需 要。 领域主导。这就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统领意识形态 的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化事业和产业、文艺工作、网络媒体等各个阵 地,贯通学校教育和立德树人各个阶段。就拿网络空间来说,互联网不是法外 之地,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空间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形成良好网上舆 论氛围。 关系主导。这就是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各种关系,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国与西方、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潮等,都要体现意识形态 建设的主动地位、主导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 本制度,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 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坚持不 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铸就中华文 化新辉煌。 过程主导。这就是在新发展阶段的全过程,意识形态工作始终都要置于极 端重要的地位,都要在引领社会思潮、塑造时代新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上发 挥支配和主导作用,不能“淡出”主流、搁置一旁,不能时紧时松、外紧内松 ,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价值主导。这就是体现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性,关键是要坚守高扬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旗帜,传承优秀文化、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世界潮流,反映人民利 益要求的基本价值,用先进的价值追求增强感召力。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 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 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作者系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第25辑:以农村基层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评论员毛强字数:143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 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农村 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这一重要论述 为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坚持党管农村工 作、重视和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 经验。总的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单位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越来 越重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地位不断巩固,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 强保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把提高党的农村 基层组织建设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在思想上不动摇不含糊,又要在 实践中找路径找办法,推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实现有效覆盖,推进党的农 村基层组织活动内容落到实处,以农村基层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作为宣传党 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 战斗堡垒,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 工作的领导核心,讨论和决定本乡镇本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乡村振兴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基层治 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地位,是具体实在的,而非抽象空泛的,必须作 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科学合理设置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实现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有效覆盖是加强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基础。顺应农村经济结构调 整、城乡互动日益加强、农村党员从业方式多样化以及党员流动性增强的趋势 ,农村社会结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出现许多新变化,更好引导带领、示 范组织、服务凝聚群众创造美好生活,需要创新和调整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设置 。既要延续围绕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的治理架构来设置党组织,也要适应农村 改革发展新变化及时跟进建立党组织,实现对农村各领域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 盖。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成立的党组织,一般由所在村党组织或者乡镇 党委领导。 建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关键在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带头人。农村基层干部要认真学习和忠实践行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学习必备知识技能,做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乡镇党委书记要带头实 干、敢抓敢管,注重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乡镇事业编 制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村党组织书记要善于做群众工作,甘于奉献、敢 闯敢拼,由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注重对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 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进行培养与选拔。根据工 作需要,上级党组织可以向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 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激励保障机制。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 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做到乡镇党委委员按照乡镇领导职务配备,投放农村 的公共服务资源以乡镇、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级 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村 级组织办公经费、服务群众经费、党员活动经费等资金保障机制,建好管好用 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强化政策激励、表彰激励,关心关爱农村基层干部和党 员,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宣传表彰优秀农村 基层干部先进典型,彰显榜样力量,激励新担当新作为。 第26辑: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履 职尽责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字数:4542 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法治思想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检察机关的重大政治任务。要自觉从中探寻创新推进 检察工作的思路、方法,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和检察自觉,把习近平 法治思想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起案件办理中,以高质量检察履职服务保障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融入检察履职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篇”,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检察 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必须坚定落实的政治要求、 政治责任,是对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直接检 验。各级检察机关要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更加旗帜鲜明讲政治。 把“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党的领 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对检察机关来说,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 的领导,首先就是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这是检察工作的最高原则、最大优势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要牢牢把握检察机关的政治属性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检察队伍、指导检察实践 ,筑牢检察事业发展的思想根基。坚持讲政治与抓业务有机统一,坚决贯彻《 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从政治高度认识和处理业务问题,让业务工作更 深更实体现政治要求,在司法办案中落实和维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增强政治自信、底气和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 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 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 法保障人民权益。检察机关办理的司法案件绝大多数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常见 多发案件,无不关乎政治、法律,都在厚积公平正义,对涉案人及其家庭来说 都是“天大的事”。检察办案决不能只守住形式“不违法”底线,必须将天理、国 法、人情融为一体,坚持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相统一,让司法既有 力度又有温度。要聚焦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抓实食品 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虚假诉讼领域深层次违法行为监督、推动窨井盖综合 治理等一系列检察为民实事。以公开听证为抓手,将心比心落实群众信访件件 有回复,让公平正义以人民群众可感、可触、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把“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落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是检察机关的政治责任。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更紧密联 系检察履职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为“十四五”时期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 谐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特别是,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牢牢守住安 全发展这条底线。更有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实支持、平等保护各类企业 经营发展,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法惩治和预防 经济金融领域犯罪。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推开“河长(湖长、林长)+检察长”协 作机制。 切实增强法治自觉,以更大力度促推法治中国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 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等根本性问题,是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在新时代实现更 大发展的思想旗帜,为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 决重大矛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检察机关是法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必须切实增强法治自觉,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 ,自觉按照宪法法律规定履行好法治建设职责。 不断深化、更新司法检察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近年来,最高人民检 察院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提出并践行一系列司法检察理念。发 布“昆山龙哥案”等两批正当防卫典型案例,坚定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对 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作出有力诠释。浙江两男子偷拍并造谣取快递女子出轨,检 察机关建议公安机关立案,自诉转公诉,体现了法治自觉;通过做实违法成本 要加大、维权成本应降低,引领社会形成法治网络、尊重人格权意识。持续清 理长期未办结的涉民营企业“挂案”,加强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办案的法律监 督以及检察办案内部督导,就是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这些司法检察 理念,在新发展阶段要继续深化、更新。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 ,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检察机关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严厉打 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坚决维护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推进扫黑除恶常态 化,持续落实省级检察院统一对涉黑和重大涉恶案件严格把关制度,坚决守住 “一个不放过、一个不凑数”法治底线。更加注重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检察作用 ,依照监察法、刑事诉讼法规定完善监检衔接机制,依法惩治职务犯罪。深刻 认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立足检察机 关在刑事诉讼中承前启后的职能作用,扎实履行主导责任,该用尽用、规范适 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精神,全力抓好民法典贯彻实施工作,切实以民法典精神规范、指引检察履职 ,促进提升法律监督品质,更好保障包括刑事案件在内的当事人人身权、财产 权、人格权。 努力在把握大局大势中跟进、创新履职。“法与时转则治”,法治建设也要 与时俱进。要不断跟上、适应新时代党和人民群众新的更高要求,以良法善治 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跟进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探索整合刑事、民事、行政 检察职能,加强知识产权综合保护。针对近年来网络犯罪逐年大幅上升,突出 惩治网络犯罪,切实加强重大司法政策、法律适用研究,促进健全网络综合治 理。加快推进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集中统一办理,促推 修改后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两法”贯彻实施。 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法治建设既要治已病,更要治未 病。检察机关不仅要依法办案,还要将办案职能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注重诉 源治理、标本兼治。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参与推进市域社会 治理现代化。全面推开定期发布监督与办案数据、趋势,及时制发司法解释和 典型案例,有效预警、预防。加大提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力度,努力做到“办 理一案、治理一片”。持续落实“案—件比”质效评价标准,通过研判老百姓的 “案子”与司法程序反复、统计出的“案件”之比,推动完善司法管理和社会治理 ,督导办案第一环节就努力做到极致,减少、杜绝因工作粗疏导致“程序空转 ”。 切实增强检察自觉,优化“四大检察”法律监督格局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 督的根本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 法公信力,要求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检察机 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重要职责,是法治 实施和法治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必须切实增 强检察自觉,紧紧围绕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制改革和建设,不断完善刑事、民 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法律监督体系,提升法律监督能力和水平,努 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在党的领导下 ,对执法司法机关办案活动进行监督,检察机关是在诉讼程序中履职的专门职 能部门。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 法不公等突出问题,强化对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坚决维护 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特别是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事检察工作”的 重要指示,做到精准监督,坚持法定性与必要性相结合,抓住倾向性、引领性 、解决同类问题的案件,用足用好抗诉、检察建议等不同监督方式。加强刑事 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坚决防止以刑事案件名义插手民事纠纷、经济纠纷。持 续深化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专项活动,实现案结事了政和。创新深化监狱巡回 检察,常态化开展省内和跨省交叉巡回检察,严防“纸面服刑”。积极推动行政 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对接、双向衔接,共同促推依法行政落实。要持续加强公 益诉讼检察工作,坚持把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作为最佳司法状态,规范拓展 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扎实、有力履行查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职责,坚 决维护司法队伍的纯洁性。 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和基本能力建设。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既 要推动司法检察工作积极创新发展,更要把早有规定、早已部署的各项司法改 革举措落地落细,努力形成自觉、常态。落实好基层检察院建设意见,抓实基 层检察工作年度专题研究和报告、市级以上检察院班子成员对口联系工作滞后 基层院等制度。盯住办案监督事实证据认定、法律政策适用这一基本能力,大 力推进领导干部带头办案、领导干部上讲台、检察长列席法院审判委员会等基 础工作再落实、再增效。贯彻党中央关于完善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办法和指标 体系的要求,全面深化以质量、效率、效果为核心的检察人员业绩考评,促推 履职尽责、能力提升。 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推进法治领域 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检察机关要 坚决落实检察官员额退出、动态调整机制,把检察官办案的担子、责任压得更 实。以严肃追责促进严格依法履职。落实司法责任制,追责必须跟上。纠正严 重错案如果不落到追究责任主体,必然影响司法公信和权威,让党和人民的利 益受损。要努力破解冤错案件“追责难”,健全完善冤错案件纠正、司法责任追 究等机制。严格落实检察官对办案质量依纪依法承担责任,推进案件编号终身 制,不管经历多少层级、多少环节,一号到底,让司法责任真正落到每一个经 办检察院、每一个承办检察官,做到责任分明,可追、能溯。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检察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建设德才兼 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深刻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所在。 检察机关要对标对表,全面加强检察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 建设,努力建设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过硬检察队伍。 特别是要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落实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治检主体责任,加快构 建规范高效的检察权制约监督体系。要以更有力措施持续深化落实防止干预司 法“三个规定”,落实不如实记录报告督办追责机制。要按照中央政法委统一部 署,深入扎实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刀刃向内整治顽瘴痼疾,坚决清查清除 害群之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 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检察机关各级领导 干部要带头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 ,促进、带领全体检察人员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做到学思用贯通、 知信行统一,真正用以谋划和推动各项检察工作,把科学思想更好转化为推动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 贡献! 第27辑:弘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 安民字数:136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 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上的你我,当牢记教诲,勇往直前、不懈奋斗,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中国梦的滚滚洪流。 孺子牛精神贵在“忠”。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祖国 ,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身许党许国、 甘当人民公仆。天下至德,莫大乎忠,每名党员干部都必须永远保持忠诚的气 节和风骨。忠诚是具体的。革命先烈的忠诚体现为“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的坚毅,“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无畏,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气节 ,十指钉入竹签而永不叛党的坚贞。“共和国勋章”“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 得者的忠诚体现为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他 们的壮举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巍巍丰碑上。崇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争相忠诚 才能忠诚有加。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俯首甘为孺子牛”,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 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用一言一行诠释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无私奉献 的优秀品质,用心用情用力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造就中华民族的卓 越风华。 拓荒牛精神贵在“拼”。深圳深南大道的“拓荒牛”雕像,传递着特区40多年 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精神特质。上海浦东从过去以农业为主的 区域,变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沧桑巨变承载 着开发开放、顽强拼搏的创业内核。党的十八大以来,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 改革进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新发展格局 的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实施,都是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挥洒汗水拼出 来的。新时代是大有作为的时代。党员干部要知重负重、知责担责,勇于和善 于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披荆斩棘、冲锋陷阵,勇于和善于在本职岗位上当 好排头兵、创造新业绩,为我们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为我们朝气蓬勃的新时 代增光添彩。 老黄牛精神贵在“实”。臧克家有首诗,“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赞的就是老黄牛的内敛和实在。空谈误 国、实干兴邦。我们要像老黄牛那样精耕细作、无怨无悔,努力做到情况实 ,勤于到困难多、难题多、矛盾多的地方,听实话、察实情。谋事实,善于从 实际出发谋划工作,在党中央决策部署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践之间提出具 体政策、具体规划、具体举措;干事实,乐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扑下身子、狠抓落实,说到做到、干就实干;担当实,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以责之所在、义之所在、担当有我的境界,不回避矛盾、 不掩盖问题、不爱惜“羽毛”,积极主动作为、直面风险挑战、保持斗争精神、 捍卫党的事业;政绩实,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善于做作铺垫、打基础、利长 远的事,把每项工作做到位、做实在、做好,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 验的业绩。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要义相通、相伴而生、相得益彰,价值取向 是为人民服务、创新发展、艰苦奋斗,实践要求是保持一颗忠诚之心、拼搏之 心、实干之心。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回顾过去我们洋溢着自豪的 笑容,展望未来我们充满着必胜的信心。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的宏阔实践中奋力开拓、砥砺前行,继续创造令世界 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第28辑:把握构建国内大循环的着力点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字数:4256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 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再次全面、深刻、系统阐述了新发展阶段、新 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 中全会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思想武器、行动 指南。 五中全会精神的精髓要义在“三新”,“三新”最新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 局之新在构建国内大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 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 的,在全国两会期间又一次进行阐述,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并成为制定规划 《建议》的主线。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 出的重大决策,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 层次变革,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 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在各 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 发展力、持续力,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构建新发展格局,包括“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两个部分,不可偏废。考虑到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我国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成为亮 点,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逆经济全球化思潮沉渣泛起 、国际经济循环受阻的条件下,我们“办好自己的事情”就要重点构建国内大循 环。这里,我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新”的系列重要论述和五中全会精 神,就如何构建国内大循环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坚持内需主导,夯实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 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是 新发展格局的坚实支撑和动力源泉。2014—2019年,消费连续5年成为我国经济 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我国消费占世界消费的 比重迅速增长,以美元计价从1980年的2%提高到2018年的12%,以购买力计价 则达到14%。在2010—2017年间,我国贡献了全球31%的家庭消费增长额,消 费了世界40%的纺织和服装、28%的汽车、38%的计算机和电子产品、45%的鱼 类和海鲜。未来我国消费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我国最终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 的比重还不到60%,大大低于美国82.38%和日本75.16%的水平。当前,由于外 需不振,尤其需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使建设超大规模 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我国内需最大潜力在居民消费,必须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要顺 应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推进消费结构升级。一是需要 增强居民收入对扩大消费的基础作用。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发挥再分配对收入的调节作用,打破城 市和农村的二元分割结构,大幅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二是增强公共服务对扩大消费的支持作用。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形成 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包括:优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 中低收入者住房供给;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增强消费环境 对扩大消费的保障作用。畅通流通环节,规范市场秩序,大力保护消费者合法 权益,为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和结构升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大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锻造国内大循环翅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 强。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就,2020年重大科技成果捷报频传 。但是,我国科技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存在不少“卡脖子”问题 ,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向高端的跃升。目前,我国在高端装备、基础软件、核 心零部件等领域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其中最为突出的集成电路领域 ,产业规模仅占全球约7%,而每年消费量约占世界33%,导致80%的集成电路 依赖进口。当前,美国对我国实行科技封锁,我国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严重 受阻,实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成为必然选择。 实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同步推进科技创新领域的补 齐短板、跟踪发展和超前布局工作。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尽快探索形成 新时代科技创新体制,促进创新引领从量的积累变为质的飞跃、从点上突破变 为系统提升,尽快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领域具备自主发展能力,摆脱对 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在技术、装备、零部件等方面的依赖,实现我国整体科技 水平从跟跑向并跑和领跑的根本性转变,把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 抓在自己手中,用科技实力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一是对战略性、基础 性重大科学技术攻关实行新型举国体制,尽快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二 是对基础研究组建若干“国家队”,夯实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础;三是对重 大应用技术实行以企业为主体,“揭榜挂帅”,解决研用脱节问题;四是支持民 间资本、民营企业进行新兴技术研发,国家采用“购买成果”政策予以鼓励,形 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要把科技人员从跑课题、填表格、搞发票等琐事中 解放出来,能够心无旁骛地搞科技。 推动产业升级,打牢国内大循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 条主线。高水平的供给可以满足需求并提升需求层次。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发 展格局的基础和柱石。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是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 的国家,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与此 同时,我国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出口产品中拥有 自主品牌的不足20%,相当多的企业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品牌 的状况,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山寨剽窃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为此,需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工程,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争取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链调整的重要组织者和整合者。一是提高产业链创 新力。构建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加快推进 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产业发展生长 点。坚定不移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为新产业、新业态提供空间和资源。 二是增强产业链控制力。一手抓产业生态领军型企业成长,支持行业龙头企业 向解决方案、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延伸;一手抓专精特新“小 巨人”企业培育,引导支持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塑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 争优势。三是提升产业链协同力。强化产业链的上下协同、内外协同、要素协 同,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探索国内产业链和国际产业链对接的新策略、新 思路,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整合产业资源,掌握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实施数字转型,打造国内大循环新引擎 发展数字经济是当今全球经济的大趋势。数字转型是新发展格局的助推器 和加速器。我国数字经济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35.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6.2%;全国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7%。目前,我国使用 移动支付的比例达到86%,普及率居全球第一位。我国5G建设全球领先,基站 数量领先美国一个数量级。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发展数字经济还有很大空间 ,数字领域的国际话语权还有待增强。 构建国内大循环,需要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的牵引带动作用,加快推动人 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跨界融合,完善监管框架、推进示范应 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大容 量、高速率的广泛数字化连接,建设以我国为主的覆盖数字化应用全周期、全 领域的标准体系,培育自主可控的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加快运用数字化智能 化技术升级改造传统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能物 流,拓展数字化应用新场景。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国内大循环骨架 构建国内大循环,前提是形成国内统一市场,而区域协同发展则是国内统 一市场的基础和骨架。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区域间居民收入和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在东西差距没有真正解决的同时,南北发展差距 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区域发展差距拉大,不利于形成国内统一市场。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大思路不是消除区域发展差距,而是完善区域功能定 位,错位发展。就全国而言,构建国内大循环必须扬长补短,而对各区域而言 则要扬长避短、各扬其长,找准各自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功能定位。要建立更加 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解决区域间资源错配和分配机制不合理等长期存在 的突出问题,完善区域分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优势互补,防止区域间产业 过度同质竞争,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制定差别化的区域 政策体系和考核机制,特别是完善粮食主产区、生态涵养区、革命老区、民族 地区、边疆地区等的扶持政策,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优化区域互助机制,健全 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实行利益合理调节,促进区域间产业链价值链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促进各区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共同发展、相互支撑。 畅通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流动,打通国内大循环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构 建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决不能搞区域小循环,决不能区域分割 、城乡分割。要打通阻碍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堵点,打破区域分割、城乡分 割、相互设障的壁垒,塑造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全国有序自由流动的协调发 展格局。已经形成的各种区域协作发展机制,要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中明确功能 定位,形成与其他区域的链接机制,不能搞成区域自循环。进一步完善商品流 通机制,畅通线上线下流通互补渠道。农村既是最大的消费增长点,又是最需 要生产要素的地方。目前,在全国消费平台中农村仅占38%;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需要大量人才、技术、资金下乡。要畅通城乡流通渠道,实现城乡公共服务 均等化,打通“最后一公里”,使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有序流 动,既促进乡村振兴,又为构建国内大循环提供新的节点、新的动力。 还要看到,构建国内大循环,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革除各种影响构 建国内大循环的体制机制弊端;需要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国际循环提 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 竞争新优势。 第29辑:把总抓手作用落细落实 本报评论员林珊珊字数:1406 法治建设规划,事关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全局。 中共中央近日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 规划》),对新时代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 来第一个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着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 “总抓手”作用落细落实,聚焦将党中央有关重大目标要求在法治建设领域具体 化,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成果,是“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法 治中国建设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 文件。 法治中国建设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谋划法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践 行法治。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规划》明确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目 标:建设法治中国,应当实现法律规范科学完备统一,执法司法公正高效权威 ,权力运行受到有效制约监督,人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保障,法治信仰普 遍确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建成。此外,《规划》还制定了 一系列严格、具体的预期指标,如要求“国务院部门权责清单于2022年上半年前 编制完成并公布”“2022年年底前建成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除法律法规另 有规定或涉及国家秘密等外,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办理,全面实现‘一网 通办’”等。宏伟愿景和具体方案相结合,将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周密部署、稳步 实现。 法治中国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良法善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 要法治的保障,《规划》将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要原则之一 。立良法、谋善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 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前进动力。 法治中国建设成效如何,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法治中国建设要达到预期目标 ,必须更积极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使法律及其实施有效体现人民 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 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中国建设牢牢坚持问题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 ,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法治中国建设着眼的是我国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实际 问题。《规划》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以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 向为主要原则,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各项工作,特别是聚焦党中央关注、人 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法治建设薄弱环节,如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合宪 性审查工作、涉外法治工作、区域协调发展法律问题、失信惩戒与社会信用立 法问题等,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固根基、扬优势、补短 板、强弱项,切实增强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法治中国建设围绕“五大体系”具体展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 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规划》以这“五 大体系”为总体框架,对各个领域的内容作出具体部署安排,具有鲜明的统筹性 、全面性、保障性、创新性。 对于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于掌舵民族 复兴航船的中国共产党,法治是执政兴国的重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坚强领导下,在《规划》的具体指引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道路,法治中国建设必将行稳致远。 第30辑:使监督融入“十四五”建设之中 蔡志强字数:36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完 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使监督融入“十四五”建设之中。要通过有效的监督维护 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保障作用,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好领导实现“十四 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 把监督融入党的事业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十四五”规划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党要以旺盛生命力和 强大战斗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强化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一刻不停推进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随着事业的发展,党面临的发展环境更加艰巨复 杂。腐败存量还未清底,增量仍有发生,依然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风险。腐蚀 和反腐蚀斗争长期存在,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 监督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作为 实施规划的基础性建设。国家治理的关键是治权,治权离不开监督。党的初心 使命要求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强化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维护党的全面 领导,保证党的团结统一。要以有效有力的监督保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 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巩固和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 能力和定力。同时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 完整贯彻坚决执行。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党领导人民努力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幸福 美好生活的期待,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党的初心使命彰显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体现着党内监督的政治性和政治监 督的极端重要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是以铁的纪律和严格有效的监督为保证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深化 改革的过程,就是核心利益的调整过程,党维护公平正义、改善民生福祉的政 治品格,要求通过规范权力、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得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我们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 现代治理能力的提升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 会全面进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监督的规范化法治化 健全完善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推进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治理现代化 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重要制度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 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 我们党把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纳入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不断坚 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在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机构改革中,推进了监督的规范化法治化。首 先,健全党和国家监督的制度体系。以制度建设强化监督责任,保障党员权利 ,厘清权力边界,避免权力任性,破解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保证党和 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其次,坚持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和权 责统一原则,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形成权力清单及其责任清单,构 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立足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充分保障党的全面 领导,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再次,通过持续深化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构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监督机制,推进纪检监察工作 规范化和法治化。保障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项监督 ”统筹衔接。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 合力。最后,在推进健全党内监督格局的过程中,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不 断增强党员干部的纪法意识、程序意识。要将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 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用好“四种形态”,综合发挥惩治震慑、惩戒挽救、 教育警醒的功效。 把监督融入“十四五”建设中,必须立足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深刻把 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实现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各阶段 奋斗目标的基本经验,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保障作用,从根本宗旨、 问题导向、忧患意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落实主体责任和监 督专责,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保障执行作用,促进完善发展功能,知责 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要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完善群众参 与监督的制度平台,提升群众监督能力。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应对复杂局面、化解社会基本矛盾中落细落实“十四 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坚持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持无禁区、全 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 生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驰 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能力。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坚持有腐必反、有案必查,持续保持反腐败斗 争高压态势;紧盯“关键少数”,管住大多数;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 问题,以铁的纪律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做到反腐为民、反腐惠民,使党风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果深化拓展到管党治党全领域各环节。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我们党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必然要求 强化高压惩治以实现不敢腐,维护制度权威以实现不能腐,推进理想信念建设 以实现不想腐。坚持高压反腐、严厉惩治是落实“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的 重要举措,也是严明党的纪律的必然要求,其目的在于查处一案、警醒一片、 治理一域,以“带电”“长牙”的监督,实现干部知敬畏存戒惧,以信仰的坚定恒 久彰显思想伟力和政党自信。为此,要在拓宽监督渠道、加强日常监督、“治未 病”上积极作为,不断探索完善常态化、多维度、实效化的监督,促进整改落实 ,做好监督“后半篇文章”。当前必须围绕“十四五”目标任务的落实,加强对贯 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决策部署落实情 况的监督检查。要从爱护党员干部出发,把监督挺在前面,融于日常工作,积 极主动发现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同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 神,全面检视、靶向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当前尤其需要在构建清廉政府 的体制机制中,破除人情社会长期存在的利益交互网络和文化,克服“重受贿轻 行贿”的思想认识偏差,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用严格执纪执法斩断“围猎”和甘 于被“围猎”的利益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我们党要充分发挥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防范和克服商品交换原则侵蚀 党的肌体,坚决防止党内形成特殊利益集团,坚决遏制和克服党内存在的特权 思想、特权现象。以制度形式净化权力科学运行的外部环境,压减权力设租寻 租的空间,打造清廉文化、廉洁政治。 落实“好干部”标准,提升干部解决问题能力 领导干部心怀“国之大者”,忠诚干净担当,就是要把增强“四个意识”、坚 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坚决执行和干事创 业的具体实践中,体现在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维护和发展中。为此,一 方面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 业训练,不断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另一方面要严明纪律严格监督,克 服干部实践锻炼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范和避免党的干部高高在上、凌空 蹈虚,脱离群众甚至侵害人民群众利益。一是立足干部成长规律,严把选人用 人政治关、廉洁关、形象关,坚持好干部标准,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 向。健全和完善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制度机制,形成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干部 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二是强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先进性要求 ,在全党形成理论学习的新气象,确保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能够深入 学悟积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掌握和运用贯穿其中 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践履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三是着眼 于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永葆生机和活力,坚持激励与惩戒相结合,确保党 员领导干部在推进党的事业发展中不断夯实党的群众基础,提升“七种能力”和 服务人民的水平。通过正面典型引领和反面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心有所畏、 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四是增强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赶考思想。 这是我们党历经百年而展现勃勃生机弥足珍贵的经验。 党员领导干部要在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 政治执行力,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履行监督专责的纪检监察干部 更要自觉接受最严格的约束和监督,把对党绝对忠诚放在首位,确保政治过硬 、专业精通、律己严格,作忠诚干净担当的表率。 (作者系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第31辑: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蹄疾步稳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字数:456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个新 征程完全覆盖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三个阶段。对海南来讲,蹄疾步稳推进自 由贸易港建设的新征程是“闯”的征程、“创”的征程、“干”的征程,需要有“闯”的 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尤其需要坚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 新。 解放思想是贯穿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一条主线,也是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 会精神需要坚持的一条主线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重大进步都伴随着 一轮新的思想解放,解放思想是贯穿改革开放进程的一条主线。党的十八届三 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 弊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征程。40多年里,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 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 ,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国内市场、丰富的人力人 才资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 国力大幅跃升,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走向世界舞 台的中央。取得这些成就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不 断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不断地去闯、去试,不断地除旧布新、推陈出新。 4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证明,没有不间断的解放思想,就难有改革开放 的累累硕果;早解放思想早得益,快解放思想快得益,大解放思想大得益。 新形势下仍然需要解放思想,这也是党中央一直强调的。习近平总书记在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和中央全面 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等场合,都就解放思想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 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统筹布局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贯彻 全会精神,重点是把握好三个关键词,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 局。把握这三个“新”,需要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解放思想。 第一,把握新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新阶段伴随着新挑战。从 国际环境看,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 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有所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不稳 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 展阶段,在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的同时,不平衡、不充分问 题仍然突出,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应对新发展阶段面临的外部 冲击与内部调整双重考验,我们不能一直用老经验解决新矛盾,必须进一步解 放思想,找到处理矛盾的新路子、应对挑战的新法子。 第二,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 展12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总体上是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的。其中,“创 新”统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协调”统领了 农业农村、空间布局、文化、安全、国防等方面,“绿色”“开放”“共享”也各有 侧重与呼应,新发展理念的每一条都有重点任务、重大举措作为支撑。推进这 些重点任务、重大举措,按部就班不行、因循守旧更不行。比如,实施国家重 大科技项目、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许多工作 具有开创性,要啃的“硬骨头”很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不是简单地鼓励消费者花钱,而是疏通国民经济“经络”的系统性、 综合性工程,既要促进就业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又要加快培育更多高端品牌提 升供给质量,还要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完善交通物流网络等。这些,既考验着 我们的智慧,必须增强政策的集成和协同效应,统筹兼顾、一体推进;也考验 着我们的勇气,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拿出牵引性更大、穿透力更强、精准度 更高的务实举措。 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一个“法宝”,也 是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必须用好的一个“法宝 ” 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 新已经成为镌刻进海南基因里的重要“法宝”,也将伴随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全过程。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多年来能够取得重大成就,就在于拿起了解放思想 、敢闯敢试、大胆创新这一“法宝”。在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早期,海南就通过解 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成果。比如,“小政府、 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费改革,等等。 30多年来,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幅攀升,人民生活明 显改善,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海南已从一个边陲海岛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 放的重要窗口。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不是等来的、靠来的、要来的,是全省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中央的正确领 导下,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闯出来、创出来、干出来的。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能够“顺利开局”“蓬勃展开”,也在于拿起了解放思想 、敢闯敢试、大胆创新这一“法宝”。《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后 ,我们注重把握好“一线”放开和“二线”管住的关系,加快建立政策制度框架 ,落地了一批关键政策,逐步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 ,形成了一批阶段性成果。离岛免税新政成效显著,在游客人数受疫情影响较 大幅度减少的背景下,逆势超额完成了2020年300亿元销售目标。企业和个人所 得税优惠政策落地实施,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人才引进数量大幅增长 ,2020年6月—11月的半年间引进人才较上一年度同期同口径增长19倍。进口原 辅料“零关税”正面清单、进口交通工具及游艇“零关税”正面清单发布实施。 21艘“中国洋浦港”国际货轮命名交付。制度集成创新扎实推进,营商环境进一 步改善。全省新设企业数同比增长170 . 5%,新设外资企业数同比增长 182.3%;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左右,连续三年实现翻番的目标。《中华人民 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面向社会征 求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海 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开局”,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蓬勃展开”。这“顺利开局”“蓬勃展开”,都是我们在中央和各有关方面的关心支 持下,在没有样本可循、没有经验可抄的情况下,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 创新的结果。 海南更好地服务并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用好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 创新这一“法宝”。对全世界来讲,海南自由贸易港是各国进入中国巨大经济腹 地的通道,是分享日益壮大的中国市场机会的前沿地带;对我们国家而言,海 南自由贸易港是中国企业和民众走向“一带一路”的支点,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 的一个窗口。如果把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作一个“8”字形,海南自由贸易港就处在 “8”字中间的交汇点上,应当在这个交汇点上做文章。这是海南能够为构建新发 展格局作出独特贡献的地方,也是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的致力方向 。 解决好海南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用好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 新这一“法宝”。海南当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比如,老百姓要以在全国中等偏 下的收入承担起在全国位居前列的物价;经济体量偏小,产业基础薄弱,人才 及相关资源要素相对匮乏;特别是一些干部还存在思想解放不够、观念变革不 深、引领潮流的勇气和动力不足,瞻前顾后、怕这怕那,不敢为、不愿为、不 会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 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着力营造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的浓厚氛围 新形势需要新担当,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一 项前所未有、需要探索的伟大创举,海南必须扛起主体责任,在解放思想、敢 闯敢试、大胆创新上沿着正确方向、迈出更大步子。 深刻领会中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 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 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的每 一步,都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牢牢把握正 确方向,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大力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守住安全发展 这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立底线思维。牢牢守住生态红线,践行“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确保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 好、不能变差。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规划《建议 》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 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的深刻认识。要认识、理解和运用规律,自觉按照规律办事。要注重从工作和 实践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使得发展更从容、更科学、更有章法。 主动学习他人经验。要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宽阔视野,善于运用“拿 来主义”。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探索精神,在他人经验基础上引进、消化 吸收、再创新。要有“立足中国,放眼环球”的开放心态,广泛涉猎、守正创新 ,结合国情和海南实际,有甄别、有取舍地借鉴使用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 加快推进制度集成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 位置,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体制机制创新是海南发展的源头活水 ,必须把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点放在体制机制创新上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体制机制创新的良好氛围和有效合力。 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 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持续优化 营商环境,有效弥补市场失灵。 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人民群众创造力。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 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要重点研究如何通过 综合施策,把市场主体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 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切实发挥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解放思想首先要领导干部 和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关键少数”应当成为解放 思想的引领者、敢闯敢试的先行者、大胆创新的组织者,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 用引领带动一群人投身改革实践;要敢于打破惯性思维和陈规陋习,敢于做“第 一个吃螃蟹”的人,不能只当一句空话,挂在墙上、喊在嘴上,却迟迟不见行动 ;要敢于想大事、做大事,敢于做配置全球资源的事,而不仅仅囿于眼前、洋 洋自得于一隅。 不断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凡是改革都有失败的风险,改革探索不能“只许成 功不许失败”。鼓励干部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必须要营造宽容“探 索性失误”的氛围,用制度为真正的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干部卸下思想包袱 、能够轻装上阵,为敢闯敢试、大胆创新的干部上一道“护身符”。 第32辑:在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时和兴字数:416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 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 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治发展道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 ,这和政治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分不开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人类文 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 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 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随着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进入新发 展阶段,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依然是国家治理效能的基础,是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蕴含其中的关键,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 是当代中国治道精髓之所在,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要义。只有坚持党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才能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牢牢把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 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历来都是党中央 战略谋划。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领导人民为推动经济 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展示出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 力。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 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在新发 展阶段,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不断提高贯彻新发 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牢牢把握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谓的“中国模 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这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 源,也是我们国家制度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 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 机统一起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 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编制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成为坚 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新发展阶段具有典范意义。 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 以来,法治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解放和 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证。在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必须进一步回答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这一重大问题。答案就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 ,进一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让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使我国治理体系的效能与日俱增。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加上难得的发展优势 和机遇优势,定能在“十四五”时期谱写出两大奇迹新篇章。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建设中至关重要。在当今世界,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 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法 治更加健全,政府作用更好发挥,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必须进一步高度 重视制度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 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为经济与 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和制度支撑。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 制度处于关键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关键也在于政 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根本制度是立国的根本,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居于根本 地位。国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 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本制度之所以根本 ,还在于它反映了宪法规定的国家制度根本属性。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 导地位、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等,都是我国国家根本属性的体现。根本制 度之所以根本,也是因为它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说到底,根本制 度是关乎党执掌政权的根本性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根本制度取得前 所未有的发展和巩固。在新发展阶段,必须牢牢坚持国家根本制度,坚持和完 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在党领导 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 基本制度界定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它规范着 国家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基本关系,对国家政治发展和经济社会 发展发挥着重大影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性 质,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党的执政基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基本 权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中国智慧日益彰显,人民政协作 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日益增强,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完善进一步奠定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基层群 众自治制度的发展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 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推动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新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发展人民民主,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 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用基本政治制度有效调节各种政治关系,为国家发展 提供基本动力。 重要制度作为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主体性制度,它由根本制度 和基本制度派生而来,在实现国家发展各方面重要目标、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各领域重要任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重大战略中发 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党和 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在优化协同高效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 府建设推动了政府治理制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改革保证人 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 础,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各方面重要制度的发展为基本实现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 、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遵循制度逻辑推进政治建设,实 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的历史性跨越。 在新发展阶段国家治理效能要得到新提升 我国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在新 时代要做的,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面对更多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 随着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 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这就必须把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 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体 制、机制和制度规范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治理体 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继续加 强制度创新,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和满足人民 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从战略高度擘画了新发展阶段的制度建设。 在新发展阶段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就需要坚持在党的领导 下,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独特优势,完善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创新 能够保障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体制,健全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冲击的 体制,巩固能够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体制。 在新发展阶段加快建立健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 ,就需要发展能够保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体制,完善能够培育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制,健全能够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 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要求的体制,从而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 、激发人民创造力,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能力建设就是增强制度执行力,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里的 关键在于国家治理机制创新。新发展阶段创新治理机制,必须在顶层设计前提 下,坚持从问题出发,不断推进理念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基层基础创新 ,健全协同、协作、协商和协力等各种机制,创造性推动各领域改革。要按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顶 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 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把成熟、可行、可推 广的经验做法创制为政策、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国家治理机制创新的根 本问题,在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局面,我们定能为人 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秘书长、教授〕 第33辑:推动党员权利保障落地生根 金成波字数:1247 党中央近日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以下简称《 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这为新形势下发展 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党的生机活力、保 障党员权利的正常行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遵循。 完善制度规定,筑好权利保障“压舱石”。制度治党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 的重要内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 深化。制度建设是制度治党的前提条件,没有健全的制度就不可能有力地治党 。2004年发布的《条例》已经施行多年,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对其及时修订,充分发挥制度具有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点 ,为党员权利提供更为周延的制度保障,对于进一步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 和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激活权利意识,涵养权利保障“动力源”。党员的权利意识是党员依据党章 和其他党内法规规定所享有的对权利的一种理性认知和主观感受,包括党员的 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党员的权利意识是行使党员权利的思想基础 。党员权利既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内民主的必要前提。作为一个有 生命力的政党,没有党员的权利,或者党员不会行使权利,就没有党的战斗力 。《条例》的修改更加明确了党员享有的权利,制度操作上更具操作性,这些 修改激活了党员的权利意识。 确立主体地位,把牢权利保障“定盘星”。党员是党的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 实际执行者,党的先进性归根结底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和实现。尊重党员 主体地位,最根本的就是要认真落实党章等党内法规赋予党员的知情权、选举 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权利。广大党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务与权利、 责任与担当、行使权利与遵守纪律的辩证统一关系,行使权利必须以履行义务 、担当责任、遵守纪律为前提。 鼓励担当作为,找准权利保障“航向标”。“为官避事平生耻”,做干部就要 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当今世界 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更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敢 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此次《条例》的修订 ,不但注重党员权利的保护,更体现了要给党员干部撑腰鼓劲的积极“响应 ”,提出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合理把 握容错的界限和情形,做到科学“界错”、提前“防错”、大胆“容错”、及时“纠错 ”。同时,鼓励党员大胆探索、勤勉敬业,敢于担当、踏实做事,对受到诬告陷 害的及时澄清正名。《条例》的修订,激活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新动能 ”。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与时俱进修订《条例》十分必要,意义 重大。我们广大党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务和权利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学细照 笃行。各级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 强对《条例》实施的组织领导,抓好学习宣传,开展经常性党员义务和权利教 育,认真履行党员权利保障工作职责,完善制度机制,强化执行落实,激励党 员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34辑:发挥海关职能作用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海关总署党委书记、署长倪岳峰字数:4405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 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 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 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进入新 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 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和决策部署,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工作指 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海关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枢纽,承担 着维护国门安全和促进对外开放的重要职责,必须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从全局 和战略的高度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强化监管优化服务,有效防范化解重 大风险,促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强化监管,筑牢开放安全屏障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越是 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 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 近年来,海关认真履行进出境监督管理职责,强化监管征税打私,严把检 验检疫关,严厉打击进出境领域各类危害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社会、 生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海关坚决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立体防控,全面加强口岸卫生检疫,坚决打赢口岸疫 情防控阻击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面临的安全风险和考 验也越来越多。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大,埃博拉病毒、 非洲猪瘟等境外疫情疫病高发多发,象牙等濒危物种及其制品、洋垃圾、毒品 、武器弹药等走私屡禁不绝,成品油、农产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敏感商品 走私屡打不止,沙漠蝗等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风险不断加大,进出口食品和商品 质量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海关处在维护开放安全的“第一线”,必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 思维和风险意识,始终牢记监管是海关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大力推进监管 能力水平提升工程,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夯实监管之基,严格依法履职 ,坚决维护国门安全。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口岸疫情防控。巩固完善境外、口岸、境内三道防线 ,坚持“人”“物”同防,严格实施入境人员卫生检疫,强化进口冷链食品及高风 险货物、运输工具风险监测,监督实施预防性消毒,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同步 做好埃博拉病毒、拉沙热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防止疫情叠加。健全口岸公 共卫生体系,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严防外来物种入侵和动植物疫情跨境传播。在各进境渠道加大对外来物种 的拦截、查处力度,加强与农业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完善全球 动植物疫情疫病风险监测机制,强化进出境动植物及产品检疫管理,多措并举 严防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和沙漠蝗、番茄褐色皱纹果病 毒等重大植物疫情传入。 切实强化口岸监管。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风险管理,提升布 控精准性和查验有效性。深化综合治税,科学征管、依法征管,提高税收征管 水平,确保税收应收尽收。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切实维护进出口食品、化妆 品安全。加强进出口商品检验,严把汽车、医疗器械、童车、旧机电等重点商 品质量安全关。强化危险货物安全监管,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 。加大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口岸安全风险联合防控机制作用,综 合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增强在对外开放环境中动态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 始终保持打私高压态势。深入开展“国门利剑”“蓝天”专项行动,锲而不舍 、一以贯之打击象牙等濒危物种及其制品、洋垃圾走私,大力整治“水客”走私 ,严厉打击毒品、武器弹药走私,重拳打击成品油等重点涉税商品走私。深化 反走私综合治理,积极推动“大地女神”等国际联合执法行动。 优化服务,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全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 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外贸发展实现量质齐升,特别是2020年以来,面对前所未有 的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揽子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措施,推动我国 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进一步巩 固。进出口、出口、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但外贸发展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出口产品附加值 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外贸发展面 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外贸发展的外 部不确定性上升。 外循环越通畅,内循环就越有质量、越有效益。这要求海关在管得住的前 提下,大力优化服务,积极主动作为,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促进更大范围、 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着力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好联通。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深化通关便 利化合作,深入推进“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支持中欧班列发展 ,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统筹考虑国内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稳妥推动市场双 向开放,促进出口,扩大优质产品进口。坚持新设综合保税区向中西部地区倾 斜,支持承接产业转移,落实区内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等措施,促进加工 贸易内销和转型升级,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落实税收优惠 政策,制定针对性便利化措施,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先进装备设备、关键核心 零部件进口,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组织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 项行动,强力推动减少进出口环节单证,巩固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成效,进一步 推动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流程优化、业务协同 和国际互联互通,为企业提供全程“一站式”通关物流信息服务,助力营造市场 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积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创新保税监管,推进全球维修和再制造业务全 面落地实施,全面推广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推动对高端制造业探索实 施全产业链保税模式。做好进博会监管服务保障工作,支持进境展品常年保税 展示展销,扩大进博会效应。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新模式规范健 康发展。促进边境贸易加快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支持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大海关监管制度集成创新和复制推广力度 ,支持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大力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制定全岛口岸布 局规划,推动尽快实施“零关税”进口商品政策,促进早期收获项目早日落地。 实施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分区制度和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 临港新片区发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优化口岸和海关机构布局,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开放监管能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改革 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 海关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改革开放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海关认真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以全国通关 一体化改革为牵引,大力推进海关监管模式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以新一轮机构 改革为契机,扎实推进关检业务队伍全面深度融合,海关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 大幅提升,服务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更加有力,进出口企业和人民 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进入新发展阶段,海关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承担的职责更加繁重 ,对照中央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海关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加快海关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以全面 深化改革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 完善安全监管制度体系。积极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完善制度措施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安全监管制度体系。全面推行行政执 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强化制度执 行刚性约束,提升执法统一规范性,确保严格依法依规履行监管职责。 努力打造海关监管新模式。坚持系统观念,深化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对 各业务领域改革进行关联耦合,强化业务结合部协调联动,构建以信用管理为 基础,风险管理为主线,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型通关监管模式,提升海关 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水平。坚持业务科技一体化,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先进技术的创新应用,提高监管装备设备智能化水平,为海关改革发展提供 支撑。 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主动服务国家外交外经贸大局,继续牵头推进原 产地规则谈判,做好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关税减让和原产地规 则实施准备各项工作。积极开展双多边国际合作,深入参与WTO、WCO(世 界海关组织)有关规则的修订,推广“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合作理 念,深化能力建设合作。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对海关工作的全面领导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党的全面 领导,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 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 海关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 强政治机关建设,推动海关党建高质量发展,切实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思 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贯彻 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善抓落实的机制,增强“四 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加强政治机关意识教育,把 讲政治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 执行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深化“强基提质工程”,建设让党中央放心 、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走好“两个维护”第一方阵。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增强领导干部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善 于从讲政治的高度,运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谋划工作。加强队伍能力 建设,强化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增强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 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培养更 多各方面的行家里手。强化干部队伍纪律作风养成,锻造“政治坚定、业务精通 、令行禁止、担当奉献”的准军事化纪律部队。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压紧压实 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大力整治形式 主义、官僚主义,深化“好差评”系统应用,不断改进政风行风。完善监督体系 ,坚决查处各类腐败案件,着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一体推进不敢 腐、不能腐、不想腐,打造清廉海关。 第35辑:提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质量 陈波字数:2292 智库是进行政策研究和提出对策建议的专门机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新型 智库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寄予了殷切期望,将其作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 决策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各类智库机构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紧贴党 和国家发展需要,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在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首要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 会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强调,加强党中央 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提出,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 党的全面领导,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真抓实干把党中央 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政策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党和 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智力支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对智库政治性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基本原则。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 是领导一切的。这就要求智库研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方向,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立足我国国情,具备大局观、全局观,熟练应用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辩证 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智库做政策研究、政策解读、政策评估,提出对策建议 ,服务于党全面领导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各个具体阶段,其工 作效果最终都以是否加强了党的领导、是否为加强党的领导作出了贡献而进行 判断。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应有之义。 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新征程,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探索的道路挑战重重,更需要在决策 时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制度设 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就需 要提升自身建设能力,以更好把握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求。 智库机构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要重点服务于党把方向、谋大局、定 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智库坚持党的领导,重点是在党“把谋定促”的工作中提 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善于用政治 眼光看问题,立足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进行系统性思考和谋划,提出方向正 确、切合实际,利大局、管长远的政策建议。还要时刻关注和评价政策的贯彻 落实情况,为确保政策在合适的时候达到预期时效再提好的意见建议。 智库机构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需要重点服务于党和国家科学决策的 需求。我们党一贯重视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健 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这为 科学决策增加了闭环管理式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机构,需要充分发 挥自身专业和组织优势,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围绕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 任务,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 用的政策建议,着力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及时让决策机构了解到最 新信息、有价值的信息,助力科学决策。 智库机构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需要在制度规范中有序发展。中国特 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能力的 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要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 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 ,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 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国家已经实施并且还将不断完 善坚持党的领导、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中国特色 智库机构在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制度、建立健全政 策评估制度、建立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健全舆论引导机制中的作用。 智库要及时获取政府信息,在涉及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时 依规依程序发表意见和建议,发挥积极作用。 强化自身建设,提高三个方面基本素质 把握正确政治导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 ,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是马克 思主义政党,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任何自身的特殊利益。智库坚持党的全面领 导,就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智库所有研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智库机构不仅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更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党的根本立场、党的 基本理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深入掌握,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准确应用 ,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体现高超专业能力。智库机构要能建立决策者和专业领域前沿知识之间的 无障碍通道,为决策者提供相关专业领域准确可靠、全面透彻、便于理解的必 备知识。智库要坚持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既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又强于问题 对策建议,体现高超专业能力。 具备高效组织能力。智库机构需要对知识、数据、人才具备高效组织管理 能力,通过建章立制,立好规矩,制定具体明晰的标准规范和管理措施,加强 各种资源的统筹协调,做好整体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具备厚积薄发、高效响 应决策者需要的能力。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副主任) 第36辑:为什么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 本报评论员胡敏字数:1581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新发展理 念是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先导,决定着未来30年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整个进程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在“十四五”开局第一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起步年,习近平 总书记就在开年之初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阐释新发展理念,要求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 彻新发展理念,要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 政治问题的视角来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这为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 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思想遵循、发展遵循和方法遵循。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首要的就是从根本宗旨上把握新发展 理念,从更深层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 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 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个“根 ”和“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我们党在政治立场上才能永 固坚定,价值导向上才不会须臾偏离;我们的发展目标才能始终从人民利益出 发,不断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 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我们在发展道路上也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趋利 避害、行稳致远。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为什么人发展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 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 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 律认识的深化,全面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党对发展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 ,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 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践证明:新发展理念是 科学的思想引领,更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是一个能够回 答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大创新。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列入“十四五”时期经 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中,就是要更好地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在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 历史进程中,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行动,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 思想认识,关键在从根本宗旨上把握新发展理念。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就要在 思想观念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解决好发展“为 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 信;在目标规划上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不 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制度安排上要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 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 实现路径上就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落细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贯穿在党领 导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 、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各级干部还要心怀“国之大者”,既要善于从政治眼光 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努力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行家里手,又要坚持人 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汇全 民之智集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发展理念坚如磐石,现代化发展就有动力。 第37辑:奋力开启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征程 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字数:3715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知之深、爱之切,党的十八大以来7次视察河北,发表 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四个加快”“六个扎实”“三个扎扎实实”和建设经济强省 、美丽河北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河北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以来 ,河北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发生历史性新变化,经济社 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都取得新成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 个维护”成为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齐心协力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 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中央 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 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召开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 出谋划部署。全省上下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 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到二三五年全面建成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河北力量。 坚持举全省之力办好“三件大事”,开创“两翼”发展新局面。推进京津冀协 同发展、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筹办北京冬奥会,为河北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重 大机遇。我们把办好“三件大事”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推进京津冀协 同发展中期目标基本实现,京张高铁、京雄城际铁路、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 ,雄安新区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基本形成,重点片区和工程项目呈现塔吊林立 、热火朝天的建设局面,北京冬奥会场馆和配套设施76个项目全部完成建设任 务。“十四五”时期是推进“三件大事”具有标志性意义的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将 加快形成区域一体化格局,雄安新区将向着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迈进 ,北京冬奥会将成功举办。我们要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牛鼻子”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机场群、环渤海 港口群;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全 力打造“雄安质量”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示范区;以筹办北京冬奥会 为契机推进张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努力交出“两份优异答卷”。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新发展理念是引领 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重要遵循。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6大行业过剩产能压减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钢铁产能由过去3.2亿吨压减 到2亿吨以内,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历史性地转变为“三二一”,服务业 对经济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四五 ”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我们 要紧紧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坚决去、主 动调、加快转,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上,突出抓好 12个主导产业和100多个县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数字经济,增强产业 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创新型河北建设实现新突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 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取得了一批 重大科技成果,打造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了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造就 了一批创新型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5万家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中,以岭药业连花清瘟胶囊进入国家诊 疗方案,为我省乃至全国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 建设全局中的关键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冀战略、人才强 冀战略,统筹抓好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打好关键核心 技术攻坚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科技 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科技成果在河北孵化转化成效,加快实现依 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的战略抉择。“十四五”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 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河北在全国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区位优势明 显,市场空间广阔,产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多方 面优势和条件。我们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起来,强化需求侧管理,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物流链、价值链,实 施项目带动战略,抓好“两新一重”建设,促进消费全面升级,统筹内需和外需 、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 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改革开放是 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举。党的十 九大以来,我们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开放,接力推进“双创双服 ”“三深化三提升”“三创四建”活动,“放管服”改革等9项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 进展,“证照分离”改革成为全国第5个实现全域覆盖的省份,违法违规圈占土地 、违规违建项目、资源能源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矿山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 理等6项重点领域清理规范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等重大活动 成功举办,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创新逐步深入,河北的国际化水 平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重要目标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 政府作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 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加快优势产能和装备走出去,实施港口转型升级工程,积极推动自贸区创新 发展,全面提升开发区能级和水平,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河北是 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担负着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 、治污源的重任。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 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 化,燕赵大地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我们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 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深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大气污染区域治理、水污染流域治理、土壤污 染属地治理,加快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加快治理华北地下水大漏斗问题 ,有序有效推进坝上地区“空心村”治理和退耕还草轮牧,加快恢复白洋淀“华北 之肾”功能,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河北。 坚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推进新 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 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河北地处京 畿要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京津冀地 区将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后国家区域发展的第三增长极。我们要以国土空间 规划为引领,深入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 ,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强化环京 津核心功能区、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冀北生态涵养区“四区联 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和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城乡融 合发展,大幅提高河北城镇化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强 村富民,以创新发展种业和保护耕地为着力点保障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发 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依法依规推进“空心村”治理和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巩 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聚焦群众的操心事 、烦心事、揪心事,连续3年滚动实施20项民生工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居民 收入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19万人,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 列,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32.3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 上,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不松懈,得到人民群众高度评价和广泛赞 誉。保障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 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我们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深入开展“三基”建设年活动,着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健康河北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 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平安河北、法治河北,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 推动共同富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38辑:加快构建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 杨东奇字数:36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把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作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事作了全面部署,为我们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山东肩负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指示的重大责任 ,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 的举措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乡村产业发展好,为乡村振兴提供 有力物质保障。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大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山东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要紧扣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落细落实 ,落实党政同责这个粮食安全的新要求,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山东贡献。 我们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大省的首要责任,2020年粮食总产1089.4亿 斤、亩产876.9斤,双创历史新高,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生猪产能 恢复至2017年的90%以上;新获批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0个,总数达到 54个;蔬菜、水果、畜禽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我们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积极 对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规划,优化粮食核心区、主产区、功能区布局,推进 粮食安全保障地方立法,对总产超过10亿斤、20亿斤的产粮大县加大政策支持 和配套奖励力度,确保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只增不减。抓住种子这个稳 产增产的关键。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50个,主 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7%,山农、烟农、 登海等系列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我们要深入实施种子攻坚工程,启动 核心种源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整合省级种质资源中心,加快建设协 同创新育种平台,培养一批研发力强、创新力强、竞争力强的“育繁推一体化 ”种业企业,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同时,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 田间管理和农业科技服务,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给粮食生产插 上科技的翅膀。守住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清 理整治“大棚房”、违建别墅、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 防止“非粮化”。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13万亩,比2016年增加2102万亩。我们 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耕地保护先进县给予 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将完成654万亩建 设任务。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等工程,实现高效配水到 田间。 大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 产业发展壮大。我们要加快推进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 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向广度深度进军。坚持把突出 地域特色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立足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把现 代高效农业纳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寿光蔬菜、烟台苹果入选创建国家 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深入挖掘龙口粉丝、胶州剪纸、高密泥塑等乡村特 色产业潜力,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牌”发展格局。我们要围 绕蔬菜、果业、畜产品、水产品等优势产业,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打好 “珍稀牌”“生态牌”“工艺牌”“文化牌”,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 群。坚持把促进产业融合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 流通业,10家企业入围2020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强。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 融合,乡村旅游实现消费1120.7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60亿元。2020年农林 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190.6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的省份。我们 要着眼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农业全 产业链培育计划,推动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5G等现代信 息技术“数字赋能”,全产业链拓展乡村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坚持把农产品质量 安全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山东牢牢守住食用农产品安全底线,是全国 首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加快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 造和标准化生产,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达2600多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共 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等数量居全国前列。我们要实行最严格的生产销售监管制 度,加快建设“食安山东”;实施名优特农产品品牌引领工程,做大“齐鲁灵秀地 、品牌农产品”区域品牌;以设在潍坊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为平台,开展标 准化生产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实现农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 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 完善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我们要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把依托农业农村资源的二三产业 尽量留在农村,把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乡村生活富裕。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这是促进小农户 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带动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手段。山东积极发展适度规模 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家庭农场发展到8.3万家,农民合作社22.4万家;农村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53元,较2016年增长34.4%。我们要鼓励发展龙头 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规 范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使企业和农户 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发挥村党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主心 骨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集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服务功能于一体,在发展乡 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优势。从山东情况看,村 党组织积极组织动员群众,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组织 ,带动群众致富,增加集体收入,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目前,山东党组织领办 合作社3万多家,带动157万户社员致富,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发挥农村改革拓 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引领作用。山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5年的2.44∶1缩小到 2020年的2.33∶1,但收入结构还不够优化,农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比 重还比较低。我们要加快打破制约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 ,大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创造更多就近就业、就近城镇化机会,不断提高 农民工资性收入。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成果,打造农村产权综 合性交易服务平台,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拓宽农民财 产性收入来源。同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扩 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让农民群众 尽快实现富裕富足。 强化发展乡村产业的支撑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 村振兴。我们要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全面落实“四个 优先”,加强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尽快打通堵点、消除痛点,持 续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投入力度。乡村产业项目投资大、见效慢 、回报周期长,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山东两年整合了涉农资 金1673亿元,集中投向乡村振兴;省级设立9只现代高效农业基金,吸引社会资 本超过千亿元;创新出台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已覆盖83个 县(市区)、46个险种。我们要健全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2021年 财政“三农”投入要增长8%以上、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要达到6%以 上;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推进乡村产业“保 险+期货”。盘活用好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乡村产业用地。强化人才智 力支撑。先后组织“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下基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 设”工作队,深入开展“人才回引”活动,3.6万余人返乡创业,培训各类高素质 农民52万人。我们要坚持本地培养和引进输入相结合,整合教育资源,有序兴 办“田间大学”“乡村学院”,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扩 大公费师范生、医学生、农科生招生规模;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创新创业 ,吸引优秀青年下乡发展,发挥好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持续放大齐鲁乡村 之星影响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健全考核落实机制。山东把乡村产业 发展作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把“粮食生产稳定度”“生猪稳产保供”“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农产品 加工企业营业收入”等纳入考核体系。我们要调整完善考核机制,全力以赴做好 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期末考核各项工作,制定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 村比例考核办法,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放大倍数的量化考核,稳步推进反映全 产业链价值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核算,切实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 (作者系山东省委副书记) 第39辑:为什么要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本报评论员兰文飞字数:127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这是完整、准确、全 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其中的深刻内涵。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是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决定的。经过改 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又取得决定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由此也转向高质量发展 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 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 优势和条件。但是,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一点不会比不发展时少。人民的美好生 活需要不断提升,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人民群众 渴望过上高品质生活,憧憬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从解决的难度上讲,对 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高层次需要的供给,远大于一般 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与此相映照的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 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 ,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越是发展起来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越多,困难也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从忧患意识出发,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解决 随着新特征新要求而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 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新发展理念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 历史性变革,其科学性与巨大的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已为实践所证明,必 须全面贯彻落实。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也是由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决定的。当今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 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加上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 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可以说,机遇和挑战之大都 前所未有。这些都决定了我们要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稳住阵脚,从容 应对,塑造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 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 避害,奋勇前进。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更是由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 阶段决定的。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虽然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 ,但是经过几十年积累,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 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在这样一个我国 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任务之 艰巨,是超乎想象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忧患意识就是这样一种深沉的 时间意识,是在掌握事物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基于对客观规律的清醒认识,从 而对事物未来发展艰巨性与曲折性所作出的充分预估和准备。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定是抱以深沉的忧患意识,伴 以不懈的奋斗而达成的。也正因如此,这份事业的成就也才足够芳甜醉人,值 得为之倾尽力量。 第40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提升网络强国建设的 能力和水平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主任庄荣文字数:40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围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明确 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 特别是把握信息革命的“时”与“势”,对网络强国建设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 ,强调要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站在“两个一百 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国网信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特别 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 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紧扣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 实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各项工作,为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服务、支撑和保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 100周年。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网信工作在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职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 展格局进行了深刻阐述。全国网信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关键是要学深悟透这一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从中明确网络强国 建设的时代方位、职责使命、路径选择,做到紧紧围绕大局、主动融入大局、 有力服务大局。 要在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中明确网信事业发展的时代方位。新发展阶段是 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 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网络强国建 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关系,明确了 网络强国建设在新发展阶段中的历史坐标。当前,信息革命时代潮流与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生历史性交汇,与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同步,网信事业发展也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推进中进入了新发 展阶段。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必须立足两个大局,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抓住战略机遇期,抢占发展制高点,把握时代主动权,切实把信息革命的时 代伟力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 力。 要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中明确网信事业发展的职责使命。新发展理念是 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 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 展方向,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思考和 把握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资源成为新生产要素,信息技术成为新创新高地,信息 网络成为新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成为新经济引擎,信息化成为新治理手段,网 络安全成为新安全挑战。网信事业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必须充分发 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使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坚持以问题为 导向,切实解决好网信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网信事业高质 量发展;坚持用底线思维谋划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筑牢国家网络 安全屏障,及时防范化解网信领域面临和潜在的各种风险。 要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明确网信事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加快构建新发 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 条件新变化作出的一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抉择。当前,数字化发展从根 本上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对于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 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推动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加快推动形成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着眼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扩大内需、实行高水平 对外开放等重大战略任务,加快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 业数字化,促进信息消费,推动网信企业“走出去”,切实把创新主动权、发展 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扎实推进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 服务、支撑和保障 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政治统领,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问题 导向,坚持强化监管,坚持系统推进,全面提升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能力水 平,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网上舆论支持、可靠网络安全保障、有力信 息化支撑。 着眼服务“国之大者”,科学规划网信事业发展新蓝图。坚持以习近平总书 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五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 的重大任务,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研究谋划、做好对接衔接,高水平编制“十四 五”网信领域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努力使规划编 制体现时代新变化、符合实践新要求、反映人民新期待。 着眼推动凝心聚力,努力开创网络内容建设管理新局面。坚持正能量是总 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加强和改进网上正面宣传,精心做 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宣传,统筹做好庆祝建党百年以及开局“十四五”、奋进新 征程等重大主题网上宣传,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网络文明建设 ,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切实维护网 络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强化互联网企业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夯 实监管责任、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走出一条 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系统协同的互联网发展之路。 着眼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快推动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发挥 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和重大工程项目的突破带动作用,加强云计算、人工 智能、量子技术、区块链等重点领域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加快突破一批关 键核心技术,提升供应链关键短板国产化能力,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 ,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形成创新生态体系和产业自主能力,增 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着眼增强发展动能,大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充分发挥信息化驱 动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信息化领域重大政策落实、重点任务突破,加快5G、大 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数据 要素市场,发挥数字经济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关键节点作用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 的战略链接作用,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打 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做好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扩围和 经验总结,推动网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切实以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着眼践行根本宗旨,积极拓展信息惠民为民新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加强 关键民生领域信息化建设,着力拓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 公等服务应用,强化数字技术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中的运用,接续推进网 络扶贫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弥合区域间、城乡间、人群间的数字鸿沟,让人 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眼防范化解风险,坚决筑牢国家网络安全新屏障。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 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 全防护,强化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关键信息技术国产化替代进程 ,强化供应链安全,加大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保护力度,加强网络安全产业、 人才、学科等建设,切实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着眼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形成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新格局。深入开展网络 空间国际交流合作,大力宣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 念主张,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积极参与网信领域全球治理改革完善,加快发 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以及5G等信息通信 技术合作,为建设网络强国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 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 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对网信 工作的领导方式、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管网治网中的矛盾问题 ,进一步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政治定力,始终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在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走在前列、作好表率。 进一步提高政治能力。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我们党经受执政考验、巩 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互联网、运用互联网、发展互联 网,切实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 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紧盯制约网信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 健全网信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网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和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快健全中央、省、市三级网信工作体系,完善工作 机制,加强工作力量,切实形成推进网信工作的整体合力。 强化网信干部人才保障。围绕加强对干部“选育管用”综合施策,进一步树 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 快建立适应网信工作特点的人事、薪酬、职称等制度,为推动网络强国建设提 供更加坚实的干部和人才保障。 加强网信领域党的建设。加强互联网企业党的建设,推动互联网企业不断 提高政治能力。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关键,深入实施党 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 满意的模范机关,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网信铁军。 第41辑:扎实做好基本民生保障不断满足困难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纪恒字数:422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科学研判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历史方位,统筹考虑“十四五”规划与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明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原则,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集中回 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全会擘画了“十 四五”时期及未来一个时期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福祉水平的蓝图,立足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基本民生保障谋 篇布局,为新发展阶段做好基本民生保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深 刻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充分认识“十四五”时期做好基本民生保障的重大意义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 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持续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加强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工作,有 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国每年约5000万困难群体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 范围,实施临时救助1000万左右人次。“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做好基本民生保障意义重大而深远。 做好基本民生保障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的应有之义。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 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基本民生保障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既是新发展阶段托 底社会弱势群体、满足困难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兜底性制度安排,也是坚持底 线思维、更好应对复杂困难局面、善于化危为机的基础性支撑条件。为人民谋 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做好基本民生保障体现了新 发展理念的根本宗旨,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 重要手段,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求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通过实施基本民生 保障政策,完善收入再次分配机制,让困难群众有能力消费、让更多群众消除 后顾之忧,既有利于拉动消费、促进投资,又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扩大内需,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条件。 做好基本民生保障是促进共同富裕、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 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打赢脱贫 攻坚战过程中,部分贫困人口由于不具备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能力,无法通过开 发式扶贫实现脱贫,需要将其纳入政策性兜底保障范围,全国共有1936万建档 立卡贫困人口通过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现脱贫。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这部分人群仍然需要通过基本生活救助改善生活品 质、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此外,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 需要通过救助保障给予关爱帮扶,临时遇困群众需要通过急难救助渡过难关。 通过救助帮扶,筑牢民生底线,使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兜底性、基础性保证 ,更好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做好基本民生保障是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实现社会领域高质量发 展的客观需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基本民生保障在社会建设中处于兜底性、基础性地位,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 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新时代困难群众 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基本民生保障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做好基 本民生保障工作,锚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补短板、堵漏洞、强 弱项,有利于进一步统筹保障资源、强化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推进高质 量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困难群众,推进实现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基本民生保障重点任务和措施 全会围绕“十四五”时期“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目标任务和二○三五年“人 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 展”的远景目标,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分 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健全老年人 、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等方面对基本民生保障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 ,我们要准确把握核心要义,结合实际深化落实。 强化兜底保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拓展兜底脱贫成 果,保持兜底救助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对脱贫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 能力的,依规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继续实施低保渐退、收入扣 减等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完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加强分散供养 特困人员照料服务,不断提升救助供养水平;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基本生活 陷入困难、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农村困难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 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适度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将低收入家庭中的重 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建立完善困难群众监测预警和主 动发现机制,加强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的动态监测,完善 部门信息共享、比对核实机制,主动查找、智慧发现群众致贫风险,符合条件 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 深化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围绕实现社会救助高 质量发展,守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积极稳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全 面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建立健全以 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 ,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众分类给予救助帮扶。 加快构建资源统筹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建立部门协同、信息共享、无缝衔接 的低收入人口信息库和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立足困难群众实际需求,通过 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 残疾人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加强和改进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 ,完善源头治理和回归稳固机制,做好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工作,为符合条 件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加快推进社会救助立法进程,提高立法层次,破解 瓶颈制约,为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实现社会救助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完善福利制度,强化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健全完善残疾人、孤儿等社 会福利制度,进一步提升关爱帮扶服务质量。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 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补贴资格认定“跨省通 办”。完善残疾人福利服务体系,制定落实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政 府购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政策意见。完善孤儿保障工作相关政策措施 ,提升生活保障、助医助学和成年安置等工作水平。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 儿童关爱服务水平,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精准保障。全面推进实施儿童收养 评估制度,规范涉外收养登记工作。 健全基础设施,推进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设施建设。针对基础设施不 足导致的服务能力偏弱问题,更加注重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推进硬件条件优化 升级。推进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城乡养老服 务设施布局。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持续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问题。联合推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发展,推动老年用 品进家庭、社区、机构和园区,制定居家、社区、机构养老老年用品配置目录 。积极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养老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实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加 强养老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做好生活 困难重度残疾人社会化照护服务工作。 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十四五”时期基本民生保障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 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坚定的决心、坚强的领导、务实的举措推 动党中央关于“十四五”时期基本民生保障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全面加强党对基本民生保障工作的领导。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必须坚持以政 治建设为统领,牢牢把握政治属性,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本民生保障工作 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 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为保基本兜底线、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加强基本民生保障领域干部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党 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深化教育培训,提高党员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持续推进基本民生保障领域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 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 者胜。”通过基本民生保障领域改革创新,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 体制性深层次障碍和机制性梗阻问题。坚持基本民生保障领域试点先行、典型 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清淤点、通堵点 、解难点,打通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 坚持用系统观念谋划和推动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 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全会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健全社会 救助体系、完善福利制度、加强设施建设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基本民生保 障作出统筹谋划和战略部署,要求我们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妥善处理好基本 民生保障整体与局部、当前和长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的关系,扎实推进 “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从整体上提升基本民生保障资源有效供给和服务效能 。 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工作基层基础。基本民生保障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重 点在基层,政策落实在基层,成效体现也在基层。健全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乡 镇(街道)“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经办服务体系,推进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乡镇建立社会工作站,村级设立 社会救助协理员,困难群众较多的村(社区)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注 重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关爱基层工作人员。强化监督管理,加大违法违规 查处力度,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更好落实党的基本民 生保障政策。 第42辑: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余艳红字数:4092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 中医药事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着眼 坚定文化自信、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的重大部署。 “十三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 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中医药改革发展,引领中医药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 搭建起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国家颁布中医药领域 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 划纲要(2016—2030年)》,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明确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思 想、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推出中医诊所备案、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等 一批改革举措。 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显著提升。中医药深度融入医改大局,以较少资 源提供了较多服务,放大了医改惠民效果。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中医医疗机 构65809个,其中中医类医院5232个,分别比2015年增加41.4%、31.9%;中医 类医疗机构床位132.9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109.2万张,分别比2015年增长 38.8%、33.2%;98.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5.9%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97.1%的乡镇卫生院和71.3%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召开第四次全国少 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部署一系列重要举措。 中医药传承保护和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屠呦呦研究员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 术奖。统筹推进文献传承和活态传承,建成1482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 作室,127个传统医药类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深入开展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构建起中药资源动态保护和监测机制。布局建 设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探索中医药临床科研一体化新模式。深入开展 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我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显著提高。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坚持医教协同,深入推进中医药教育教学 改革。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遴选培养99名 岐黄学者、500名第四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00名西医学习中医优秀人才 、5000余名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等,探索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机制。健 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评选表彰60名国医大师、100名全国名中医、60名 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80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截至2019年底 ,全国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62.5万人,比2015年增长了38.3%。 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医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中医药 “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和国际合作基地。主办金砖国 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促进传统医学互学互鉴。举办2020上合 组织传统医学会议,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推动成立秘书处设我国的国际标准 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起源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纳入第 十一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63项。 深刻认识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 、发展好、利用好。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中医药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 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的 理念和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的“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大医精诚”等医学理念 ,倡导的“春捂秋冻、寓医于食”以及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理念和方 法,既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又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 发展中医药,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在,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文化的引领、精神的支撑。在新的 历史起点上,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其独特文化价值,将中医理念外化于 行、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战略意 义。 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是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坚持中西 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 显著优势。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健康有了更高的需求,渴望活得健康 、不生病、少生病。中医药强调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论治思维,具有“治未病 ”、简单易行、经济方便、便于推广的鲜明特点,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方面能 够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 ,极大地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全面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发挥两种医学叠加效应,扩大优质健康服务供给,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 身体健康。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疫病独特优势,也是维护国家公共安全 战略需要。 中医药具有“全产业链”特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 业化。中医药贯通一二三产业,从以中药材种植为重点的农业、以中药产业为 重点的工业到以医疗养生保健为重点的服务业,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产生新型 业态,激活经济、吸纳就业、巩固脱贫成果、建设生态环境。2019年,我国中 药工业总产值达7300亿元,一些贫困地区把发展中药材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 手。我国拥有2.5亿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为中医药健康养老和康复发展提供了广 阔空间。在中药生产方面,传统的名优产品畅销海内外,但部分发达国家中药 产业对我国形成倒逼,中药产业既有前景也有压力。大力发展中医药,释放新 供给,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集群,促进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为构建新发展 格局提供支撑。 中医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是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的桥梁纽带。习近 平总书记强调,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 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预防 、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高位推动中医药“走出去”,与多个国家元首倡议加强中医药合 作,推动举办金砖国家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入 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同多个国家分享中医药诊疗经验 ,选派专家赴外开展生命救援,展示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目前,中医药已成 为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靓丽名片。推动中医药与其他医学交流合作,讲 好中医药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对于促进民心相通、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 体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坚持传承精 华、守正创新,深入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加快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 展。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成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 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 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到2022年,基本实现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全覆 盖,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 提高服务供给质量。坚持中医医院姓“中”定位,修订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健全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 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版,实施中医药特色康 复能力提升工程,发挥中医药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独特作用。提高中医院应 急和救治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聚焦重大疑难疾病 ,实施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诊疗水平。 加强特色人才培养。无论是院校教育还是师承教育,都必须注重临床实践 。改革院校教育,强化经典课程教学,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 课程体系。完善师承教育制度,优化师承教育项目。实施好岐黄工程项目,加 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 定期评选表彰制度。 强化传承和创新。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 台,推动改革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抓紧布局建设一批中医 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入开展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 ,组织科研攻关,讲明白说清楚中医药的疗效,筛选发布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 种、适宜技术、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让中医药成 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布局建设一批高质量的 海外中医药中心,打造对外交流的示范窗口。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学相关规则 制定,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 医药高地,加强与台湾地区中医药交流合作。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用好国务院中医药 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和各级中医药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及时 研究解决中医药重大问题。坚持依法发展中医药,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 ,构建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三医联动新机制。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综 合改革示范区,打造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发展中医药是济世利民、造福人类的宏伟事业。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 的重要论述,加快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 健康、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 局、起好步贡献力量。 (作者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 第43辑:为什么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本报评论员蒲实字数:1437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 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 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 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习近平 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和精髓实质,为新发展阶段 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方向指引。 高水平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和必然选择。加快构建以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提出的 一项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衰退叠 加复杂挑战,我们要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科技自立自强为 基点,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 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根本上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奠定更加坚实、更为可靠的基础支撑,这是构建新发展 格局最稳定、最本质的特征。当今全球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世界贸易体系 、全球产业布局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方面遭受冲击。 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愿景,就必须将发展的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 在自己手上,真正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助推实现 双循环体系有机性和完整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循环畅通无阻是基础。无论就历史还是现实而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致力于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畅通,主攻方 向在于畅通内循环并促进双循环,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阻点和断点,真正形 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有所不同的仅在于内外循环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各自占 比和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新发展格局基础在于经济循环畅通无阻。要 构建完整的全国统一市场,畅通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打通不同区 域之间的经济循环。要进一步增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柔性和韧性,从制度 、技术、规则等多方面实现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要积极 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的话语权,营造良好外部发 展环境,推动更高水平更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畅通国际经 济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自立自强是更高层次。进入新发展阶段,急需发挥 科技创新在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中的支撑 引领作用,这就要求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不能止步于“畅通”层面,更不宜将畅通 视为新发展格局的全部目标,而是要着力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是应对国 际经济科技竞争格局深刻调整、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选 择,更是催生发展新动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把强化国 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重要制度安排,以重点解决“卡脖子”难题为突破口,以完 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为保障,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合优势资源,推进关 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注重原始创新,汇聚创新发展强大合力。要强化企业创 新主体地位,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 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企业。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当下关键时间节点,着力构建新发 展格局,正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这是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 的决心和信心所在。我们要以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为基础,高水平的自立自 强为支撑,推动新发展格局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第44辑:毛泽东谈学习党史 熊杏林字数:2914 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奋斗历程。百年中国沧桑巨变 ,百年大党胸怀千秋伟业、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可歌可泣的百年历史 ,是共产党人前行的动力,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激励我们在对历史的深 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向全党发出学习研究 党史的号召。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 告。70多年过去,这篇党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仍然闪耀着科学的光芒,为学习 研究党史指引方向。 学习研究党史的目的意义:“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对今天的路线 和政策有更好的认识”“创造些新的东西” 1941年的中国共产党,在20年的斗争中,既经历了胜利也经受了挫折,既 出现过“左”的错误也出现过右的机会主义,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错 误给党带来很大危害。遵义会议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虽然分别纠正了王明在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左”倾错误和抗日战争初期的右倾错误,但由于没有来得 及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党内在指导思想上仍存在一些分歧。延安整 风运动就是从学习研究党的历史开启的。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告 中开宗明义,“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 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这当然 不是说要把历史上每一件事统统搞清楚了才可以办事,而是要把党的路线政策 的历史发展搞清楚。这对研究今天的路线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进各方面的 工作,都是必要的。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 之覆,后车之鉴。这个工作我们过去没有做过,现在正在开始做”“我们要用这 样的研究来使我们对今天的路线和政策有更好的认识,使工作做得更好,更有 进步”。在报告最后,毛泽东结合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体会,点明 了学习研究党史的另一层目的,“研究中共党史,应该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 在中国身上”“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 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 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 ,这样就用得了”。毛泽东这里所说的“创造些新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推进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学习研究党史的根本方法:“古今中外法” 关于学习研究党史的方法,毛泽东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如何研究党史呢 ?根本的方法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我们研究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当然也要遵照这个方法。”但对于什么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 ,毛泽东有着自己独特见解,而且创造了专属术语——“我想把它叫作‘古今中 外法’”。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毛泽东说“辛亥革命以来,五四运动、大 革命、内战、抗战,这是‘古今’”。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 方。他说:“谈到中国的反帝斗争,就要讲到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如何凶恶 地侵略中国”,借用这个意思,辛亥革命是“中”,清朝政府是“外”;五四运动是 “中”,段祺瑞、曹汝霖是“外”;北伐是“中”,北洋军阀是外”;内战时期,共产 党是“中”,国民党是“外”。中国的共产党、国民党,农民、地主,工人、资本 家和世界上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等等,这就是“中外”。他还提出,为了有系 统地研究中共党史,需要编两种材料:一种是党内的,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一种是党外的,包括帝国主义、地主、资产阶级等。“两种材料对照起来研究 ,这就叫做‘古今中外法’,也就是历史主义的方法。”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古 今法”,就是要从历史发展角度看问题,而他的“中外法”,就是要从矛盾对立面 角度看问题。综合起来,“古今中外法”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 延安时期,毛泽东亲自主编了《六大以来》《六大以前》《两条路线》三 本重要的党史文献。《六大以来》在党内引起极大反响,许多党员干部反映读 了之后恍然大悟,发生了启发思想的作用,不少人由此产生了研究党史的浓厚 兴趣。1942年,毛泽东又应党员干部的要求,主编了《六大以前》,收入中共 早期领导人的署名文章。1943年,毛泽东在《六大以前》《六大以来》基础上 ,挑选能够代表和反映中共历史上两条路线的文献,编辑了《两条路线》。这 三部文献,从延安整风直到今天,都是党史学习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料。新中国 成立后,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了《毛泽东选集》第一至第四卷,为中共党史研 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和理论指导。 学习研究党史的基本思路:历史分期 对历史进行分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旨在揭示历史过 程中不同时期或阶段之间质的差别。毛泽东在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的路是一 步一步走过来的,现在来考虑我们过去所走的路和经验,要有系统地去考虑 ,“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 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按照历史发展 的顺序,他对我们党的历史进行了三个阶段划分:大革命时期;内战时期;抗 日时期。毛泽东作出这三个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革命的任务”“联合的群众 ”“革命所打击的目标”和“我们的路线”。毛泽东在报告中说过,“这个分法是否 妥当,大家可以讨论”。不仅如此,对于“革命的准备”阶段的研究,报告有大量 篇幅。毛泽东说:说到革命的准备,一九二一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 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所以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 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 “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 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 学习研究党史的重要问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研究党史特别是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离不开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报告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此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说“研 究党史上的错误,不应该只恨几个人”“应该找出历史事件的实质和它的客观原 因”,当然只看客观原因是不够的,还必须看到领导者的作用,“但是领导人物 也是客观的存在,搞‘左’了,搞右了,或者犯了什么错误,都是有客观原因的 ,找到客观原因才能解释”。报告中,他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进行了研究 ,谈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对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估价,需要研究”。关于 辛亥革命,毛泽东说:“我们写历史时常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其实并不能说完 全失败,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但后 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 ”关于五四运动,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发生的。十月革 命对世界的觉醒,对中国的觉醒,影响是很大的。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阶级开 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一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产生在“五四”之后,五四运动又是产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毛 泽东这些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要走进历史,把问题还原到产生问题的“一定的时 间和一定的空间”去研究的重要论述,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把握 ,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卓越智慧。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第45辑:新征程上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江凌字数:3221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和推动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 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在守正创新中取得新突破,在攻坚克难中迈出新步 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视野高远、内涵丰富、思想精 深,丰富和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越接 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越需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思想的感召、价值的 引领、文化的滋养,越需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 》的出版发行正当其时、意义重大。我们将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奋力 在新征程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奋进新征程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 总书记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关系治国理政、管党治党全局的大事要事,摆 在突出位置。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重大主题,就是旗帜鲜明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 立魂的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思 想的力量、忽视意识形态的作用;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 、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强调要从维护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的高度重视意识 形态领域安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度警惕和防范 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重大风险;强调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必须弘扬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把“立”和“破”统筹起来。“立”就是要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我 们将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首要政治任务 ,深化拓展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研讨,组织开展“百姓宣讲团”活 动,广泛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推动伟大思想在大众化、普及化 中更加深入人心,坚定团结奋斗的主心骨。“破”就是要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 重大风险。我们将进一步健全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预判处置机制,完善风险预警 清单、问题督办清单和专项督查制度,坚持抓早抓小、敢抓敢管,筑牢意识形 态安全屏障。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砥砺新征程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情感,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论党的宣 传思想工作》中占有很重的分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强调对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而 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要求我们 做到“四个讲清楚”,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习近平 总书记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和深刻洞见,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 担当。 新中国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使我们对走什么样的 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发展之路有了充足的信心,也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新征程上 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从5000多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是我们培塑主流价值、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 基石。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河南的重大责 任。我们将着眼于守“根”铸“魂”,统筹研究力量,全面加强二里头遗址考古发 掘和夏文化研究,深刻揭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我 们将聚力传承弘扬,加快打造郑汴洛黄河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黄河国家 文化公园、黄河国家博物馆,筹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开 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黄河文化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加强年轻群体思想政治引领,培养接力新征程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 特别重视青年工作,在全国教育大会、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学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眼伟大事业薪火相传,反复强调加强青 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刻指出如果不积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那就可能犯历史性错误;强调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 新中提高,这些都体现出深远的政治考量。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正是因为始终代表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才凝聚起了朝气蓬勃的革命力 量。现在的青少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中国梦最终将在他们 手上变为现实,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 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我们必须从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 政治高度,切实加强年轻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始终坚定“四个自信 ”,不断增强对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立志肩负起民族 复兴的时代重任。 年轻群体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只有运用他们喜爱并接 受的话语和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才会让他们接受背后的价值理念。要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要求,准确把握青少年成 长环境、思维观念、信息接受方式的深刻变化,构建更富年轻人代际特点的思 想政治工作体系。河南将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党政群团,形成青年思政工 作合力;将深化领导干部常态化联系学校制度,推动各级党委(党组)负责同 志进学校上讲台、与教师和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将在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的基础上,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育人模式,让思想政治工作力量下沉,在日 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加强思想引领;将深化“出彩新人说”教育活动,发挥新时 代文明实践中心育人作用,为青年搭建参与社会治理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引导 他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动实践中砥砺奋斗、放飞梦想。 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构筑逐梦新征程的网上网下同心圆。习近平总书 记站在时代发展变革前沿,站在现代科技发展前沿,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如何 过好互联网这一关的重大命题,围绕“怎么看”“干什么”“怎么干”发表了一系列 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宣传思想工 作的主阵地;强调要把网络空间作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推动媒体融合 向纵深发展;强调必须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 事,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 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战略。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交叉融合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 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给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宣传思想工作带来深刻影响 。新应用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平台、载体 ;但工作对象、环境、条件的颠覆性变化,也给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带来更多 未知的风险与挑战,我们必须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业务重塑、资源重整、格局重 构,努力构建形成适应信息革命和互联网新发展阶段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 体制机制。否则,我们就有被时代抛弃的危险。 建设好、管理好、运用好互联网,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主力军 全面挺进主战场的要求,推动理论武装、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文艺、出版发行 、精神文明建设、对外宣传等各项工作把关注的焦点、工作重心、思维方式、 资源配置向互联网聚焦;要按照网上网下一体化治理理念,统筹推进网络综合 治理体系建设,持续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河南将牢固树立系统观念,统筹推 进省市县媒体一体化融合发展,重点打造统一的省级技术平台、建强用好县级 融媒体中心、因地制宜深化市级媒体融合改革、支持省直主流媒体打造新型传 播平台,形成上下贯通、一体发力的网状传播格局。(作者系河南省委常委、 宣传部部长) 第46辑:周恩来谈学习党史 李庆刚字数:3410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的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史。从少年时代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宏愿的周恩 来,自1927年开始,在党的核心领导层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半个世纪。他的一 生,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奋斗的一生,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 和建设历史的一个缩影。对于党的历史,周恩来烂熟于胸;对于学习党史,周 恩来高度重视。周恩来谈学习党史,重在结合工作实际,在很多情况下也把自 己摆进学习中,通过现身说法,把学习党的历史的经验和体会自然而然地讲出 来,可谓润物无声。周恩来谈学习党史,涉及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 ,内容丰富,意蕴深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习党史,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从小 到大、由弱变强,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 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 火热的光芒。这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精神密码。 学习党史,能使我们认识到树立和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之于党的事业的极 端重要性。周恩来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 ,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 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他自我解剖:“我做工作,从来没有灰 心过。”周恩来率先垂范,推己及人。他强调,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能因遇到一点 挫折而气馁,必须具备坚定的革命精神。他指出:“一个困难问题解决了,新的 困难问题又来了。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 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周恩来深谙人生和党的历史的辩证法,他认为“一 帆风顺是不能磨练人的”。他强调:“我们的革命精神,就是从吃苦中得来的 !”这种吃苦的革命精神,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周恩来指 出:“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 会主义幸福。”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融入和体现在为人民谋幸 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奋斗过程中,这正如周恩来所强调的,“我 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 念”。 学习党史,不能忘记人民群众这个根本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人民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 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人民总理爱人民。”周恩来强调,学习党 史,不能忘记人民这个根本。 在党的历史上,周恩来是较早使用“群众路线”这个概念的领导人。1929年 9月,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在论述了红 军和群众的关系基础上指出,筹款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 ”,“没收地主豪绅财产是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但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新中 国成立后,1951年10月在接见来京的老根据地代表时,周恩来强调,“下山不忘 山,进城不忘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周恩来说的这个“本”就是人民群众 。周恩来还与大家重温了党的历史:“我们是从人民中来的,我们过去的胜利都 是在人民的支援下取得的,不能忘本。”1959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溥仪等首批 特赦战犯时,再次强调指出:“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人民的胜利、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人民英雄的浴血奋斗和奉献牺牲。周恩 来强调“饮水思源”,强调学习党的历史不能不铭记人民英雄。新中国成立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和毛泽东亲自撰写 的碑文。碑文由周恩来亲自手书,内容为:“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 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 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 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们永垂不朽!”对于书写碑文,周恩来高度重视。为了写好碑文,他每天早晨的 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前后共写了40多遍,最后挑选了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周恩来还亲自来到工地,征求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刘开渠的意见。周恩来诚恳 地询问:“怎么样,行不行?”刘开渠说:“从前只看过您的题字,还没有看到您 写这么多、这么工整的书法作品。”周恩来的书法浑厚凝重,严谨大方而又富于 变化,体现出他不忘人民群众这个根本,用心讴歌人民英雄、郑重书写党的历 史的真挚情感。 学习党史,要继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周恩来多次强调并引用毛泽东的话,寄语大家“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1949年5月,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周恩来专门号召 广大青年“学习毛泽东”。如何学习毛泽东?就是通过学习党的历史来学习毛泽 东,就是学习毛泽东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为着大多数 人民的利益的精神,就是“学习毛泽东的学习作风和工作作风,老老实实,实事 求是,脚踏实地,稳步而又勇敢地前进”。而毛泽东的这种作风,实际上就是中 国共产党的作风。对于毛泽东所总结强调的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 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周恩来更加重视并不断予以强调和弘扬 。1964年10月,周恩来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人员大会上作报告时 ,阐述了党的历史。与此同时,他还要求在演出中突出表现我们取得革命胜利 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他说:“我们不仅看到一九四 九年以前这三个法宝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建国以后十五年依然如此。这就需要 我们进行分析,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情况,但是,基本的原理还是一样。”纪律 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周恩来特别强调党要有铁的纪律。他指出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党是“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 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毛泽东同志特别把有纪律放在最前 面,这不是偶然的。因为这是决定党能否坚持革命、战胜敌人、争取胜利的首 要条件”。 学习党史,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的观点和方法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史承载和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知史才能爱党,知史才能爱国。周恩来强调 :“为革命奋斗的历史,别人是抹煞不了的,除非自己毁掉它。”既然如此,我 们就必须郑重对待党的历史,重视党史的叙事、编纂和书写。鉴于党史资料是 记录和反映党的活动、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是编写和研究党的历史、系统总 结党的历史经验的源头活水,周恩来十分重视并亲自抓史料的征集和利用工作 。1959年4月,他号召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撰写回忆录,记下自己的经历、见闻 和掌故,为编写历史提供素材,“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周恩来强调,“如果 不抓紧,有些史料就收集不到了”。研究党的历史,不能简单化、标签化,还要 研究它的对立面。周恩来说:“谁要写蒋介石的历史,我还可以供给一些资料 ,两次国共合作我和他来往不少。暴露旧的东西,使后人知道老根子,这样就 不会割断历史。”他说:“历史是曲折的。我早说过蒋介石是最好的反面教员。 蒋介石这一集团是很有些东西可写的。”周恩来强调,对党的历史应该全面、历 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比如,对于学习毛泽东,周恩来认为:“学习毛泽东必 须全面地学习,从他的历史发展来学习,不要只看今天的成就伟大而不看历史 的发展。”他指出:“毛主席是从几千年的历史经验教训、近百年的革命运动、 近三十年来的直接奋斗中生长出来的人民领袖。我们大家要从这方面来看毛主 席的历史发展。”比如,对于党的六大,周恩来既肯定了其关于革命的性质、动 力、前途等方面的认识基本上是对的,也具体指出了其关于革命中心问题、革 命形势发展的不平衡性等方面的认识存在不足。再比如,对于共产国际和中国 共产党的关系,毛泽东认为,它是两头好,中间差。周恩来进一步具体指出 ,“共产国际从成立到解散共存在二十四年(一九一九—一九四三),三个八年 ”,平均每八年是一个时期——1919年至1927年是初期,1927年至1935年是中期 ,1935年至1943年是后期,“两头好,也有一些问题;中间差,也不是一无是处 ”。这一评价全面客观,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 第47辑:情飞扬:弘扬民族精神 聂丹字数:246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词大国,也是具有诗教传统的国度。《礼记·经解》有 言:“温柔敦厚,《诗》教也。”儒家认为,诗可以教化民众,养成仁爱厚道之 心,学诗是提升人性修养的途径,诗歌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提倡将诗教作 为教化手段。中华诗教经过几千年传承和发展,早已融入国人基因,成为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 、人灵秀”;他还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 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应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 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诗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发 扬古诗词提升人格、净化精神、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提升领导干部素 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上彰显其应有的时 代价值。 古诗词中有大量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伟大的民族精神是贯穿其中的情感 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的民族精神具体化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指出这些伟大的精神推动形成了绵延几千年 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极大引领推动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极为深刻地塑造着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学古诗词,领导干部可以提升对爱国主义的情感 认同,振奋伟大的民族精神,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 中去。这是学诗可以“情飞扬”的时代价值之体现。 弘扬伟大创造精神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这是“革故鼎新”“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古诗词中不乏体现创造精神的诗篇。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来寓意改革开放锐不可当的革新气势;引用“我劝天公重抖 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来提倡不拘陈规的用人观。此外,“满眼生机转化钧,天 工人巧日争新”,“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请君莫奏前朝曲,听 唱新翻杨柳枝”等诗句都洋溢着创造的豪情、创新的决心,至今读来仍让人振奋 。中华民族正是用这种精神创造了灿烂文化,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 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只要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 ,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 具备创造、创新能力,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 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为此,领导干部应善于从古诗词中汲取伟大的创 造精神,并将之转化为锐意改革、创新发展的决心和勇气。 弘扬伟大奋斗精神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这是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百 折不回、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在古诗词里随处可见。比如:“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少年辛 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三十功 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等。以上诗句习近平总书记均引用过,或是激励全 党同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或是勉励青年埋头苦读、奋发图强,或是歌颂勇 于斗争、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奋斗哲学,艰苦奋斗 精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 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 只要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 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 题的宣传教育”。领导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 一起奋斗,“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要当战士、不当 绅士”。而贯穿古诗词中的伟大奋斗精神,将激励领导干部继承这一红色基因 ,积极投身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弘扬伟大团结精神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这是同舟共济、协和万邦的精神,体现为 各民族多元一体、交织相融、同心同德、守望相助。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乐在 相知心”等诗句,表达团结合作、共谋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情怀。 此外,“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缘边饱喂十万众,何不齐驱一时发”等众多诗 句都咏唱出万众一心、团结奋战的壮丽史诗。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 最大同心圆,是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只要 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团结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 摧的强大力量!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 想,凝聚集体智慧,形成工作合力,从洋溢着伟大团结精神的优秀诗篇中汲取 力量。 弘扬伟大梦想精神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这是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体 现为小康理念、大同情怀以及革命浪漫主义的乐观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表达勇往直前、追逐梦想的必胜信念。此外,“俱 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 白发唱黄鸡”等无数诗句蕴含着敢想敢做、乐观豁达的梦想精神,这一精神让中 国人民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未曾泯灭心中梦想,最终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 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 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要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梦想精神,我们 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导干部要始终心怀信仰与梦想,奋力追 梦圆梦,为梦想写下现实注脚。而古诗词中的梦想精神,将有助于凝聚同心筑 梦的精神力量,激发接续奋斗的责任担当,共同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教授) 第48辑:刘少奇谈学习党史 刘荣刚字数:3362 刘少奇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作为党的第一代中 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党史学习教育发表了很多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有 益观点。回顾学习刘少奇的这些论述和观点,对新时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建 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中国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学习历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刘少奇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紧密 相连。他对党史、新中国史非常关注和熟悉。1939年初,他撰写的关于中国共 产党党史的报告大纲,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条件、经过和各个阶段的历史 。20世纪40年代延安整风运动中,他带头学习党的历史文件和决议,多次讲述 党的历史问题。他主张,对许多不清楚的党内历史问题,要组织几个报告,要 留下些文件给后代。1951年上半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胡乔木撰 写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叙述和总结中国 共产党30年历史的简明党史。刘少奇倾注了很大精力,3次修改全文,共修改了 480多处,加写了不少内容。1961年6月,刘少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 大会上作报告,回顾总结了党的光荣历史,阐述了党的任务。 刘少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重大的一个事件。中 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产生以 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是 为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完全解放而奋斗,一直达到共产主义。他认为,中国 共产党成立40年来,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在中国进行人民民主革命,打倒了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并在社 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刘少奇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工人阶级团结与领导中国人民大 众向压迫中国民族的外国帝国主义、向压迫人民大众的国内封建主义及其走狗 和暗害者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是反对党内各种机会主义并将其粉碎的历史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不断结合的历史 ”;“是建设中国近代革命根据地特别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是各种新民主 主义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在这种根据地上试验成功,借以教育我们党与全国人民 的历史”。 刘少奇提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和失败,中国共产党的前进与后退,代表 着中国历史的前进与后退。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前进了,中国也就前进,中 国历史也就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后退了,大概中国是不会好的,也是要后退的 。他认为,如果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就不能了解中国的现代史。 学习历史是提高理论修养的需要,“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 刘少奇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特别重视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他在1938年毛泽 东提出“中国党的马克思主义的修养”命题后,有了写作论共产党员思想意识修 养的想法。1939年刘少奇回延安后,在马列学院讲了加强共产党员思想修养的 问题,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题发表。后出版单行本,一版再版,教育了 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刘少奇提出,我们共产党员,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革命者,是改造 社会、改造世界的现代担当者和推动者。共产党员是在不断同反革命的斗争中 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同时改造自己的,要求党员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的修养,要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 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等方面的修养。 刘少奇认为,革命的行动受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 党的理论基础,但党在提高理论修养方面是有缺点的。1941年他在回答宋亮 (即孙冶方)的问题时指出,“中国党有一极大的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 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中国党过去的屡次失败,都是 指导上的失败,是在指导上的幼稚与错误而引起全党或重要部分的失败”。他提 出,“中国党只要克服了这个弱点,就能有把握地引导中国革命到完全的胜利 ”。 刘少奇提出,提倡党内理论学习,“十分必要”。他强调,“历史里边也有普 遍真理”。不学历史,就“理论不起来”。提高理论修养,要研究和了解中国革命 历史、党的历史。刘少奇引述毛泽东的话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党员,都 要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研究当前运动的实际情况,研究本国和世界的 历史,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行动,并且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 平和理论水平较低的同志。 刘少奇主张,提高理论修养、加强理论学习,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 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马列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于它和各个国家具体 的革命实践相联系。刘少奇有深刻论述,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是欧洲 人,讲的是欧洲话,用欧洲文字写书,主要讲的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事情 ,现在把马克思主义搬到中国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变成中国字 ,而且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革命、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刘少奇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作 出了重要理论贡献。他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毛泽东思想 ”作出完整概括和系统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 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历史、社会与中国革命的理论与政策”。他对毛泽东 思想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在长期 奋斗中最大的收获与最大的光荣,它将造福于我国民族至遥远的后代”。 刘少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历史的 结论。他指出:“我们党和许多党员,曾经因为理论上的准备不够,因而在工作 中吃了不少的徘徊摸索的苦头,走了不少的不必要的弯路。但现在已经由于毛 泽东同志的艰巨工作和天才创造,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在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 ,这就要极大地增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的信心和战斗力量,极大地加速中国革 命胜利的进程。” “学习历史上的革命经验”“用中国党的经验来教育中国的党员” 刘少奇善于向实践学习、向历史学习,他提出要总结、学习和运用历史上 的革命经验,“必须用中国革命的经验来教育中国的革命者,用中国党的经验来 教育中国的党员”,这是“团结全党、教育全党、提高全党以至争取中国革命胜 利的最重要的一环”。党员干部真正懂得了党的历史经验,就会增加无限的信心 与勇气,避免许多历史上犯过的错误,把工作大大地推向前进。 刘少奇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党员干部要认真地系 统地学习马列主义,善于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生活 中的问题,学会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去研究和整理自己的工作经验,在经验中找 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提出要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问题和基本经验的研究,使研究适合于党的实际工作的迫切 需要。全党要展开一次新的学习运动,帮助党员干部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刘少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 的马列主义者和各派机会主义者斗争的历史。他提出,“应该很好总结党的历史 经验,特别是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并用这些经验来教育我们的干部和党员。 只有这样,才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才能维护我们党的队伍的统一和纪律 ,才能保证我们党经常的正确的领导,才能在今后领导中国革命到达胜利”。 刘少奇指出,成功往往要经过许多挫折,只要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就 有可能得到成功。他认为,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也犯了许多错误 ,得到了正面经验,也得到了反面经验。我们应该很好地总结这些经验,从两 种经验的比较中更深切地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事,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事,应 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样,就能够增强“免疫力”,更快地学好革命和建 设的本领。 刘少奇要求党员干部用心研究中国党的历史经验,用心研究与学习毛泽东 同志关于中国革命及其他方面的学说,“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并以 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去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只要我们把这些工作做 好了,“我们就在思想上组织上准备了自己,我们就能以完全巩固、完全准备好 了的姿态,迎接伟大光明的时期的到来”。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编审) 第49辑:志高昂:涵养政治品格 聂丹字数:158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尚书·尧典》最早提出“诗言志”,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毛诗·大序》 所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进一步强调了诗表达思想和志 向的基本功能。诗词是古人抒发理想抱负的文学载体,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 情感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取向,感染了历代仁人志士修身养德、精 忠报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 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 指导意义,与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一脉相承,突出了新时代领导 干部应有的政治素质。而古诗词中蕴含的大量从政之道,对当代政德文化建设 具有启迪作用,对涵养干部政治品格具有教育意义。这是学诗可以“志高昂”的 时代价值之反映。 涵养“明大德”的政治品格 明大德,对应好干部标准的“忠诚”,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 ,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 坚定。“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弘道守正的高尚官德历来为人称颂。比如:陆 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郑燮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 南北风”;刘禹锡的“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诗句,表达了对英雄之气万古 长存的高度赞誉,对胸怀天下、坚守正道的“明大德”者的热情讴歌。习近平总 书记多次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 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 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领导干部应善于从古诗词中汲取忠于理想、守正不阿的高 尚品格,将之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初心使命的坚守,这是“风雨不动 安如山”的精神支柱。 涵养“守公德”的政治品格 守公德,对应好干部标准的“担当”,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 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勤政为民的旋律在古诗词中屡 见不鲜。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安得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衙斋卧听 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等,这些诗句都是爱民亲民、恪守公德的真实写照 ,为历代吟咏和颂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至上始终是我们党的执政理 念和价值追求。领导干部应始终牢记人民公仆这一角色定位,确保人民赋予的 权力用来造福人民;带头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而诗 词中匡世济民的优良官德可以激励广大领导干部见贤思齐,具有时代教育意义 。 涵养“严私德”的政治品格 严私德,对应好干部标准的“干净”,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 ,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人民。百行德为首、 品洁人自高,抱公绝私、公道正派,是诗词中官德文化的重要内容。比如:“丹 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等诗句讴 歌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官德。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 气满乾坤”倡导不慕虚名、绽放清芬的品格,引用“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勉 励干部志向高远、正心修身,引用“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表明扬 善惩恶、从严治党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为政之道,修身为本。 ”领导干部要涵养道德操守,明礼诚信,怀德自重,保持严肃的生活作风,牢记 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领导干部 应该从古诗词中吸收修身的滋养,始终心存敬畏、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涵养 官德,做到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教授) 第50辑:朱德谈学习党史 潘宏字数:3326 在党的领袖中,毛泽东称赞朱德为“人民的光荣”,周恩来高度评价朱德是 “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因为朱德在中国近现代革命中的经历最全面,由 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最典型,他心甘情愿地“投降无产阶级”,作为 “红军之父”在人民军队创建史上最具代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足 迹遍及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向中央写的调研报告最多,明确提出要建设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朱德的一生与中共党史密切关联,朱德谈学习中共党史 对后人有诸多启发和借鉴。 学习党史,要用“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筑牢思想根基 朱德1886年出生于四川仪陇佃农家庭,受过两年新式学堂教育,深明“读书 不忘救国”道理,曾立下“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远大志向。 1909年,他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投笔从戎,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期间参加了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而后在辛亥革命、反袁复辟和反段祺瑞独裁统治斗争中 ,驰骋沙场成为战功显赫的滇军名将。朱德远渡重洋追寻共产党追求救国真理 的故事曾被传为佳话。朱德婉拒孙中山重入滇军辅助革命的建议,因为他“对于 孙先生及其国民党信徒动辄与这个或那个军阀搞同盟的战术,已经失掉了信心 ”。对孙中山“为什么不去没有封建制度又有很多进步制度的美国”留学的疑问 ,他如此答复:“我们愿意到欧洲是因为听说社会主义在欧洲最强大。”“欧洲已 经出现了新的社会力量,也许对我们更有好处。”在德国,朱德光荣加入了中国 共产党。在一次讨论中,当许多同志惊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时,朱德阐明 了自己的观点:“先进的科学技术固然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成果,但是在资本家手 里却变成了压榨工人血汗的桎梏”,“在我没有接触马克思主义以前,曾经认为 ,中国之所以备受东、西方帝国主义的欺凌,只是因为她贫穷落后;我还想过 或许资本主义道路能够拯救中国。可是到德国这两年,我的思想转变了。中国 确实贫穷落后,但是不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不打倒贪官污吏 、土豪劣绅、军阀和帝国主义,中国将永远贫穷落后,任人宰割!”朱德世界观 的改变,代表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发动中国革命的深刻思想认识。此后,朱德 一生关于中共党史的总结与学习,始终与他的坚定信仰和意志、党性原则和自 觉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从未动摇。朱德经历十年“文革 ”,依旧信仰坚定,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共产党员受点委屈不算事儿。井 冈山、瑞金、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么多困难,那么多挫折,我们都熬过来了 ,现在这点磨难,能让我们丧失信心吗?”1975年春节,他在住处会见前来拜访 的宋时轮,在谈到学习时,不断强调共产党人信仰的重要,认为党史学习要追 根溯源,要认真“学习马、恩、列的著作,学习毛泽东著作,要活到老学到老 ”。四届人大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时,89岁高龄的朱德备受鼓舞,多 次提笔写下“革命到底”条幅以铭志。临终前不到两个月,朱德还拿着自己看过 的新译本《共产党宣言》,到中央党校去看望译者成仿吾畅谈感悟。他忠实践 行了终生“革命到底”的誓言。 学习党史,要尊重历史弄清真假马列主义 延安整风是全党同志对中共党史的一次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总结。1940年 ,朱德从前线返回延安,参加延安整风,协助清理中共党内路线是非问题。整 风期间,朱德作为军事高级干部学习组负责人,认真学习中共党史,他尊重历 史,实事求是,注重从党的历次挫折中汲取教训,纠正党在思想方法和思想路 线中的偏差。1942的12月4日,朱德在中共西北局高干会上,深刻分析教条主义 在党内长期统治的原因,指出,“大多数同志学习马列主义不够,分不清真假马 列主义。同时,中国又非常需要马列主义,因此,当错误路线打着马列主义旗 号时,大家就相信了。所以,今后必须很好地学习马列主义,使那些冒充的马 列主义、假招牌的马列主义非收起来不可”。他高度赞扬毛泽东实事求是解决中 国革命问题的魄力和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不唯书不唯上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 在系统分析教条主义危害的同时,朱德点名批评王明,指出,“我们党在二十多 年奋斗中已经产生了自己的领袖,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这是在历史过程中锻炼 出来的,不但在中国,而且世界上都承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所以,我看 有些人不要争了,还是坦坦白白、诚诚恳恳地做一点工作……”。作为党内德高 望重的长者,与毛泽东有着“朱毛不可分”特殊身份的朱德,在整风中为把全党 认识统一到毛泽东思想旗帜下作出了重大贡献。尊重历史,强调从党的挫折中 吸取经验教训,在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中分辨真假马列主义,可谓抓住了党史 学习的根本,有助于党员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做党的正确路线的自觉贯彻 者和执行者。 学习党史,军人要树立终身为党服务的思想 朱德在德国期间,曾给中共旅欧支部写信,表达个人的学习志向“终身为党 服务,作军事运动”。1944年,在延安组织编写红军一军团史座谈会上,朱德特 意谈到了《古田会议决议》形成的背景及其在我党建军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关 于如何建军,在闽西,当时红四军内部曾发生过争论,表现在四军第七次和第 八次党代表大会上。争论点为:军队已发展到一个新规模,需要有一套新办法 ,就象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上所通过的那样的一套新办法,才能进一步建 设无产阶级的新的军队”。古田会议前后,朱德与毛泽东推心置腹地探讨人民军 队建设问题,他诚恳地表示“对过去的那些我收回”,以高度的革命自觉,拥护 党的决议,坚决执行党指挥枪的原则。朱德在中共七大闭幕式上还特意讲了军 人与党的关系,“这一次选举,军队里的负责同志当选的相当多,所以,有些同 志担心将来会不会以军治党?这个事情,请同志们放心。因为我们党不是才发 展起来的,又经过了整风,又有毛主席的路线的。另外,我们军事干部在各方 面一定要无条件去服从党。我初加入共产党的时候,就宣誓服从党。因为我是 军人,应无条件的服从党,直到现在还是这样。现在这些军事干部都是党培养 成的,我们每一个军事干部都一定要服从党”,“我们的军事干部离开了党,那 他就一样也做不成,一样也做不了,一切问题要靠党”。朱德参加南昌起义时 ,是南下部队的开路先锋,“三河坝分兵”后,他负责指挥起义殿后部队,最后 担负收拢失败后四散撤退的起义部队坚持斗争,从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 军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他的权威诞生于南昌起 义后灭顶之灾后的重生,为革命军人如何学习中共党史树立了光辉榜样。 学习党史,要注重调查研究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年事已高,但他敏锐地感到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要比民主革命更为复杂、更为漫长,探索任务更加艰巨。为此,他每年都利 用2—3个月或更多时间到全国各地视察,对工业、矿业、农业、商业、外贸、 财政、交通等领域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中肯意见。他建议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和多种经营方式,主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对于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提出纠 正意见。他对党无限忠诚,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向毛泽东和党中央汇报调研情况 。他认为,“看到的问题就要报告中央,不报告就是不忠实;要不就是观潮派 ,看到坏事也不讲”。从1951年至1966年,他向党中央提交了108份反映各行各 业实际情况的调研报告,其中有98份报告是他亲自主持起草的,其中包含许多 符合实际情况的真知灼见。1960年,朱德远赴陕西、贵州、四川、河南4省考察 ,当切实感受人民的苦难后,立即向毛泽东汇报,阐明自己的调研观点:中国 各地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不同,物产和生产水平差异大,应因地制宜制定相关 政策而不能“求其一律”,农业和工业都要发展商品性生产,以适应国家经济建 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1965年12月30日,朱德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扩 大的第24次会议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过去我们是学习苏联经验,现在“我们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建设中国式的 社会主义”。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向外国学习,又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 “夜郎自大”“闭关自守”,要搞好内外交流,应该让农民致富,群众生活越富越 好。《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朱德同志提出 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意 义重大。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员) 第51辑:人灵秀:提升文化素养 聂丹字数:264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苏东坡《和董传留别》有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朱光 潜认为“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古诗词尤具灵秀之气,不仅语句凝练、 韵律优美,而且意境悠远、韵味绵长;不仅是文学经典,还蕴含大量历史知识 、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可以与时代精神步步紧跟,启迪人的心智和才情,提 高情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对大学生村官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他 要求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 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 界”。诗词浓缩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使干部的认识、思维、审美和表达能力 乃至情商得到全面提升。这是学诗可以“人灵秀”的时代价值之所在。 提升认识能力 古典诗词上自西周、下至明清,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人世百态和山水胜迹 等方方面面内容蕴藏其中,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历史,认识世界,开阔视野,增 长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善用优秀文化元素旁征博引,几乎每次讲话都引用诗词 古语中的典故。比如,他在2013年1月22日中央纪委全会上,引用“春宵苦短日 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比喻腐败懒政;引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 曲”形容天下大乱;引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以及“台城六代竞 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说明腐败就会亡国 。这些引用起到借古喻今的警戒效果,也表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广博的知识储备 。领导干部应该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从古诗词中撷取中华历史文化元素,增 强知识储备,提高认识能力。 提升思维能力 诗可以激活人的诗性思维,包含形象思维、想象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 维等,改善人的思维方式与精神质量。比如,根据“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可以体会其“诗中有画”的美妙意境;根据“举杯邀 明月,对影成三人”,可以放任想象随诗人驰骋;通过“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 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可以见常人所不能见;特别是通过习近平总书 记引用过的“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看似寻常最 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诗句,可以学习 蕴含其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总之,在学诗过程中,诗性思维能反复得到训练 。而一个具有诗性思维的人一定是灵秀之人。诗性思维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变 革的重要因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意味着 更加深刻的变革与创新。如果具备集形象思维、想象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 维等于一体的诗性思维,就能突破条框束缚,探索多种可能,寻求多种路径。 所以,领导干部可以从古诗词中吸纳更多灵秀之气,培养诗性思维,以更具活 力的精神气质迎接新时代,担当新使命。 提升审美能力 中华诗词韵律独特,言简义丰,意境空灵,形成极具古雅韵味的特殊美感 ,诗词的情感激发、道德教化作用都是通过其美感作用实现的。古诗词格外重 视意境的创设,强调“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例如,“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雄壮奔放的意境,“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是悲壮苍凉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恬淡空灵的意境。一旦进入 深邃高远的意境中,就会获得美妙的审美体验,进而产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利用诗词意境营造谈话氛围。在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 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讲话中,他多次引用诗文来“话家常”:用“风翻白浪 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描绘亚太合作、展翅齐飞的新愿景;用“一花不是春 ,孤雁难成行”表达对会议的美好祝愿。优美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意盎然的谈话 语境,产生了巨大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应该“通过提高文学鉴 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 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多次强调要“追求高尚 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作为党的干部,要从政治高度看待生活情趣,培养 健康高尚的情趣。诗词的浸染可以娱情怡神、滋养身心,提高审美能力,燃烧 生命激情,塑造健康人格,从而成为一个具有美好情感和高雅情趣的人,一个 远离低级趣味的人。 提升表达能力 古今凡优秀的诗词作品,在语言上无不具有形象生动、凝练含蓄、音韵和 谐、感染力强等特点,因此在语言的锤炼上须下大力气。尤其古诗词篇幅短小 ,更要追求语言精炼含蓄,所谓“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此,学习古诗词可以提高语言运用的功力。“不学诗,无以言”“熟读唐诗三 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要从古诗词中学习语言表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 领导干部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文风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 标新二月花”,倡导“短、实、新”。他率先垂范,诗词古语在他的重要报告和讲 话中俯拾皆是,不仅精炼了语言,也大大增强了感染力。比如,他用孟郊的《 游子吟》表达孝道理念,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表明故土难忘,用“接天 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抒发对澳门这块“莲花宝地”美好前景的信心,用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教育广大干部在知行合一中担当作为。总之,他引 用的诗词内容广泛,体现了深厚的诗词功底,恰到好处地传情达意,充满了语 言活力。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自己创作诗词,在视察兰考时吟咏了自创 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等诗句铿锵有声,既抒发了对焦裕禄的赞颂和追思 ,又表达了自己爱国为民的责任担当,寄意高远、感人至深。领导干部应以习 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学习诗词语言的精妙隽永,善于化用诗中佳句甚至自创诗 词,从而提升语言表现力,让表达真正入耳入心。 诗是心灵的吟唱,学诗的过程,就是提振精神、涵养品格、提升素养的过 程。在全国上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新时代,包含古诗 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力量。领导 干部是时代的“领头雁”,其素养高低直接影响执政能力,应率先学习传统文化 、学习古诗词。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学诗,不仅能让自己“情飞扬、志高昂、人灵 秀”,增强人格魅力,而且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人们以思想上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