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 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生态文明 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 战略决策。根据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为统筹推进我省绿色 低碳技术创新,推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 面绿色转型,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 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问 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坚持系统布 局、前瞻引领、重点突破、融合转化,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 新型举国体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先发优势,统筹考虑经济发 展、能源安全、碳排放、居民生活,系统分析能源消费总量、 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四个指标,聚焦绿色低碳 循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科研攻关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迭代升 级,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引领支撑我省如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初步构建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 我省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关键 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支 撑我省如期实现碳达峰。 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瞄准世界前沿,强化低碳、零碳、 负碳技术攻关,在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 存(以下简称"CCUS")、生态碳汇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xx项 以上。 高端平台体系基本建成。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和碳负排 放技术研究方向,建设省级创新载体xx家,争创国家科技创新 基地x家,积极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初步建 成国内领先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集聚区。 创新人才团队竞相汇聚。力争引进xx名以上绿色低碳技术相 关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培育和引进xx名以上创 新型企业家和xx个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打造一批具有国 际顶尖水平的专业人才团队。 创新创业生态良性发展。建设xx家左右以"率先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的省级可持续发展 创新示范区,建设xx家左右绿色低碳高新区,新增绿色低碳技 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xxxx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xx家。 到2030年,着眼碳中和战略目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发 展取得积极进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生态碳汇 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抢占碳中和技术制高 点,高质量支撑我省实现碳中和。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基础前沿研究工程。 1、加强基础前沿创新引领。围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 能、CCUS等领域,重点开展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电化学储能、 催化制氢、直接空气CO2捕集、化学链载体材料、CO2分子断键 与重构、生物直接转化CO2等方向机制、方法研究。 到20xx年,力争实现x项以上基础前沿重大创新。 2、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协同创新。聚焦低碳、零碳、负碳关 键技术需求,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 术等交叉融合,通过协同创新重点推进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储 能、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系统、CO2捕集利用协同污染物治理等研 究。到2025年,力争取得x项以上原创性成果。 (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工程。 3、推进零碳电力技术创新。围绕能源供给转型和脱碳降碳 需求,重点突破火电机组提效降碳、太阳能、风力、生物质与 海洋能发电、规模化储能、先进输配电等关键技术,支持"风光 倍增"工程和"千万光伏"计划实施,推动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 接入"源网荷储"一体化电力系统。到2025年,力争度电CO2排放 下降x%,实现百MW级电化学储能技术应用。 4、推动零碳非电能源技术发展。围绕非电能源绿色发展重 大需求,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制氢、高压气态和液态储氢、氢 燃气轮机、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促进形成氢能产业链,推 动氢能、生物质能等非电用能替代。到2025年,力争建成单套 液化能力≥xt/d氢液化系统,完成MW级掺氢工业燃气轮机样机 制造,实现百kW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长期运行。 5、推进零碳流程重塑。围绕化工、纺织、建材、钢铁、石 化、造纸、化纤等高碳行业减污降碳需求,着力强化低碳燃料 与原料替代、过程智能调控、余热余能高效利用等研究,持续 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加快推进行业绿色转型。到2025年,基于 基础材料升级、过程工艺革新、能量梯级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 等,突破一批流程再造关键技术。 6、低碳技术集成与优化。聚焦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 生活等领域需求,通过多技术单元集成与优化,着力发展装配 式建筑、交通低碳燃料替代、智能交通、综合能源、碳标签认 证等关键技术,协同发展非CO2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推进全社会 节能减排。 7、超前部署CCUS技术。聚焦碳捕集与利用,加快研发碳捕 集先进材料、专用大型CO2分离与换热装备、CO2资源化利用等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烟气CO2捕集、CO2矿化及微藻利用技 术,部署直接空气CO2捕集等负排放技术。到2025年,力争实 现CO2捕集率≥xx%,CO2转化利用率≥xx%,碳捕集能耗下降xx %以上。 8、系统部署生态碳汇技术。研究海洋、森林、湿地、农 业、渔业等生态碳汇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演化规律,重点开展海 洋蓝碳、森林绿碳、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稳碳增汇技术攻关,建 立生态碳储量核算、碳汇能力提升潜力评估等方法,挖掘生态 系统碳汇潜力。 (三)实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工程。 9、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