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公文:“浓妆”“淡抹”要相宜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公文:“浓妆”“淡抹”要相宜 我国公文历来尚简,视简为文章之极则。  但繁简是相对而言的,并非一概而论。因为公文写作是多因素度量的结果,有 很强的灵活性。  我一直有个观点,写文章如同解数学题,在底层遵守着数学函数y=f(x)规律 ,写法随人、文、物、事、时等变量变化,甚至笔法的繁简等问题,也遵循着这个 逻辑。  所谓繁简,即表述的详略问题。  如何度量这种关系?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总结了“四把尺子”,供“笔杆子 ”使用。  1、以事为尺:文随事走  所谓“事”,是指文稿描述的客观事物,即表述的内容本身。  文稿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写作中何时详写,何时略写 ,我觉得关键要服从内容安排,随事而制。  怎么做到这一点?我在工作中总结了五条原则,供大家参考。  1.多则繁,寡则简  比如,一个科室的工作总结,一两千字就可以说清楚,若是一个单位的总结则 不然,涉及面广、方方面面都要兼顾,没个几千字下不来。  2.实则繁,虚则简  对于言之有物的真材实料、言之有理的真知灼见、言之有情的肺腑之言,可以 深入细致地分析,反之就尽量从简,甚至略而不谈。  3.难则繁,轻则简  对于背景复杂、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可多分几个层次、多换几个角 度,对于相对简单、容易理解的问题,可概括性地表达,只要让人看得懂就可以了 。  4.重则繁,轻则简  对于重点、难点、亮点,以及各方关注的焦点、热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 意义重大的问题,浓墨重彩地写,无关紧要的问题,一笔带过也是可以的。  5.新则繁,旧则简  对于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措施、新方法,取得的新成绩、新 进展,有必要重点写、详细写,而众所周知、老生常谈的情况,就不要过度展开。   2、以文为尺:量体裁衣  所谓“文”,即文种、文稿的体例范式。  在党政机关中通用的十五种“法定文种”中,每种都有特定的体例,有的简略 ,有的相对复杂。  像不像、三分样。一篇得体的文稿,首先要学会量体裁衣,让形式更符合文体 特征,让人一看,就觉得“应该是这个样子”。  如何才能量体裁衣?我的经验是看两方面情况:  首先,看文种类型。  不同文种有不同特点,有不同表述方式。  有些文种结构简单、语言简洁、篇幅简短,如请示、批复、命令,多的几百字 ,少的只有十来个字。  比如,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仅660余字,精炼至极,堪称学习的经典文本。  而一些综合性文稿,如讲话稿、工作报告则不然,结构相对复杂,涉及方方面 面,字数少的一两千字,多的上万字。  比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共分为十三个部分,长达32000多字,篇幅非常 宏大,绝非通知、批复等文稿可以比拟。  其次,看文稿的内部结构。  文稿的内部有不同的表意模块,有的用来谈认识、谈理念、讲意义,有的用来 讲措施、讲方法、提要求,有的讲面上,有的说点上,模块不同,表述要求也是不 同的。  比如,起草工作指导意见,对于目标、任务、措施、要求等核心板块,一般要 写深写细,不厌其精、不厌其实,而对于认识、思路、原则等板块则不用过度展开 ,点到为止即可,对于点上的情况,可以详尽一些,而面上的概括,则要尽量归纳 概括,抽象简洁。  3、以时为尺:审时度势  所谓“时”,指的是文稿在某个时代所应该体现的特征,或在某种场合对问题 提出的时间要求。  一篇文章到底该详写还是简写?我的观点是,审时度势,把文稿放到具体的 “时间”背景下来考虑,做到因时而变。  要理解所谓的“时”,需从两个维度切入:  第一,“时代”维度  我感觉,好文章要体现时代性,古人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讲的大致就是这个意思。一篇与时代风格格格不入的文章,很难算得上是好文 章,至少不会是受欢迎的文章。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