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发根为树 化本为纲——如何从无到有地拟制写作提纲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发根为树 化本为纲——如何从无到有地拟制 写作提纲 近日读书,偶见晋代哲学家杨泉的名言“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 物理论》)。把这句文言文翻译过来,意思是:抓住渔网的总绳,渔网自然而然就 会张开;抓住问题的根本,其它末节也会随之跟上。这讲的是做事的普遍规律,在 论及写作规律的时候,也常常被引用。 杨泉的这句名言,我并不是第一次见到,然而这一次却有了新的感悟:在写作 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抓住根本性问题,还要善于“发根为树”“化本为纲”——抓 住写作目的这个根,聚焦“体用”这个本,推导、拟制出多呈 树状结构的写作提纲。杨泉所说的“纲”,单指总绳,“秉纲”和“执本 ”是同意类比。我在这里所说的“纲”,则是写作提纲,实际上已经把“纲”和 “目”都包含在内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写作之难,往往首先表现为理清思路难。如果完全 没有思路或者思路不清晰、打不开,写作就是一件折磨人甚至憋死人的事。提纲 是文章架构的设计图,也是文稿写作的施工图。拟制提纲的过程 ,也就是打开思路、理清思路的过程。提纲拟好了,剩下的事情不过是照图施工罢 了,多数人都能顺利完成。 下面,我围绕广义公文或者说机关文稿的写作,紧扣“发根为树”“化本为纲 ”这两点,就如何无中生有地拟制提纲,从实操上展开来谈一谈。我认为,拟制写 作提纲的过程,主要可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写作目的 公文写作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起草文稿一定是有所“为”,不是为文而文,而 是为了处理公务、推动工作而行文。不管是领导派活的“授命写作”,还是根据工 作需要自行启动的“职守写作”,行文目的都是写作活动的根由。所以,我们在拟 制提纲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想明白为什么要写这个材料,或者说写这个材料要达 到什么目的。目的不明,就如同射箭没有靶子、走路没有方向。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中明文规定,公文 “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 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行文目的,跳不出这个大范 围。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起草一篇文稿,可能同时抱有多个目的。比如,起 草一篇讲话稿,既是为了总结前一段的工作,肯定成绩、激发干劲,又是为了统一 思想、提高认识,分析形势、把握趋势,部署任务、给予指导,以推动下一步的工 作。遇到这种情况,就要从多个目的中找出主要目的,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 方面,如同在树木复杂的根系中找出主根,这是“执本”的内在要求。 比如,上面所说的讲话稿,如果主要目的是总结工作,那就把重心放在前面 ,或拉条或分块来写,对下一步工作的安排只在最后写一段,线条可以粗一些;如 果主要目的是部署工作,那就把重心放在后面,前面的总结成绩可以只作为导语 ,简笔做些勾勒即可。 就部署工作来说,如果主要矛盾是对所写工作重视不够,那就把统一思想、提 高认识作为重点,把需要着重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拉出若干 条进行分述,其他内容可以适当少写一些,层次简明一些。甚至整个稿子可以不写 其他内容,专写思想认识问题,把工作揉到思想认识问题中去写。后面这种写法 ,叫做“以虚带实”,思想认识为“虚”,具体工作为“实”,很多认识问题解决 了,工作问题就迎刃而解。 当然,实际工作中主要矛盾往往不止一个,每个主要矛盾都可以提炼成为文稿 中的一级标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可提炼为二级标题,形成“大点套小点”的结构 形式。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 第二步:解决“体用”问题 宋代大文豪苏轼早就说过:“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答乔舍 人启》)其中的“体用”二字,在我国古代哲学中是一对重要范畴,指本体和作用 ,我在这里引申为文体文种和作用。在文稿写作中,“体用一源”(北宋·程颐《 易传序》),都源于写作目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