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例谈毛泽东十大教授法在机关文稿写作中的具体运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例谈毛泽东十大教授法在机关文稿写作中的具 体运用 近日准备党课讲稿,看了两部干部教育史方面的专著。在其中一本里面,看到 这样一段话: 1929年12月,毛泽东还总结了干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概括成著名的“十 大教授法”,即:“(1)启发式(废止注入式);(2)由近及远;(3)由浅入 深;(4)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释俗);(5)说话要明白;(6)说话要有趣味 ;(7)以姿势助说话;(8)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9)要提纲;(10)干部班 要讨论式。”这十大教授法,特别是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干部教育培训工 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建国后的干部教育培训中仍被广泛采用。 按照自己的习惯,我对这“十大教授法”的出处作了一下检索——它们出自毛 主席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 ),说的是为部队上政治课的教学法。 我在大学里当过11年“双肩挑”的教师,调离学校后,又当了近10年的兼职硕 导,还经常为党校、干部学院的学员授课。看到这“十大教授法”,我的“有感度 ”相当高,因为其中多数方法我都运用过,不仅运用在讲课时、讲座上,也灵活运 用到自己讲话和撰写领导讲话稿的过程中。从方法上看,领导讲话与老师讲课都是 “讲”,都靠一个脑子一把嘴,有不少相同相通的地方。领导讲话是施政手段,与 上政治课相同相通的地方更多。 作为一名有30年“写龄”的“老笔头”,我写文章的经验比讲课更丰富,体会 也更深刻。这里,试着对“十大教授法”在领导讲话稿写作中的运用,谈一些自己 的感受和体会。 第一,启发式 启发式讲话,从形式上看,设问是常用手法和基本标志。比如: 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提高干部的政治能力?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加强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 历练。 上面这种设问,可以看作是“小设问”。还有一种“大设问”,就是把问题用 作标题,其下的内容都是对问题的回答。比如: 下面我讲3个问题。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专门成立这样一个机构? 第二,我们的职责主要是什么? 第三,我们怎样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然而,启发式讲话并不是只有设问这一个方法。大道无形。真正高明的方法 ,是不着痕迹的,正所谓“但知盐味,不见盐质”(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 )。下面这些方法,看似没有对听众提问题,同样具有启人思考的作用。 一是语言诱导。比如: 这方面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大家可以联系自身工作实际,深入思考一下 这个问题。 二是故意留白。就是“话到嘴边留三分”,故意给听众留下思考的空间,营造 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比如: 我们每个人想问题、拿主意、做工作的时候,都要经常问一问自己,是不是真 正做到了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这个问题上,懂么?会么?敢么? 从根本上说,所有以问题为导向的稿子,都具有启发思考的作用。抛出问题 ,既不做分析,又不给答案,任由听众自己去发挥,这是一种运用;提出问题,也 做了分析,但不给答案,让读者自己去找,这是第二种运用;在机关文稿写作中 ,我们运用比较多的方法,是既提出问题,又分析问题,还能给出解决问题之策 ,但也留有思考的空间、发挥的余地。 第二,由近及远 有人把领导讲话稿的写作要求概括为“居高望远好深思”,我非常赞同。其中 的“远”,一指时间上的“远”,也就是“久远”;二指空间上的“远”,也就 是“远处”“远方”,包括一般人不注意或者目光所不能及的地方,也包括外地外 国。 领导以讲话的方式指导工作,解决的往往是本地本单位的问题、现实的问题。 但至少有以下两方面原因,决定了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本地、看眼前、看当下。 一是“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清·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一方面,现实问题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往往有历史的根由,需要我们追根溯 源、治病求本;另一方面,历史是教科书也是清醒剂,能够让我们以史为鉴,从中 启迪智慧、汲取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映照现实、远观未来。 二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清·陈澹然,同上)。我们想问题、抓工 作,必须在全局全盘中找准自身定位,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同时,我们既要 学会“跳出本地看本地”“跳出本职看本职”,又要学会“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危 机中育先机”,这就需要善于学习借鉴外地外单位乃至外国的好思路、好经验、好 做法。 所以,我们起草领导讲话稿的时候,无论在写作思路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 要由近及远,做到“想远看近抓当前”。这样写出来的稿子,才能把现实针对性与 历史纵深感集于一身,既有准头、看头,又有广度、厚度。 第三,由浅入深 关于准确把握写稿子的“深”和“浅”,有两个词非常重要:一个是“深入浅 出”,这是对内容的要求;另一个是“由浅入深”,这是对方法的要求。 写稿子为什么要由浅入深?因为这样写更符合思维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受众的 认知需求,能够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受众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深入进去 ,直至发现“最深处的秘密”。反之,如果由深入浅,很难引起受众的兴趣,甚至 一开始就把他们吓跑了。 第四,说话通俗化 领导讲话是要让人听、让人懂的。我们经常说“通俗易懂”,“通俗”才能 “易懂”。 那么,什么样的话才称得上是“通俗”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通用”的、 多数人习惯说习惯用的,也就是“大众语言”“群众语言”;就是老百姓常说的 “家常话”“大白话”,就是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俗话、民谚、歇后语、网络用语 ,等等。 很多“大领导”都非常注意说话通俗化,特别是面对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的时 候。在他们的讲话中,朴实而生动、直白又深刻的语言比比皆是。 著名作家老舍说过:“没有一位语言大师是脱离群众的。”秦牧也说过:“最 大的语言宝库,毕竟在当代人的口头上。”所以,我们要做到说话通俗化,就要深 入基层、深入群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深入群众,你就来到了智慧的大 课堂、语言的大课堂,我们的文件、讲话、文章就可以有的放矢,体现群众意愿 ,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 老舍先生还说过:“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从字面上找语言,语言 便成了点缀,不能一针见血的说到根儿上。话跟生活是分不开的。因此,学习语言 也和体验生活是分不开的。”在我们的工作中和写作中,要做到说话通俗化,很重 要的一点是运用生活语言来谈工作、写工作。比如: 俗话说:“西瓜摘早了不甜,萝卜拔晚了空心。”干部使用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