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一字之差避雷指南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一字之差避雷指南 现在的新闻在网络上动辄就是千万阅读量,同纸媒时代相比,意味着 每一个字都要面对放大千倍万倍的检视,这对新闻产品的“合 格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闻是严谨的,多一字少一字一眼看上去大差不差,但有时就是这一个字,藏 着汹涌暗流。 先看一例。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 做的经济形势报告中提到一个案例:“6月份的时候,银行间的隔夜拆借率曾一下 到了13%......外界有说法,‘中国银行间出现了债务违约、头寸紧 张’……现在网络很发达,有人就把‘中国银行间发生资金违约’改了一 下,把‘间’字划掉了,变成了‘中国银行发生资金违约’……这一下就议论 开了。” 将“中国银行间”变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虽然只差一字,但不 难想象嗅觉极为灵敏的资本市场看到后者时会有何想法。 来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上述的案例警醒我们,对稿件中每个字都应审慎。笔者结合日常工作经历,总 结了易出现“一字之差”的三种坑。    第一坑:口语化表达&习惯性表述 遇到“小字”,眼睛睁大。字义、用法相近,口语易说错,放到语句里乍一看仿 佛也没错的“小字”,经常有坑。比如,将“文物外交”错述为“文化外 交”、“(III)号”错述为“(II)号”等,其中不乏涉重要人物引语、重要史 实、重要文件名称,对采编工作具有一定迷惑性、隐患性。 惯性表达的错误及时“刹车”。有些表述口头说惯了,落到纸面上可能就有问 题。例如,“北朝鲜(北韩)”“前苏联”“孟加拉”“蒙古”应规范表述为“朝鲜”“苏联”“孟加 拉国”“蒙古国”。又如,“中印尼”“中印”、“祖籍国”“祖国”、“华侨”“华人”“华裔”等词混 用、错用。 对“专家说”要审慎。有时专家接受采访并不那么讲究一些小字小词,容易出现 一些或大或小的不规范。  第二坑:新旧称呼 在一些人物通讯稿中可能会不经意涉及到新旧称呼的问题。例如某篇稿件在讲 述受访专家奋斗经历时,直接引用专家口述,说其研究成果曾得到某某总局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