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治理能效的调研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提 高社区治理能效的调研报告 全市现有城乡社区**个(村**个、社区**个),培育发展市级社会组织**个、 社区社会组织**个,拥有国家、省级社会治理创新试验区*个。当前,社区日益成为 社会管理的重心、改善民生的依托、维护稳定的根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 挑战。对标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要求,我市基层社区治理还存在机制不畅、联动不 强、活力不足、能效不高等问题。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坚决避免”(坚 决避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坚决避免“一根针失灵导致千条线失效”的事 件),围绕新时代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我先后带队赴**、**和**等兄弟市进行了学 习考察调研,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梳理、总结,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当前社区建设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坚持把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 新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在组织领导、政策体系、经费投入、社区综合服务设 施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社区建设机制不断完善。 各地按照理顺关系、完善结构、提高效能的基本思路,全面建立“一委一居一站一 办”服务管理体制。“政社互动”覆盖全市所有镇(街),并在实践上提供了“两份清 单”、“一份协议”等操作范本。扎实推进社区“减负增效”,社区台账和挂牌、创建评比 等减幅均在60%以上。二是社区自治功能有效提升。各地积极完善社区组织体系,社 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加快发 展,涌现出“日进一户解民需”、“四位一体”促和谐和社区大党委制等新的自治方式。 三是社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约**亿元,采取财政补助、 开发配建、公益捐助、调剂解决等建设模式,新(改)建社区基础平台***个,新增 社区服务用房**万平方米。四是社区居民办事更加方便。各地积极推动医疗卫生、 社会救助、治安司法等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智慧社区”、“全科社工”、“一 窗协办”等服务模式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发放爱心“黄手环”**万余部,使社区居民在 家门口享受到丰富、便利的公共服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还面临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 题,概括为四方面矛盾:一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与社区服务水平滞后的矛盾。随着 改革深化、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更多“单位人”成为“社会人”,给社区治理和服务提 出了新课题。城市面貌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一些社区及居民小区环境还有不尽人 意的地方,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整体形象不协调。二是居民多元化需求与社区公 共服务不足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性 趋势,从单一的生活需求,向公共治安、生态环境、医疗保健、文体活动等综合需 求转变;同时住房商品化使居民更加关注自己住房的价值和生活环境质量的提 升,居委会忙于上级交办的事务无暇关注居民的多元需求,而社区服务跟进不及 时,远远满足不了居民需求。三是管理服务拓展与社区能力建设落后的矛盾。当 前,社区治理和服务任务日益繁重,但社区工作者能力不够强,社会工作专业和实 务能力还比较缺乏,服务群众的手段不足,加上目前社区综合能力建设相对滞 后,影响了社区的工作开展和服务水平。四是政府机构改革与社区治理体制不顺的 矛盾。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政府的一部分社会职能转移到社区,但职能部门在 向社区交办工作时,没有赋予社区相应权利和必要保障,存在社区工作“责权利”不对 等问题,社区与政府相关部门、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之间关系也有待进一步 理顺。同时,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滞后,在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人员配备、服务 供给等方面都远不能达到现代社区治理要求。 二、新型社区建设的内涵及核心要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社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社区虽 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 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 自治良性互动。”党的二十大强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 同体”。这些都深刻阐明了社区治理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 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抓好社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型社区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 民”始终是社区建设永恒的主题。社区建设是一个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社会组 织、社区居民之间平等协商的共进过程。社区工作者服务在基层一线,天天与群众 尤其是困难群众打交道,最能体会“为民”的深刻含义。新型社区建设本质上反映了人 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更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 发点和落脚点。 (二)新型社区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社区建 设所做的所有工作,最终都指向社会公平和人民幸福。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评价新型社区的发展成效,关键也是看是否增进 了群众的幸福感,是否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新型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是为民、法治、创新、融合、共享。为民就是 以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服务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领域、服务手段和服务质量,增强 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法治就是以法治意识、法治思维为基本要 求,化解社区治理中遇到的矛盾、调节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协调不同治理主体之 间的关系、规范多元共治行为。创新就是不断探索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社 区、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联动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社区服务。融合 就是聚焦社区服务,优化各级各类资源在城乡社区的配置融合,促进社区服务提质 增效。共享就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城乡社区治理的成果惠及全体社区居 民,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四)新型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是标准化、多元化、制度化、专业化、信息 化、特色化。标准化要求社区建设每一项业务工作,都应该严格遵守行业标准、工 作要求、操作程序,走精细化的发展轨道。多元化要求社区建设要以社区党组织为 核心,更加注重发动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和推进社区建设。制度化就是围绕协商于 民、协商为民的要求,提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促进 基层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专业化要求健全社区和社区工作专业人才培 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促进社 区工作与社会工作、社会治理的融合发展。信息化要求借鉴“互联网+”理念,创新在 线服务、网上民主等形式,并在社区层面逐步融合现有各业务系统数据,切实增强 社区综合服务功能。特色化就是以满足居民群众服务、精神和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 落脚点,将社区专业化、人文化服务延伸到有需求的居民群众,增强居民对社区的 归属感。 (五)新型社区建设要遵循“抓重点、树品牌、促转型、补短板、守底线”的工 作思路。抓重点,就是要突出抓好促进民生共享、促进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促进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的核心工作,集中更多的资源攻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 要方面。树品牌,就是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推出更多的改 革举措,创立更多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社区建设品牌。促转型,就是要促进社 区各项业务工作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补短板,就是要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解决突出 问题。守底线,就是要坚决守住社区民生保障底线、安全生产底线、廉洁从政底 线、信访维稳底线,防止冲击社会心理底线的极端事件发生。 三、推进新型社区建设的举措 建设新型社区,要以社区自治作为制度前提,以多方参与作为主体力量,以造 福群众作为工作目标,让居民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主要围绕以 下7个方面: 突出社区党建引领,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一是加强社区党建引领社区建设。加 强和改进街道(镇)、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形成以街 道(镇)、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基层政府为主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基 础,居民为主体,驻社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 理架构。深化中心城区街道管理职能体制改革,在做好相关经济发展工作的同 时,推动街道党组织聚焦主责主业,把工作重心转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上,转到做好 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工作上。二是大力推行区域化党建。积极探索街道 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推动街道、社区和驻社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党组织共驻共 建、互联互补,扩大商务楼宇、各类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