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怎样把材料写出深度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怎样把材料写出深度 怎样把材料写出深度 成 文 在机关单位写材料,领导常提的一条“硬要求”就是要写得有深度。尽管这个要求 很不容易达到,但无论是把材料写出彩,还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笔杆子”,都必须为 此而努力。 写出深度,首先要搞清楚怎样才是有深度。“深”是程度,也是状态,相对 于“浅”而存在,是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在机关文稿写作中,积累的深厚、调 研的深入、问题的深究、认识的深化是把材料写出深度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 础,而思想的深邃、见解的深刻、感情的深沉则是材料深度的内核所在和集中体 现。 写材料就是写工作,核心是写业务。从所写工作的共性来看,材料的深度主要 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找到根源。正所谓“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南北朝·刘勰《文心雕 龙》)。事物的根源是发展的起点,也常常是思考的发端、问题的依归。在材料写 作中,研究工作要知其来源,分析问题要找到根由,进而才能由源及流、由根及 株,把所写内容演绎开来,形成“材料世界”的万千气象。 二是看到本质。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 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 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要把材料写好,必 须练就“瞻山识璞、临川知珠”(东晋·葛洪《抱朴子·行品》)的政治慧眼,善于通过 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眼前物象所局限、工作表象所迷惑、人为假象 所蒙蔽。看到本质、把握本质,写材料的时候才能化繁为简、执简驭繁,避免眉毛 胡子一把抓;才能一针见血、一语中的,直击所写事项特别是所写问题的靶心,写 出“十环语言”。 三是揭示规律。所谓“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 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 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可以揭示、驾 驭。这里所说的揭示规律,指的是在材料中揭示所写工作、所写事项的构成要素之 间的本质联系以及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这种揭示,可以直陈规律性认识,也可以 通过按规律办事来加以展示,后者属于不言自明。 上面这三种深度,从根本上说都是研究的深度、思考的深度。所以,写材料的 时候,主要精力不应放在咬文嚼字、谋篇布局上,而应放在研究工作、思考问题 上。尽管形式上的东西也很重要,但再完美的形式也出不了深度,充其量只能给人 以故作高深之感。 那么,怎样才能把材料写出深度呢? ——学得深才能写得深。立身百行,以学为先。作为一名机关干部,需要学的 东西很多,基本原则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曾为广大干部 开出这样一张课程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 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 会、管理、生态、国际等各方面基础性知识,学习同做好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 技能,不断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然而,要把材料写深写好,仅凭较宽的 知识面是不够的,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唐·韩愈《师说》),还得在“博”的基础上求 专求精求深。求专,就是聚焦所从事的工作,适应专业化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学理 论、学政策、学知识、学技能,在学以致用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使自己成为学有 所长、干有所成的“专门家”。在某一领域学得越深,把相关知识吃得越透,越有利于 把材料写出深度。 ——挖得深才能写得深。事物的根源、本质、规律,往往都不是肉眼可见、触 目可及的,需要像打井一样往深处挖,挖到思维的原点上、智慧的泉眼上、知识的 根脉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我们要善于 从中挖情况、挖经验、挖智慧,挖掘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挖井也好,挖矿也 好,既要挖对方向,又要挖到足够的深度,甚至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来钻探,这样才 能让思想的活泉喷涌而出、知识的宝藏精华毕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材料的深度不 是写出来的,而是通过调查研究挖出来的,运用思维工具挖出来的,顺应工作规律 挖出来的。 ——行之笃才能写得深。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行。”(《冬日读书示子聿》)同样写一件事情、一项工作,“躬行”之后有了经验、 有了体会、有了感悟再去写,远远要比纸上谈兵写得深刻、写得生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就是说,实践是认 知的开始,而认知又是对实践的升华。只有经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循环往 复,认知才会不断加深。 古人还说过:“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宋·张栻《论语 解·序》)知愈进、行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