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修改公文六步法!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修改公文六步法! 公文的修改,是公文撰写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撰写过程中,随时注意修改自 己所写的公文,是写好公文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篇公文的撰写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写作阶段和修改阶段。一般所 说的修改,是指在公文初稿写成以后的修改,即公文写作过程中的最后阶段——修改阶段。 但实际上,修改工作是贯穿在公文写作的全过程之中的。撰写一篇公文,从接受任务到立意 构思,从谋篇布局到初稿写成,往往需要反复推敲、反复琢磨,有时还需要反复进行讨论和 研究。这些虽然属于写作前的准备阶段,但都带有修改的性质。而当提笔撰写时,一般也都是 边写边改。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公文是改出来的。公文的撰写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修改的 过程。公文只有经过修改以后,才能更好地反映领导意图和客观实际。因为公文写作同文艺作 品或其他文章不同,它不是作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也不是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公文,不是作 者个人创作的作品,也不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完成领导机关或领导人交办的撰写任务。因 此,初稿完成之后,必须征求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意见,有的还要经过集体讨论,才能最后 定稿。因此,这道修改的工序,是不能缺少的。   公文又是指导性、法规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一种文体,它要求表述准确,逻辑严密,行文流 畅,而这些,也只有经过反复修改才能达到。文不厌改,公文是改出来的。不经修改的公文是 没有的。同时,撰稿人员,也只有不断修改,才能不断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和思想政策水平,才 能逐步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公文修改的内容,小到标点符号,大到主题思想,都属于修改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六个方 面:   第一,修改主题。主题是公文的灵魂和统帅,也是一篇公文的中心思想之所在。因此,修 改公文,首先要考虑主题的修改。看看主题思想是否正确,主题的论述是否集中,主题挖掘的 是否深刻。只有主题改好了,其他方面的修改才会有所依据。主题的变动和修改,一般有两种 情况,一个是变动主题,一个是深化主题。   所谓变动主题,主要是指对原来不够确切或不够突出的主题所做的较大的修改,或者原来 的主题根本不符合要求,需要推倒重来,重新确立新的主题。这种情况在起草大的工作报告或 者工作总结时,由于撰稿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的限制,起草的文稿站得不高,看得不远,经领 导讨论后,需要做较大的修改,或者推倒重来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反复几遍,也是屡见不鲜 的。   所谓深化主题,主要是指原来的主题思想基本上正确,但是表现的还不够深刻有力,需 要进一步补充、挖掘和深化,使主题思想更加明确,更加集中,而所做的修改和补正。这种 情况,在一般公文起草过程中,是常常遇到的。因为我们在开始撰稿时,由于工作水平的局限 性,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往往看得不深,想得不透,因此起草的稿子,常常犯一般化的毛病,文 稿缺乏新意。经过领导及同志们的讨论和反复修改,主题思想才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   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家,都强调“文不厌改”,而且,他们也大都是苦心孤诣地修改自己的文 章的圣手。马克思写《资本论》,从拟定写作计划到初稿完成,经过了多次的酝酿和修改。第 一卷写完后,还作了一次文字上的修饰才出版的。   第二,修改观点。公文中的大小观点,都应该鲜明正确。观点错误或片面,必然会影响公 文的质量,给工作带来危害。因此,修改公文要考虑观点是否正确,表达有无问题。凡属思想 感情不健康,看法不够全面,提法不够妥当,概念模糊,以及推理、论证不合逻辑的地方,都 应该进行修改。否则就会影响内容的表达,甚至产生不良的后果。   第三,修改材料。材料是公文的基础,公文中的观点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有了正确的 观点,还要通过恰当的材料表现出来。公文中的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材料要足以说明 观点,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统一。如果公文只有观点而无材料,或者有了材料而不能说 明观点,或者材料过多而淹没了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对材料就要进行适当的修改。修改材 料,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1、去伪求真。公文所引用的材料,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准确、真实。不确切的材 料,用在公文中轻则会伤害公文的说服力和权威性,重则会给党和国家的工作带来损失和危 害。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有些地区和部门,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把一些不切实际的材料 写入公文中,如“小麦亩产一万斤”等等,给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其教训是深刻的。因此,在 公文修改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所运用的材料是否准确和真实。凡不准确和翔实的地方,都应 该认真地加以修改和更换。   2、充实丰润。公文要具有说服力,必须有典型材料,如果内容空泛,说理不充分,抽象 的议论过多,缺乏典型具体的材料,在修改过程中,就要设法增加和补充一些新的材料,使之 更加完满和充实。当然,增加材料,决不能“多多益善”,有什么材料都写上去,而应该恰到好 处,多少适度,能够说明问题为止。因此,增加材料必须注意选择,要选用那些能够真正反映 事物本质的典型材料,而不能不顾需要,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