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网络舆情主题经验交流材料汇编(6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网络舆情主题经验交流材料汇编(6篇) 目录 1.网络舆情的失真现象及防范策略............................................................................. 2 2.5G时代网络舆情处置浅议..................................................................................... 8 3.应急舆情人才“五融合”培养探究..........................................................................16 4.新媒体时代企业舆情管理之道.............................................................................23 5.网络舆情对思政教育的要求及对策...................................................................... 30 6.突发事件舆情管控疏导与平安xx建设...................................................................36 网络舆情的失真现象及防范策略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 生活,深刻改变着全球的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 局。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 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正视“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 战”,要推进“新闻舆论引导、网络综合治理”的调研。 新媒体时代,民众通过网络渠道参与社会话题讨论、进行 社会监督已成为常态。因此,调研和分析网络舆情失真现 象及其成因,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网络舆情动态,引导舆论 的正确走向,推动构建和谐、清新的网络舆论场。 网络舆情失真现象分析 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各类观 点、立场在网络交锋,为网络舆情调研提供了丰沃的土 壤。但同时也对当前网络舆情生态带来了诸多挑战。 信息茧房加固舆论认知偏见。当前算法推送技术在各 大互联网平台广泛应用,不断加剧“信息茧房”效应,个 体被紧紧包裹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领域和意见中,这 也导致个体将私域观点等同于“公域”观点,不断固化认 知偏见,加剧网络冲突。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谣言扩散加 剧。近年来网络监管和执法力度不断加强,但仍存在难以 控制所有敏感内容传播的问题,而信息的不对称,为谣言 的进一步扩散提供了条件,导致群众对部分失实内容的偏 信与传播。同时,部分网民情绪化表达偏离客观实际。网 络传播匿名化机制尽管鼓励了人们的自由表达,也让部分 网民因为身份的隐蔽性得以随心散布负面信息,肆意宣泄 不满情绪。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发言理解成本日渐 升高。当前,网民在实际交流过程中越发倾向于用代称来 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规避相关的管理风险。敏感词系统 并没有实质上控制住那些目标敏感内容,致使敏感词汇的 简易加密系统仍大行其道。此外,有些网络平台为了博取 流量达到网络营销的目的,传播不实信息来吸引受众;还 存在人为的制造话题引导舆论走向,传播网络谣言引起社 会恐慌等问题。这些都进一步扰乱了网络舆论环境,对网 络舆论治理提出了挑战。 网络舆情失真现象的防范策略 为真正把网络舆情失真的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 对策提实,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施治。 获取准确信息,制定分级舆情预警标准。确保网络舆 情调查研究真实可靠,不能仅掌握网络舆论动态,更要网 上网下联动调查,深入到群众实际生活中,倾听群众真心 话;深入了解各个群体,并关联分析其线上线下发言;利 用线上线下信息的相互对照,剔除掉网上干扰资讯。在常 态预警机制方面,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全时段、全天候 的舆情信息监控、搜集和报告机制;在非常态预警机制方 面,强化舆情风险评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出 台前,要通过舆情跟踪、抽样调查、重点走访、会商分析 等方式,科学预测、综合研判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风 险,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相应处置预案。 抓住关键环节,从制度上落实责任归属。网络舆情具 有一定影响力,谣言或错误观点容易发酵,酝酿成群体性 事件。相关部门应第一时间通知平台展示官方发布的权威 信息,以还原事实真相,不给造谣者、传谣者歪曲事实的 机会,牢牢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有关部门要倡导群众 科学、理性地对待舆情事件,减少网络不实言论的影 响,更要客观理性应对,避免出现因自身错误导致不实言 论的影响继续扩大的情况;舆情管理应当“早发现,早引 导,多分析,勤回看”,最大限度地挤压不当言论模糊事 实的空间;进一步落实“分级负责”原则,坚持“谁主 管、谁负责”“谁主管、谁发声”“谁处置、谁发 声”,注重源头防范、源头治理、源头处置,做到守土有 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紧握舆论脉搏,规范整合政民互动渠道。在实际的互 联网信息传播中,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是从少数的巨型信息 平台中被发掘和传播出去的。平台作为信息的推手和信息 交换的实际执行者,对于舆论的方向其实是具有一定引导 作用的。让平台聚焦于“受控的热点”,远比热点膨胀后 再进行管理更加稳定可靠。应考虑在各网络平台中设置热 点分界线机制,在达到分界线的热点中,只允许进一步推 送已核实的内容。同时,探索建立网上群众工作法,快速 受理群众咨询投诉,及时公开真实情况,发挥舆情在传播 政务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畅通民意渠道中的作用;健全 舆情会商机制,对重大敏感政务舆情,应组织相关方面及 时会商,准确评估事件性质、舆情走势,把舆情处置和事 件处置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网上网下综合防控体系。 主动介入事态,优化危机处理。在热点爆发的第一时 间开始关注事件脉络,作出对舆情事件的客观认识和合理 判断,掌握舆情传播规律,主动研判网络舆情性质,提升 舆情预判能力,避免被情绪化言论裹挟;关注调查真相、 掌握真实情况,用理性的发声和严谨的思辨,以事实为依 据,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持续强化“负面舆情”鉴别 力,增强“正面舆情”传播力。突出政务新媒体的信息公 开功能,建立政府信息优先发布机制,及时发布各类权威 信息;突出主流媒体、新闻发布会在舆情应对中的作 用,正面回应,主动发声,增强舆情应对的权威性和时效 性。 5G时代网络舆情处置浅议 如今,网络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和工作 中,处处都离不开互联网。而在网上舆论场中,每个人都 是信息发布者、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每人都是评论 员,甚至可以当上意见领袖。正是因为网上进行信息转 发、评论的便利性,网络舆论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随时 可能出现混淆视听、造谣诽谤、搬弄是非等舆情危机。 舆情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能量就会被迅速释 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处置,将会对社会 治理乃至政府公信力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高度重视网 络舆情工作,提升网络舆情处置水平和危机管控能力,是 摆在各级各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面前的时代课题。 一、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特征,增强舆情意识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大数据研究院通过对近两年国内及 当地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发现,网络舆情具有这样几大特 征: 一是突发性。网络舆情常在不经意间发生,令人措手 不及,一个热点事件出现后,可能会随即引发海量评 论,瞬间点燃舆情。 二是开放性。互联网是个开放的公共空间,特别是在 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传播者、评论者,随时随地表达意见情绪,甚至推波助 澜。 三是广泛性。网络舆情的内容非常广泛,内容涵盖方 方面面,五花八门;发布者形形色色,遍及全社会各个层 面,素质参差不齐。 四是情绪性。网民的话语权日益提升,但对网络言论 的法律道德约束尚未及时跟进,一些情绪化、非理性的言 论时常充斥网络空间,引发负面舆情。 每个城市的网络舆情都有其自身特点。如网络舆情信 息量大,舆论溢出效应不容轻视;舆情发生领域集中,教 育、医疗、房产、金融、旅游、交通、生态环境、城市管 理、安全生产、土地监管等领域往往舆情多发;重大舆情 时有发生,有的事件还受到各级媒体的关注。正是由于重 视程度不够、舆情意识不强、处置能力缺失等原因,各级 各部门、各级领导及广大职工的舆情意识亟待加强。 提升专业研判能力。据了解,在三四线城市,大多数 部门没有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有的仅购买了一个监测软 件,能对舆情进行研判分析的专业人才更是十分缺乏,因 而当舆情事件发生后,难以在最佳时机做出恰当判断和处 置。 及时发现舆情燃点。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基层部门对 舆情事件严重性认识不足,对于网络发声、信息转发等舆 情燃点没有足够的警觉,等舆论扩大、危机恶化之时,已 经错过了最佳处置时机,陷于被动局面。 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实践中发现,一些地方发生舆情 后,相关部门首先想到的是删帖、封口等僵化的处置方 法,或者拖延、沉默,或者“控评”“刷屏”。不愿主动 担当自身责任,更会增加舆情管控难度。 二、积极应对突发舆情事件,避免陷入误区 在基层网络舆情工作中,面对一些突发舆情事件,有 一些处置上的误区需要提防。 事实不清,盲目发声。舆情的发生发展,常常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短时间内就可能迅速发酵,演变为重大舆 情危机。现实中,个别部门在基本事实还没调查清楚的情 况下,匆忙定调,加剧了社会对抗情绪。 20xx年x月xx日,xx急救人员抢救车祸伤员时,不慎将 受伤者掉落地上,这一意外事件被人拍成视频在网上热 传。网友质疑救护人员救治太不专业。 x月xx,xx卫健局通过微信“今日xx”发布通报回应 称,医务人员抵达交通事故现场后,确定伤者已经死 亡,出于人道主义将尸体抬上担架用救护车运回县人民医 院待法医验尸。通报发布后,舆情反而持续升温。 网友认为,相关部门的回应摆出对死者的漠视和高高 在上的姿态,而且缺乏诊断依据作为佐证。这样的回应不 仅未能平息舆论,反而引发新的争议。 该事件给相关部门敲响警钟,舆情回应要有理有 据,具有权威性,不能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盲目发声。 滥耍态度,不顾大局。舆情处置最忌耍态度、发脾 气,个别部门或者是讳疾忌医,遇到对己不利的言论便失 去理性,情绪过激,不顾大局和整体形象,引起公众反 感,激化了矛盾。 20xx年xx发生一起桥梁侧翻事故,由于回应措辞不当 引发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微博“xx发布”发布了一则 短评,题目是《在重大事故面前,我们该做到关爱与理 性!》,批评网友的围观是非理性的:“在官方通报到来 之前,网络见证了一拨面对重大事故的自嗨,悲情的意味 很少”。网友认为, 官方不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反而事后高高在上 地怼网民、怪百姓,尽显态度作风问题。部分网民截图传 播,引发舆情次生危机。xx特约评论员在xx中,道破了这 种“官方吐槽”是“立靶子”“找对立面”的行为。 该回应企图“以我为主”地引导舆论、重塑形象,却 缺乏对网民情感诉求的考虑,对网民进行反击容易导致网 民不满情绪,引发舆论反感。 回避问题,虚情假意。面对突如其来的舆情事件,个 别部门在信息沟通与回应中,不自觉地或有意识地逃避核 心问题,大谈“我做了什么”,却不回答公众关心什么。 回应的内容无法满足舆论对信息的需求,这种回避实质问 题的做法,导致网络谣言和阴谋论大量滋生,从而备受舆 论诟病。 人为控制,百般阻挠。在舆情管控工作中,一些人倾 向于先联系删帖或控评;记者前来采访如临大敌,千方百 计限制或干预媒体对事件进行报道。弱化网络舆情的扩散 并不错,关键是人为控制会使网民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使 舆情升级,增加舆情处置的应对难度。 三、研究科学的技巧和方法,做好舆情处置 从舆情信息收集、预警、研判、分析,到舆情应对、 处置、修复和美化,网络舆情处置有其自身规律,需要科 学的方式和技巧。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瞬息万变,但经过仔 细研究,总体可分为四个阶段:舆情发生期、发酵期、高 潮期和回落期,不同的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处置办法。 舆情发生期这个时期舆情处于萌芽阶段,多表现为网 友个人在社交媒体、短视频、论坛、贴吧等平台自行传播 转载。舆情处置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苗头,快速了解情况 争取先机,从源头上加以干涉,通过采取主动解释、表态 处理、联系删除、举报投诉、法律维权等方式,促使舆论 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舆情发酵期这个时期舆情处在发酵阶段,表现为已经 引发部分群体的转发和跟帖,但是尚未引发全民或媒体的 关注,没有形成网络舆论事件。涉事部门应及时展开调 查,进行问责处理,并正面回应,发布权威信息,坦诚对 待公众,回应社会关切和质疑,防止网络舆情发展成为网 络公关危机。 舆情高潮期表现为舆情引起官方、权威媒体的关注与 转发,甚至引发全民关注,此时要对舆论的关注焦点、发 展演变趋势等进行分析,以解决舆论核心诉求为主,并根 据网民的情感采取相应安抚措施。也要将调查结果、整改 措施阶段性公布,充分做到公开透明,防止舆情态势恶 化。 舆情回落期这个时期舆情正处在降温阶段,表现为危 机事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网友和媒体已经逐渐忘却,开 始追逐新的社会热点。 尽管网民和媒体已经逐渐忘却,但是一方面为了防患 于未然,另一方面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应借助大数据舆情 监测平台对舆情进行持续跟踪,并进行复盘总结,防止危 机“死灰复燃”以及其他衍生危机的发生。 应急舆情人才“五融合”培养探究 应急舆情,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相关舆情,是公众 围绕政府、企业等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意见或态度 的集合。培养应急舆情服务人才、提升舆情服务质量、做 好舆情监测分析、及时发布预警、准确评估风险、分类处 置回应、持续权威引领,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至关重要。 一、应急舆情服务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作为我国最早从事舆情分析的专业 机构,认为舆情人才应具备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计 算机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国家政治制度、党政决策和 机制、中央和地方党政机构设置等政务知识。新闻传播教 育界普遍认为舆情人才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急舆情 服务还需具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相关知识和 应急救援专业知识。 应急管理覆盖突发事件全过程,需要事前常备、事中 应急、事后跟进。应急舆情服务除了掌握以上多门学 科,还需要具备调查研究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网络舆情监 测分析工具,挖掘收集舆情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具备深 入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能够综合各方面因素,准确预测 和评估舆情发展变化的趋势;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 力,能够快速出具逻辑严密、表达准确的舆情报告;具备 冷静判断和辅助决策的能力,实现对舆论信息的快速应 答,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和依据。 二、高等教育应急舆情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应急舆情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网络与新媒体 专业,xx大学、xx大学、xx大学、xx大学等高校均开设了 舆论、舆情相关的课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定 的问题。 一是课程设置不科学。舆情人才培养要融合传播学、 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数据统计 分析等多项技术。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有的是 传统新闻传播专业的网络版,有的是文史哲和技术课程的 简单叠加,有的只是增加了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等一两门特 色课程,缺少系统化、纵深化的培养。二是师资力量单 薄。传统新闻传播人才缺少舆情分析实践经验,应急管理 学科相关教学和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能够综合两个学科知 识的高端人才极为稀缺。三是实践训练不强。教学实践中 多采取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验室和免费的舆情监测软件实 现模拟训练。学生在深入分析、准确判断舆情态势、快速 提出处置建议、积极回应舆论等方面的锻炼还有待提高。 三、应急舆情人才“五融合”培养模式 (一)多学科交叉融合。舆情服务人才培养需要传播 学、政治学知识研究舆论传播引导、舆情与公共政策的联 系,需要计算机技术研究舆情监测手段、发展模型,通过 大数据预测舆情走向;需要社会学、统计学知识研究舆情 成因、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等。为此,高校需设置科学合 理的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要融合人文、社会和管理学科 基础知识,在开设“舆论学”“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等通 识舆情课程的同时,结合学校特色开设经济舆情、法律舆 情等课程。如,防灾科技学院等应急管理部高校就开设 了“应急传播概论”“应急舆情监测分析”“应急新闻发 布”等行业特色课程。同时,应急舆情人才培养还需重视 实践训练。以实验室和工作室为实践平台,分层次分阶段 展开训练,可让学生参与舆情监测、分析、应对和研究的 全过程。第一阶段可开设“舆情监测训练”“舆情报告写 作”等日常实践课程,第二阶段增加“应急舆情服务能 力”等综合训练,将学生分配到舆情服务项目中,配合老 师完成监测舆情发展变化、分析舆情走势、提出应对建 议、出具舆情报告等环节。第三阶段是在毕业论文中设置 应急舆情分析主题,助力学生提升舆情研究深度。 (二)学界、业界融合共通。学界、业界融合体现在 师资、实践平台、教学内容融合等方面。应急舆情师资应 是兼备技术和应急知识,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 校可选送教师参加舆情分析师培训、参与业界舆情项目、 到业界一线挂职锻炼,提升舆情服务实战能力。同时,邀 请业界新媒体专家、网络传播、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专家 通过开办学术讲座、授课、指导实训等方式,增强学生对 舆情行业前沿的了解,培养多学科创造思维和多技能实践 能力。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舆情监测预警系统有蚁坊软件舆情 监测系统、新浪舆情通、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及各单位 自行研发的系统。这些监测系统具备提取关键词、设定预 警、自动生成舆情报告等普示功能,在监测指标体系、侧 重点、功能和特色方面又不尽相同。这些舆情系统多采用 账号收费服务方式,在高校教学推广具有一定难度。学 界、业界融合可以共享舆情监测系统,打造适应媒体发 展、专业教学、学生实际操作多种需求的实践流程,推进 舆情分析知识更新和技术变革的学做结合。 (三)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融合并进。高校利用研究 所、实验室等平台,通过课题研究、学术竞赛、学研小组 等方式,以舆情服务项目推动应急舆情教学实践与科学研 究融合。应急舆情服务贯穿突发事件处理的全过程。前兆 阶段要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尽量排除隐患、提 出预警;事件突发期要第一时间报送,抢占先机,为应急 处置提供信息支持;持续期要持续跟踪舆情变化轨迹,预 测舆情走势,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服务。应急舆情研究 与应急科普、预报预警、应急救援、应急信息发布等研究 息息相关。民众应急科普知识多、应急避险能力强,对待 谣言和舆情会更趋向理性。目前应急舆情实践中暴露出来 的问题,既是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也是人才培养中需要 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舆情人才培养与应急管理行业服务融合。高校 可以以智库和研究所为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服务相 融合。例如,防灾科技学院灾害舆情研究所就承担着中国 地震局涉震舆情监测任务,师生舆情学研小组通过自动监 测预警和人工信息同步检索,定期推送重大涉震舆情信 息,出具舆情分析报告。在重大地震后及时梳理舆论观 点,在民众关注的震情灾情、抢险救灾、应急响应等方面 为地震局提供舆情回应建议。在防灾科技学院、华北科技 学院联合筹建应急管理大学的过程中,积极组建应急管理 高端智库,设置应急舆情研究应对中心,采用舆情分析引 擎,利用文本分析、聚类、倾向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 自动摘要等技术进行舆情发展的动态监测,为应急管理 部、各省应急管理厅提供突发事件应急舆情服务。 (五)教育教学与价值引领融合。舆情工作人员必须 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监测影响 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各类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发出预 警,围绕党和国家重要舆论引导用力;要坚持全面客观、 真实准确的收集整理信息,力求多角度呈现网络舆情,防 止片面性与主观臆断,避免误导决策;要坚持快速反应、 灵敏高效,能透过事情表象看其本质,增强政治责任感、 舆论敏锐性和洞察力。微博、微信、抖音、知乎等社交平 台是突发事件舆情呈现的主要阵地。应急舆情人才培养应 注重对新媒体平台的关注与使用,熟悉应急管理相关领域 的网站、微博、微信,了解有影响力和引导力的大V等,引 领学生塑造自身网络形象,提高言论影响力,在舆情应对 与引导过程中弘扬网络空间正能量和新风尚。 新媒体时代企业舆情管理之道 随着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微博、微信、 抖音等新媒体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自由发表见解的载 体,搭建了人人皆有话语权的平台。在新媒体时代,企业 应该如何有效应对负面舆情?如何利用媒体树立正面形 象、提升企业影响力呢? 一、企业产生舆情的原因 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劳 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是自主经 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 织。企业向市场和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不可能尽善尽 美,不可避免存在瑕疵;或者即使商品或服务不存在问 题,但由于消费者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