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3年11月党建评论汇编(20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3年11月党建评论汇编(20篇) 目录 1. “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2 2. 避免“党务即党建”误区 4 3. 从群众“眉头紧锁”中找破解之策 7 4.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叙事体系 9 5. 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13 6. 加强青年党员干部纪法教育 15 7. 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 17 8. 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价值引领力 22 9.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25 10. 让主题教育成效看得见 27 11. 深刻把握文化赋能的思想伟力 29 12. 数字化推动高校党建新发展 32 13. 提高党委中心组学习质量 35 14. 透过浙江看中国 37 15. 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39 16. 文化自信 以文化人 43 17. 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47 18. 直奔问题检视整改 48 19.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何以可能 50 20.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54 “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陈云同志曾说:“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 法搞对头。”思想方法,是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路子和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互相结合的,思想方 法不对头,工作方法就会不对头。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把 思想方法搞对头,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全面深入准 确,才能看准大势、认清趋势,理清思路、找到出路,工 作时才能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从而以思想认识的新 飞跃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把思想方法搞对头,首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 学到手。习主席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 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 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 识工具”,是我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 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把思想方法搞对 头,才有坚实理论根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全 面把握其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方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立场通过 观点、方法体现出来,观点是立场、方法的表达,方法是 立场、观点的运用。只有真正将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点方法整体把握、融会贯通,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知 其所以必然,我们的理论素养才会更上一层楼,思想方法 才会焕然一新。 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至关重 要。毛泽东同志曾说,“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 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 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 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它既能“解释世界”,回答世界“是什么”“怎 么样”的问题;又能“改造世界”,为我们提供“怎么 办”的科学方法。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分析和 解决问题就有了“显微镜”“望远镜”,思想方法才能搞 对头。“现在的领导干部不少人受过专业训练,不缺乏专 门知识,但其中的很多人不懂哲学,不善于辩证思考,很 需要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我们要把思想 方法搞对头,就要把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必修课,在 不断接受哲学智慧的滋养中提升思维层次和思维能力、端 正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妥善地处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 类矛盾和问题。 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必须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 或船”的问题,是新时代我们把思想方法搞对头的强大思 想武器。我们必须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认真真读原著、 学原文、悟原理,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 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以武装 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 行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 体现,深刻揭示了这一思想的根本立场、精神特质、理论 品格、实践要求、科学方法和世界情怀。我们只有准确把 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才能把思想方法搞对 头,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也 才能把得准,确保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避免“党务即党建”误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些年,各地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的效果显现。但是,仍有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陷 入将党建等同于党务的认识误区,把二者混淆。 党建工作与党务工作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没有党 建,党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没有党务,党建就 缺少了呈现形式。作为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不少基 层党组织往往在日常工作中,将党建工作完全异化为党务 工作者的工作。党章以党内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党组在 抓党建工作中的责任任务,其中写明了党组要加强对本单 位党的建设的领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讨论和决定 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和发展党员、处分党员等重要事项等 内容。必须明确的是抓党建不只是党务工作者的事,负主 要责任的是党组织,党务工作者是执行者。 警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无效创新”,抓党建必 须依靠抓党务来实现,但实际工作中,有不少党组织认 为,只要把党务工作的规定动作做完了,就是把党建工 作抓好了。却不知应付式、形式化、任何“不走心”“花 样繁多”的创新党务工作,不仅抓不好党建,还会让党 员不满、群众反感,甚至产生副作用。实际工作中,有 的地方创建党组织示范点,简单以标语、横幅等形式呈 现,这些“标签”式创新使得基层党务工作者陷入了“文 山会海”,少了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难题的时间和 精力,既无益于群众,还破坏了基层政治生态。党组织示 范点创建,不能只看装潢、看展板,更要看务实管用的措 施、党员干部的精气神、群众的幸福感。 基层党务工作连着党建工作的“最初一公里”和“最 后一公里”。有的放矢处理把握好二者关系,才能做到对 症下药。 党务工作要始终以党建思维为指导。党务工作是党建 过程中的具体呈现,党建则是党务工作的内容,党建工 作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 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党务工作则更 加具体,是实现党建工作的载体、形式、方法和路径。党 务工作围绕党的建设开展一系列具体活动,比如,发展党 员、“主题党日”、“三会一课”、收缴党费、党员教育 工作等。两者联系紧密,离开党的建设,就不存在党务工 作,但是将党建工作狭隘理解为党务工作,谋划党建仅仅 局限于党务活动,考核党建也是盯着党务的统计数据、台 账资料等,反映出没有树立起“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 绩”这一重要理念。党务工作的参与主体是多元化的,工 作范畴是全方位的。因此,在开展党务工作中必须始终 以党建思维为指导,组织党员共同参与到党的各项建设中 来,增强党员的参与度,积极推动党员主体发挥作用。党 务工作是抓手,党建需要对党务进行统领,党建导向鲜明 了,党务方能切实可靠。 基层党组织书记必须明晰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身 份,筑牢“第一职责是管党治党、第一政绩是抓好党 建”的观念,牢固树立大党建工作格局,建立起党建工作 与党务工作的连接机制,避免将党建工作完全异化为党务 工作者的工作。不断推进党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保证 好党务干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又不断探索党员作用 的发挥途径,健全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引导党员增强 党性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将广大群众组织动员 起来,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注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创新。一方面在工作重 点上创新,杜绝“喊口号式”创新,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 彻党的群众路线,既要充分了解本地实际情况,也要倾听 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难题,积极收集群众需求,在兼顾适 配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对治理形式进行创新。近年来,多 地创新提出“党建+微网格”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优化 党员联系群众的队伍,有效提升了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 服务能力、服务质效。另一方面在工作机制上创新,高 效的工作机制是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建部门 要努力创新机制,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摒 弃形式主义,促进党建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增强党 建实效。当前在创新基层党建过程中,要坚持在“传承延 续”的框架下进行“创新发展”,并持之以恒。按照有关 规定对党建工作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形成系统的、完整 的工作程序,用以指导和规范基层党建工作。 从群众“眉头紧锁”中找破解之策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 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 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的。当 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要传承“四 下基层”好作风,怀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深入基 层、走入现场、融入群众,在真听真看真问中了解真实情 况,找准找实一批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 所向的问题,才能把基层“冒热气”的一手资料和鲜活经 验带上来用起来,使党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现实中,极少数领导干部习惯以上级注意代替群众满 意,用提高嗓音压低基层声音;有的不愿下基层、不会和 群众打成一片,成为“脸生干部”;还有的下基层不下车 子,不进村子;甚至有的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搞表面一套背 后一套或选择性处理,等等。这些远离基层、游离群众、 脱离实际的怪象乱象只会败坏党的形象、寒了群众的心。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生动的教材。抓实第二 批主题教育,必须面向基层真开门、开大门,推动领导干 部与群众常结亲交朋友,干群关系才会不离不弃。要沉到 一线知民意,带头到车间工厂、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到 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重点 围绕群众的难、企业的盼、基层的愿,采取面对面、背对 背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网罗”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 事,努力让问题浮出水面,把建议摆到桌面。要掌握沟通 技巧,多些“七嘴八舌式”讨论,多说土话、大白话、掏 心窝子的话,拉近身心距离,不懂就问、虚心请教、耐心 解答,善于从群众的“话里话外”和“眉头紧锁”中甄别 好与差,找到工作的方位、落实的方向、改进的抓手。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对群众反映的问 题,越是敏感,越不能反感,越是棘手,越不能袖手。要 坚持“乱麻中找线头”,从具体的事和具体问题出发,分 清主次矛盾和轻重缓急,突出个性问题立行立改、共性 问题专项整治,特别是对一些历史遗留、久治不愈的老 大难和“硬骨头”,如“鸬鹚入水”般久久为功、一盯到 底,不打太极、不留坏账,确保承诺一条一条兑现,整改 不折不扣落地见效。要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判、受群众 监督,沉浸式回应诉求,清单式公示整改措施,摊牌式亮 出阶段性成效,对群众有异议,工作不到位的,及时“返 工”“回炉”,不见成效不撒手。也要刀刃向内、严实查 摆自身存在的宗旨意识不牢和作风虚浮等问题,着力从思 想根源上纠偏找差,真正使主题教育成为厚植为民情怀、 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叙事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 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 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 故事的讲述、中国声音的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塑造面临前所 未有的挑战。新征程上,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就要构 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叙事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的 内涵逻辑与价值理念,突破西方的话语围猎,营造有利的 国际舆论环境,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效能。 构建两个系统叙事观,提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认 知与认同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叙事体系,首要问题是 建构讲好故事的基础性工作,即创新国际传播的叙事观 念,以系统论思维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类型与叙事逻 辑,推动中国声音的故事内容与中国故事的讲述策略体系 化。 从传受视角来看,叙事观念可分为内容叙事观与受众 叙事观。内容叙事观要做到“真”和“通”,要求准确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 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将叙事全貌与叙事细 节相统一,把中国表达和世界表达相结合,把握整体与局 部的辩证关系。受众叙事观要做到“巧”和“融”,处理 好国际传播战略与对外叙事策略的关系,即通过分析故事 传达过程中的内在叙事逻辑与外在接受规律,把单向输出 转变为双向互动,使政府和媒体、组织和个体、国内和国 外相互协同、形成合力,提升传播效能。在观念重塑基础 上,建构国际传播叙事体系要注重对不同题材的叙事内容 进行差异化处理、针对性转化,从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促 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知与认同。 塑造“两个协调”的内容叙事观,传播真实、立体、 全面的中国形象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叙事体系。讲好中 国故事,不仅要对外讲好中国器物、发展成就、工业建 设等物质文明,也要准确传达中华文明背后的思想力量和 精神力量。中华文明厚德载物、讲信修睦的品质要求,为 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天人合一、道法 自然的观念信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哲学内核。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叙事体系,从宏观上要注重 文明与国家概念的融合,发挥精神文明的浸润作用;从微 观上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入手,体现中国人独具特色的生命 观和生活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叙事体系,能 够为世界文明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消除物质主义等痼疾的良 药。 创新中国现实与文明赓续相协调的叙事体系。中国式 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建立历史与当下 协调统一的叙事体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文明 古国与现代强国的形象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 特色”,其形成离不开文明延续。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 际传播叙事体系,要立足传统文化沃土,提炼并呈现中华 文明精神标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智慧源泉与厚重 支撑。我们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讲述科教兴国战 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美好图景,同时 也要充分结合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资源;我们 提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要强调天下为公、 兼济苍生的理念追求,突出中华文明在处理利益关系、 实现兼容共赢方面的历史文化根基与现实发展动力。历史 与当下的统一能够促使内容言之有物、让国际受众心悦诚 服。 创新“两个融入”的受众叙事观,展现可信、可爱、 可敬的中国形象  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世界文明叙事系统。构建中国式 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叙事体系,就要增强中国叙事对世界 议程的介入能力。中国式现代化走进国际场域,要注重叙 事视角、叙事策略、叙事矩阵等的融入策略,使中国故事 成为国际交流互动的主流议题。一是提炼融通中外的新范 畴、新表达,面向不同国家的差异化传播语境,充分运用 连锁式、故事式、问答式等双向叙事策略,使国际受众听 得进、听得明白。二是创新阐释框架,使中国故事打破文 化壁垒,取得有效交流效果。如《三体》《流浪地球》等 影视作品,通过建立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灾难—营救”框 架,传达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三是进行意 义重构,将国际社会熟悉的文化要素与新的意义阐释相结 合,打破刻板印象,为国际受众认知接受提供助力。 将多元主体叙事融入大外宣叙事系统。在全媒体传播 语境下,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在活跃有序 中激发多元主体参与。一方面,发挥媒体平台的资源聚合 作用,在国际传播中充分实现政府、媒体、企业、个体等 不同主体协同发声。另一方面,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出交 融互补的叙事产品矩阵,实现市场动能与国际传播有机结 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近年来,诸多中国数字媒体平 台出海,以多元主体共生互构的叙事策略在网络空间掀起 了一股“数字中国潮”,为推动国际传播转型升级开辟了 新的有效路径。 “两个协调”以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与客观事实为基 底,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历史演进与当下发展相结 合,为中国表达与世界表达的融通提供了叙事轴线。“两 个融入”旨在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传递情感、 促进互动,有助于使国际受众理解并认同中国式现代化 的丰富内涵。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叙事体系是 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将高质量、有分量的叙事内容作为支 撑,才能够提升国际传播叙事的有效性,增强文明大国的 影响力与感召力;只有以强大的叙事体系将现代化发展进 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转化成为解决世界问题的有效方 案,才能将“他塑”转变为“自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的伟大成就和理念更好地走向世界。 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 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 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的 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宣传思想文化 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和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 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有新气象 新作为。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 文化思想,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我们的优良传 统、成功经验、突出优势。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史,在 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 以取得长足进步、发挥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就在于始终坚 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 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 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 扬。这充分表明,只有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 领导,才能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党性、旗帜鲜明讲 政治,这是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应有 之义。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 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党中 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党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 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这是大原则,决不能动摇。旗帜鲜明讲政治,要求我们始 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 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到爱党、忧党、护党、为党,让 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党委(党 组)要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 上,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带头 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在重要问题和重大事 件上及时表明态度、亮明立场,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任务 要求落到实处。 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开创宣 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要勇于改革创新,善于提出和运 用新思路新机制,更好激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内在活力。 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直面挑战、研究问 题、拓展视野、更新观念、丰富手段、激活潜能,构建大 宣传工作格局,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使宣传思想文 化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抓好 阵地、平台的建设与管理,让党的旗帜始终在宣传思想文 化战线高高飘扬。立足网络时代,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强 化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让党的声音传得更 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加强党对宣 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离不开一支政治过硬、本领 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党员干部队伍。宣传思想文 化战线的党员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 新视野,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俯下身、沉 下心,深入生产生活一线,练就一双慧眼,善于观察、善 于发现、善于辨别,着力发现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传播 正能量,提升“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能 力,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加强青年党员干部纪法教育 青年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习近平总 书记深刻指出,要从严从实加强教育管理监督,引导年 轻干部对党忠诚老实,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正 确对待权力,时刻自重自省,严守纪法规矩,扣好廉洁 从政的“第一粒扣子”。清廉是福、贪欲是祸,青年党 员干部要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照党章党 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看清一些事情该不该做、能不能 干,守住拒腐防变防线,争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 忠实传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加强纪律教育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的纪 律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二十届中央纪委二 次全会公报将“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列入今年重点 工作。青年党员干部事关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和长远发 展,特别是走上领导岗位的青年党员干部,思想淬炼、政 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更需要进一步强化,必须从 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要把青年党员干部纪法教 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经常抓、反复抓,引导青年党员干 部坚定理想信念、严于修身律己,坚守纪法红线,牢牢守 住拒腐防变防线。 从查处的青年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青年党员 干部出问题,往往都是从不守规矩、对纪法防线“弃 守”开始的。有的纪法意识不强,容易在恭维奉承下放 松警惕,在觥筹交错中迷失自我,错把“围猎”当“真 情”;有的抱有侥幸心理,觉得纪律规矩“约束不到自 己”,被查的都是“不够聪明”,于是想方设法钻制度 空子、躲监督“探头”;还有的选择性执行纪律规矩,认 为“面上过得去就行了”“私底下松一松没关系”……这 些错误思想和做法,归其根本都是没有将纪法观念真正树 立起来,长此以往,就容易步步滑坡、越滑越远,最终步 入歧途,坠入违法犯罪深渊。 从严从实加强青年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防止成 长“黄金期”变成贪腐“危险期”。青年党员干部是党 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对于青年党员干部,既 要培养选拔好,又要持续教育管理监督好。要坚持党建 引领,把纪律教育作为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推动 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 干部学院把党章党规党纪教育作为必修课。坚持党性党风 党纪一起抓,发挥党性教育正本清源功能,戒尺高悬、警 钟长鸣,使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 循。把纪律教育寓于日常监督管理,当好“婆婆嘴”、常 念“紧箍咒”,抓早抓小,促使青年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 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没有严格执纪作保证,纪律 教育就缺少内在刚性。要将加强纪律教育与严格纪律执行 密切结合起来,融入监督执纪问责全过程,执纪必严、违 纪必究,以从严执纪的惩戒震慑强化教育效果。 做实做细经常性纪法教育,提高纪法教育针对性实效 性。青年党员干部普遍具有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活跃、 开拓创新意识较强等特点,开展纪法教育必须突出重 点,菜单化、精准化提供内容,分层分类、靶向发力,不 能搞“大呼隆”“一锅煮”。紧盯入职、入党、提拔等 关键节点,加强纪法教育培训、座谈交流、廉政谈话,打 好“预防针”、拧紧“廉洁弦”,促进青年党员干部持续 擦亮清廉底色。把正向引导和反面警示结合起来,综合运 用通报曝光、组织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编印警示录 等方式,促进青年党员干部引以为戒、醒悟知止。创新方 式方法,探索开展沉浸式教育、互动式教育、帮带式教育 等,帮助其了解纪法要求,严格遵守纪法规定,让青年党 员干部既提神又解渴、既入耳又入心,推动纪法教育实效 不断提升。 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 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作为 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 产党高度重视通过壮大组织力量来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组 织力量的壮大离不开组织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新时代新征 程,我们要进一步深刻领悟和把握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的重 大意义、核心内涵与实践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 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进一步织密建强党 的组织体系,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组织保 证。 深刻领悟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从建党初期仅有50多名党 员一路成长、不断壮大,发展成为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的 百年大党,严密的组织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早 在1905年列宁就提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的斗争 中,除了组织而外,没有别的武器。”作为坚持马克思主 义建党学说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 高度重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就将“组织”作为重要的一章列入 其中,为把党建设成为一个有着严密组织体系的无产阶 级政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25年1月,党的四大通过的 《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明确指出:“组织问题为吾党 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1927年,党的五大闭 幕不久,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 决案》,从整体上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进行了规划设 计,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应当时革命战争需求的组 织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过深刻论断:“马克思主义 政党力量的凝聚和运用,在于科学的组织。” 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组 织保证。组织体系严密,党组织才会肌体健康,才能确 保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能够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 动员起来,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 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 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 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党的组织体系锻 造得更加坚强有力,这是我们党的强大政治优势和组织优 势。面对大党独有难题,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 伟、执政环境越复杂,越要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唯此 才能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 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是我们党加强全面领导的必然 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 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历史和现实充分证 明,组织工作历来服务并服从于政治工作。党是最高政 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直接表现为组织体系上的领导。 离开了党的组织体系,党的一切领导,就无所依托、无 所指使。可以说,党的全面领导是组织体系建设的目标指 向,组织体系建设是党的全面领导的实现载体,两者是目 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 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通过严密的组织体系落实到 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准确把握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的核心内涵 中国共产党是按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形 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 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 党的各级组织虽然功能地位和作用机理各有侧重,但都 承载着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使命。坚持严密党 的组织体系,就要推进组织建设贯通各个层级、覆盖各个 领域、抓实各个环节,有效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 盖,从组织上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 坚持把中央和国家机关建设成为讲政治、守纪律、负 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中央和国家机关是“最初一 公里”,在党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特殊重要位置,是推 动党中央治国理政、管党治党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领导机 关。要切实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上作表率,在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保持高度一致上作表率,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 部署上作表率,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 范机关,为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 证。 坚持把地方党委建设成为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管理 严格、监督有力、班子团结、风气纯正的坚强组织。地 方党委是“中间段”,在各级党组织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位 置,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工作,在本地区发挥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省市县三级地方党委在贯彻落实中 央决策部署、推动党的奋斗目标实现上居于关键位置、负 有重大责任。地方党委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地方党委领 导能力必须进一步提高。 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 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是“最后一公里”,是党的全部 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 垒,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层党组织 发挥着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决定着政治任务 的实现和政治目标的达成。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同 推动重大部署实施、促进重大任务落地、保障重大目标完 成结合起来,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 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 治理的各种短板,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 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改革发展稳定 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 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截至2022年 底,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有506.5万个,其中基层党 委28.9万个,总支部32.0万个,支部445.6万个。在新时代 新征程上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必须在提升整体效能 上下功夫。只有党的各级组织都健全、都过硬,形成上下 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 臂,如臂使指”。 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确保贯通有力。领导体制不够健 全、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势必造成一些领域党建工作的虚 化弱化淡化以及上热中温下冷的问题。要着眼上下贯通、 执行有力,理顺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和统筹协调机制,在强 化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上持续发力,通过体系合一、资 源合一、功能合一,深化城乡基层治理“多网合一”,推 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保障下倾,全面疏通机 制堵点、理顺责任链条,实现各项工作主动融入、一体推 进。 加大薄弱领域党建工作力度,确保覆盖到位。要始终 把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作为薄弱领域党建工作的基 础性工程,常态化推动党组织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新经济 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集中攻坚,突出抓好 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快递企业党建工作,实现党组织应建尽 建,不断延伸拓展,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充分发挥党的 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统筹组织力量和资源,打造出多层 次、扁平化、融合式的组织体系。 积极推进数字化赋能,确保运行高效。数字化、网络 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应着力强化数字技术 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运用。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整合党组 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信息,推进“智慧党建”,延 伸党建触角、拓展党建载体、丰富党建形式,从而提升党 建效能、激发党建活力、筑牢党建堡垒。要完善网格化管 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同时加强 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信息网络建设,优化党 建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方法。 进一步优化党建考核,确保落地见效。党建考核具有 风向标作用,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抓党中 央重大方针政策落实作为重中之重。抓党建工作最忌重形 不重效、党建和业务“两张皮”,要完善党建工作考核指 标,注重考核实绩实效。考用结合更是关键,要将考核结 果与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问责追 责等结合起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担当作为,严 厉治庸治懒。要改进考核方式,真正戒除形式主义、官僚 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 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价值引领力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 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以文化 之,文化的能量就在于其价值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对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建设具有强 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全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整体意 义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是最具 有价值引领力的文化,构成内涵丰富的思想文化体系,导 引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从文化维度上对 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的总 结,其价值引领力体现在各方面工作实践中。因此,可以 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 都为其所在领域提供了文化价值引领。 习近平经济思想创新了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文 化。经济活动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最关键的经济文 化就是关于经济发展观的共识。习近平经济思想丰富完善 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观,即: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 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新发展阶段的历 史方位;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 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问题导向 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 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统筹发展 和安全;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习近平经济思想是运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 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党和国 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法治思想奠定了引领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文 化。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 认同。习近平法治思想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 论的伟大飞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人类 法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强调:坚 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 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 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 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 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 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 这个“关键少数”。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取 得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了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 文化。生态文明是基于工业文明发展基础的更先进的文 明形态,必然要求文化的同步更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两个 结合”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生动展现,强调:坚持党对 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 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 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 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 态文明建设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我国生态文明 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强军思想规定了引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军事 文化。人民军队的核心优势之一是我们向来重视思想政 治文化建设,积极培育人民军队文化。习近平强军思想 是新时代强军兴军的宝贵精神财富:明确党对人民军队的 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明确强国必须 强军;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 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明确军队是要准备打仗 的;明确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 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明确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 路;明确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明确强军之道要在得人;明 确依法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基本方式;明确军民融合 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明确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 色和政治优势。习近平强军思想汇聚起强军兴军的磅礴力 量,科学指引人民军队迈开了快速发展的步伐,赢得走向 世界一流的主动。 习近平外交思想塑造了引领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外 交文化。外交领域是一国向世界展现其文化风貌的直接 窗口,习近平外交思想塑造了我国的外交文化形象,强 调: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 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 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 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 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 全球伙伴关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 改革;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发展利益;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 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贡献积极力 量。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 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 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 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任务。全面提高人才 自主培养质量,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 而深远的意义。新征程上,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 略,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促进提质增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把人 才自主培养的质和量有机统一起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 备的高素质人才,让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大国工 匠等竞相涌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人 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牵引作用,深 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我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 优势持续增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与 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人 才支撑还不够坚实。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面向国 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方 向,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作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 质量的着力点,努力在前沿领域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推动 人才规模与人才质量同步提升。 培育复合人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 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更多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多 方面实践技能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 养质量,要立足这一现实需要,牢固树立学科交叉、产教 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理念。深化人才培 养供给侧改革,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 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和跨学科研究,切实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 科建设,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持续增 强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不同人才培养主体之间的有机 协同,搭建高水平合作培养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 补,不断提高人才各方面技能,在解决重大问题中培育现 实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优化成长环境。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是全面提高人才 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要在制度环境、资金支持和 生活服务等方面持续做加法,下大力气破除制约人才成 长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 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 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为 人才成长营造开放、包容、公平、公正、尊重、友善的制 度环境。持续优化和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等基金资助体系,稳步扩大基金规模以及资助覆盖 面,为人才潜心科研、创造创新提供物质支撑。提升生活 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水平,营造人才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生活 环境,不断增强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主题教育成效看得见 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紧张有序推进,涉及单位包括机 关、学校、医院、科研院所、农村、城市社区等多类主 体。参加人员既有领导干部,也有普通党员干部;既有农 村党员、城市党员,还有新就业群体党员;既有年龄偏大 的,也有年轻党员。开展主题教育,重点在举措,关键看 执行。只有实处用力、靶向施策、示范带动,统筹抓好理 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让每项措施有 机融合、一体推进,才能进一步提升主题教育的整体质量 和效果。 实处用力,力避形式主义。第二批主题教育涉及单位 大多处在推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应对矛盾风险的最前 沿、联系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且时跨岁末年初,各项工 作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形式化、套 路化、表面化的“泥潭”。因此,要注重统筹兼顾,顺应 事业发展需要,把开展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不 刻意追求“惊涛拍岸”,但求“润物细无声”。要坚决杜 绝形式主义,不搞虚张声势的假动作,不做简单粗暴的大 动作,多在实效上用功、少在形式上费劲。要坚持围绕中 心、服务大局,锚定目标、一体推进,切实把主题教育实 际成效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靶向施策,力避“上下一般粗”。第二批主题教育直 接面向基层、面对群众,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要 更加注重分类指导、靶向施策,既突出抓好县处级以上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主题教育,又要抓实基层干部主题教 育。要注重做好减法,明确规定动作,避免给基层造成不 必要的忙乱,防止“一刀切”“上下一般粗”。针对不同 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找准 理论学习的切入点、调查研究的着力点、检视整改的突破 点,采取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措施推动主题教育取得扎 实成效,决不能搞调查研究“一窝蜂”、推动发展“一招 鲜”、检视整改“一锅煮”。 示范带动,力避层层加码。“教者,效也。上为 之,下效之。”领导干部作为主题教育的“关键少 数”,要立身为旗、正身为范,多上讲台、讲党课、深 调研、办实事,做到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 一着、剖析解决突出问题好一筹,形成“一级做给一级 看”的浓厚氛围和“一级带着一级干”的示范效应,切 实将基层建议和群众智慧吸收到政策和行动中,让干部因 主题教育“有所获”,让群众因主题教育“有所得”。要 防止层层加码,切忌过度留痕,减少不必要的资料整理、 非必要的“细枝末节”,在“减负不减责”中,推动广大 基层干部通过主题教育的洗礼,以更加实干的作风俯下身 子、迈开步子,沉到困难大、问题多的地方干实事、解难 题。 深刻把握文化赋能的思想伟力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作用和价值 无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 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 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 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习近平文化 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 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表明我们 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以文化人、文以载道,文化并非单一存在,其赋 能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 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谋 篇布局,正本清源,擘画文化强国建设的蓝图路径。党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 高度,一系列重要论述,共同指向为赓续中华文脉注入固 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要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 和发展维度来把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 厚的自信”的论述,把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 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的判 断,从而更好发挥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 程中的磅礴伟力。 文化关乎国本和国运,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 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已成为全新 历史坐标下的光荣使命。实践创新的推进,离不开理论创 新的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 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 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习近平 文化思想坚持了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以深沉的文 化自觉,揭示了契合融通的内在机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 结合,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 文化赋能,思想掌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气象一新、格局一新,中华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中迸发出生机和活力,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 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在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强 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 一新的文化使命,干在实处、奋勇突破,以扎实推进社会 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进一 步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 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 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 的支撑,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和思想引领,也是一个国家 和民族区别于别的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识,对整个社会的 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意义重大。为更好担负起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