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习近平关于“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研究:回顾与展望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习近平关于“两个结合”重 要论述研究:回顾与展望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P13)(简称“两个结合”)不断 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用以指导实践,是总结党的百 年奋斗所得出的宝贵历史经验。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 一步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 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P17)这不 仅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历史 必然,还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生机活力的密 码所在,更为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学 界聚焦习近平“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积极开展学术探讨,取 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两个结合”的内在关联、价值 定位、耦合机理、生成逻辑和推进路径等多个方面。系统梳理 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境界具有重大意义。 一、关于“两个结合”内在关联的研究 厘清“两个结合”的内在关联不仅是引导人们正确认 识“两个结合”的必要前提,更是新时代整体推进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目前,学界围绕着“两个结 合”的内在关联形成了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一是“一体两面论”。这种观点认为“两个结合”既相互 依存又相得益彰,既交融互动又辩证统一,不仅直接构成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方面,而且直接构成了继续坚持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遵循。[3]同时,“两个结合”在理论 和实践上又分别统一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4]也有学者认为“两个结合”中 的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两 者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无法剥离的实存。[5] 二是“互为条件论”。这种观点认为“两个结合”虽然相 互贯通、辩证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进程 中,但“两个结合”之间又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有学者指 出“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如果马克 思主义在发展中失去“第一个结合”,就无法谈及“第二个结 合”,更无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生和发展。而“第二 个结合”又是“第一个结合”的必然要求。[6]也有学者认 为“第一个结合”中深刻蕴含着“第二个结合”,而要想更彻 底地实现“第一个结合”,就必须始终坚持“第二个结合”。 这是因为当马克思主义实现“第一个结合”时,就已经内在关 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马克思主义要想真正为中国人民所 接纳和认同,也必须要同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 念和价值理念等进行双向互动。[7] 三是“各有侧重论”。这种观点认为“两个结合”虽然有 着内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但又各有侧重、有所区别。有学者 指出“第一个结合”强调的是存在论,是具象化的环境、条 件、事物,而“第二个结合”则强调的是认识论,是精神性的 理念、原则、方法。[5]也有学者认为“第一个结合”侧重于理 论和实践的相互关联,是从整体上来定义的,体现了马克思主 义发展的根本规律、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和科学的知行关 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特征;而“第二 个结合”侧重于思想文化的内在融通,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 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而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 国气派。[8]还有学者提出“第一个结合”具有价值至上 性,是“两个结合”的根本目的;而“第二个结合”则具有时 间先在性,是“两个结合”得以实现的文化背景。从“两个结 合”的相互关系看,前者侧重于解决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 的关系问题,后者侧重于解决古与今、中与西思想文化的关系 问题。[9] 二、关于“两个结合”价值定位的研究 “两个结合”的提出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主动在 实践发展与时代变化中推进理论创新的理论自觉,而且也充分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理论创新、善于理论创新的理论自 信。近年来,学界围绕着“两个结合”的功能价值,从马克思 主义的历史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 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等 不同视角进行了理论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两个结合”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 展。“两个结合”的提出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发展的历史必然和发展逻辑。有学者指出“两个结合”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本质和独特优势,[10]始终贯穿于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与系列理论成果之中,是马克 思主义“何以可能”和“何以持续”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支撑 与动力源泉。[11]还有学者指出“两个结合”的提出不仅丰富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也勾勒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新形态,更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途径,[12]是中国 共产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历史总结和重大 探索成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 贡献。[13] 二是“两个结合”关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的创立和发展。学界普遍认为“两个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历史发展规律、锚定时代发展目标而提出 的原创性新理论新论断,这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宝库的新内容,更为我们进一步在具体运用中丰富和 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强大支撑[14]和 方法论遵循。[15]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及其发展,是“两个结合”在新时代的理 论呈现。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从实践论、 价值论、文化认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等角度为“两个结 合”的继续深化开辟了广阔的理论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 础。[16] 三是“两个结合”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 向。有学者指出“两个结合”不仅深刻揭示了党和国家事业之 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并顺利迈上时代新 征程的内在基因和成功密码。同时,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的发展任务,“两个结合”重 要论断的提出,不仅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 展,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提供了力量源 泉,[17]更为我们把握风云变幻的发展形势,应对复杂多样的 风险挑战,思考和解决系列时代课题和发展难题提供了科学的 思维借鉴,[10]开辟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方 法。[18]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所形成的新文化使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更具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感。[19] 四是“两个结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 信。实践每发展一步,理论创新就要紧跟一步,勇于在实践中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经 验。有学者认为“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 本方略,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所特有的理论创新精神,标 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涵特质和发展规律的 认识升华。[20]也有学者指出“两个结合”的提出集中体现了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21]充分彰显了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经验和鲜明特色。[22]其 中,“第二个结合”不仅内含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 义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的新发 展,还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百年奋斗成功经验的文化 理解以及新时代新征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文化自觉。[23] 三、关于“两个结合”耦合机理的研究 百余年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 就,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两个结合”作为推进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源于实 践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 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 实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内在的耦合。近年来,学 界围绕着三者之间的耦合机理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研 究共识,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主体耦合论”。这种观点认为,“两个结合”的实 现归根结底在于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自成 立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不仅在实践层面推动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历史进程,更在理论层面以 其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两个结合”中实现 创新发展。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而没 有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也不会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 结果,成为解决中国问题和时代课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 论,更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 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始终高度重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 化自信”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的“双创”主张,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 高度予以重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得以被发 掘,并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的文化力量。[24]由此可见,正是 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才具备能够结合的可能。进而言之,无论是“两个结 合”的理论创新,还是“两个结合”的理论落地,都始终无法 离开直接关系着“两个结合”的质量、方向与前途的实践主 体——中国共产党。[25] 二是“价值耦合论”。这种观点认为,“两个结合”之所 以在不同时期能够一脉相承、持续发展,其原因就在于始终服 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亿万中华儿女共同追求的千年夙愿,也是激 励中华民族始终勇毅前行的内在动力,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追 求的价值目标。百余年来,面对实现中国梦的各种风险挑战和 艰难险阻,中国共产党基于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理论需 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提出了一 系列具有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并在其指导下推进了一 系列新举措新政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 转的历史进程。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 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活动的根本价 值指向。也正是基于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和 实践需要,中国共产党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不同历 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两 个结合”的系列理论成果。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两个结 合”展现出不同的具体内容和历史特点,但从根本上来说都服 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主题。[26]站在以中 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赶考之路 上,也必然要继续坚持“两个结合”,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27]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 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武器。 三是“内容耦合论”。这种观点认为,“两个结合”之所 以可能,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发展任务、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之间在价值追求、精神实质等方面具有相通性和契合 性。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 的命运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 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 到充分彰显。”[28](P63)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又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华民族迎来 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基于理论与实 践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才得以不 断结合,从而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同 时,也在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进 程。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 所以能够结合,是因为两者在宇宙观、方法论、社会观和价值 观等方面具有相通之处。[5]也有学者指出两者在本质上所具有 的“相侔性、相通性、相融性”[29]以及“开放性、辩证性和 与时俱进”[30]是实现两者结合的前提所在。这不仅体现马克 思主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指引和与时俱进的动 力保障,[31]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进入新的发展境界,[32]也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 克思主义赖以在中国扎根生长的文化沃土,能够为马克思主义 的创新发展提供“合理根基”。[33] 四、关于“两个结合”生成逻辑的研究 深入分析“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为什 么要”“为什么能”实现“两个结合”的理论回应,是深化对 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规律性认识的客观要求。概览近年来 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界主要从理论、历史、现实 等层面对“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进行了探讨。 一是“两个结合”发生的理论逻辑。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必须要“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 条件为转移。”[34](P5)这就是说,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