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讲稿:《实践论》的基本哲学原理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讲稿:《实践论》的基本哲学原理 同志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毛泽东同志的 《实践论》的基本哲学原理。为什么要学《实践论》呢?因为 《实践论》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哲学著作,2016年5月17日,习近 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就讲到:“毛泽东同 志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他撰写的 《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 义,他的许多调查硏究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 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由此可见,两论是一部宏伟的 哲学著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作,而蕴含在其中的 丰富的哲学理论和方法论内涵,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发展仍然 是大有裨益的。因此,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是来共同重温两论之 一——《实践论》的基本哲学原理。今天我主要想和大家谈三 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实践论》的写作背景,第二个问 题:《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及基本哲学思想,第三个问题: 学习 《实践论》的几点感悟及现实意义。 一、《实践论》的写作背景 《实践论》和《矛盾论》形成于1937年,当时毛泽东同志在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了一个演讲,题为《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 纲》,其中有两个章节——“实践论”和“矛盾统一法 则”,《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根据这两个章节改编而 成。毛泽东为什么要写两论呢?毛泽东曾经说过,两论是为了从 哲学高度总结中国革命这样一个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作的,是为 了批判和清算已经严重危害到中国革命发展的一种主观主 义,特别系教条主义而作的,是为了论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作的。这句话听起来有些不好理 解,说白了就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和当时我党的发展经 历有关,我们党当时是在一种一些错误的思想指引下前进 的,毛泽东同志为了批判这种错误思想,凝聚大家的共识,因 此写了两论。下面我们就着重讲讲当时的具体情况。 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7年两论的产生,一共经 历了16年。这16年我们中国共产党走了一条十分艰难的曲折的 道路,我们有两次成功,第一次成功是1927年国共合作:北伐 战争,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成 功是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 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促进了全国革命新局面的到 来。这两次胜利给我们积累了成功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有 两次失败经验。第一次失败是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 命,导致大革命的失败。这次失败固然有的敌强我弱力量悬殊 的这样一种外部因素,但究其内因,是因为我党内部当时存在 的错误的指导思想,错误的方针路线。这种错误的思想路 线,就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路线,这种错误路线的主 要表现就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在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 在北伐战争过程中,陈独秀着重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在野党的位 置,因此放弃了对革命领导权的一种把握,甚至压制工农运 动、取消了土地革命、大搞阶级调和、反对任何斗争策略、放 弃革命武裝,对反对派实行的是全面退让。这样的一种错误路 线导致我们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由于我们没有自 己的革命武装力量进而导致了“4·12”反革命时,国民党打了 我们共产党一个措手不及时,使得我们党内许多高级领导人被 杀害,许多组织被破坏殆尽,进而导致大革命失败。我们第二 次失败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同样我们抛开敌强我 弱的外因,究其主导内因仍是我党内部的错误思想路线。与第 二次失败相对应的是,这次失败主要是以王明为代表 的“左”倾的思想。这种错误思想具体表现在:不立足于中国 革命实际情况,不研究中国革命实际经历,甚至拒绝、否认、 忽视中国革命所累计的经验教训,直接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神 圣化,把共产国际的各种決议甚至苏联的经验神圣化,不加思 索地直接将马克思主义用来做行动指南。说白了就是苏联和共 产国际说怎么干就怎么干、马克思主义怎么讲的我们就怎么 干,不用考虑中国的实际。这也是毛泽东发表两论的直接原 因。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我们党是非常受共产国际重视 的,共产国际把我党当成是东方支柱,我党长期受到共产国际 的领导,当然对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这种领导关系是具 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共产国际曾经极大的帮助了共产党认识和 了解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并且打破了早期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 的幻想,提出了暴力革命的战略思想,这些思想和策略曾经快 速的提升了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斗争能力,促进了中国共产 党的发展壮大。然而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一步步强大以及中国革 命实际情況的逐步变化和发展,在这时期共产国际由于对中国 革命没有清晰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就出现 了主观上的错误,并且干预过度。王明实际上就是共产国际在 中国的代理人,在他刚当上中共领导人的时候,就提出了个口 号,那就是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所谓的布尔什维 克化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完全无条件的遵循共产国际的路 线。因此这个口号一经出现,就得到了共产国际认可,王明就 是这样怀着对莫斯科的绝对忠诚的心,忠诚的执行莫斯科的指 示。王明拒绝接受中国革命的经验,拒绝了解中国的实际问 题,唯书,唯上,生吞活剥的理解马列经典中的只言片语、生 搬硬套,全然不顾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发展,甚至不惜牺牲党和 军队的利益,来片面的附庸共产国际。正是由于王明一系列的 错误路线和方针,致使中国共产党遭受了极大的损失,甚至几 乎断送了中国革命的前程,并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因 此,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王明错误在 哪里?王明的错误,关键就是替别人想的太多,这个别人是 谁,也就是苏联,替自己想得太少,自己是谁,自己是中国革 命,王明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来看待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 的,因此,他成为了共产国际的附庸。 我们讲过,虽然王明并不懂得中国的具体情况,但是他对马 列经典著作却是倒背如流,因此,他经常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自称,动辄就拿本本主义去教育人。他看不起毛泽东,甚至明 言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经常对毛泽东的一系列主张横加指 责,认为毛泽东他的主张是狭隘的经验论,是富农路线,右倾 机会主义等等。给毛泽东扣了许多的帽子,甚至在1932年10月 宁都会议上,把毛泽东在军队的军事领导职务给裁搁掉了。因 此,在苏区毛泽东就是长期挂着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名义养病、 观察、蹲点、督导、随军行动等等,毛泽东也是这样眼睁睁的 看着自己亲手创办的苏区一点点萎缩,直到最后丢了个精 光,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 位。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段经历才使得毛泽东同志刻骨铭心,促 使他对马列经典著作的一个大量阅读,甚至在长征路上他患病 躺在了担架上,还在读马列主义。红军到陕北之后,特别 是1936年的下半年和1937年上半年,国民党在西北吃了红军几 次败仗,剿共的态度逐渐缓和,西北局势相对稳定,随之而来 的西安事变迫使国民党彻底停止剿共行动,这就为延安争取了 一段安全的稳定的一个环境,使得毛泽东读书的条件也得到了 明显的提高和改善,读书的时间增多了,再加上国内一系列的 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也被翻译和出版,同时还送到了延安,这就 为他批判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和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提供 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毛泽东还组织了一些非常著名的学 者,组织了一个哲学讨论会,这个讨论会里有一个非常著名学 者,那就是艾思奇,大众哲学作者,毛泽东正是通过这样一个 哲学小组经常性的讨论关于两论的一些哲学问题,这就为两论 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两论就是为了 批判党内错误思想路线,为了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而做的。也 正是以两论为基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唯物 论辩辩证法,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 具体实践相结合,最终成功的开辟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 革命道路。 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及基本哲学思想 我主要和大家分享四个部分。 (一)《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及发展 有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那就是知行如何统一的问题,所谓 的知就是你怎么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一切,包括你自己;所谓行就 就是你是怎么做的,以及你该怎么做。而我们在知和行之间往 往会有一个偏差,比如说我们的防护训练,我们都知道要先戴 面具、穿裤子、穿鞋、穿衣服、戴手套,很容易,按照这个顺 序一会就完成了,但是在我们的具体行动中,总会发现一些这 样那样的细节问题导致我们的训练成绩不够理想,比如鞋没粘 好、拉链不好拉等等,这就是我们的知和行没有统一起来。那 如何统一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借助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那就是实践,我们每穿一次防护服就是一次实践,我们就会对 穿防护服这件事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反复穿、反复练,认 识就在不断提升,直到最后达到知和行的统一。所以,毛泽东 在他的《实践论》中,整个的思想是我们对于主观和客观、我 们对于知和行统一在哪里,就是统一在实践上。而马克思主义 的实践观是什么呢?马克思将实践和人的生活密切的联系在一 起,认为实践就是人能动的去改造物质世界的这样一种对象性 的活动,他强调实践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地位和作用,他把人类 的基本生存和活动归结为实践,通过实践实现了客观世界和主 观世界统一。所以说,毛泽东的这种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实 践观的深入展开。 (二)《实践论》提出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论》中毛泽东用通俗易懂的 比喻来阐述了实践是认识来源这样一个命题。他提到,你要有 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 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 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因此在他看来想要了解中 国的革命,要真正的了解中国农民和中国农村,只有通过充分 的调研,才能对中国革命进行充分的了解。所以,毛泽东提出 的农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认识,就是建立在他的实践之上。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谈到了这 样一个现象,说一场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 经验的人,那他对于一个具体战争的深刻规律在开始阶段肯定 是不了解的,所以他们参加战争只是经历了很多作战经验,而 且败仗的经验会很多。然后由于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 穿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 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的去指导战争。所以由此我们可 以看出,正是由于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才促使我们不断的去 更新我们的知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说是一次伟大 的改革,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改革,正是因为在这 之前,我们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两个凡是、文化大革命中无产 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些实践出现了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些 问题的出现,才使得我们更新了认识,使得我们的认识得到了 新的发展。 3.实践是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是什么,是人 们正确认识和反应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即主观符合客观,比如 说欧姆定律,我们认为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的比值,而经过我 们无数次的测量发现,电流确实等于电压与电阻的比值,客观 现象与我们的主观认识相符合,那欧姆定律就是真理。而想要 使主观符合客观,我们只能推动实践去检验。为什么?首先我们 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本身是不能够成为检验真理、检验自身的 标准。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 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然而,随着这 一总路线的确定,全党发动了大跃进,开始提出了许多目 标,要求工业、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成几倍,甚至成几 十倍的增长。例如,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 番,由335万吨,达到1070万吨,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一 翻,由,1070万吨达到3000万吨。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生 产80%,由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 长50%,由7000亿斤左右达到10500亿斤左右。这些目标的提 出,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观思想,是我们的主观认识,是我们对 于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种主观认识,然而我们对这种认识是否正 确呢,只依靠主观我们无法判断。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客观实 际本身也是不能够直接去回答这样的问题的,因为客观对象本 身是没有正确和错误的,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 出了在全党全民进行大办特办的口号,例如全党全民大炼钢 铁、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大办万山鸡场等等,而这些建 立起来的炼钢厂铁路局养猪场养鸡场就是客观实际存在着的实 物,我们单单看的一个工厂一个养殖场是没有办法确认我们对 于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而经济发展规律就是一个真 理,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真理主观客观都无法检 验,由此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有了一个思想,并将其实施就是实践。而实践才能检验真 理是否正确。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会发现,无论是 小岗村的包产到户,还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我们都是先用实 验的方式,在一区一地进行实践。当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 的确认之后,我们才会在全国开始真正施行。 (三)《实践论》论述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感性阶段,一个是理性阶段。列 宁认为认识论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种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 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 一种辩证路径。比如我们认识一个人,初次见面,从其外在形 象、谈吐举止,我们感受到了他生动的直观,然后我们就会自 然的抽象到这个人看起来还不错的第一印象,那这个人到底是 不是还不错呢?就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接触来认识,这就是列宁的 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而毛泽东又进一步阐明了认识过程是一 个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由感性认识到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 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