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新质生产力专题党课讲稿: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培育路径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新质生产力专题党课讲稿:新质 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培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 时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 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随后在听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汇 报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 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 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 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 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深入发展,数据作为关键要素赋能经济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是着眼于 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新要求,也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 变革的新方略,更是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必须准确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规律,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成长的体 制机制环境,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以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 业,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努力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 发展主动权。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从本源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 而形成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 的,是生产能力、生产水平、生产效率和生产潜力的统一。生 产力包含劳动者、劳动的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关键要素,因 此,也可将生产力视为这三个关键要素相互作用的生产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与进 步过程就是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新质生产力体现了人类 改造自然手段和方式的明显进步,即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 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者、现代金融等要素紧密 结合而催生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因此,新质生 产力的形成是先进生产力替代传统生产力,更高质量、更有效 率、更可持续发展模式加速形成的过程,代表着生产力水平发 生质的跃迁,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对象和 新的劳动资料。 具体来看,一是新的劳动者。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对那些掌握现代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产生新的需 求,催生新的职业门类和就业岗位,从而推动一大批劳动者为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而自发接受教育培训,加快学习新技 术,持续提高技能水平,成为推动要素优化配置、技术进步及 市场制度改善的新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 助于提升全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推动更多劳动者应用新技术、 新产品,激发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热情,释放全体人民的聪明 才智,为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劳动者提质赋能,催生经济系统 内部的适应性变化,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人能力得到充 分发挥。二是新的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主要以可无限循环利 用的信息和数据资源为新的劳动对象。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语 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多媒体等数据被加工后成为信 息,这些信息经过有效搜集、整理、分析、挖掘和处理后可释 放巨大的生产力效应,并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催生战略 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质产业。三是新的劳动资料。劳动 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区分不同质态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和 数据不仅向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系统注入了可无限循环利用的新 的劳动对象,同时注入了新的生产工具,即以网络化、自动 化、智能化的信息网络机器体系为主体的信息工具。信息工具 的使用使人的认知边界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传统工 业生产力系统中的生产工具以机器设备为主体,而新质生产力 既需要对传统的基础设施、能源、机器设备等要素资源进行整 合,也需要数字经济下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础再造背 景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升级过程中知识技术密集型环 节攀升的支持,并且更多地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 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作为技术工具。同时,这些新的劳动资 料具有明显的正反馈、网络化、节点式特征及高度的知识密集 性和强大的外部性,可以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促使产 业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二)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要 素、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生产力。相比传统生 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要素配置 优、环境友好等关键特征。 一是涉及领域新。新质生产力主要产生于新一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 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领域,其本质是创新 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也是科技创 新。习近平总书记也将新质生产力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 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紧密 关联、同频共振、相互促进。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 发展的具体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 重要载体,是科技与产业结合形成的产物。因此,形成新质生 产力的过程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和未来产业孕育兴 起、不断壮大的过程。新质生产力并非无根之树、无源之 水,其扎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之中,以新 产业的壮大升级实现生产力跃升,因此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的主 要领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二是技术含量高。新质生产力是当今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具 体体现形式,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 果,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技术突破推动形成的生产力。当 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大数 据、信息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处于重要突破关口,基因组 学、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干细胞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 展,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等技术创新更加密集,量子信 息、工业互联网、机器人、新材料等重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 创成果不断涌现,呈现群体性突破态势,科学与技术之间、技 术与技术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多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层出 不穷,新兴技术将对世界产生颠覆性影响,推动产业的智能 化、数字化发展。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 究和原始创新,围绕具有先发优势的潜在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 产业的前沿技术,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推动一大批先进 和前沿技术尽快涌现、不断产业化并赋能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 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 三是要素配置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科技、 金融、人才、数据、信息等一系列重要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素组合方式发生变化,要素配置效率明 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发生由低级 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带动产出效益、生产水平和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实现质的跃升。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要求科学技 术、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数据信息等高端要素与现代产业发 展方向相协同、相匹配,并且尽可能扩大资源要素的协同范 围,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高标准制度型开放,更好 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要素配置范围,提高要 素配置效率。 四是环境友好。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 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与传统生产力忽视对自然的尊重和 保护不同,新质生产力具有明显的生态属性,是兼顾发展与保 护、重视生态平衡的绿色生产力,强调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 下推进可持续发展,因而更加注重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普及;由 通晓绿色科技、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劳动者,以清洁生产的机 器化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劳动资料,以绿色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 劳动对象等组成,是绿色理念得到普及、生态价值充分实现、 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更加注重系统发展观 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的生产力。 二、新质生产力的六大形成条件及其现状 (一)新技术持续涌现和群体性突破带来新赛道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新技术的持续涌现和群体 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源头活水。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 家都把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开辟新赛道的 主要路径。如,xx的《无尽前沿法案》提出为基础和先进技术 研究提供xxxx亿美元的资金支持,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量子计 算、半导体等十大领域。xx的“新欧洲创新议程”提出加 强xx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改善xx初创企业和规模企业的融资渠 道等xx项行动,以支持植根于尖端科学、技术和工程,并与物 理、生物和数字领域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领域。xx的《第六期 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提出与实现“xx”相匹配的科技需求 与技术支持计划。我国也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前沿重 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空 间技术、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部分先进技术已具 备产业化基础,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础。 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成熟的AI技术逐渐向代 码库、平台和系统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迈向新的阶 段。AI框架正朝着全场景支持、超大规模AI、安全可信等技术 特性深度探索,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在量子科技领域,我国相 关科技项目的投入逐年增加,专利储备居世界前 列。20xx年,中国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 的xx.x%,超过了xx、xx、xx和xx的总和。xx、xx、xx等研究机 构及xx、xx、xx等科技公司已取得多项世界水平的研究成 果,其中量子通信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通信技术领域,我 国5G必要性专利数全球第一,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移动网 络,数字基础设施全球领先,新业态新应用层出不穷。在空间 技术领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顺利推进,关键技术验证成果丰 富,中国空间站全面建造完成。在生物领域,生物制药相关专 利申请数量(以专利族计)已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二位。这些 都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但同时,我国在前沿技术突破方面仍然存在三方面短 板:一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突出表现为一些领域仍面临“卡 脖子”。如,在生物医药高精度科学实验仪器、分离系统耗 材、核心菌种等领域,国内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企业,大分子 药生产设备、原料培养基等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xx%。在航 空发动机领域,目前主要供应商仍为欧美企业。在电子信息领 域,ARM架构、Linux开源体系、RSA算法等底层技术和芯片制造 等关键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头部公司手中。在新能源汽车领 域,我国车规级芯片、车载传感器、车用操作系统等核心软硬 件技术较为薄弱,对外依存度高,其中车规级芯片自给率不 足xx%。二是科技生态有待完善。突出表现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重新审 视,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 技评价体系尚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特别是产业链与创新链深 度融合不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考核评价机制与产业化发 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需求不匹配,缺乏有效的科技成果转移 转化机制。尽管企业研发投入逐年攀升,20xx年全国规模以上 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与营业收入比为x.xx%,但仍低于发达国 家x.x%~x%的平均水平,尤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研发 投入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从国家部委到地方,已经形成 了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 心等为支撑的创新体系,但仍存在功能定位缺乏统筹、创新资 源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三是国际打压遏制环境尚未根本改 善。近年来,美国针对我国科技进步采取了“小院高墙”策 略,推出出口管制、实体清单、阻断科技交流、限制投资并购 等一系列措施,使中美科技合作的基础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如,20xx年xx正式生效的《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CRA)强化 其出口管制权力和“长臂管辖”范围,并试图通过重塑全球创 新、科技、数据等合作规则,对我国科技发展进行遏制。针对 我国芯片领域的技术进步,美国商务部的产业安全局(BIS)收 紧对华芯片技术的限制,从扩大限制先进AI芯片出口、限制中 国获得先进AI芯片制造设备和新增中国芯片设计企业的实体清 单三方面扩大限制范围,提高了限制先进技术出口的门槛。 (二)数据等新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 当前,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 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并由此形成数据生产力。埃森 哲的《2023年技术愿景》报告显示,xx%的高管认为,数据正成 为组织内部和跨行业的关键竞争差异化因素。对企业而言,通 过数字化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实现对业务 的预测和洞察,有利于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2—2023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算力指数平均 每提高一个点,国家的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 长x.x‰和x.x‰。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 征,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基本 趋势。数据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系统的重要内容,其出现标 志着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并和过去的资本、 劳动力、土地、企业家才能等要素共同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 源泉。大数据产业作为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 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速度快、精度准、价值 高等优势,能够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生产力变革和创 新,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前,全球热门的“生成式预训练变换 模型”表现出强大的智能生产力潜能,其基本技术运行逻辑便 是基于海量数据的持续训练,以此构建大模型,并以强大算力 尤其是智能算力作为重要底座支撑。借助强大的算力支撑、深 度学习算法和万亿级别数据语料的喂养,生成式预训练变换模 型等才得以进行学习和迭代,为形成更高水平的新质生产力提 供强大驱动力。此外,数据还具有乘数效应,能够形成规模经 济和范围经济,提升配置效率和激励效率。未来,数据对于经 济发展就如同石油和电力对于工业经济发展一样重要和不可或 缺。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将对经济增长和新 质生产力形成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 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和形成新质 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对我国而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 展,我国的数据量快速增长。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xx年)》显示,20xx年我国数据产量 达x.xZB,同比增长xx.x%,全球占比达xx.x%,位居世界第 二;截至xxxx年底,我国数据存储量达xxx.xEB,同比增长xx.x %,全球占比达xx.x%。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 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20xx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 达xx.x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xx.x%,增速连续xx年显著高于同 期GDP名义增速,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相当于第二产业占比,达 到xx.x%。这表明,随着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 治理等基础制度加快完善,我国数据生产要素价值进一步释 放,数据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作用愈 发突出。但同时,数据价值释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还存在数据供给少、数据采集和供给质 量有待提高、数据流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数据开发利用水平 低、数据技术要素体系尚不成熟、数据应用匮乏、流程规范不 统一、性能及安全要求亟待明确等问题;不同行业、不同设备 等之间数据标准和接口不统一,数据整合互通和互操作性 差;数据确权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数据二十条”已明确数 据三权分置的战略方向,但尚未有具体有效的落地举措,导致 数据价值化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中国信通院对我国部分企业 样本的测算结果显示,20xx年数据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加 值的贡献度仅分别为x.xx%、x.xx%和x.xx%。 (三)较为顺畅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科技创新成果和数据要素进入生产力系统后,需要顺畅 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从而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 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充分激发经济活 力,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 确提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面对世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需要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的 深度融合,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发挥好科技创新引领 作用和金融“加速器”的强大推动作用,通过“科技—产 业—金融”良性循环,构建富有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 体系,增强国民经济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引领发展能力,重塑经 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推动“科技—产 业—金融”循环,不断夯实科技、金融、产业发展基础,促进 科技、产业、金融交叉融合,推动多种力量参与“科技—产 业—金融”循环,实现循环基础不断夯实、循环动力日益增 强、循环通道逐步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