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增强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 各位青年朋友,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 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 报告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 煌”。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这是对世界文化 交流交融交锋新形势的深刻洞察,对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 出了更高的价值标准和现实要求。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 兴的主力军,当代青年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时代使命,培 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论意蕴 “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自强”是三个紧密 相连的概念,而“青年文化自信自强”则是在观念层面和实践 维度对青年提出的新要求。青年是推进国家发展的有生力 量,国家文化的自信自强归根结底要由青年来推动和实现。因 此,准确把握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推进文化建设的 前提和基础。 (一)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青年 文化自信体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自信,这种心态和自信 使青年群体始终能够生发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拥 有绵延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引领力的理想信念。中华文化是浸润 青年情感和心灵的活力之源,是塑造青年品格和形象的价值理 念,是实现青年全面发展的思想根基,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全 盘“照单全收”,而是建立在理性反思的文化自觉基础 上,“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要了解它的来历、形成过 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因此,青年群体要主动了 解、自觉反思中华文化,形成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和理性认 知,从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则要求一个国家和民 族立足本国文化发展实际,汲取中华文化养分,以改革创新为 抓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创造力和 竞争力,“实现文化价值固基、文化体系完善、文化动力强盛 的目标”。青年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是理论向实 践的进一步转化,也是验证理论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关键环 节。“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 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在全球化日益深化发展 的时代,推进文化自立自强,不仅要传承弘扬本国优秀文 化,还要吸收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马克思在《共产党 宣言》中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 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 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既增添 了文化的多样性表达、拓展了文化传承的发展路径,也为中华 文化走向国际注入新的活力。文化自信自强是指在科学审视新 时代文化发展规律和使命任务的基础上,坚守对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的高度自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吸纳国内外 一切文化精华,依靠自身力量,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 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青年文化自信自强意味着在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创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过程中,青年 群体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 路,将中华文化内化于心,以其他国家优秀文化为补充借 鉴,发挥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 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 价值和现实力量,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积蓄自信自强的力量。文化自信自强对新时代青年 提出了双重要求,当代青年要在感性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 性实践。这必然是一个长久积累、学习和引导的过程。从自知 自觉到自信自立再到自信自强,不仅需要青年自身奋发向 前,也需要来自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方力量引导。稳定的社 会环境、活跃的文化氛围以及科学的文化指引都在不同方面为 青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支持。这不仅为青年抵御错误思 潮、筑牢理想信念提供了坚固屏障,而且也为发展壮大中华文 化树立了坚强后盾。青年必须始终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 从民族文化中寻求精神动能和创造灵感,实现在文化领域中 由“知”到“信”再到“行”的渐进发展。 (二)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逻辑。文化自信自强是“文 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辩证统一,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 文化土壤,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既体现了思想价值和实 践行动的内在统一与协调一致,又展现了面对外来文化的中国 态度,最后,熔铸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首先,文化自信 与文化自强并进互促。有学者指出“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自信 与文化自强的融通结合、双向赋能,文化自信为文化自强提供 先决条件和持久动力,文化自强为文化自信提供信心源泉和强 化基因。”文化自信是建立文化自强的自觉动力,也是民族文 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通时绝不迷失自我的信心;而强大的文化 建设实力为树立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后盾,也是民族文化面对 外来质疑和挑战时的底气所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犹如文化 建设的“双翼”,在实现文化自立自强建设目标和民族复兴伟 大事业的征途上同频共振。其次,文化自信自强既立足自身又 坚持对外开放,文化自信强调要加强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和自豪感,以及中华文化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力和价值导向 力,因而必须开展青年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建设,增强青年抵 制各种外来错误思潮的能力。文化自强则要求青年对中华文化 建立深厚的文化自信,进而从外来文化中挖掘自我发展的价值 因素,积极开展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平等对话,推进民族文化 和世界文化相接轨,提高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和竞争力,形 成同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总而言之,文 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体现了我们面对外来文化态度,既展现了源 于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也表达出做大做强中华优秀文化,拓 展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决心。最后,文化自信自强统一于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环。从“文化自信”向“文 化自信自强”的转变,既是一种历史性进步,也是一种现实性 考量。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 新时代十年的变革性实践,为实现文化自信自强奠定了坚实物 质基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显著提 升。然而,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国家发展也复杂多变,文 化建设既要面对外部的风险挑战,又要处理好内部的思想斗 争;既要对外扩大文化影响力,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精神文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 主心骨、广大青年为主力军,共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昂扬向 上的精神风貌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想源泉 青年文化自信自强应“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 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 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为青年道德修养、为人处世和家国情怀提供思想智慧,革 命文化孕育的革命精神是激励青年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根植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青年探索 发展之道的指引,三者共同存续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语 境,熔铸于青年的精神基因和价值观念,构成推进青年文化自 信自强的思想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智慧之源。中华文明在历经五千 多年的文化积淀、演变、传承、融合之后,形成了具有鲜明中 国特色、民族特色的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蕴含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对青年的品格修养、人际 交往、家国情怀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 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 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青 年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知过程中完成自我意 义的构建,在对文化价值产生认同和情感共鸣中获得“理性的 文化洞见”,实现自我与文化的统一以及自我精神生命的完整 生成。一是在品格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规范对 青年的道德修养具有约束和引导作用,这有助于青年的人格完 善和精神养成。伦理道德是青年的立身之本,所谓“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就表明修养品行是为人的第一位,而后才能经营 家庭、治理国家,实现天下太平、世界和谐的美好愿景。“躬 身自省,见贤思齐”教会青年在面对挫折和险阻时要反省自己 的不足,多向德才兼备的人看齐。“进德修业、臻于至善”也 鼓励青年要不断增长学识、提高道德水平,用自己的德行和学 问服务人民,最终达到完美境界。总而言之,青年要将外在的 物质追求和内心的道德标准相协调,守住人格底线,不轻易被 物质利益迷惑,做到克己修身,虽清贫仍旧乐道。二是在人际 交往方面。人是社会性动物,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 交往之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既是青年“为人”的道德准 则,也是与人和谐“处事”的价值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推己及人”则启示青年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学会换位思 考,顾及他人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将心比 心”、互相理解;“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则警示青年在与人 交往时既要和睦相处、与人为善,又不能处处附和,要懂得坚 守自身原则,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特别是“和而不同,求同存 异”的思想,要求当代青年能以包容开放的胸怀接纳各种不同 的文明和文化,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创造出具有自身 独特性的世界性文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个国家 青年的人际交往原则恰恰反映这个国家对外交往的准 则,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思想既与中国坚持的独立自 主、和平共处的国际交往原则相一致,也与中国倡导的文 化“百花齐放”、思想“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相契合。三是 在家国情怀方面。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深厚的家国情 怀,从古代战乱时期忠贞不二地守国,到革命年代舍生忘死地 救国,再到和平年代砥砺奋进地强国,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早已 成为中华儿女无可撼动的价值信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 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 当,“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济世情怀,都深深融入中国青 年的精神追求,成为青年协调个人、群体与国家之间关系所遵 循的道德准绳,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有益启示。 新时代新征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责任担当、奉献精 神和世界情怀仍然是涵养中国青年高尚品格的重要养分。概言 之,青年要学会宽仁忠义、讲信修睦的相处之道,养成温和善 良、节俭谦逊的良好德行,成为忠心孝悌、清廉勤勉的时代新 人。 (二)革命文化是精神之魂。革命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 的历史智慧和革命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 念、坚定的革命意志、科学的行动纲领,是新时代激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