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洄游青年返乡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
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
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第二个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
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乡村振兴,关键在
人。2023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
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广大青年要“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
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
头兵和生力军,展现青春的朝气锐气”。①乡村振兴作为青年
建功的重要领域,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9年,共
青团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
见》明确提出,要“引导、支持、服务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务工
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培育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近年
来,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正从城市走向农村,在祖国大地各处的
乡镇村落四散开来。这些年轻人有些是出生在乡村,去往大城
市学习、工作或生活又返回老家;
有些是成长在乡村,去往大城市后选择非家乡的农村地区工
作或生活;有些过着“乡村工作,城市生活”的“两头跑”生
活……无论是哪种形态的迁徙,这些从乡村走出去又回到乡村
的青年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落到哪片土地,就在哪里生根
发芽、努力生长,他们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下选择“随风而
动”,主动选择从城市反向回流乡村,带来了农村地区生产方
式和观念的改变。与其说他们是在适应环境,倒不如说他们是
在用自己的力量改造环境,他们是乡村振兴“交响乐”中一曲
朝气蓬勃的“青春之歌”——“洄游”青年。
“洄游”青年是笔者课题组于2014年提出的社会学概
念②,笔者当时在总结归纳大城市青年返乡的特点后,认为返
乡的年轻人就像“洄游”的鱼群一样,在另外一个环境中经历
成长的特定阶段后,选择回到家乡继续生活工作,因而借用生
物学上的“洄游”现象来描述城镇化背景下青年返乡的迁移性
成长经历。当前,“洄游”青年正活跃在中国大地上的千村万
寨中,他们既具有一定的职业经验和社会关系网络,又具备一
定的知识和技术,他们是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值得社会公众
和政策部门更多关注。
为考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洄游”青年的实际情况,课题组
于2022年6—8月和2023年6—8月分赴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
区的数十个乡村开展实地调研,深入“洄游”青年生活工作的
主要场景进行非参与式观察,组织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
家、村干部、村民等召开座谈会20余场,获得了有关“洄
游”青年的丰富一手资料,形成了对“洄游”青年生活工作的
一些新认识。
一、“洄游”青年的时代特征
调研发现,返乡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从业趋势。与传统意义
上的农民不同,“洄游”青年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均对以短视
频和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工具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今日之“洄
游”青年多是自主选择回到农村,目标更加清晰和明确,扎根
乡村发展的决心也更大。“洄游”青年相对该区域的其他就业
创业者具备双重优势,即相较于当地人具备高学历和多经历优
势,相较于外来者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融入能力。
电商和短视频成为返乡必备的“工具箱”。在互联网环境下
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们通过互联网习得的产品营销、开拓市
场、品牌塑造等知识,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可转移能力”,即
通过对信息搜索方法、网络平台运用、知识获取渠道等的掌
握,可以不受地理条件限制获得收入报酬。调研发现,当
前“洄游”青年正呈现高学历、高技能的“双高”特征,高校
毕业生、城市白领、留学归国人员逐渐成为返乡主力军。他们
在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中完成了技术的迭代和能力的提升,这种
技能和认知上的领先优势保障了他们返乡后得以“一技傍
身”。
调研中课题组发现,以“洄游”青年为主体的创业团队为乡
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有生力量。与传统工商资本下乡高投入、高
排放、粗放式发展牟利不同,“洄游”青年返乡创业具有规模
小、数量多、门槛低等特征,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多会选择和新
经济、新服务、新模式有关的绿色行业。调查显示,大部
分“洄游”青年会通过互联网媒介销售产品,这意味着有知
识、有眼界、有技能的“洄游”青年在具体创业过程中更强调
技术创新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更注重绿色创业对经济效益的
引领性。同时,“洄游”青年在创业的过程中,更愿意与乡村
民俗、人文、地理等传统要素相结合,更注重挖掘传统乡土生
态资源,更加强调乡村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多元
融合与提升,这对减轻农业污染、发掘农村传统生态资源、推
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洄游”青年愿意接受新思想,且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概
念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能够将所见所闻转化为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和新动力。调研发现,“洄
游”青年大多具有较好的数字素养,能够有效地促进其所从事
的事业发展。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将电商和短视频当作收入
来源或者作为收入重要渠道,几乎是“洄游”青年的普遍选
择。“洄游”青年的就业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种植(养
殖)、农产品售卖、民宿、文创等,即便其产品和服务更多在
线下实现,他们也会选择开通至少一个电商或短视频平台账
号,利用互联网工具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声量,接触更多潜在客
户。此外,为吸引城市客流,增加产品能见度,一些“洄
游”青年还积极搭建多平台媒体矩阵。他们主动了解各平台特
征、用户人群、消费习惯等信息,针对不同用户群体使用不同
平台进行分众营销。
返乡原因大多源于城市生活的“祛魅”和“内卷”。调研发
现,多数青年返乡的动因或与其心中对城市生活的“祛魅”有
所关联。部分“洄游”青年产生返乡的想法往往源自城市生活
的“内卷”和无意义“内耗”。2014年,课题组在做“洄
游”青年调研时,青年回乡还是“星星之火”,更多情况
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经过十年变迁,点点星火已
成“燎原之势”,更多青年开始思考如何在家乡度过更有意义
的人生。相对于城市的高成本、高门槛、强压力,乡村的优势
愈发突出,有越来越多的资本、人才、技术流向乡村,这也驱
使更多青年愿意返乡开启自己新的人生。近年来,乡村振兴推
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工作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返乡不仅能满
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和孩子受教育的需求,同时也能获得创业
平台和就业机会,满足青年对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于对
家庭强烈的归属感、追求家庭生活的完整性和赡养—抚养代际
传承的有序开展等各种因素,一些青年的返乡意识愈发强烈。
乡村愈加散发出魅力,鸟鸣山幽、草木葳蕤,成为部分当代
青年的心之所向。乡村能够让职业个性化目标摆脱城市束
缚,调研中有不少“洄游”青年发自内心希望能够在乡村追求
职业上的新赛道,认为农村的广阔天地能够成为他们大展拳脚
的“更优解”。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洄游”青年是个人兴
趣与未来发展规划的结合体,当个人兴趣、能力积累、家庭支
持能够为“洄游”青年提供重要支持,返乡便成为一种新的价
值追求以及自我实现的优选路径。
坚持留下来的“乡心”在于主人翁意识的萌生。从离乡进城
到离城返乡,“洄游”青年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洄游”青
年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行动自觉到文化自觉的过程。行动自觉
是文化自觉的基础,“洄游”青年的身份建构往往是从行动自
觉开始。青年返回家乡后,刚开始主要是借助媒介,比如通过
短视频、微信等介绍自己的家乡,参与家乡的公共生活。也正
是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他们逐渐从思想和意识上开始对家乡产
生归属感,也慢慢萌生出主人翁意识。
乡村环境的日益改善、机不可失的创富机遇,更提振了青年
对乡村的信心。与此同时,不少地方政府正在积极打造“一村
一景”的“最美乡村”,迅速捕获了离乡年轻人对乡村发展的
牵挂,进一步强化了“洄游”青年的“乡愁”。文化认同的构
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洄游”青年对于返乡后经济层面的不
确定性,使得青年返乡具有了“价值理性”的动机内涵。
随着大城市消费市场的不断细分,传统的土特产、民宿等概
念转型升级,多样化的文化标签具有了更高的附加值。“二次
扎根”的“洄游”青年通过自身对乡村和农产品的理解,将诸
如农耕、养殖、无公害农产、手工艺品等乡村工作种类升华为
充满美学意义和文化格调的行为方式(如农民画、木雕、竹器
等)。在城市周边兴起的家庭农场里,“洄游”青年还尝试将
亲子体验、自由采摘作为业务卖点,吸引城市消费者。在工作
之外,一些“洄游”青年还承担着乡村社区营建工作,通过开
展讲座、文娱等活动鼓励村民参与到村庄的发展建设中,激发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在乡村发展中扮演引导性角色,正如
一位受访者所说:“乡村发展是为了村民,我们回乡就是去激
发村民们内生的力量,让他们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去奋斗。”
在很多“洄游”青年看来,农村不仅提供经济机会,而且蕴
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这包括社区的记忆、文化的传承、乡愁
的唤醒等,尤其是“洄游”青年在经历背井离乡的城市生活之
后,这些价值更显弥足珍贵。而就自我实现来说,很多“洄
游”青年希望在熟悉的乡村成就出彩的人生。乡土文化基因和
乡土集体记忆在青年返乡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构成了“洄
游”青年的情感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洄游”也是青年精
神的落叶归根。
二、当前“洄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