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 任务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 全会指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加快农业转移人 口市民化”。2024年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 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中提出 4项重大行动,第一项就是实施 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畅通 城乡要素流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统筹推进新型 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 民化行动,应注重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离得开、进得来、留得住、 过得好、融得进、可持续”,让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 及全体人民。 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释放新型城镇化新动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 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 领导下,我国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镇化水平稳步提 高、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一方面,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 化强调由“重速度”向“重质量效益”转变,注重把人放在城镇化的 核心地位,从而迈入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阶段。另一方 面,农业转移人口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主体,也是推动城乡 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从本质上看,传统城镇化在于促进“职业 转换和地域转移”,新型城镇化则侧重于落实“身份转换、角色转 型和成果共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 途径,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巨大内需潜力。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涉及农村人口 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的转变,是释放内需潜力的有效途径。从直 接效应看,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众多、规模庞大,其市民化过程具 备形成巨大消费市场规模的前提条件。据统计,截至 2024 年底 我国有近 3 亿农民工,加上由此形成的潜在农业转移人口,如果 开启“一人进城、举家定居”的模式,将形成数万亿元甚至几十万 亿元的庞大需求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从间接效应看,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助于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随着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新增的社会服务需求将催生一系列 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带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快速发展,不 仅有利于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也能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强劲 发展动力。 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培育新 质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强调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还包括 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的过程,能够通过人口优化、要素优化、空间优化等为推进新型 城镇化提供关键抓手,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重要驱动力。 一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劳动力支撑, 通过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 能水平,培育造就大量新型劳动者,促进社会生产力布局优化调 整,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从第一产业逐步融入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发 展的产业中,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创新密 集型行业,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产业结构升级开辟新 空间,吸引更多资本和技术投资,整合各种科技创新资源。 2.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把握好几个关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 必然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应 关注形式上的市民化即农民离开农村和农业生产,到城镇谋生计, 也要强调赋予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市民权利、享受同 等的公共服务。为此,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应 注重处理好几个关系。 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从世界范围看,实现中 国这样大规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没有先例的,需要我们在实 践中大胆探索、在发展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朝着既定目标、沿着正确道路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 在于落实文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 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重处理好顶层设计 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一方面,高瞻远瞩、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在深刻洞察和及时研判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设定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的合理目标,提供实践探索的科学理念,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