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课: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提升党性
修养
同志们: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党的二十届三
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流动
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
特作用。然而,由于其流动性强、分布范围广等特点,流动党员
的管理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提升其党
性修养,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
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就
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背景下,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提
升党性修养”这一主题,共同交流探讨。
一、把握时代脉搏,深刻认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重要
意义
(一)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
神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
式现代化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流动党员作为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
基础,其管理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
彻落实。只有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确保他们始终与党中央保
持高度一致,才能更好地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化为实际
行动,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流动党
员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党员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是党联
系广大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使他们
在流动中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够有效增强
党在基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据统计,截至
2024 年,全国流动党员数量已超过 2024 万,如此庞大的党员群
体,若管理教育不到位,将对党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三)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是促进流动党员自身发展的内
在要求。流动党员在外出务工、创业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困难和
挑战。加强管理教育,能够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权
益维护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素质和
能力。同时,通过组织生活的参与和党性修养的提升,流动党员
能够在思想上、政治上得到锻炼和提高,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
需要,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二、直面现实挑战,深入剖析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存在的难点
和问题
(一)组织关系转接不畅,党员身份认定难。在实际工作中,
部分流动党员由于对组织关系转接程序不熟悉,或者存在怕麻烦
的心理,导致组织关系转接不及时、不规范。一些流出地党组织
与流入地党组织之间沟通协调不够,信息传递不畅,容易出现党
员组织关系“挂空”现象,使党员身份难以准确认定。例如,某
县一名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多年,组织关系一直未转出,当地党组
织多次联系本人,但其一直未办理相关手续,导致该党员在流入
地无法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成为“隐形党员”。
(二)组织生活参与度低,教育管理难度大。流动党员工作
地点不固定,工作时间不规律,导致他们很难按时参加党组织生
活。一些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不够重视,没有为他们提
供合适的组织生活平台和学习机会;流出地党组织又因距离远、
联系不便,难以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据调查,约
2024%的流动党员表示不能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这严重影响了
流动党员的党性修养提升和党员作用发挥。
(三)作用发挥不明显,先锋模范意识弱。部分流动党员在
流动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和管理,对自身党员身份
认识不足,先锋模范意识淡薄。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没有充分
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甚至个别党员还存在违纪违法行为,损害
了党的形象。如 xx 案例,某流动党员在外地务工期间,参与赌
博活动,被当地公安机关处罚,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
三、创新方式方法,全面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确保流动党员“有家可归”。优
化组织设置。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特点和行业特点,在流动党员
相对集中的地区和行业,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如流动党员党支
部、党小组等。同时,加强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的协作
配合,建立双向共管机制,共同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例如,
xx 案例,某县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成立了流动党员党支
部,由流出地党组织选派专人担任支部书记,并与流入地党组织
签订共管协议,实现了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规范组织关系转
接。加强对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的宣传和指导,简化转接
程序,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组织关系网上转接,提高转接效率。
建立组织关系转接跟踪反馈制度,及时掌握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情
况,确保党员组织关系及时、准确转接。加强党员信息管理。建
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库,及时更新流动党员的基本信息、联系方
式、就业情况等,实现对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