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1.欧洲因为陆地面积与中国相近,所以常被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国比较。事实
上,欧洲城市整体更靠北,欧洲很靠南的城市马德里和北京的纬度接近。欧洲80%的
居民生活在类似我国东北四季分明的天气里,夏季干热,呆在树荫里就很凉快。同
时,大西洋是一个巨大的恒温器,使得欧洲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
温差小,冬季气温5~10#,夏季21~27#,越靠近海洋气温越高,越靠近山地气温越
低。
这段文字意在:
A.探讨欧洲人口分布的规律
B.纠正人们对欧洲气候的普遍误解
C.分析地理环境对欧洲气候的影响
D.介绍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答案】C
2.心理学教授丹麦克亚当斯曾在一次访谈中形象地描绘道,“一个人的人格,就
像是被种种人生故事包覆着的气质性格”。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故事,都在其内在人
格特征中留下不一样的痕迹,所以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在茫茫人海,熟识你
的人能够一眼就认出你,正是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都有其特有的模
式;这些特征的总和构成了一个人独特而又稳定的人格。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茫茫人海中,只有一个独特的你
B.正是你的性格决定了你的命运
C.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真的
D.人生故事,展现了故事中的人生
【答案】A
3.天文学家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超过1000颗系外行星,但考察其大小及其和
恒星之间的距离,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一颗完全与地球相似的系外行星。“柏拉图”项
目的实施将有望改变这一局面,该项目以专门搜寻那些位于宜居带的岩石行星为目
标。所谓宜居带,是指围绕恒星周围距离适当的一个区域。在这一区域内,水可以
液体状态存在。迄今为止,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几乎所有用凌星法发现的小型系
外行星都无法被详细考察。而“柏拉图”项目有可能探测到许多与地球相似的系外行
星,并有能力对其大气层性质开展调查,寻找生命的迹象。
根据这段文字,对“柏拉图”项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有望探测到与地球相似的系外行星
B.其优势在于能进入远离恒星的区域
C.可对小型系外行星进行详细特征考察
D.可对系外行星的大气层性质开展调查
【答案】B
4.城市发展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占有和改造的过程,也是人类对自身赖以
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与适应过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城市的发展
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人类对城市的认知和定位,更取决于城市的规划和建
设理念。随着全球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市病日益突出,探索出未来可持续发展城市
模式,成为一个时代命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城市发展质量取决于其管理理念
B.城市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
C.现代城市发展模式有待转型升级
D.全球城市化凸显了城市病的危害
【答案】C
5.从创新的角度来看,空间站的建设不仅彰显了探索未知的情怀,更重要的是
占据未来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科技制高点,中国载人航天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不
仅有空间站和航天技术自身的飞跃,还带动众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进步和突
破。带来了航天成果造福社会和普通人的无数美好场景。正因如此,建成和运营的
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一个国家太空实验室,在如此独特环境下的太空科学技术实验平
台上,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将有机会用珍贵的太空资源致力于科学发现,运用中国的
空间站造福人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中国空间站:
A.将带动科学领域进步进而造福人类
B.致力于提升我国航天科学应用效益
C.彰显了我国航天人强烈的创新意识
D.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国际合作新起点
【答案】A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6—10题
科技发展蕴藏着进步力量。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与医疗行业
深度融合,为健康事业插上了智能翅膀。从可穿戴设备掀起健康管理热潮,到影像
辅助技术用于病灶精准识别,再到远程医疗让大山里的病人也能享受到先进的医疗
服务,技术红利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也深刻改变着医疗服务模式和理念,为
构建新型医疗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美好前景。同时,________________。
比如,数据是智能医疗的基础,但目前医疗健康数据的标准化、统一化和智能化尚
有待提升。我国拥有上万家医院,每年产生的医疗健康数据规模巨大,但绝大部分
是非结构化的数据,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瓶颈。又如,当前人工智能产品数量可
观,但质量参差不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亟待攻克一些核心技术短板、培养
大量复合型人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立足长远科学谋划、破除政策壁垒,优
化产学研成果转化机制、激发创新的动力,也需要相关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埋头攻
关。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推动智能医疗行稳致远。
也要看到,技术进步回避不了伦理道德问题。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只有与情感、
伦理等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造福人民的初衷。必须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群众在医疗服务中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科技创新攻关的
方向。与此同时,也要处理好医疗人工智能在主体资格、侵权责任、数据和隐私保
护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安全、可靠、可控的技术产品,更好服务医生、患者
和医疗事业。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目标。健康中国关系到每个
人的切身利益,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为实现“健康中国”拓展了新的空间。从这个意义
上说,筑牢技术创新的基石,擦亮造福人民的底色,智能医疗时代大有可为。
6.关于医疗人工智能的应用,文中没有提到的是:
A.远程医疗
B.可穿戴设备
C.影像辅助技术
D.养老服务机器人
【答案】D
7.填入文中第2段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B.政府与企业间的合作还有待加强
C.在医疗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上存在短板
D.人工智能和医疗的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
【答案】A
8.以下哪项最符合作者的观点:
A.有感情、有意识地提供医疗服务的机器人同样应享有人权
B.群众在医疗服务中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正是科技创新的突破口
C.每年规模巨大的医疗健康数据促进了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D.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医疗伦理道德问题的解决
【答案】B
9.本文与以下哪一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举措有关:
A.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B.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C.发展健康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D.完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
【答案】C
10.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A.人工智能为医疗打开更大空间
B.创新医疗服务大有可为
C.人工智能带来的希望与挑战
D.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路径
【答案】A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11—15题
罗马数字是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之前欧洲所使用的一种计数符号,共有7个基本
符号,采用7个罗马字母表
示,即#(1)、#(5)、#(10)、L(50)、C(100)、D(500)、M(1000),利
用这7个不同字母进行重复或者组合来表达任意的正整数。
对于罗马数字起源历史,没有清楚的文献记载,所以,人们对其起源一直争论
不休。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数字形成于大约两千五百年前,那个时候罗马人还
处在文化发展的初期,当时他们用手指作为计算工具。为了表示一个物体、二个物
体、三个物体、四个物体,就分别伸出一个手指、二个手指、三个手指、四个手
指;表示五个物体就伸出一只手;表示十个物体就伸出两只手。罗马人为了记录数
字,便在羊皮上画出I、#、#来代替手指的数;要表示一只手时,就写成“#”形,表示
大拇指与食指张开的形状;表示两只手时,就画成指“##”形,后来又写成一只手向
上,一只手向下的“#”,这就是罗马数字的雏形。
罗马数字是与阿拉伯数字完全不同的数字系统,与十进位数字的意义不同,7个
基本数字在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所代表的数是不变的,与进位制无关。此外,罗
马数字没有表示零的数字。下面来看看罗马数字的计算规则。
(1)连写重复:相回的数字连写,所表示的数等于这些数字相加得到的数,连
写的数字重复不得超过三次。例如:#表示3;##表示20;40不可表示为####,而要
表示为XL。
(2)右加左减:在较大的罗马数字的右边组合上较小的罗马数字,表示大数字
加小数字(例如:#表示8,#表示12);在较大的罗马数字的左边记上较小的罗马数
字,表示大数字减小数字(例如:#表示4,XL表示40);对于左减的数字有限
制,仅限于#、#、C,且左减不能跨越等级做减法(例如:45不可以写成VL只能
是XLV,99不可以写成IC而要写成#C#);左减数字必须为一位,右加数字不可连续
超过三位(例如:8写成#而非##,14写成##,而非###)。
(3)加线乘千:在一个数的上面画一条横线,表示这个数扩大1000倍,数字上
方加两根横线,表示该数扩大100万倍。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手表上的罗马时标
用##而不是用#表示,由于#是古罗马神话主神朱庇特(即IVPITER,英文里
的Jupiter,对应希腊神话里的宙斯,古罗马字母里没有J和U)的首字,因此有时
用##代替#。
11.下列关于罗马数字的计数规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相同的数字连写不得超过三次
B.右加数字不可连续超过两位
C.左减不能跨越等级做减法
D.数字上方加两根横线,表示该数扩大100万倍
【答案】B
12.关于罗马数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欧洲的使用早于阿拉伯数字
B.属于十进位数字
C.可以表示分数
D.有8个基本符号
【答案】A
13.下列与18对应的罗马数字是:
A.###
B.###
C.##
D.##
【答案】C
14.文中特别说明的“手表上的罗马时标用##而不是用#表示”是因为:
A.在表盘上更为时尚
B.纪念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C.古罗马字母中没有#
D.与古罗马神话主神朱庇特有关
【答案】D
15.本文没有提及罗马数字的:
①计数优点②发展趋势③起源历史④输入方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16—20题
中国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而会
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
时代,筳宴上实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个重要原因;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
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西晋王朝灭亡以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
原,先后建立了他们的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以及居于
国家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
序,以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受到了一次次的强烈冲击。这种大的历史变
革,也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
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
元5—6世纪,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等新出现的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铺在
地上的席子,“席不正不坐”的传统要求也就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①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②有意思
的是,椅子上的仙人还用着惯常的蹲跪姿势,双足并没有垂到地面上。③在同时代的
其他壁画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马扎子)的人将双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洛阳龙
门浮雕所见坐圆凳的佛像,也有一条腿垂到了地上。④
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
势。1955年在两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珪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
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
证据。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
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
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
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再看敦煌473窟唐代宴饮壁画,画中绘一凉
亭,亭内摆着一个长方食桌,两侧有高足条凳,凳上面对面地坐着9位规规矩矩的男
女。食桌上摆满大盆小盏,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这已是众人围坐一
起的会食了,这样的画面在敦煌还发现了一些,构图区别不大。
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
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
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据家具史专家研究,发展到唐末五代之际,中国家具在品
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这当然主要指的是高足家具,其中桌和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