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着力绘出乡村全面振兴“锦绣图”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
(2024—2027 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
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
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广大党员干部当
深入基层一线,做到与乡村振兴同行、与人民群众同向,执“党
建、产业、人才”之笔,循着《规划》指引,共同绘就乡村全面
振兴“锦绣图”。
于“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处提笔,绘就乡村全面振兴“党建
引领”锦绣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党组织是
乡村全面振兴的“火车头”,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关键“纽带”。组
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方面,要
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定期开展产业升
级、环境整治、壮大村集体经济等专题培训,确保乡村振兴中
的利民便民政策和资金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另一方
面,要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这一“关键少数”,在严格选
人标准上下功夫,着力提拔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招商引资
等方面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年轻“猛将”,让基层党组织的“精
气神”更加充沛丰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于“稻米流脂,橘柚垂芳”处提笔,绘就乡村全面振兴“产业
发展”锦绣图。产业发展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词”,同时也是
“重难点”。当下,传统的小农经济日渐式微,对乡村振兴的驱
动力逐步减弱。因此,发展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兴
旺,已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要推动传统农业生
产向集约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展农业向旅
游农业、特色农业等领域的转变,形成“农业+”的发展模式,并
逐步构建起集农业生产、精深加工、销售运输、文化推广等环
节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在此过程中,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
农户”新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推动村民致富增收和
村集体经济共同发展。
于“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处提笔,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筑巢
引凤”锦绣图。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来激活发展的“一池春水”,要
探索出“农村人才驱动”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一方面,要广抛“橄
榄枝”,广发“英雄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做到“广纳天下英
才”。通过开设“绿色通道”、实行“人才+项目+资金”等方式吸引
城市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到乡村创业就业,为乡村带来新思
想、新技术与新活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农村本土人才的培养
与挖掘。追求人才培养“差异化”,摒弃“流水线”式的同质化培
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大力挖
掘当地“土专家”“田秀才”。通过开展“以赛育才”的乡村技能大
赛,从中发掘出真正懂基层、爱基层、为基层的乡土技能人
才。
用心执笔勾勒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
(2024—2027 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
认真贯彻落实。这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篇章,也是新时
代农村发展的崭新蓝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当时刻秉持“披荆斩
棘、奋勇前进”的拼搏姿态,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挥毫泼墨”,
精心描绘“振兴”画卷,矢志不渝地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希望
田野”上。
以“梦想”开篇,倾心勾勒“心向党、志在农”的“信念画
卷”。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党
的领导则是这一宏伟蓝图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历史的车轮滚
滚向前,无数实践证明,近年来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无不
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的科学引领。“心中有梦,脚下有路”,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
上,我们要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特别是深入学习并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在思想上
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乡村全面振兴的各
项政策不走样、不变形、不打折。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大
局,与乡村共繁荣,与农民同甘苦,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绘
就“心向党、志在农”的信念画卷。
以“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