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构建支持全面创新
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引领经济社
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居于首要位
置,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转换发展动力、破
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
党的二十大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教
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提出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党的二
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
部署,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充
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
刻洞察,充分体现了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和工作
方法。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
由追赶迈向前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需
要继续增强创新动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发展新
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深刻认识生产力
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浪潮趋势,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实
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才能全面激发创新
活力和内生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一、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迫切要求和制度保障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创
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
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
力质态”。新质生产力蕴含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发展特性,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质生产力的
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
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强调“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
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一)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而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的首要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
来的伟大飞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国是重要
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最新科技成果在我国
得到广泛应用,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新动能加速形
成。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944.3万辆,比上年增
长30.3%;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5.4亿千瓦,增
长54%;服务机器人产量783.3万套,增长23.3%;3D打印设备产
量278.9万台,增长36.2%;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
元,增速13.9%……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
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作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部
署,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对实践中形
成的先进生产力的理论总结和新概括,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
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的前
沿性、基础性、原创性技术创新及其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
高,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
劲推动力、支撑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建立新型生产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
术条件,对新型生产关系提出了新需求。如伴随技术的革命性
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极
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既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的组
合形式;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在新质生产
力中仍然重要,但数据、信息、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日
益凸显,这些新型要素的配置方式与传统生产要素有很大不
同,需要新的生产关系来适应其特点。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
还催生了新产业和新业态,如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
等,要求新型生产关系为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制度保
障。
(二)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的制度引擎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
表现为生产关系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
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
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进一步解放
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习近
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
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
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
产力顺畅流动”,并明确提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
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
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
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其生产要素涉及劳动、知识、技术、
管理、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优化组合的过
程,就是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过程,也即制度创新的过程。尽
管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但倘若缺乏制度创新和制
度变革的推动,如通过建立产权制度、专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来巩固技术进步的成果,那么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长期稳
定将是难以想象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计划经济体制
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型,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发展大潮;从农村到城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潜能。我国40多年
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制度变革对于生产力具有强大的推动作
用。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革体制机制是唯一出路。构建全面
创新体制机制,通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有
利于人才活力的激发和人才潜能的释放,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
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跨越;有利
于激发人才的科技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
型升级,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
于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提升
国家整体竞争力。
二、突出问题导向,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
点
当前,我们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一
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完全破除,必须依靠进一步全面
深化改革打通堵点卡点,最大限度将新质生产力释放出来。
(一)着力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研投入持续增加,但是与世界科技
强国相比,投入强度和创新效益仍有待提高。目前,我国不仅
面临着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不足,在某些关键核心技术领
域仍然存在“卡脖子”问题,而且还面临着由数据标准不统
一、数据接口不开放、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造成的“数
据孤岛”的困境。同时,科研资源分配机制有待优化,竞争择
优、开放协同的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创新资源配置“碎片
化”问题仍然突出,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现象依然存在,不能
有效满足科研人员的创新需求。对此,必须进一步优化科技创
新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着力提升科技创新
体系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二)着力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高校、
科研院所、科技社团、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等。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