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全面落实中央、
省关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系列文件精神,制定了“135”
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区域建设“1 年普及、3 年提升、5 年推
广”,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1 年通识、3 年专业、5 年专家”
的培养目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在示范创建中整体推进、
在创新举措中健全机制、在推进五育并举中持续向好。一是阵地
从无到有。在市教科院挂牌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构建市、县、校“三级管理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创
建工作,遴选 32 所学校抓点示范,目前投入使用心理健康辅导
室(功能室)152 个。二是师资从少到多。全市中小学校共有心
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 2422 人(专职教师 97 人),61 所学校已
配备至少一名专职教师。三是管理逐步规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加强重点人群干预,建立“一生一案”
心理健康档案,实施分级分类针对性干预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认识存在误区,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缺位。忽视了
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心理养成的基础作用,淡化了家庭教育的责
任。一是教育方式不当。部分家庭教育方式或简单粗暴,专制独
行、控制支配孩子;或溺爱袒护,娇惯放纵孩子;或不闻不问,
放任不管孩子。家长唯分数论英雄,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二
是家庭环境不优。亲子、夫妻关系紧张、父母离异、家庭出现突
然变故、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关爱等对学生影响较大,诱发孩子沉
迷网络,不与外界交往,造成抑郁、焦虑、手机成瘾等心理问题。
团市委 12355 服务热线数据显示,2020 年以来,通过热线反映
亲子关系问题的占 42.11%。三是认知存在偏差。部分家长认为
孩子就是不听话、叛逆,不认为孩子有心理问题,不重视疏导;
部分家长又错误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就是“精神病”,存在“病耻
感”,不能有效开展治疗,导致心理疾病加重。
(二)学校软硬条件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乏力。一是功
能室建设不全。全市有中小学校 317 所,10.14%的学校没有功能
辅导室,而具有完整功能心理辅导室的学校仅占 6.37%,心理咨
询室尚未达到全覆盖,部分学校心理咨询室、音乐舒缓室存在建
而不用、建而他用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全市 43.4%的学
校没有专职教师,通过培训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结业证书的非专业
老师占 19.1%,大部分专(兼)职教师不具备学生心理危机识别
和干预能力。三是测评结果不准。各学校依托的心理健康评估机
构、使用的评估平台不统一,少数学校评估工作组织不精细,学
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不准确,无法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精准
研判。四是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不一。各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各异,有些学校未能开齐
开足心理健康教育及体音美课程。
(三)社会总体环境欠优,齐抓共管氛围不浓。一是闭环
管理不到位。未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监测,发现不及时;未科学
干预轻度心理问题学生,心理疏导不精细;医校协同不够,重
度心理问题学生转介不顺畅,诊疗结束后回归受阻。二是家校社
协同工作格局尚未形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干预和治疗
“一体化”的机制还不健全,教育、卫健、团委、妇联等相关部
门未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工作联动不够,整体合力不足。网络监
管不力,对未成年人打游戏、打赏主播、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
乱象监管不到位。三是专业机构和人员缺乏。社会心理咨询机构
行业审批尚未规范,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组织和人
员严重匮乏,从业人员资质参差不齐,城乡之间服务分配不均。
三、意见和建议
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是一项跨部门、跨学科的系统
工程,需要各方群策群力,协同应对,系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安
全带”。建议:
(一)激发家庭基础作用,优化学生健康“心”环境。一是
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家庭心理健康素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