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国资国企系统2025年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国资国企系统2025年 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置于全面深化改革 的战略全局,为我们照亮前行道路,明确工作方向。今天,我 们召开此次2025年省属企业重点工作推进会,就是进一步动员 各地省属企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准把握全会精 神实质,紧密结合我省国资国企实际,真抓实干,推动各项工 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围绕几个关键方面,与大家深入探讨 今年的重点工作。 一、领悟会议精神,明晰发展方向 (一)紧扣总体目标,锚定前行路径。一是聚焦经济高质量 发展目标。省属企业要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将发展 的着力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优化产业布 局,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产业 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 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二是强化国有资本 功能目标。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优化国 有资本配置,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在基础 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领域,积极发挥国有资本的 主力军作用,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国有资本的 市场化运作,提高国有资本的回报率,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 值,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三是达成国企改革目 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的部 署,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 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多元化投资主 体,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通过改革,使省属企业成为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 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二)坚守政治原则,筑牢发展根基。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 导。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省属企业要把党 的领导贯穿于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 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 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等方面,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把关 定向作用。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提 高党建工作质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二是遵循 市场经济规律。省属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 律,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充 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 品结构和生产规模。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积极争取 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的有机统一。三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职工是企业发展的主 体力量。省属企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维护 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职工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加强与职 工的沟通交流,及时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职工 的福利待遇,改善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职工提供广阔的 发展空间,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把握鲜明导向,推动创新发展。一是以创新驱动为导 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省属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投 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 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 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通过创 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以 绿色发展为导向。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省 属企业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加大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投入,推动企 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履行社会责 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三是以开放合作为导向。开放 合作是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省属企业要积极融入国 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合作交流。通 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 才,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加强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合 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回顾过往成绩,总结发展经验 (一)经济运行稳健向好。一是营收利润稳步增长。省属企 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成 本控制、拓展市场份额等措施,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利润的稳步 增长。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多个领 域取得突破,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市场营销 和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客户和资 源,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二是资产质量持续优化。注重 资产运营管理,加强资产整合和重组,提高资产配置效率。通 过剥离不良资产、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优化资产结构,降低 资产负债率,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加强对资产的动态 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资产运营中的问题,确保资产的 保值增值。三是发展韧性不断增强。面对各种风险挑战,省属 企业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通过多元化经营、拓展产业链等 方式,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风险 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能够迅速调整经 营策略,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一是重大项目有序开展。积极谋 划和推进一批对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加大项目 投资力度,确保项目按时开工、顺利建设。加强项目管理,建 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项目责任主体,加强项目进 度、质量和安全管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解决 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二是项目 带动效应凸显。重大项目的建设不仅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 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协 同,促进了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 项目建设带动了就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增 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项目创新成果丰硕。在项目建设过程 中,注重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 材料,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加强项目建设的信息化管 理,实现项目建设的数字化、智能化。通过创新,打造了一批 具有示范效应的优质项目,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 力。 (三)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一是创新投入持续加大。省属企 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投入占营 业收入的比重。建立健全研发投入保障机制,鼓励企业设立研 发机构,加强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 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二是创新平台不断 完善。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 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重 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 供了有力支撑。加强创新平台的管理和运营,提高创新平台的 服务能力和创新效率。三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持续的科 技创新投入和创新平台建设,省属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 技术和科技成果,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科 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了企业的产品升级和产业转 型,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四)社会责任积极践行。一是助力乡村振兴。省属企业积 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产业帮扶、消费帮扶、人才帮 扶等方式,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利用企业的产业优势,帮助 农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开展消费帮扶活 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对农村人 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二是参与公益事 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民生福祉,在教育、医疗、 文化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捐赠资金和物资,支持贫 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开展医疗救助活动,为 困难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参与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 活。通过公益活动,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三是保障 民生供给。在能源、交通、通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 域,省属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保障民生供给。加强能源生 产和供应管理,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 设和运营管理力度,提高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加强通信网络建 设和维护,保障信息通信畅通。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 有力保障。 三、聚焦重点任务,推动工作突破 (一)优化目标管理,强化价值创造。一是完善目标体系构 建。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目标管理体系,涵盖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创新发展、风险防控等多个维度。明确各项目 标的具体指标和权重,确保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可实现 性。将企业的总体目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子公司,形成责 任明确、协同联动的目标落实机制,使每个员工都清楚自己的 工作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的关联,凝聚全员力量推动目标达 成。二是突出价值创造导向。以提升企业价值为核心,引导省 属企业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项目投 资、生产经营等环节,强化价值评估和分析,优先支持能够创 造高附加值的业务和项目。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等手段,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提升企业在市场中 的价值地位,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是加强目标动态监控。建立健全目标动态监控机制,运用信 息化手段对目标执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定期对目标完 成进度进行评估,及时发现目标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和问题,并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加强对市场环境、政策变 化等外部因素的监测和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目标,确 保目标始终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目标管理的科学性 和有效性。 (二)狠抓稳增长工作,助力经济发展。一是加快先进产能 释放。加大对先进产能项目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优化生产流 程,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先进产能尽快达产达标。加强设备维 护和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能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积极推 动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的发展腾出空间,提 高企业的整体产能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全省经济增长提供有 力的产业支撑。二是全力拓展市场份额。强化市场开拓意 识,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 策略。加强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