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务副市长在2025年全市发
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过去一年,全市发展改革战线的同志们齐心协力、拼搏奋
进,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
劲动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改革工作,这既是对我们
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工作的殷切期许。今天,我们专
题召开2025年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旨在全面总结过往经
验,精准锚定未来方向,凝聚力量,推动全市发展改革事业迈
向新高度。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回顾过往成绩,坚定前行信心
回首过去一年,全市发展改革系统紧扣中心工作,勇于担当
作为,在各个关键领域多点发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政策举措精准发力,经济运行稳健向好。一是政策体
系构建完善。我们以敏锐的洞察力,紧密围绕国家宏观经济形
势与本市发展需求,构建起一套全面且具针对性的政策体系。
从产业扶持政策到财政金融政策,从科技创新政策到人才发展
政策,各项政策相互衔接、协同发力。在产业政策方面,聚焦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定了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与
扶持办法,明确各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为产
业发展提供清晰指引。财政金融政策上,优化财政支出结
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创新金
融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为经
济发展注入强大资金动力。二是政策执行高效有力。为确保政
策落地生根,我们建立了严格的政策执行机制。成立专门的政
策执行监督小组,对各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跟踪与评估。
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召开企业座谈会等方式,及时了解政策实
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迅速调整优化。对于重大政策项
目,实行“一对一”精准服务,安排专人负责协调解决项目推
进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保障政策项目顺利实施,切实发挥政
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三是经济运行平稳有序。在一系列
精准政策的推动下,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地区生产
总值稳步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
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市场持续活跃,消费对
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大项
目建设稳步推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就业形
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经济发
展的质量与效益显著提升。
(二)战略对接积极主动,发展格局持续拓展。一是融入国
家战略成效显著。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深度融入长三
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在长三角一体化
发展中,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合作,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
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
了重要突破。通过共建产业园区、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等方
式,推动区域间产业互补融合,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在长江
经济带发展中,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绿色产业
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二是区域合作
交流不断深化。主动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其他
重点区域的战略互动。通过举办区域合作交流活动、建立常态
化沟通机制等方式,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与模
式,推动我市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实
现新突破。同时,深化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加强区域间基础设
施互联互通,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
拓展我市经济发展的空间与格局。三是自身发展定位更加明
晰。在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明
确了我市的发展定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确定了
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生态宜居高
地的发展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与实施
路径,聚焦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集中力量突破发展瓶颈,努
力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三)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一是民生
项目扎实推进。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
脚点,扎实推进各类民生项目建设。加大对教育、医疗、养
老、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医院、
养老服务设施等,有效改善了民生基础设施条件。在教育方
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育公平与
质量提升。医疗领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服务
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
便捷的医疗服务。二是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持续优化公共服务
供给,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优质化水平。加强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建设,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
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
平,切实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举
办各类就业培训与招聘会,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居
民收入稳定增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三是
价格调控成效斐然。强化价格调控监管,确保市场价格稳定。
建立健全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密切关注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动
态,及时采取价格调控措施,防止价格大幅波动。加强市场价
格监管,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通过一
系列价格调控措施,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合理区
间,为保障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创造了良好的价格环
境。
二、分析当前形势,把握发展机遇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市发展既面临诸多挑
战,更蕴含着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形势,趋利避
害,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找准方向。
(一)宏观经济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是全球经济格局
调整带来机遇。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为我市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带来了新
机遇。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的快速发
展,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与商业模式。我市可凭借自身产业基
础与创新能力,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在新兴产业领
域抢占发展先机,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全球经济格
局调整促使区域间合作更加紧密,我市可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升我市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带来挑战。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
义抬头等因素,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下行压力。外部
需求减弱,影响我市出口贸易增长;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
经营面临更大困难。在此背景下,我市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
压力,新兴产业发展也需克服技术、资金、人才等诸多瓶颈。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挑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深化
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等方式,增强我市经济的抗风险能
力与发展韧性。三是政策环境变化带来契机。国家为应对经济
形势变化,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与产业扶持政策。这些
政策为我市争取上级支持、推动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供
了有力契机。我们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态,加强政策研究与
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与项目布局。同
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确保上级政策在我市
落地见效,为我市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区域竞争态势。奋勇争先谋发展。一是周边城市发展
形成竞争压力。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周边城市纷纷加
快发展步伐,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各展所
长。部分城市在新兴产业培育、重大项目引进等方面取得了显
著成效,对我市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面对竞争,我们不能
有丝毫懈怠,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差异化发展路
径,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
持续发力,努力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二是区域协同发展带
来合作机遇。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为我市与
周边城市开展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加强区域协同,我们
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
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例如,在交通领
域,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网络对接,可提升区域交通便利
性,促进要素流动;在产业方面,开展产业协同合作,可实现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我们要积
极主动参与区域协同发展,在合作中实现共赢。三是自身优势
奠定发展基础。我市拥有独特的产业基础、丰富的创新资源和
良好的营商环境等优势。在产业方面,我市在某些传统产业领
域具有深厚积淀,同时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
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创新资源上,我市拥有一批
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人才资源丰富,为创新发展提
供了有力支撑。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资兴业,为
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将其转化为
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产业发展趋势。转型升级正当时。一是新兴产业蓬勃
兴起。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
物医药、数字经济等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些新兴产业具
有高附加值、低能耗、创新性强等特点,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
的方向。我市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与支持力度,制定专项
产业扶持政策,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新兴产业集
聚。加强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
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二
是传统产业亟待升级。我市传统产业在经济中仍占据重要地
位,但面临着技术落后、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力下降等问题。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我们要鼓励传统企业加大技
术改造投入,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
量。引导传统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
空间。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深
度融合,实现传统产业的凤凰涅槃。三是产业融合成为趋势。
当前,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制造业与服务业、农业与
工业等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产业融合能够催生新的产业
形态与商业模式,提高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我市应积极推动
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开展跨界经营,培育融合发展新业
态。加强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平台建设,促进不同产业
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与协同创新,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四)社会民生需求。不断提升新期待。一是民生保障需求
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民生保障的需求
不断提高。在教育方面,希望子女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公平
的教育资源;医疗领域,期待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能够
及时便捷地就医;养老方面,渴望有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
系,实现安享晚年。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加大民生领
域投入,优化民生资源配置,加强民生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
高民生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
感。二是公共服务质量要求提高。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
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希望能够举办更多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保
障服务上,期望办理流程更加便捷高效,保障范围更加广泛。
我们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强公共
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为群
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三是社会治理水平
亟待提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社会治理面临
着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城市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