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堵”与“疏”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堵”与“疏”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较多,如芍陂、郑国渠、漳河渠、灵渠 等。其中,较为完美诠释“堵”与“疏”的两种治水理念的则是 两个水利工程:一个是近些年考古发现的建造于距今 5000 年左 右的良渚水利工程,另一个是公元前 256 年修建而成的都江堰。 据最新的考古发现,良渚水利工程其实是一个高、中、低三 级水坝系统,通过人工垒筑的高低错落的土坝群,阻水于山间及 平原的地势低矮处,起到阻挡洪峰等作用。其中,岗公岭等山谷 谷口水坝群组成高坝系统,现坝顶海拔 25—35 米,坝体宽 60— 80 米。大遮山脉和塘山间新发现的多条长垄为中坝系统。鲤鱼 山水坝群等组成低坝系统,现坝顶海拔 9—10 米,坝体宽 50—100 米。当山洪和暴雨来临时,高坝系统可首先阻水于山谷中,中坝 系统可应对洪峰外溢的二次冲击,低坝系统最终阻拦漫溢洪水于 低地,并将多余水量定向排出。这种高、中、低三级坝体的配合, 不仅可以有效地应对暴雨和山洪,三级坝体形成的水面也能起到 很好的水上运输等作用。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率众修建的古代大型水利 工程,以无坝引水闻名世界。其工程主体实际上是一个疏导和分 流系统,主要是通过打通玉垒山宝瓶口以及筑造分水堤起到分流 和引水的作用,实现了江水流向以及流量上的控制,进而起到集 分洪、引水灌溉和航运等于一身的作用。现工程主体为鱼嘴分水 堤、宝瓶口和飞沙堰。《华阳国志》《水经注》等典籍中记载的 “壅江作堋”即是在江中筑分水堤,主要起到将岷江水流分向内 外二江的作用。宝瓶口位于玉垒山脚,由开凿玉垒山而形成, 是内江进水的咽喉。飞沙堰是位于分水堤下段和宝瓶口之间的一 段低堰,主要起到泄洪和排沙的作用。 这两个水利工程突出体现了一“堵”一“疏”的建造理念。 良渚水利工程的多处堤坝体现了先民对“堵”的执着,都江堰的 分水引水很好地诠释了“疏”的偏好。客观而言,这两个水利工 程的理念侧重不同,更多的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形成。一个 地方的地理环境状况对于该地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 重要的影响,而这两个水利工程修建最重要的出发点之一,便是 因地制宜改善原区域不适宜文明发展的原有自然及水文地理环 境。 良渚水利工程所在的天目山系是浙江省最大的暴雨中心,夏 季极易形成山洪。山洪的肆虐一方面直接威胁着地处下游平原的 良渚先民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对农作物等也有着毁灭性的破坏。 因此,对当地这一极易引发山洪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便显得尤 为重要。成都平原在都江堰修建之前有着水患与干旱两方面的自 然环境问题。以岷江河道为界,以西外江区域在多雨季节经常受 到洪涝灾害等水患威胁,时常冲毁农田及民居,人民生活苦不堪 言。而岷江以东区域又经常连年干旱,农作物灌溉用水及民众生 活用水均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