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实践逻辑和配套改革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实践逻辑和配套 改革 城乡融合发展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 充分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 求。城乡融合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前提是优化城乡要素配置,关键在于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 向流动,主要依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 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战略部署,为以改革促进城乡融合 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要加快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 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促进共同富裕。 众所周知,生产要素是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投入品。生产要 素优化组合和创新性配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 增长的重要源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可以改变城市和乡 村资源禀赋,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城乡联系和经济循环,促 进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规模经 济集聚效应,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经济活动效率往往高于农 业和农村地区,导致资源要素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带来 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这是客观规律。到了工业化和城 市化中后期,为避免农村凋敝引发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很多国家 通过各种方式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改善城乡、工农关系。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后期发展阶段,加上长期遗留的体 制机制原因,资源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仍是普遍现象,乡村发展 活力和动力不足的状况亟须改变。而且,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 量发展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社会主要 矛盾的集中体现。我国 14 亿多人口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不管工 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 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因此必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努力缩小城 乡差距,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 战略,不断探索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面貌发 生历史性变化,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城乡统一的户 口登记制度全面建立,2024 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67%; 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并向联通化、一体化的 方向迈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达到 23119 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 2.34。但是,城 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制度性障碍,主 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户籍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户籍人 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 18 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尚 未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吸引城市人才下乡机制亟待 建立。二是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仍未真正形成。需按照中央 要求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收益分配 和权益保护机制。三是农村资金净流出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村 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存在,乡村全面振兴面临巨大资金供 给缺口。四是城乡产业融合机制有待健全,乡村产业效益水平有 待提高,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是中国式 现代化的突出短板。五是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城乡基础 设施投入依然有差距,农村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水平与 城市相比仍有不足。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有破有立, 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必须以 要素市场化改革为主攻方向,聚焦人、地、钱、产进一步完善城 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激活城乡发展内生动力,缩小城乡之间、 不同地区乡村之间、农民群体之间“三大差距”,扎实推动城乡 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促进人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户 籍制度改革。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革命、最活跃的要素。促进城 乡要素双向流动,关键是实现人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并以此 带动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 城镇化战略,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人的自由流动为重点, 持续深化户籍制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 1.7 亿已进城 但尚未在城镇落户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中有意愿的群体顺利 实现市民化,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同迁入地户籍人口 同等权利;对暂时满足不了市民化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通过深 化居住证制度、基本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