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加快农
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是实现我国
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重要根基。带领几亿农民走向现代
化,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农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
路,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
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我国
的农业生产模式正在由传统形态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新
阶段。如何整体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艰巨性和
复杂性前所未有,战略意义和影响同样前所未有。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现代化建设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4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党
委和政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
治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真抓实干、
久久为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扎实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
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上统筹谋划。党的
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如何坚
持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
设全局性、历史性的方方面面。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
发展的必然要求。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树牢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观,首先是稳住农业基本盘,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守住耕地底线
红线,防止占用耕地搞非农化、非粮化经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
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2024 年,我
国粮食产量在连续 9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
上 1.4 万亿斤新台阶。同时,农业不代表着初级产业,农业也可
以高级化。不断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以科技赋能稳步推进
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基础上,促进农业与科
技融合发展,注重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养,让现代化
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坚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强现代化建设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当前,如何把农业
大国建成农业强国,重点和难点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迎来了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
机遇期。首先,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持续在产业生态
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发挥好各地乡村特色资源丰富的优势,
继续做大做强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大
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村三产融
合,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持续加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
兴有效衔接,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进一步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
实效,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人群长效帮扶机制。此外,推进农
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突出抓好农
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不断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
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
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在落实好防
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农民增收举
措,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先富带后富,多措并举加快构建促
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
道,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坚持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布局现代化建设战略
要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相对国外倡导的城市化,我国提出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的城乡
融合发展战略。如果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能走出一条新
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
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
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如果城镇化路子走偏了,存在
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则可能积重难返,带来巨大风险。数据
显示,近 3 亿农民工以“候鸟式迁徙”模式来往于城市与乡村之间,
解决好这部分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必须依靠大中城市联动小城镇
的带动作用,突破户籍、土地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政策限制,
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以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不断探索破解城乡发展差距难题。此前,
在统筹规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