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文艺创新深度融合 谱写“技”
“艺”共生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
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
变化。”回顾网络文艺的创作生产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新时
代网络文艺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稳步迈向崭新的发展阶
段:文艺创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传播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特别
是网络文艺的海外传播,正以其独特魅力和无限潜能,在世界舞
台上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开启了中国文化影响
世界的新篇章。
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壮阔征程中,中国网络文艺走过了近三十
载春华秋实。从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破冰时刻,到 5G 时代万物互
联的崭新图景,这条用代码编织的文艺长河,始终激荡着中华文
化创新创造的澎湃动能。
技术赋能文艺创新,催生跨界融合生态
从早期 BBS 论坛的即兴创作,到如今 AI 辅助的 IP 全产业
链开发;从《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开启网络文学先河,到《三体》
宇宙观震撼世界科幻文坛,这场静水流深的文艺变革,完成了从
“草根自娱”到“主流担当”的华丽蝶变。主管部门先后出台
《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实施
“网络文学精品工程”,推动创作生态持续优化。近年来,网络
文学现实题材作品占比突破 60%,《陶三圆的春夏秋冬》《滨江
警事》《特级英雄黄继光》等佳作斩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
个一工程”奖,见证了网络文艺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国家级文艺奖项的包容创新,为网络文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自“飞天奖”首设网络剧单元以来,《漫长的季节》《三体》等精
品力作崭露头角;“白玉兰奖”将最佳编剧奖授予网络剧《开
端》,彰显主流评价体系对新生创作力量的认可。这种突破传统
的评奖机制,如同春风吹化坚冰,让网络文艺在守正创新中迸发
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网络文艺工作者正以
“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回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推进
文化自信自强”的庄严号召。当《千里江山图》通过区块链技术
实现数字永生,当敦煌壁画借助 VR 技术重现丝路盛景,我们从
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条奔腾不息的数字文艺长河,正在汇聚成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当前,人工智能与网络文艺的深度融合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
2024 年,我国自主研发的“豆包”“可灵”“天工”等系列 AI 工
具,已深度嵌入创作全链条:文字生成、视频制作、音乐编曲、
图像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文生文”到“文生
频”,从单维叙事到多模态交互,AI 技术正推动网络文艺作品向
立体化、沉浸式方向演进。在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下,
文艺创新与实体经济正形成良性互动格局。现象级游戏《黑神话:
悟空》凭借顶尖引擎技术,让传统神话在数字世界焕活新生,
仅预售即创下百万销量;舞蹈诗剧电影《只此青绿》通过影视化
再创作,使千年宋韵绽放出时代光彩。国家广电总局实施的“跟
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更催生出“微短剧+文旅”等新业
态,带动相关景区游客量同比大幅增长。
这些生动实践印证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前瞻布
局。
AI 视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文字转影像效率提升 80%,
展现出科技赋能艺术创作的独特优势。正如《千秋诗颂》用算法
重构诗词意境所揭示的,人工智能不是替代创作主体,而是为艺
术想象插上科技的翅膀。
站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起点,人工智能与文艺创新的深度融
合,正在谱写“技”“艺”共生的时代华章。这场由技术革命催
生的文艺新浪潮,既需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也应把
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遵循。
当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必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辟崭新境界。
文化“出海”浪潮奔涌,网络文艺扬帆致远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网络文艺正以创
新姿态架设文明互鉴之桥。主管部门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印发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
系列重要文件,指导和规范网络文艺的创作与生产,大力推动网
络文艺“走出去”,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注入强大动能。
在世界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浪潮中,网络文艺正成为文明互
鉴的“数字使者”。阅文集团建立的 AI 翻译平台,让《诡秘之主》
等作品实现 20 余语种同步更新;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经影视
化改编后,在海外流媒体平台收获超亿次点播。非遗文化也通过
数字技术焕发出新的生机——泉州提线木偶戏借助 VR 技术,让
欧洲观众享受到“隔空牵丝”的沉浸体验。更令人振奋的是,源
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武侠”“道义”等符号,正在衍生出《庆余
年》越南版、《全职高手》日本漫画等跨文化形态。这些“出海”
实践表明,东方审美邂逅数字技术之后,已经架设起跨越文明的
精神桥梁。
新兴业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