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教育事业置身新的历史坐标,面临新的时代 课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 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 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 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 局面”。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育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 重要支撑作用,为新征程上推进教育现代化锚定了方位坐标。 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先导和人才培养的基础 纵观世界现代化进程,教育始终是科技腾飞的翅膀,是强国 之路的起点。我们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将教育放在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注重发挥教育对科技自主创新的先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 比例连续 10 余年保持在 4%以上,为我国构建起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提 供了有力支撑,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迈入世界中上 国家行列。一大批科技自主创新重大成果应运而生:天宫、蛟龙、 悟空、墨子等“大国重器”不断标注中国科技新高度;复兴号高速 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国产大模型 DeepSeek 打 破技术垄断,全球 AI 创新格局迎来“中国时刻”;等等。新时代 新征程,教育作为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支撑和先导作用日益凸显。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龙头作用,坚持 教育优先、创新驱动,持续培育科技发展新动能。 国家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争;人才之兴,本质在于教育 之强。我们党历来重视教育,始终将教育作为人才自主培养的基 础工程。从“教育救国”的号召,到“教育兴国”方略,再到“教育 强国”战略,伴随我国教育事业与时俱进,人才自主培养的规模 从小到大、能力从弱到强,为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 撑。新时代以来,教育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交出了一份 亮眼的成绩单: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 2012 年的 324.7 万人年提 高到 2022 年的 635.4 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更多优秀青年科 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国家重点研发计 划参研人员中 45 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过 80%。新形势下,既 要夯实基础教育根基,也要强化创新教育特色,既要培育高精尖 专才,也要培育复合型通才,使“好苗子”成长为“参天树”,以高 素质人才支撑高水平创新。 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是贯穿始 终的“金钥匙”。一方面,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人才自主培 养。历史和实践证明,谁掌握科技和人才,谁就占据发展制高点。 应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把更 多前沿创新优势转化为人才自主培养胜势。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 型大学布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打造 人才聚集新高地。另一方面,以高精尖人才集聚驱动科技自主创 新。教育是连接人才与创新的战略纽带,应深耕人才培养土壤, 将教育链深度嵌入创新链,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 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真正形成重大科研孕育顶尖人才、顶 尖人才催生重大突破的良性循环。 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革命 与大国博弈叠加共振,教育、科技、人才构成当前全球坐标轴的 三重维度:尖端科技突破轴线决定发展位势,拔尖人才储备轴线 影响竞争格局,教育体系创新轴线塑造未来生态。尽管我国在科 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领域成就显著,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在 创新能力方面,原始创新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 未根本改变;在人才储备方面,顶尖科技人才数量与质量仍存在 一定短板;在技术变革方面,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 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竞争压力;等等。这些挑战既涉及科技创新 能力的提升,也关乎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需要以高质量教育体 系为抓手,不断弥合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创新鸿沟, 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中夺取科技竞争和未来发 展制胜点。 从国内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 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 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