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一号文件”解锁乡村振兴“实干密
码”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
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文件立足新发展阶段,紧扣农
业强国建设目标,围绕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乡村治理等重点
领域作出系统部署,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
了遵循。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
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
干部当以“朝受命、夕饮冰”的紧迫感,将使命扛在肩头,把
责任揣进心间,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淬炼本领、锻造铁
肩,蹚出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康庄大道。
争做田间实干家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 13 个指导“三
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回顾历年文件,从夯实粮食根基、
筑牢温饱底线,到深化产业融合、拓宽增收路径,再到全方位
提升乡村发展质态,我们的工作重点从“保基本”向“促振
兴”转变、从“谋发展”向“提质效”迈进,体现的不仅是政
策的延续与升级,更是党和国家对“三农”发展规律认识的层
层深化。“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党员干部要成
为“三农”领域的“行家里手”,就要化身“政策通”,准确把
握乡村振兴的政策方向和实践要求,建立“目标清单+责任清单
+时限清单”,以“学思践悟”筑牢思想根基;要化身“传声
筒”,建立“乡村大喇叭+新媒体平台+文化宣传栏”立体传播
网,将党的惠农政策传递到田间地头、“飞入”寻常百姓家,以
“春风化雨”凝聚群众共识;要化身“领头雁”,充分发挥党员
干部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搭建平台,吸引更多新农人投身“三
农”事业,带动全社会关注“三农”、支持“三农”,以“实干
笃行”书写时代答卷。
且效扬帆破浪人
2024 年,我们收获了一系列亮眼成绩:粮食总产量首次迈
上 1.4 万亿斤新台阶,全国粮食播种面积 17.90 亿亩,农作物良
种覆盖率超 96%,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 95%。这不
仅是过往努力的勋章,更是未来征程的序章。“为者常成,行者
常至。”广大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
止“非粮化”,将“中国饭碗”牢牢端稳。要进一步健全种粮农
民收益保障机制,鼓励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深化联农带农机
制,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形式,分享产业增
值收益,稳住“粮袋子”,更要鼓起农民“钱袋子”。要坚持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聚焦生态环境整治和人居
环境提升,积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投入,因地制宜挖掘自然美景、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为美
丽乡村建设描“底色”、固“成色”、添“靓色”。
化作春雨润心田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文件明确提出,要完善乡村人才
培育和发展机制,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乡村工匠培育
工程等系列行动,为开展乡村人才工作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
在乡村振兴一线实践中,要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思路,
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建立“需求导向+精准匹配”的协同机制,
用好用活科技特派员、乡贤能人、高校毕业生“三支队伍”,让
广袤乡土成为人才绽放风采、事业蓬勃发展的热土。要以“功
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推动广大新农人变身
“兴农人”,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提
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把粮食丰收的成果转化为农民增收、乡村
繁荣的生动实践。要坚持党建引领,以“强基固本”为抓手,
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火车头”,深化“党建+产业”模
式,推动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让党旗在乡
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
从“锄禾日当午”的汗滴禾下土,到“云端种地”的新质
生产力——变的是耕作方式,不变的是“农为邦本”的文明基
因。如今,历史的如椽巨笔,正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挥毫
泼墨。新时代党员干部正与亿万农民一道,朝着农业强、农村
美、农民富的目标奋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