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数字游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
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全面振兴是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而人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要素。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为主要生
产驱动力的数字技术迭代更新,数字游民这一新兴群体引起大众
广泛关注,他们离城入乡,在美丽的乡土中寻求创意工作和诗意
生活之间的平衡。这给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为新时代推进
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和全新的发展空间。因此,
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应把数字游民的力量凝聚起来,赋予他们
新身份、新角色、新发展,引导他们“游有所向”“游有所归”
“游有所成”,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从“外来融入者”到“在地改造者”的转变
数字游民是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而生成的
新兴社会群体。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生产活动朝着
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方向转型,工作与生活更加智能、高效
与便捷。当前,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日益增大,如何既能
顺应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浪潮,又兼顾自身的惬意生活,数字游民
由此出现。“数字游民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工作,追
求自由、灵活和自主生活方式的个体。”一边惬意生活、一边自
主工作,“半工半旅”是对这一群体的形象写照。与一般移动办
公的人群不同,数字游民有着自身的特征。一方面,数字游民
总体比较年轻,拥有较高数字素养。数字游民以青年群体为主,
从事数字劳动,以数字技术为专业生产工具,具备运用智能化、
数字化生产工具创造价值的能力。另一方面,工作模式相对自由
自主。不同于传统产业对固定工作场所的高依存性,数字游民主
要借助移动互联网从事数字化、创意类等工作,这使得他们能够
脱离传统意义上的工位,“将工作与休闲从时间和位置限制中解
放出来”,流动到自身向往的地域工作和生活。除此之外,数字
游民大多倾向于相对自由、灵活、自主的生活工作状态,对自身
的工作和生活具有较高的支配度和自主性。
在我国,乡村契合了本土数字游民休闲惬意的生活追求,日
益成为数字游民普遍的流动方向。特别是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数
字乡村建设的大力推进,乡村不仅在数字、物流、交通等基础设
施方面愈发完善,而且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淳朴的风土人情和
恬静的生活气息,这为本土数字游民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场域。他
们一面“身入”乡村,享受着具有诗意的慢生活,另一面用数字
化技术联通着城市的发展资源,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干事创业,
带动乡村发展。近年来,在浙江丽水、云南大理、海南文昌等地
涌现出一批数字游民社区。
可以说,数字游民进入乡村与乡村全面振兴之间可谓不期而
会,对乡村来说,数字游民意味着一股新的发展力量。而这种力
量要成为现实,就要引导数字游民参与和融入乡村全面振兴,引
导他们在乡村创业,帮助其实现从乡村“外来融入者”到“在地
改造者”的身份转变。实践上,数字游民入驻乡村并与之互动
的过程之中,就已然潜在地促使着“游民”身份转变。一方面,
与一般游客的短暂停留不同,数字游民通常会在乡村中寻找栖息
地,作为一种异质元素嵌入乡村的社会结构中。虽然他们主要专
注于自身的工作和个性化的生活,但是在最基本的生活层面,还
是会接入乡村的社会结构,成为乡村的一部分。因而,数字游民
对乡村来说具有“外来融入者”的身份,而不是“过客”。另一
方面,数字游民也在用自己的认知、技术探索乡村,以数字劳动
参与乡村发展。例如,内容创作者会从专业角度出发记录、分享
乡村特色,数字技术开发者会参与到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
营销策划者能够帮助推广农村特色产品,等等。因此,表面上看
数字游民是在享受乡村提供的惬意气氛,实质上随着生活互动的
深入,他们已然参与到乡村发展中,成为身在乡村的“在地改造
者”,为乡村带来技术、经济、文化等发展资源。
从“相互陌生”到“携手同行”的转变
当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正尝试和探索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数
字游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需充分发掘数字游民的技术优势、创
新禀赋、资源特点等,对接乡村发展,找到数字游民与乡村之间
互利共赢的发展理路,帮助数字游民从与乡村“相互陌生”到
“携手同行”的角色转变。
引导数字游民将自身技术优势运用于乡村的数字化发展。随
着农业的数字化转型,传统农业呈现出知识密集型生产的特征,
这意味着需要相应的技术人才予以支持。较高的数字化信息技术
素养和能力是数字游民的显著优势和立身之本。相较于其他群体,
他们既乐于接受和适应数字化生存和发展,又善于引领数字化技
术的运用与创新,而且乐于亲近乡土。因而,对于具备数字劳动
能力和素养的数字游民,他们可以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和专业特长,
积极参与乡村发展。既能够为乡村产业发展升级献智出策,也能
够为数字游民自身发展带来新的思路。
引导数字游民以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