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某市关于人才工作情况的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某市关于人才工作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深 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人才聚能”行动为抓手,不断创新人 才工作思路和方法,探索构建“一核两翼四驱动”人才工作新体 系,即坚持以党管人才为核心、围绕内外协同“双循环”、打出 引才、育才、用才、爱才“四驱”联动组合拳,人才工作感知度、 实效性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得到充分彰显。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一核”引领,明确标靶聚合力。我市坚持以党管人 才为核心,紧紧围绕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和管服务职责,抓 住影响全局和人才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宏观协调,注重统筹谋 划,突出改革创新,狠抓督促指导,着力搭建起人才工作“四梁 八柱”,不断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有形有影、有感有效。一 是优化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人才政策牵引作用,在全省率先开展 市级人才政策修订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 工作的若干措施(试行)》等政策措施,不断健全完善人才政策 体系。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力推动人才政策由“广覆盖”向“精 聚焦”延伸,围绕全市重点领域个性化需求,赋予行业主管部门 人才政策“定制权”,出台《我市数字人才发展专项支持措施(试 行)》,全面赋能我市“数智新城”建设,持续提升人才政策的精 准性、实效性。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坚持把强统筹、聚合力作为 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增加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至 39 家,明确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办公 室《工作细则》,梳理形成各成员单位职责清单,在《我市日报》 开设“‘一把手’话人才”专栏,进一步压紧压实“一把手”抓 “第一资源”政治责任,切实把成员单位和各县区组织成为“成 建制”的集团军作战,不断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凝聚起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持续建立完善党委 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人才诉求建议联动化解反馈等机制,打造 “我为人才强市献一策”简报和人才工作“快报”等信息交流渠 道,形成工作上下联动、信息协同共享、意见高效反馈的工作格 局。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注重以品牌化推动人才工作特色化,打 造人才品牌和“创汇联励”工作体系。打造“台账式管理、清单 式推进、销号式交账”工作模式,实现人才工作靶向发力、精准 聚焦,连续 2 年确立全市人才工作重点项目 70 个。牢固树立“管 行业就要管人才、抓产业先要抓人才”理念,创新开展“一业一 特、一县一品”人才工作品牌创建工作,明确 33 个重点课题由 成员单位和各县区“领题攻关”,着力破解各级各单位工作重点 不突出、模式同质化等问题,蹚出人才工作差异化、品牌化新路 径。 (二)“两翼”护航,突出重点提效能。我市将人才工作紧 紧嵌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内强化产才融合、对外加强校 地合作,打造内外协同“双循环”,推动人才工作向产业发展一 线挺进,做到市委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服务到哪里。一是产才融合促发展。围绕推进“四链”融合发展、 全市专业镇和产业链建设,打造市级产教融合联合会,启动首批 10 家产教融合联合体建设,着力构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培养、 本地毕业生精准对口就业等一体化工作格局。遴选全市专精特新、 高新技术等重点企业 240 家,开展“入企问需”大调研,收集各 类需求 215 条,跟进开展“高校博士我市服务”和“联企入校” 两大攻坚破难专项行动,精准引进 15 名博士人才进行入企服务, 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合作或课题研究 16 项,研发连翘功能茶、 桑叶挂面等新产品、新配方 9 个,帮助企业破解生产、技术等方 面难题 17 个,开展专利申报 4 个;由市级领导带队,组织 30 家 企业分赴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全省农 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沟通对接,为企业解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运 用等实际困难需求 153 个,达成合作意向 7 项。二是校地合作增 动能。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联动推进,先后多次举办重 大赛事活动,吸引国内外 270 余所高校、570 余支团队、万余名 师生走进我市、了解我市、推介我市。主动赴北京、上海、江苏、 吉林等省市 60 余所高校举办“人到全省好风光”专场宣介活动, 与 500余名高校学子达成就业意向,吸引 1.5万余人来我市开展实 习实训和国情研学活动。聚焦全市耐火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发 展,常态化举办行业领军人才“我市行”活动,邀请相关高校、 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入企服务、出谋划策。创新开展“农大学子 ‘我市行’”活动,吸引 261 名农大学子奔赴乡村振兴一线,提 出意见建议 260 条,其中,平定县东山村“鹅鱼共养”、西红柿 饮料包装生产线配置等 12 条建议已采纳落实。 (三)“四驱”联动,优化人才生态。我市围绕发展新质生 产力,坚持精准引才、精细育才、精心用才、精诚爱才,打出引 才、育才、用才、爱才“四驱”联动组合拳,持续加大本土人才 培养“内力”和外地人才汇聚“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