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海绵”智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营建过许多重要城市。历
代王朝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城市的给排水问题。一
些历史文化名城对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呈现出朴
素的“海绵”智慧。这些智慧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我
国当前和今后的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的给排水系统
中国古代营建过许多城市,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就是其
中的代表。城市是人口聚居的场所,特别是大城市,人口数量众
多,给排水关系到城市安全,非常重要。古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在建城的过程中,比较注意给排水问题。古都西安即是如
此。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山环水抱,
安全富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因而成为建都
朝代最多的地方。历史上先后有 13 个王朝在此建都,累计时间
长达 1077 年,这种情况在世界上都是很罕见的。因此,西安被
列为我国“八大古都”之首。西安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都,原
因固然很多,但水环境相对安全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从文献记载
和考古资料来看,周丰镐、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和唐长安作
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均有其给排水系统。
西周丰镐在沣河东西两岸的二级阶地上,总面积将近 20 平
方千米。史书记载说丰镐有滮池、灵沼等蓄水池沼。考古工作
者曾在这里发现大量的建筑遗址,其中包括池沼和排水管道。秦
都咸阳分布在丰镐东北的渭河南北两侧,规模宏大,无与伦比,
可惜在秦末被项羽焚毁。考古工作者也曾在渭北宫殿区发现较为
先进的给排水设施。尽管目前发掘的区域较小,所见水利遗迹不
多,但足以说明在周秦时期,都城中已经有了给排水系统。
汉长安城是在秦都新区的旧址上建成的,略呈“斗”形。城
内“八街九陌”,宫殿林立,有长乐、未央等四大建筑群。城外
有豪华的建章宫、庄严的明堂、秀丽的昆明池、辽阔的护城河及
比较完善的给排水系统。考古人员曾在汉长安城遗址发掘出两千
多年前排水渠道和排水管道,这些排水管道在汉长安城中广泛分
布,其中长乐宫、未央宫、桂宫、武库等处的排水设施比较先进。
所用陶管形制、连接方式和管道形制等各有特点,说明当时人们
在建筑城墙时,预先有计划地在墙基之内埋设一些断面呈圆形或
五角形的陶质水管,以起到排水的作用,反映出西汉时期都城排
水系统建设的辉煌成就。
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总面积达
到 80 平方千米以上,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际化大都市,拥
有一整套相对完整的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大兴城和长安城外有
泾、渭、浐、灞、沣、滈、潏、涝等 8 条河流,构成了“八水绕
长安”的格局。城中的供水系统主要由渠水和井水组成。渠水主
要有清明渠、永安渠、漕渠、黄渠等,井水广泛分布于宫廷和坊
里之中,二者相互补充,以供居民生产、生活之用。多余的渠水
流入园林和池沼,形成优美的景观,或在消防方面产生积极的作
用。排水系统则由城壕、沟渠和窨井构成。外郭城的城壕、东西
十四条大街和南北十一条大街两侧的沟渠以及散布于各个坊中
的窨井均有排水的功能。宫城、皇城和东西二市的排水系统最为
完备。尽管在下大暴雨的时候或阴雨连绵的日子也会出现局部内
涝,但给排水总体上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除西安外,北京、洛阳、南京等古都的给排水系统亦可称道。
如北京在金代开凿了护城河、金口河,使高粱河与通惠河相接。
元代营建大都,开金水河,引白浮泉水,连接通惠河。明代开外
护城河与内护城河相连,挖内外金水河,又绕紫禁城开凿护城河
及排水明沟,在防洪防涝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清代在北京西
郊一带进行了一系列的园林建设,形成了大量的河湖湿地,对北
京抵抗西山洪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地制宜修建给排水系统
如上所述,开渠引水和挖掘井泉是城市给水的重要举措,而
开凿城壕、沟渠和窨井,则是城市排水的主要途径。然而,城市
给排水往往会受到气候、地貌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如遇大旱,渠
水可能干枯。如遇暴雨或阴雨连绵,便会出现城市内涝。鉴于这
种情况,中国古代在修建给排水工程时,也很重视地形地貌和气
候变化等问题,从而采用引、蓄、排相结合的措施。这些措施,
体现了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海绵”智慧。
所谓“引”,就是根据地形地貌开渠,在河边修筑分水堤坝,
挖掘引水渠道,按照“自流”的原理,将河水或湖水引入城中,
供居民使用。如汉武帝元狩三年修昆明池,并引池水入汉都长安,
供居民使用。隋唐长安城有比较完备的引水系统。永安渠引交水
经大安坊之西南入长安外郭城,向北流经大通、敦义、永安、延
福、崇贤、延康六坊之西,在光德坊西北隅过漕渠,北流经布政
等坊,最后北注于渭水。清明渠引泬水自丈八沟分支,经大安坊
东南进入京城之南,又北流经安乐、昌明、丰安、宣义、怀贞、
崇德、兴化、通义、太平九坊之西,向北流入宫城。这两条引水
渠与城中众多的水井相辅相成,共同解决城市生活用水及环境用
水等问题。
所谓“蓄”,就是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挖掘湖泊、池沼,收集
雨水,或防洪泄洪。长安城中的曲江池、昆明池和太液池等池沼
即有蓄水的功能。因水面广阔,均成为著名的风景区。曲江池原
本是在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天然池沼,秦代曾在曲江西南部的台
塬上修建宜春苑。汉武帝十分欣赏曲江一带的景色,对曲江池的
水域进行了修整,挖凿了新的泉眼,以扩大曲江池的水源,使曲
江池的水面增加到六里。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地区战乱频繁,
曲江周围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