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 2 日四川省泸州市第二次遴选笔
试真题及解析
第一题:案例分析题
材料 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形态的不断变化,新就
业形态劳动者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
服务这一群体,工会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
工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入会的重要性和益处,
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对工会的认知和了解。
工会优化入会流程,提供便捷的入会渠道,降低入会门槛,
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能够轻松加入工会大家庭。
工会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如职业规划、
法律咨询、职业培训等,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增强工会的吸引
力。
工会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规划讲座等活动,帮助新
就业形态劳动者提升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
定坚实基础。
工会积极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所在的企业、行业组织等合作,
搭建职业交流平台,提供职业晋升机会,拓宽他们的职业发展渠
道。
工会定期举办招聘会,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与用人单位
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到更合适的就业岗位。
为了更好地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会积极参
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
劳动法律体系。同时,工会还设立法律援助中心,为新就业形态
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帮助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为了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工会推出了一站式服务模
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以在工会服务大厅或线上服务平台上,
一次性办理多项业务,如入会申请、职业培训报名、法律咨询等,
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满意度。
工会定期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进行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和
工作情况,传递工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为了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暑期看护问题,工会开设了
专项暑托班,为他们提供安全、有趣的暑期托管服务,减轻他们
的后顾之忧。
问题:概括工会的做法。300 字。15 分。
一是健全工会组织。在新业态中发展工会组织和会员,通过
线上线下方式组织职工加入工会组织,让职工有组织可依靠。
二是提供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促进职工职
业成长,拓宽职业发展渠道,组织各类招聘会,让会员就业有着
落。
三是维护劳动权益。通过提供一站式法律维权服务,设立法
律顾问,引导劳动者遇事找法,学会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
权益。
四是帮助解决困难。针对特殊困难劳动者群体,组织开展慰
问,提供暖心的服务,为劳动者子女开设暑托班。
第二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 2:地方政府完成财政指标很困难,无底线地拿出减税
政策去招引,招引企业落户本地,就是为了完成财政数据任务。
考核的时间很紧,今天安排,明天检查,后天上报。而基层没有
专业的力量,而且工作人员完成了数据但是数据准确度就可想而
知。
想要整合监督检查力量,成立联合检查组,这样的话就可以减
少对收检单位的打扰,基层能够更有精力的去服务群众,发展经
济。
考核检查是开展基层工作的基本方法,适当精准的考核能更
好推动工作落实,激励鞭策干部担当作为。但半月谈记者调研发
现,一些地方热衷于运用考核检查指标应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
出现数据达标、治理失效的现象,甚至陷入“指标越多、实效越
差”的怪圈。
推动殡葬改革等移风易俗事项长期是农村地区的一项重点
工作。在中部多个乡镇工作 20 余年的一位镇党委书记谈起当地
的“火化率”考核:“村里有人去世,乡村干部要盯着人家去火
化。乡村干部软磨硬泡做工作,才能完成火化任务。”
倡导火葬的一大目的是减少因土葬造成的土地占用,实际上,
逝者火化后,当地一些亲属仍会将骨灰重新入棺土葬,照样占用
土地资源。
在基层工作中,考核指标与考核目的不匹配的情况并不鲜见。
比如财税指标考核,多名县区干部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提及
完成财税指标比较困难,一些地方搞起“总部经济”,以优惠税
收政策吸引企业在当地注册公司,虽然没有实际生产经营活动,
却可以将部分税费缴在当地,让当地财税指标“好看”。“企业肯
定不会白来折腾,有的地方许诺税收返还 80%。”北方一名县级
干部说,这就导致当地没落到好处,无形中造成无底线减税的恶
性竞争。
有的检查安排不合理,也容易导致结果失准、工作失效。基
层反映,一些地方发生安全事故后,往往急匆匆开展安全排查,
要求短时间内摸排清楚全域范围内安全隐患。“拿房屋安全排查
举例,上级要求今天安排,后天上报。一个乡镇数万户人家,而
且有些村庄交通不便,排查一两户就需花费半天时间。”北方一
名镇干部说,危房检测、隐患排查工作本应做在日常,且需要专
业人员鉴定,但短时间内很难找到足够的专业力量,只能动员乡
村党员干部全体上阵。“基层干部咋确定是不是危房?只能靠感
觉。最后排查率达到 100%,但结果准确度可想而知。”在考核检
查过细过急的同时,一些事项设置本身也不合理。比如信访稳定
考核,虽然信访相关规定明确,事项的事发地或有权处理的部门
是化解的责任主体,承担主办责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
“三跨三分离”信访案件,不是本地发生的事、人也不在本地
居住,因为是本地户籍,属地就要做好稳控工作,否则可能面
临追责。
“只是因为信访人户籍地在这儿,我们迫于考核和问责压力,
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做好稳控工作。但最终很难帮助
其解决在其他地方发生的实际问题,给不了对方一个满意的说
法。”中部一名镇党委书记说,一些部门三令五申,要求乡镇稳
住反映问题的人,但乡镇不是矛盾产生地,“本是为了追求社会
稳定,最终却成了信访数据维稳”。
受访干部认为,要警惕一些领域陷入“考核越多,标准越高,
问责越急,结果越假”的怪圈。有的上级部门借考核之手,将属
于本部门的责任推卸到基层,不管权责是否匹配、人员是否专业,
对考核指标一放了之、一审了之,将治理决策简化为考核把关,
这不应是基层工作流程中的一个常态。
“工作期限紧缩,乡村两级难以高标准完成工作,有时候基
本数据都统计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