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明天昂首奋进
春潮涌动神州,信心激荡山河。
听民声、汇民智,议大事、谋大计,锚定新坐标、描绘新图
景。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圆满完
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
2025 年,距离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仅有 10
年,“十四五”规划迎来收官、“十五五”规划正待谋篇,值此国家
发展蓝图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怎样进一步凝聚共识、激发干劲,
砥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奋进伟力?这场“春天的盛会”,格外引
人瞩目,有外媒评价:“全球都在关注中国两会。”
2025 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去年 7 月召开
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 300 多项重要改革举措;12 月召
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 2025 年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我
国将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如何进一步细化改革的“施工图”、
敲定“责任书”,让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温度,推动中国经济航船
行稳致远?亿万人民热切期待。
连日来,两会审议批准、通过的一个个重大报告、决定,一
项项凝聚着人民群众智慧的议案提案,一场场备受瞩目的代表、
委员、部长“通道”答问,轮番举行的主题记者会,气氛热烈的开
放团组、“开放日”活动,务实恳切的发言、交流、讨论,让人们
再次看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感受到东方大国自信开放
的底气。
信心和底气,鲜明地写在振奋人心的政府工作报告里。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 5.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 1200 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2%左右;居民
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报告提出的一系列 2025 年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事关发展全局、影响千家万户,备受关切和瞩目。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5%
左右”这一经济增长目标可谓“雄心勃勃”。但正如政府工作报告
指出的那样,设定这一预期目标,“既是稳就业、防风险、惠民
生的需要,也有经济增长潜力和有利条件支撑,并与中长期发展
目标相衔接,突出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鲜明导向”。这一积极
稳健、求真务实的目标,体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的要求,既有应对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决心,更有
对我国发展优势、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谋定而后动。报告统筹
发展和安全、把握当下和长远、兼顾激发内生动力和拓展外部空
间,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同向发力,改革发展创新并驾齐驱,形成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合力。实现预期,可期可及!
信心和底气,更蕴含在习近平总书记谋深思远的瞩望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两会,先后 60 多
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面对面听取数百位代表委员发言。今年两
会期间,总书记连续 3 天“下团组”,与代表委员亲切交流、共商
国是,一问一答,尽显深切关怀;一言一行,激发信心力量。
谈创新、话担当。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发
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今日中国,创新浪潮奔涌、
发展动能澎湃。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
聚焦创新话题,指出经过这些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氛围浓厚,
产业创新百舸争流,两者融合势头良好,“但某些体制机制不顺
的问题仍然存在”。总书记又一次谈到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
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激励大家要推
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使我们国家能够“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始终保
持弄潮儿的角色”。经济大省扮演着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
石”角色。“经济大省要挑大梁”,“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
有更大的担当”。总书记对经济大省寄予厚望,并阐述“挑大梁”
的重要着力点,其中置于首位的便是“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
新融合上打头阵”。
议教育、论人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办好人民
满意的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牵挂。3 月 6 日,看
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总书记聚焦教育、
科技和人才。谈及人才培养与现实需要的适配,强调“教育要想
在前头,赶在前头”;谈及学位供给过剩与紧缺并存、教师队伍
结构不均衡,强调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建
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谈及教育量与质、
时与效的协同,强调“好学校要看大师,不光是看大楼”;谈及教
育数字化,嘱咐“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新时代新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总
书记发出号召:“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
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察社会、观民生。社会治理,事关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
安;民生保障,紧系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习近平总书
记始终高度重视。在江苏代表团,总书记与社区工作的代表交谈,
从社区治理谈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