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某乡镇关于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典型经验交流汇报材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某乡镇关于 2025 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典型 经验交流汇报材料 一、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机制 我镇始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 兴的战略工程,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原则, 探索形成“三全三化”推进机制。一是全链条统筹谋划。成立由 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整合自然资源、农业 农村、水利等部门力量,编制《2025 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五年规 划》,将全镇 6.2 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纳入项目库,分年度实 施“提质改造”。二是全方位资源整合。创新“上级资金+社会资 本+村集体自筹”多元投入模式,2025 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 8200 万元,吸引农业龙头企业投资 3600 万元,通过发行高标准农田 建设专项债券融资 1.2 亿元。三是全过程群众参与。建立“村党 支部提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项目理事会监督”的群众参与机 制,在项目规划阶段组织村民代表实地踏勘,在建设阶段组建村 民质量监督小组,确保工程符合群众需求。例如,在土地平整工 程中,通过村民议事会调整设计方案,保留田间百年古樟树 12 棵,优化灌溉渠线路 3.6 公里,既保护了乡村风貌,又提升了耕 地利用率。 二、科技赋能,融合创新,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标杆 我镇紧扣“数字化、生态化、集约化”方向,推动高标准农 田建设从“量变”到“质变”升级,形成“科技+生态+产业”深 度融合的立体发展格局。 一是构建全域智慧农田网络。在核心示范区构建“天-空-地” 一体化监测体系,布设土壤墒情监测站 15 处、虫情测报灯 20 台、 气象站 5 座,整合卫星遥感数据与无人机巡田技术,建立“四情 监测(墒情、虫情、苗情、病情)智慧农田管理系统”。系统通 过 AI 算法实时分析环境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自动生成灌溉方 案、病虫害防治预案,实现节水 35%、农药减量 28%。与省农 科院合作开发“种田大脑”决策平台,农户可通过手机 APP 获 取个性化种植建议,系统还能自动调度田间灌溉设备,实现“云 上种田”。例如,今年早稻抽穗期,系统监测到纹枯病爆发风险, 立即推送生物防治方案,指导无人机精准施药,发病面积控制在 0.3%以内。 二是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样板。创新“生态沟渠+尾水处理湿 地+碳汇提升”三合一模式,构建农田生态自循环系统。在农田 周边建设 12 公里生态拦截沟渠,种植芦苇、美人蕉等净水植物, 构建“植物-微生物-水生动物”共生体系,农业面源污染削减率 达 60%以上。尾水处理湿地采用“多级沉淀+人工湿地”工艺, 回用水质达到灌溉标准,尾水回用率从 30%提升至 75%,年节 约用水 42 万立方米。同步实施“农田碳汇提升工程”,推广紫云 英绿肥种植 2.1 万亩,建立秸秆还田质量监测系统,土壤有机质 含量年增幅达 0.4 个百分点,预计五年内可提升农田碳汇量 1.8 万吨。 三是三产融合催生“农田+”经济。在 2 万亩集中连片区内 打造“智慧农业+休闲观光+研学实践”综合体,构建“农田即景 区、产业即体验”新模式。引入北斗导航插秧机、5G 自动驾驶 收割机等智能装备,建设“5G 智慧农田”展示区,配套开发“稻 田认养”“插秧体验”等亲子项目。建成稻米加工透明工厂和农 耕文化体验馆,游客可参与古法舂米、现代智能加工对比体验。 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稻田艺术节”“丰收马拉松”等节庆活动, 年接待研学团队 1.2 万人次,带动民宿、餐饮等增收 800 余万元。 创新“稻田认养+电商销售”模式,认养客户可通过小程序追踪 稻米生长全程,新米上市即实现订单销售,优质稻价格较市场价 高出 40%,户均增收突破 5000 元。 通过科技深度赋能,我镇高标准农田亩均综合效益提升 32%,真正实现了“建一片、成一片、富一片”的可持续发展目 标,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 三、改革破题,机制护航,激发高标准农田长效新动能 针对高标准农田"重建轻管"顽疾,我镇以机制创新破局,构 建"建管运"全周期保障体系,激活可持续发展动能。 一是构建"三位一体"管护矩阵。创新"镇级平台统筹+村级专 班执行+网格员包片"立体化管护模式。组建镇属农业设施管护公 司,统筹全镇 68 名管护人员,实行"片区负责制+绩效考评",确 保灌溉设备、田间道路等设施完好率保持在 98%以上。村级成立 由种粮大户、退役军人组成的 15 支护田队,配备无人机巡查设 备,实现"日巡查、周报告、月检修"。建立"田长+网格员"责任 体系,126 名网格员人均包保 50 亩农田,承担"设施监护、用途 监管、环境监督"三责,今年已制止违规取土、破坏界桩等行为 23 起。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排灌系统、电力设施 进行年度"体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