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县委办公室主任在2025年学习教育读书班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研讨发言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县委办公室主任在2025年学习教育 读书班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研讨发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宛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新时代作 风建设的全新局面,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亮丽名片。县委办公室作为县委 的“坚强前哨”和“巩固后院”,承担着参谋辅政、统筹协调、督查落实、服 务保障的重要职责,其作风建设的成色直接关系到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地 效度、关系到基层群众的切身感受。在全党深入开展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 育的当下,我们必须以“标杆机关”的自觉,把作风建设作为永恒课题,既 当好“施工队”,更做好“风向标”。结合县委办工作实际,我从政治引领、制 度执行、服务提质、监督问效、文化涵养五个维度,谈几点思考与体会。 一、以政治引领锚定作风建设“航向标”,解决“为什么抓”的根本问题 (一)从历史逻辑看,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在新时代的鲜明彰显。回顾 百年党史,从瑞金时期“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传唱,到延安整风“反对主观主义 以整顿学风”的实践,再到新时代以八项规定破题的作风革命,我们党始终将 作风建设视为“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县委办作为政治机关,首先要从“两个维 护”的高度看待作风问题——那些看似细微的“小节”,实则是政治立场、政治方 向的“试金石”。比如文件起草中的“照搬照抄”、会议筹备中的“层层加码”,表面 是工作方法问题,深层却是政治领悟力不强、政治执行力弱化的表现。必须时 刻牢记,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就是抓政治,必须把中央八项规 定作为政治纪律来坚守,让严守纪律规矩成为县委办干部最鲜明的政治品格。 (二)从现实需求看,作风建设是破解基层治理痛点的关键抓手。当 前,基层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面临“隐形变异”的挑战:有的干部 调研时“隔着玻璃看亮点”,督查时“照着清单走过场”;有的文件政策“上下一般 粗”,缺乏“接地气”的转化;有的服务群众“踢皮球”,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 难办”的现象。这些问题在县委办工作中也不同程度存在,比如办文办会中“重 形式轻实效”、统筹协调中“重程序轻沟通”、督查落实中“重部署轻跟踪”。作 为县委的“枢纽中枢”,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作风上的“小漏洞”会成为落实上 的“大梗阻”,必须以八项规定为镜,聚焦“中梗阻”“末梢炎”问题,从政治高度 找准病灶、靶向治疗,让作风建设成为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润滑剂”。 (三)从职责使命看,作风建设是县委办提升“三服务”水平的内在要 求。县委办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以“极端负责、精益求精”的作风当好参谋 助手。比如,在参谋辅政中,若缺乏“钻”的劲头、“实”的作风,就难以提出贴 合基层实际的对策建议;在督查督办中,若没有“钉钉子”精神,就容易让工作 要求沦为“空口号”;在服务保障中,若忽视“细节决定成败”,就可能影响县委 工作全局。可以说,每一项工作都是作风的“试金石”。办文是否严谨规范,体 现的是“文经我手无差错”的责任意识;办会是否高效有序,体现的是“于细微 处见真章”的服务态度;办事是否务实快捷,体现的是“事事有回音”的担当精 神。必须把作风建设融入岗位职责,让优良作风成为县委办干部的“职业标配”。 二、以制度执行筑牢作风建设“防火墙”,解决“怎么抓”的方法问题 (一)在办文办会中筑牢“精简关”,让“瘦身”与“提质”并重。一是严把 文件“入口关”。建立“必要性审查+实用性评估”双机制,对上级文件进行“本 地化翻译”,杜绝“上下一般粗”的“转发式落实”;对县级文件实行“政策清单 化”管理,明确“适用范围、责任主体、时限要求”,避免“空泛式部署”。二 是严控会议“质量关”。推行“无会周+套开合并”制度,将同类会议整合为“政 策解读+任务交办+答疑互动”的“集成式会议”;会前发放“议题说明书”,明 确讨论重点,杜绝“泛泛而谈”;会后建立“落实进度表”,跟踪问效,让会议 从“程序性召开”转向“实效性推进”。三是严守规范“程序关”。制定《县委办工 作流程手册》,将办文办会各环节细化为“责任清单”,明确“谁来办、怎么 办、何时结”,用制度刚性防止“随意性操作”,让每一项工作都有“标准动作”。 (二)在调研督查中架起“务实关”,让“脚印”与“心印”同频。一是调研 求“深”,拒绝“盆景式走访”。建立“带着问题下去、揣着答案回来”的调研机制,推 行“四不两直+蹲点解剖”工作法,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难点问题,在田 间地头、工厂车间与群众“拉家常”,真正把情况摸准、把问题挖深。比如,在 督查惠民政策落实时,不看“展板数据”,直查“一卡通”到账情况;在调研产业 发展时,不进“示范园区”,深入“小微企业”听真话。二是督查求“效”,杜绝“清 单式验收”。建立“督查—反馈—整改—回头看”闭环机制,对重点工作实行“红 黄蓝”三色管理,对进度滞后的“黄牌预警”、久拖不决的“红牌督办”;推行“督 查结果与干部评价挂钩”制度,让督查成为发现问题的“放大镜”、推动落实 的“助推器”。三是成果求“用”,避免“调研一阵风”。建立调研成果转化台账,将 基层建议分类纳入政策修订、决策参考,对优秀调研报告实行“县委领导批 阅—部门对接落实—跟踪评估成效”全流程管理,让“纸上建议”变成“地上实效”。 (三)在公务活动中把好“廉洁关”,让“公心”与“规矩”同行。一是画 好“廉洁导航图”。制定《县委办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明确“公务接待十不 准”“外出调研八严禁”,从乘车住宿、餐饮标准到礼品馈赠,划出清晰“红 线”;建立“廉政风险点排查”机制,对文件保密、会议经费、后勤保障等岗位 开展定期警示教育,防止“小事小节”演变成“违规违纪”。二是当好“节约践行 者”。推行“绿色办公”模式,实行文件双面打印、办公用品定额管理、空调温 度动态调控,从细节处彰显作风;在公务活动中践行“光盘行动”,杜绝超标 准接待,让“简约适度”成为工作常态。三是守好“亲清政商线”。在服务企业 过程中,既做到“有求必应”,主动协调解决项目审批、政策兑现等问题,又 坚持“有度而为”,不搞“私人勾兑”,以“清清爽爽”的政商关系维护机关形象。 三、以服务提质树牢作风建设“风向标”,解决“为谁抓”的宗旨问题 (一)在参谋辅政中践行“靶向思维”,让“文件语言”转化为“群众语 言”。县委办的文字编撰工作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 桥梁。一方面,在起草政策文件时,要当好“政策翻译官”,将中央精神转化 为基层易懂的“土办法”。比如,在撰写乡村振兴文件时,不说“高大上”的概 念,而是明确“宅基地审批流程”“农产品电商补贴标准”等具体措施;在制定 民生政策时,多站在群众角度问一句“能不能看懂、方不方便办”,让政策“带 着温度落地”。另一方面,在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