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换“山下”,省域耕地林地空间统筹
探索
耕地保护和林地保护事关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都是
“国之大者”。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和生态大省,守牢粮食安全和
生态安全两条安全底线至关重要。当前湖北正面临着耕地林地空
间保护与管理等问题,亟需在省域层面统筹优化耕地林地空间布
局以支撑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一、空间统筹背景
1.1 耕地保护目标存缺口,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全国“三区三
线”工作确定湖北省耕地保护目标后,与上一轮国家下达耕地保
护目标相比,湖北省耕地保护目标现存较大缺口。据耕地后备资
源摸查,湖北现有后备资源数量上较为匮乏,空间上分布较为分
散,质量上整体还不高,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湖北在粮食安全
保障方面面临较大挑战。
1.2 林地空间不稳定,林地质量亟待提升湖北省林地资源正
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等多重挤压,林地空间不稳定。此外全省
林地的幼林、退化林、残次林和低质低效林较多,成熟林面积比
重偏小,乔木林的龄组和林分结构不尽合理,林地资源的生态效
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1.3 耕地林地空间分布和功能错配问题突出受过去耕地保护
意识薄弱以及经济利益驱使等影响,存在耕地上山、林地下山等
现象,久而久之形成山林中耕地因耕作不便而抛荒,平坦开阔的
土地而树木成林,耕地林地的空间和功能错配问题较为突出,极
大影响了全省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二、空间统筹思路
2.1 统筹原则:坚持国土空间唯一性
坚持“两宜”与“两保”坚持国土空间唯一性。耕地林地空
间统筹须以“三调”成果为统一底版,以国土空间规划及“三区
三线”划定成果为依据,遵循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
合理明确耕地林地保护管理边界。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耕
地林地空间统筹要遵循自然规律,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对耕
地和林地的空间适宜性,结合省域自然地理条件,综合考虑气候
条件、土壤类型、生产适宜性、土地性质等因素,在耕种和造林
之间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调整,确保耕地和林地的保护与利用更加
科学。坚持保安全、保发展。耕地林地空间统筹要严守耕地保护
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等安全底线目标,
优化耕地与林地空间布局,促进耕地林地实施数量、质量、生态
三位一体保护。此外,耕地林地空间统筹破解保发展与保耕地的
矛盾,为城市发展建设,林地占用等预留空间,促进经济发展。
2.2 统筹规则:以坡度为重要参考线 促进“耕地下山、
林地上山”针对当前耕地林地的空间和功能错配等问题,结合湖
北地形地貌特征,以 15 度、25 度坡度为重要参考线,制定省域
耕地林地的空间统筹优化规则。25 度以上以林地为主。25 度以
上作为林地的主要保障空间,保留已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的现状稳
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合理保留不稳定耕地。原则上不在 25
度以上新开垦或复垦耕地。15 度以下以耕地为主。开展耕地与
林地统筹分析,综合考虑优势树种、有效土层厚度、农业生产适
宜性,剔除受保护区域以及不适宜耕作的林地,充分尊重农民意
愿,有序引导适宜林地复垦为耕地。15 度-25 度作为耕地林地共
同的弹性后备空间。预留 15 度-25 度空间为耕地林地的弹性后备
空间,依托耕地保护与林地统筹空间需要,因地制宜划定耕地与
林地保障空间。
三、空间统筹路径
3.1 开展农业种植适宜性评价依托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成果,充分考虑
湖北自然地理特征、树种影响、有效土层厚度等因子,深化和完
善省域农业种植适宜性评价,重点开展 15 度以下适宜耕作区域
评价,筛选耕地林地空间统筹潜力空间。3.2 明确耕地恢复补充
优先序耕地总缺口估算。综合考虑“三区三线”划定耕地保护目
标缺口、现状耕地流失,以及耕地未来占用和退出等规模,结合
国家占补平衡与进出平衡等政策要求,细化明确耕地进出平衡空
间需求和占补平衡空间需求。
耕地恢复优先序。耕地恢复空间主要来源于 15 度坡度以下
的林地、园地、草地等具有恢复属性的地类。一是优先恢复 15
度坡度以下“即可恢复”属性地类。重点选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