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研咨一体化促进市县党校办学质量提升的
建议
党校教研咨一体化,是在教研一体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加入为党委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的要素, 形成了“教学培训、学术
研究、决策咨询”三位一体的党校工作新格局。教研咨一体化发
展,是以教学牵引科研、决策咨询,科研、决策咨询助力教学,
实现教研咨全过程有机统一、深度融合,也就是“教学出题目、
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咨政进决策”,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
合力,助推党校高水平育才、高质量献策。市县党校处在培养提
高基层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前沿,认真抓好教研咨一体化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县党校教研咨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校系统教研咨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协同融合机制
加快构建,科研支撑作用日益彰显,教研咨水平不断提升,但仍
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谋划推动
有的认为科研工作是上级党校、大专院校、社科院所的事情,
基层党校重点是搞好教学工作, 科研可搞可不搞,搞也搞不好;
相比教学这个硬任务,觉得科研是软指标, 只要完成了培训任
务, 党校就算尽职尽责。科研工作缺少整体规划,内部教学、科
研、咨询相互协调不够,常常是教师个人“单打独斗”, 没有形
成整体合力, 导致科研量上不去、质也提不高;对外与相关部门、
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借助外部力量推动
党校教研咨一体化发展。
(二)教学科研没有体现党校特色
一些地方党校教员不围绕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
科研,不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做科研,不围绕教学专题做科
研,而仅凭个人兴趣爱好和职称评审要求做科研,导致其科研内
容与党校工作关联度不大,既进不了课堂,也进不了决策,无法
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工作创新不够,教学专题不能及时
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没有改革,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干部教育的需
要;对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来的热点难点问题,追本溯源跟踪研究
不足,提出的方法对策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引不起学员和党政领
导的重视和关注。
(三)科研基础偏弱,咨政更是短板
市县级党校以往普遍性的重教学、轻科研,相比教学而言,
科研这个基础比较簿弱,特别是咨政以前基本上是空白,直到近
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校是党和国家新型智库,上级党校把
决策咨询服务纳入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才引起领导和教师
的重视,作为党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由于决策咨询服务工
作起步较晚,其成果缺少展示平台和载体,能刊登或采用的机会
较少,大部分市县党校教师咨政研究积极性不高,为党委政府提
供的决咨报告数量少、质量也不太高。尤其是一些地区县级党校
采取行政化管理,甚至全员公务员编制,没有了科研咨询任务压
力,基本的教学、科研、咨询任务都很难保证完成,更不用奢谈
教研咨一体化发展了。
(四)教研咨融合不紧,存在“两张皮”现象
典型的表现就是教学、科研与咨政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党
校教学专题设计往往与本地中心工作实际脱节,无法生成新的研
究课题,丧失了调查研究的土壤和环境。有些教师科研选题缺乏
问题意识,脱离教学实际,脱离工作实际,课题研究成了“无源
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为研究而研究”的“无病呻吟”,课堂
上难以使用,更谈不上为地方建设发展建言献策、聚智凝力。党
校教学、科研、咨询没有真正形成互相转化的良性循环,教研咨
相互脱节各自为战的现象依然存在。
(五)激励保障和约束机制不完善
市县党校大部分教研人员从事教学科研重要动力是为了评
聘职称和晋升职务。一旦评上副高,到了职称天花板,或转为公
务员身份、从事科研咨政的动力和热情就会下降。近年来,很多
党校也制定了教学科研咨政成果奖励办法,但是由于市县财政普
遍困难,党校资金有限,奖励标准较低,有些科研奖励标准还不
够支付版面费,还有些地方纪检审计部门认为教学科研是党校和
教师正常工作,对党校教学科研奖励不理解不支持,导致有些地
方党校无法兑现科研奖励政策,挫伤了教研人员积极性。加之有
些党校没有建立严格约束机制、导致讲不讲课、做不做科研、
搞不搞咨政都无所谓,没有形成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和比学赶超
的良好氛围。
(六)党校师资力量薄弱,复合型教师少
市县党校教研人员数量普遍偏少,教学科研咨政难以统筹,
容易顾此失彼,而且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不成正比,
个体差异比较大,全能复合型的教师很少。有些市级党校虽然有
一支教学科研队伍,但没有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水平和影
响力不高;县级党校师资力量整体更为薄弱,学科难以齐全,教
学尚且需要借助上级党校和兄弟单位力量,开展科研咨政既缺人
手又缺能力。
二、推进市县党校教研咨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思想高度重视,完善教研咨“三位一体”工作布局
教研咨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系统思维推进教研咨
的结合、融合。
第一,提高重视程度。学校层面要进一步认识学术研究和决
策咨询工作的重要性,改变重教学轻科研的惯性思维,把科研咨
政工作放在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的基础位置。
第二,科学制定规划、明确评价标准。夯实制度支撑、强化
领导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