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民生保障工作纪实——真抓实干解决急难愁盼 用心用情呵护师生福祉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民生保障工作纪实——真抓实干解决急难愁盼 用心用情呵护师生福祉 百家中国好食堂、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江苏省妇女儿童 工作先进集体、资助工作绩效评价连续获评全省“优秀”、江苏 省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一等奖、校园内教学楼组团拔地而起…… 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开展党 史学习教育“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和“两在两同”建新功 行动,紧盯师生困难事、烦心事,把好事实事办到师生心坎上, 努力增强广大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满足师生对美 好校园生活的追求。 大力推进基本建设 精心打造美丽校园 校园基本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校党委通过推 进大型基建项目、优化校园规划和功能布局、落实各项改造修缮 任务,实现了校园基本建设又好又快又稳的发展,校园面貌焕然 一新。 学校先后开展多轮巡查,深入调研师生需求,考虑到师生教 学、住宿等用房紧张的现实状况,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依然排 除万难,持续加大基本建设投入。 为解决青年人才住房周转难题,学校建成教师周转公寓,先 后为 280 多位教师提供过渡住房。“刚到南通,人生地不熟,学 校周转公寓为我们解决了住宿问题,因为公寓有很多 C 户型缺 乏独立客厅,学校还专门在公寓内布置了人才会客厅,方便教师 会客和交流研讨。”药学院青年教师郑孝华说。 基于原钟秀校区整体置换,为满足约 7000 余名师生搬迁至 啬园校区的需求,同时为了弥补啬园校区校舍“功能性”缺陷, 2021 年 9 月,学校历史上单项建筑面积最大、投资金额最多的 教学组团及辅助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开工,项目包含六期学生公寓、 第三食堂、文科教学楼组团、艺术教学楼组团、生命科学楼组团、 科技实验楼和体育馆。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极大地拓展学生住宿、 用餐、学习,教师科研、教学等空间,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 实的物质基础。 在建设新项目的基础上,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整校园 建设规划,从校舍功能、地下管网、交通组织、环境景观等方面 优化现有功能布局,啬园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从 75.3 万平方米 调整到 106.9 万平方米,有效提升了现有土地利用率,为后续学 校事业发展预留了空间。 学校制定了《南通大学学院及科研机构公用房管理实施指导 意见》,测算学院及科研机构用房调配方案,完成党政机关用房 和多个学院行政及教学科研公用房的调整,共清退办公用房 43 间,合计使用面积 1392.83 平方米,大大提高了办公用房的使用 率和资源配置,解决用房紧张的难题。 此外,学校积极落实各项改造修缮任务,努力改善师生生活 条件。 “短短一个假期不见,再见已换了新颜。”2021 年秋季学期 开学当天,启秀校区的很多学生纷纷在朋友圈里“有感而发”。 启秀校区是我校四个校区中历史最悠久、位置最优越、底蕴最深 厚的老校区,囿于种种内外部因素,校区建设步伐滞后。学校党 委考虑到师生的迫切诉求,划拨 2000 万元专项经费对启秀校区 进行整体翻新改造。道路全面翻新、图书馆内部改造、浴室增建 及改造、教学楼加装电梯、亮化运动场、加装公共教室空调、新 建电瓶车车棚、改造启秀校区大礼堂……一项项暖心工程让陈旧 的老校区“旧貌换新颜”,为师生生活、学习、文化活动提供了 很大便利。 学校还争取到南通市财政资金约 1000 万元,对啬园校区内 的张家港河、桃花河、胡家桥河、陆园界河等 5 条水系开展了河 道清淤、加装护栏、驳岸施工、桥梁架设、应急维修等工作,积 极构建绿色生态校园;利用校友企业捐赠资金改造老旧的启秀校 区后勤用房,重现百十年前张謇先生创立的南通医学专门学校风 采,为南通大学建校 110 周年校庆献上一份特殊的贺礼。 五年来,学校先后完成青年教师周转公寓 1 号楼、2 号楼建 设项目;完成啬园校区东区运动场迁建工程,新建 8 片篮球场和 4 片网球场,面积约 9 千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29.3 万平方米, 总投资额 17.35 亿元的教学组团及辅助设施建设项目主体工程预 计将于今年年底基本完工。中国高校后勤唯一官方期刊《教育后 勤参考》以《南通大学启秀校区升级改造工程纪实》为题对我校 进行专题报导。 服务学校中心工作 用心建设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建设,能够为学校数字化转型打下坚实基础。校第 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努力提升学校信息化 治理水平的发展战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 的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运用,服务学校 中心工作迈上新台阶。 我校在国内高校率先实现大规模部署基于 WIFI6 技术的无 线设备,四个校区多线路、双设备互联,最大限度保障了分校区 网络使用的可靠性。通过有线网和无线网的改造,为全校师生的 教学、科研提供了高效、稳定、安全的网络服务。为了助力师生 科研,信息化中心从细微处入手。学校先后加入中国教科网 CARSI 联盟和 Eduroam 联盟,师生只要身处加入 Eduroam 联盟 的高校或科研院所,使用本校的上网认证账号,即可无线上网; 同时,无需远程登录,就可以快速便捷地查找全球文献资料。“在 新加坡访学期间,我只需使用 CARSI,就可直接访问校内图书 馆,快速查阅研读国内各类学术资源。”回忆在新加坡访学时的 科研经历,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教师汤天培高兴的说:“无论身 处哪里,都能高效地跟踪、了解、研读国内外交通专业的学术前 沿,极大地提高了我在国外的科研效率。” 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将“课堂派”互动教学平台引 入课堂教学,广泛推广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以低技术门槛引领教 师课堂教学创新。通过对课前、课中、课后学生行为数据全记 录和课堂教学过程的数据精准分析,帮助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 平台使用至今,已有 2705 位教师、58629 位学生使用。今年, 平台实现了与教务系统无缝对接,课程数据与线下课表同步,覆 盖了文理工、艺术、体育等学科的大部分教学课堂。 学校还陆续建立了近 400 间多媒体教室和一批智慧教室,加 入了多场景互动,并不断探索线上实时巡课、教学质量动态监控 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加强了教学质量控制。 理学院教师陆海华说:“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课堂,是 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使教学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