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全市基层社区韧性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的思考与探索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全市基层社区韧性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的思考与探索 20xx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 韧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前瞻性国家战略被提了出来。 20xx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 市”。基层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韧性城市的构建必然要求基 层社区亦具有韧性。从这一层面讲,韧性社区建设是打造韧性城 市的题中之义。 韧性治理是针对危机的一种全周期管理,覆盖危机的每一个 发展周期,即危机发生时的响应、抗逆能力,危机持续中的恢复 能力,危机后的学习与适应能力。对于基层社区来说,当危机或 风险发生时,韧性治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社区的稳定有序, 提高社区的抗逆力、恢复力和自治力。本文以韧性治理为视角, 以 xx 市部分基层社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其韧性治理水平进行调 研评估的基础上,总结治理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 提升 xx 市基层社区韧性治理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xx 市基层社区韧性治理现状 结合基层治理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从物理韧性、组织韧性、 制度韧性、技术韧性、心理韧性和文化韧性六个维度来考察 xx 市基层社区韧性治理现状。 一是物理韧性。选取物资储备、应急设施配备、能源供应、 基础设施运行、资金支持等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对 xx 市基层社 区物理韧性进行评估。在对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群众进行的访谈 中,绝大多数人认为,近几年 xx 市加快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步伐, 基层社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水电气暖等完全能够满足生活需求。 部分社区在疫情结束后专门配备了应急设施、物资。这些举措为 提升基层社区物理韧性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组织韧性。社区组织韧性主要体现在党委、政府、社区、 群众和其他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或危机发生时, 所具备的适应力、行动力、协调力和恢复力。通过走访有关社区 了解到,政府部门在推动社区韧性治理过程一直起主导作用,社 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社会工作者等是应对社区治理问题的主 力军。工会、妇联、志愿者组织、律师事务所、心理协会等社会 组织或群体则在社会政策支持框架下为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专业 服务,作用显著。某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在疫情防控期间,除了 街道、社区党委之外,一些社会组织在人力、物力资源调配供给 方面提供了帮助。总体上看,xx 市基层社区已经形成党委引领 下的多方共治格局,为提升社区应急能力搭建了组织网络。 三是制度韧性。制度韧性是社区在长期治理过程中形成的正 式或非正式政策制度在常态和非常态治理中的起效程度。调研发 现,不论是老社区还是新社区,不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 建章立制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的规章制度中,以社区 内部考核奖惩机制、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规范性文件居多, 针对应急事件的应急预案有些社区有,有些社区没有。值得一提 的是,大多数受访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针对危机事件设立相关的 规章制度非常必要,且有些社区还组织群众进行灾害应急演练, 说明 xx 市在社区制度韧性上有一定的优势。 四是技术韧性。近年来,xx 市全力打造数字产业链,致力 于将现代信息技术在 xx 市全方位、全领域推广。在“天马行市民 云”平台上开设“数字社区”模块,一些社区已完成了公开测试。 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数字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社区工作人员 的负担,可见在 xx 市新兴技术与社区治理在不断融合,基层社 区技术韧性效果已凸显出来。 五是心理韧性。社区心理韧性着重表现为社区成员在面对威 胁或其他困境时是否具有较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调研中了解到,部分社区针对社区居民巨大的心理健康需求,不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释放压力。一 些社区则专门就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在社区工作人员和网 格员们的努力下,居民们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越来越高。窥一斑 而见全豹,xx 市基层社区心理韧性逐步增强,为社区维系内部 团结、抵抗风险提供了心理支撑。 六是文化韧性。社区文化韧性是指社区在长时间治理过程中 形成的集体意识的影响力,文化韧性越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 属感越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社区内部更能团结一致,形成 治理合力。xx 市很多社区对文化活动非常重视,有特定的文化 活动场所,居民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今年很多社区 开展的周末影院等活动深受群众喜爱。通过这些活动,凝聚了人 心,增强了社区文化活力。各社区根据自身实际修订社区居民公 约,宣传社区共同价值观,增强了文化韧性。 二、xx 市基层社区韧性治理面临的问题 (一)物理韧性:社区基础设施和物资储备的硬实力仍需建 强 一是硬件设施保障力度需要强化。目前,xx 市基层社区的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是与韧性治理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 距。调研过程中,当问到“您认为社区内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 居民需求?”时,社区居民王先生反映: “目前,小区里的基础 设施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但是有些时候也会遇到水压不够、家里 无故停水的情况。还有今年,经常修路,道路交通方面一段时间 存在拥堵的情况”。二是应急设施设备和物资储备不足。物理韧 性建设要求社区要储备必要的应急设施与应急物资。当问及“您 认为当前您所在社区应急设施设备、物资和避难场所是否齐 全?”时,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谈到,社区内必备的应急设备都有, 但是物资可能没那么充裕,避难场所社区附近有专门的公共空间, 社区内没有规划避难空间。一些社区对于应急设施的理解就是类 似灭火器等的基础性消防器材和救援工具,有些社区是为了应付 检查才配备了相应的应急设施,必要的公共医疗设施相对缺乏。 防灾避难的场所和设施不完备,无法为防灾救灾提供空间支撑条 件。 (二)组织韧性:多元治理力量亟须增强,合作共治程度仍 需加深 一方面,部分社区治理主体数量和能力欠缺,难以满足风险 防控的人员需求,导致社区组织难以实现高韧性;另一方面,现 实治理工作中,各类治理主体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治理结构在某 种程度上呈碎片化,有时存在主体间权责划分不清楚、互相补位 不足、各行其是的现象。例如,调研中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谈到, 目前将社区组织、志愿者团队、驻区单位、社区居民等治理主体 组织整合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协调起来程序繁杂。一些居民参与 社区活动积极性不高,致使社区韧性治理相关措施难以施行。 (三)制度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