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 市”。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公共空间建设无疑是实现这 一目标的关键环节。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之一, 是群众幸福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 系建设规划》要求到 2025 年实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 优化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如何改善社区环境,如何打造 高品质的社区公共空间,让居民群众走进来、坐下来、还想来? 为此,光明日报记者会同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委党校基地调研组深入北京、青岛、成都、 深圳等地的社区,对这一充满温度的民生实事进行了调研,并就 社区公共空间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各地社区空间建 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居民楼下开辟出“开心农场”,闲置的转角空间变身“睦邻客 厅”,斑驳的老墙根被改造成“故事长廊”,沉睡的“夹心地”孕育 出“银龄课堂”这些充满巧思的社区空间改造,为居民们带来了触 手可及的幸福感。《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24)》显示,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预测,到 2050 年我国城 市化率将达 75%。从“钢筋森林”到“温情社区”,这些看似微小的 空间改造,恰恰编织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福祉图景,让快 速发展的城市保留住了珍贵的人情味。 一、社区闲置空间如何“活”起来 古建新用,唤醒社区文化基因。“谁能想到梵钟余韵化作民 乐工坊,诵经殿里上起了手工课!”家住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社 区的居民刘宝贞翻看着手机相册说,“在这里茶韵工坊、生活集 市、‘一米菜园’、露天音乐会等特色活动不出社区便应有尽有”。 曾经的玉光寺重帷深锁,长期闲置,隐匿于高楼林立间鲜为人知。 如今,三百多年的古寺重获新生,摇身一变成为“寺锦·城市会客 厅”,构建起古今交融的文化生态系统。这种“古建筑+”活化模式, 既延续了历史文脉,又搭建起群众文化共享的新平台,让文物真 正“活”在百姓生活里。 玉光寺的转型不仅激活了古建筑本体,更撬动了社区文化生 态的深层变革。 回龙观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吴迪介绍,“辖区有许 多超大型社区,由于公共服务供给短缺且缺少适合的空间进行社 会交往,居民之间彼此疏离,对社区认同感较为缺乏。”“寺锦” 作为社区公共空间新地标,以点带面,辐射了周边 19.3 万居民。 据调研组了解,2022 年 7 月以来,这里开展公益文化活动 531 场,居民对本土文化认知度得到极大提升。 推窗见绿,重构邻里温情纽带。当暮色浸染天际,在四川省 成都市金牛区西华街道跃进社区,栗子花、八仙花、百合竹等装 饰出一条蜿蜒回家路,居民总会不自觉放慢归家脚步。社区党委 书记叶飞介绍,“从绿墙花卉品种选择到广场休憩长椅设置,每 个细节都凝聚着 1.4 万户居民的智慧。” “妈妈快看!我的小番茄变红了!”11 岁的洪思彤小心翼翼 地摘下今春第一颗果实。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占地百余平方 米的“童学农场”最受居民喜爱。生菜、黄瓜、萝卜等蔬菜在田垄 间错落有致,这里不仅是孩子的“自然课堂”,更是邻里间增进情 感的纽带。从“各扫门前雪”到“共绘社区景”,从封闭阳台到开放 花园,这片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绿色空间,讲述着成都老社区焕新 的温暖故事。 空间叠用,激活社区服务“全时态”。撞色设计的外立面、充 满活力的彩虹道、时尚的公共空间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鳞次栉 比的摩天楼中,色彩斑斓的微棠社区点亮了单调的街头巷尾。 图书馆、自习室、健身房、咖啡馆、食堂等空间,在社区楼 里实现了功能叠加,让年轻人在步行范围内满足工作、生活、社 交等多方面需求,形成了“5 分钟生活圈”。 “目前社区居住着 6000 多名年轻人,平均年龄仅 25.2 岁, 他们日均使用公共空间超过 3 小时,满意度高达 95%。”微棠社 群运营专员江洁滢介绍。这种集约化设计不仅优化了空间使用效 率,更催生了独特的社交生态——居民自发组建了十多个兴趣社 团,从桌游到街舞,从创业沙龙到读书会,原本陌生的年轻人在 这里建立了深度联结。作为深圳市首个超大型青年综合社区,这 种被高效整合的“垂直社区”模式不仅解决了居住问题,更通过“居 住+成长”的双重价值,为城市青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样本。 数智赋能,打造智慧生活共同体。在山东省青岛市金门路街 道天山社区的“慧客厅”里,65 岁的居民王飞掏出手机,对着墙 上的“老年优待证办理指南”二维码轻轻一扫,手机屏幕立刻跳出 了动画版办事流程。“这比儿子教得明白!” 王飞笑着说道。这个被居民亲切称为“政务便利店”的智慧空 间,如今已成为社区最热闹的“民生会客厅”。 “过去居民来办事,常常是一头雾水。”社区党委书记李良介 绍,“现在我们将 142 项高频政务事项全部装上了‘数字导航’,每 个事项都有专属二维码,一扫就能获取办理条件、流程和所需材 料。”调研组了解到,改造后的政务公开体验专区月均服务超 600 人次,接待量达到改造前的三倍。 在“慧客厅”的记录本上,“以前跑断腿,现在动动嘴”“政策 说明书比网购还方便”等留言格外醒目。在这里,数字化不再是 冷冰冰的技术手段,而是有温度的服务——智能导办机器人、24 小时自助服务终端等智慧设施,将公共服务精准延伸到居民“家 门口”,构建起一个“智慧生活共同体”,让社区居民真切感受到 科技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社区公共空间建设面临的挑战 社区公共空间是与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群众诉求最为强烈、 反映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如何拓宽空间利用维度、唤醒“沉睡资源”、发挥“边角地”“夹心 地”“插花地”的作用,让社区公共空间更具包容性、互动性,成 为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公共活动空间有限,设计规划供需错配。调研发现,很多老 旧小区在建设之初就存在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标准低,活动场所数 量少、规模小、功能单一等问题。一些公用设施缺失破损,甚至 被用来堆放杂物、晾晒衣物、停放非机动车辆等,不仅浪费了空 间资源,还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部分社区的公共空间缺乏规划, 包容性不强,空间布局与人口密度、年龄结构等社区人群画像缺 乏精准匹配,标准化的设计与居民差异化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老人和孩子多年来都是在单元门口空地娱乐,整个小区内 除了有限面积的绿植外,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区域和任何的配套 设施,只有简单的几盏照明灯和几把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