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想主题党课讲稿:新时代中国逆袭的
“文化密码”
2023 年 10 月 7 日至 8 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
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
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会议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精炼概
括了这一思想的鲜明特点和理论品格。其中,“体”指本体,即中
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优秀文化,亦指科学的思想理论;
“用”指实践。“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
一,凸显了新时代文化理论创新,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力引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推动我国宣传思
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战略和历史高度,不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观点、重大论断,形成了主旨
鲜明、系统完备、逻辑严密、意蕴深邃的科学思想理论体系。习
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理论成
果,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遵循。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当下,有一种现象完美阐释了中华文化
的传承与创新。2024 年 12 月,春节申遗成功。从最初中国人过
“中国年”到现在“中国年”走向“世界年”,春节在国际舞台上的影
响力与日俱增。如今,春节已经不只是我们中国人阖家团圆的节
日,也成为全球共庆的文化嘉年华。春节的申遗成功犹如一颗璀
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漫漫征途,也让我们深刻
领悟到强国塑魂、担当历史使命的重要意义。2025 乙巳蛇年是
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非遗为新春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而 2025 年央视春晚作为首届春晚,也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一场视
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众多节目纷纷从中国传统非遗中汲取创作
灵感,百余种非遗技艺巧妙呈现、熠熠生辉。比如,在开场视觉
秀《迎福》中,传统文化短视频博主李子柒以其独特的非遗展示
惊艳亮相,仅用短短几秒钟就展示了 13 种非遗技艺,引发网友
刷屏,直呼“中国非遗太美了”。再比如,创意融合舞蹈《秧
BOT》,机器人穿上了花棉袄,跳起了秧歌舞;中国传统建筑创
演秀《栋梁》,以巧妙的榫卯结构、精美的斗拱装饰等为灵感,
再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神韵;等等。整场晚会中,百余种非遗元素
和多个国宝文物穿插其间,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千般颜色万般
姿态的中式美学,向世界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自
信与魅力。
文化自信,源于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讲的:“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
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要深刻理解
“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更
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刚刚谈到的 2025
年央视春晚,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创新呈现,这是“第
二个结合”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也就是说,2025 年央视春晚
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让古老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不断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向新高度。
今天,我们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二是在传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中,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三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成就。
一、坚定文化自信,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她既是中国先进文化
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
弘扬者。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不断书写文化建设的精彩篇
章。
(一)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战火纷飞,百姓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明确提出“要建立中
华民族的新文化”。由此,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文化就像黑
暗中的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比如,这一时期,我们耳熟
能详的《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这些曲调激昂,振奋人
心,唱出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与抗争,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革
命的洪流中,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所以,每当唱起这些歌曲,
我们心中就会涌起一股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战斗勇气。这就是文化
在特殊时期所迸发的强大力量。什么力量?凝聚人心,激发斗志。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初
期,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我们党及时提出要“改变经济落后和
文化落后的面貌”,并确立了“科学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激
发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雄心壮志。因此,当时文化领域
出现了很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学和电影作品。比如电影《马
兰花开》,讲述的就是马兰不甘心做个平庸的家庭妇女,为参加
祖国建设,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拖拉机手的故事。再比如电影
《天山歌声》,讲述的是一支筑路大军在天山地区与困难和风雪
作斗争,最终修通兰州到新疆这段铁路的故事。这一时期,通过
这些影视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景,激发
了人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使其以饱满的精神投入社会主义建
设中,为国家发展继续添砖加瓦。
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首先,我们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一个经典口号,即“五讲四美三热爱”。当
时为提升社会风气和公民素质,1981 年,全国学联等九家单位
联合倡议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五讲四美”活动。1983
年,我们党成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随后在全国掀
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热潮,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为改革开放营
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我们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突出成
就。1981 年,我们根据茅盾先生的遗愿,设立了茅盾文学奖,
以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一些获奖作品,如《平凡的世界》
《白鹿原》等,如今都被翻拍成影视作品,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
活,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茅盾文学奖的设立也体
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学创作的重视和支持,为文学事业的繁荣提供
了重要的激励机制。最后,我们积极扶持文艺团体发展与创作,
出台政策支持国有文艺院团、引导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在这一
政策的推动下,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涌现了很多优秀
作品。比如电影《焦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