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两个先行”探索绿色低碳共富示范样本
——助力全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湖州实践
今年以来,湖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绿色低碳
共富的系列决策部署,特别是省委赋予“勇当绿色低碳发展探路
者”“走好绿色低碳共富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新使
命新要求,研究制定了《湖州市绿色低碳共富综合改革实施方
案》,得到省委袁家军书记的肯定。该方案聚力打造绿色低碳共
富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生态价值转化高地、低碳技术创新高地、绿
色智造变革高地、生态富民共享高地、生态文明传播高地等“一
区五高地”,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示范样本,努力为全省“两
个先行”做出更大贡献。截至目前,湖州市已首创竹林碳汇、数
智绿金、碳效码等 20 余项改革举措,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获国务
院督查激励,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
同意,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湖成功举办。
一、谋划思路
对标 2025 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 20 周年,聚焦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惠民三大任务实现大跨
越,出台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重大改革、重大政策,打造形成
一批支撑绿色低碳共富的重大试点示范、制度体系和平台载体。
通过 3 年实践探索,奋力实现绿色低碳共富模式成为湖州生态文
明实践标签、浙江美丽先行标杆、全国可持续发展标准,推动
形成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
态、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绿色低碳共富格局,奋力闯出一条具有
湖州特色的绿色低碳共富之路,把湖州建设成为绿色低碳的先行
标杆、美丽中国的展示窗口和生态文明的国际典范。
——强化协同推进。坚持一体化布局、系统性思维和数字化
手段,推进体制机制的重塑,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短期与长期、
政府与市场、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做好多重目标下的统筹兼
顾,推进“两山”转化、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三者有机
融合,努力在绿色低碳共富上探索新路。
——突出改革创新。以“诞生地”和“探路者”的政治使命
担当,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普遍性、
前沿性、前瞻性课题,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找准突破口、大
胆设想、小心求证,勇于塑造变革,敢闯“无人区”,以有力的
举措推动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注重示范引领。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湖州特色优势,精准发力、重点突破,高水平打造一批
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湖州鲜明辨识度的、开创性首创性
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典型,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始终走在
全国前列。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资源活化,打造生态价值转化高地
推动“沉睡资源”转化为“活化资产”,使附着在“绿水青
山”之上的生态财富不断转化为社会财富。一是摸清资源底数。
全市域开展 GEP 核算,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和发布机
制,动态掌握生态产品价值及供给状况,以安吉县为试点,对生
态资源类项目实行项目 GEP 核算,完成 37 个项目级 GEP 核算,
总价值 5.1 亿元。二是搭建交易平台。组建市级实体化运作“两
山合作社”,在全国率先打造集政策制度、标准体系、品牌名片、
运营系统、交易平台为“五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聚焦环境
权益、林业碳汇、绿色技术三大重点,建立首个地市级绿色交易
中心,建成上线湖州绿色交易中心网站和驾驶舱,累计完成交易
额超 1.42 亿元。三是加快资源转化。持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
现路径,探索形成文旅融合“余村模式”、农场经济“鲁家模
式”、现代农业“星光模式”、镇域治理“织里模式”等一批生态
转化典型范例。安吉县开展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改革,建立全国首
个毛竹林碳汇通量观测系统,探索建立生态保护、降碳增汇、促
进共富的实现路径,被列为省级试点。
(二)聚焦关键变量,打造低碳技术创新高地
聚焦“生态碳汇、低碳能源、低碳智治”三大领域,促进产
业技术融合发展,形成市场导向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一是注重
科技创新。以西塞科学谷为主平台,错位布局科研子平台,构建
“1+N”重大科研平台体系。聚焦先进光电科技、能源低碳利用、
氢能制备储运等领域,引进清华长三院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西安交大中子科学实验室、国科绿氢研究院等 9 个研发中心。探
索储能多元发展模式,安吉县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 210 万千瓦全
容量并网发电,天荒坪、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规模世
界第一。二是加快平台导流。全市域对接 G60 科创走廊、杭州
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打造德清莫干论剑谷、地理信息小镇、
智能生态城和南浔“上合区”等导流平台,创建智能网联汽车自
动驾驶省级示范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形成一流的绿色创新生
态链,推进前沿科创要素导入和成果转化,组建创新联合体 5 家,
全市 45 家研究院累计转移转化科技成果 680 项。三是加强人才
招引。深入实施党管人才聚力、引才育才提质、人才平台造峰、
体制机制革新和人才生态塑优等“五大工程”,以联合国全球地
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为契机,启动人才项目自主评审等
18 项改革试点,着力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创新设
立企业人才密度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发挥引才育才主体作用。今
年上半年,我市引进基层人才 500 余人,人才竞争力指数居全省
前列。
(三)聚焦数智赋能,打造绿色智造变革高地。
深层植入“绿色内核”,以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驱
动生产体系、生产方式变革。一是推进工业碳效改革。实施工业
碳效对标改革,建立“2345+节能减排”源头准入机制,构建完
善的绿色智造体系和碳效评价体系。全省率先上线工业碳效码
2.0 版,实现企业码与工业碳效码深度融合。实施“碳效+能效”
服务,排定节能减碳改造项目 382 个,腾出用能空间 10 万吨标
煤,工业碳效改革相关实践入选《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展
十大优秀案例》。二是实施未来工厂攀峰。以“产业大脑+未来工
厂”为重点,推动未来工厂创建。建立“